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728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docx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docx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

邵艳张云英

(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关注。

留守儿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尤为突出,焦虑与自卑,任性与自我中心,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等问题突现,我们应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来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所能,人民的聪明才智全面发挥,人的基本权利和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共处,逐渐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还比较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成长问题比较突出。

据统计,全国约有1.2亿农民工,它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约有1000多万留在家乡,而且这个数每年都在增长。

这些儿童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是我国存在不和谐与不协调的主要问题之一。

这不仅涉及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公正、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急需社会共同的关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毕竟还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农民工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他人代为照看,致使父母和孩子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境地,在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1.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为小学生和初中生。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是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巨大有扩大趋势。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农村约有1000万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而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统计、计算,留守儿童数量比此还要多。

他们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0.95%抽样数据,计算出留守儿童占全体儿童的比例为8.05%。

2000年人口普查得到14岁以下儿童总量为28452.76人;由此得出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已达到2290.45万人。

[1]二是年龄分布比较均匀,性别比偏高。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从年龄构成上看,除了0-1岁儿童所占比例较低外,其他年龄留守儿童分布均匀。

其中6周岁以上学龄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65.28%。

在全部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88%,女孩占46.12%,性别比高达116.82。

而从分段年龄的性别构成看,各年龄组的男孩数亦均多于女孩数。

[2]三是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均属残缺型。

在农村,当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外出务工以后留守儿童按其监护类型可分为:

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上代监护型,指由父母同辈人(亲朋戚友)照管;父母一方监护型;自我监护型。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出现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家庭抚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犯罪与越轨问题等,其中尤以心理问题最为突出。

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能素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所谓自组织系统。

[3]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自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自卑与焦虑。

家庭生活中,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经常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甚至无心学习。

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以为不如别人等自卑消极心理。

如:

江西省一个初中生,阿萍,出生后3个月,父母就打工而去。

她说小学阶段看到自己的同学有父母陪他们完成作业,既嫉妒又羡慕,她多么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像他们一样成天伴在她身边,帮她解决难题,也许是这方面的原因,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虽然她很懂事,且认真学习。

正如她说的很多人无法体会到她的感受。

可见,父母对子女除了身体关心外更需心理关心。

任性与自我中心。

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儿童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

上初二的霖胜至今还没有做过家务,连衣服也不会洗。

据他所说,他爷爷、奶奶不让他做家务,以前他曾帮过他们的忙,可爷爷、奶奶不高兴。

问他,初三毕业后到外地读书了怎么办,他轻松地说“到时候再学也不迟”。

祖辈们本来对孙辈就有一种天性的慈爱,孩子缺少了父母在身边的爱抚使得这种慈爱很容易滑向一种过度的溺爱,他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往往只注重简单的满足,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积久成习,便逐渐使孩子形成任性的个性。

任性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原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识。

表现在具体生活中,他们更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大大限制了从同伴群中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孩子的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加之缺乏父母的引导和鼓励,使得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

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更容易注意力分散。

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某初中一年级学生高某,升初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入学后不久父母外出打工,高某其中考试成绩大幅下滑而且变得少言寡语,后来发现该生多次无故缺课离校出走,经跟踪暗访,发现该生多次一人于90上课期间到校外荒野独自放荡,显得无奈而失落。

经班主任耐心开导,他方吐露真情:

想念父母,无心学习,想让他们回来。

可见,,父母的关心和爱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很多(见表1),集中表现为:

冷漠、郁闷、失望、敏感、孤独和自我封闭等。

四川心理学会会员游德良对387名留守儿童所做的心理调查(表1)[4]

总人数/比例

焦虑心理的人数

抑郁心理的人数

恐惧感心理的人数

易怒心理的人数

387(100%)

106(27.4%)

107(27.6%)

95(24.5%)

88(22.7%)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社会教育环境恶劣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再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价值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

一些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自觉不自觉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滑坡。

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后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歌舞厅,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们就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另外一些留守儿童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挣钱,将来自己也可以走这条路,于是厌学甚至逃学,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抬头。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弗洛伊德所认为的“超我”牢固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引导产生偏差,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或变形,久而久之,极易形成人格障碍。

这不仅会严重阻碍孩子今后的成长成才,而且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学校教育失当

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教育收费居高不下,制约了居民的消费,尤其是对农村的贫困家庭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据调查,长期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厌学的比较多,学业成绩差。

常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于疏导。

学校是负有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当然也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任。

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工作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

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

大多数乡镇小学平均每班学生大七八十人,最多的班学生超过100人。

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校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

班主任负担极重。

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落空。

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变化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象、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主要时期,他们大部分性格内向,平常不太说话,朋友圈相当狭窄。

教师与学生沟通较少,除了学习以外就没有其他的接触。

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被忽视,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他们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

因此而导致有的老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

在孩子犯错后,教师的严厉指责只能使得他们害怕学校。

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以致“教几个差生,不如带一个优生”。

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至于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教育学生,则不在管理考核之列。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

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

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

留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对亲情的需要源于依恋。

父母与儿童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父母与儿童间形成的血缘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儿童以后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

父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者。

父母对儿童的慈爱和温暖是儿童身心得到正常发展的关键,他们常使儿童获得安全感。

因为他们在面临危险的情境时常有父母在场,在面临困境时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在他们不确定的情境中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在他们烦恼、忧愁或悲伤的不安宁时期有父母来抚慰和排解。

父母愿意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主动关心儿童在做什么,喜欢接近儿童,与儿童进行心灵的沟通,这种代价不是其他人所能做到的,而它的价值也是无法计算的。

留守儿童于其他儿童的比较使他们因缺乏亲情而产生更多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

这种失衡往往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一是封闭自己,以伤感的心态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自怨自怜,倍觉不幸;二是向他人宣泄不满,多表现出寻衅心态,惹事生非,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人际关系。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会形成交往障碍,当他们无法平衡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就会以外部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一个人内心不平衡的时候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这些手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另类的,有些是具有一定破坏性的。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当他们感到压抑难平而又无法正常宣泄时,往往会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而此时的宣泄更多的以负面的方式表达的,代表了一种情绪,也代表了某种无奈的反抗。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整合社会资源营造的学校社区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问题,但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

因此我们在呼吁学校、教师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也应唤起政府及社会对他们的关爱,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综合解决。

依靠政府强力部门,净化学校周围人文氛围,学校社区的文化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鉴于留守儿童还属于未成年人,对于黄色信息、暴力文化等缺乏是非辨别力与抵抗力。

因此,要依靠政府强力部门,整顿、清理学校社区周围的文化环境污染,依法取缔不健康的黑网吧、黄色电影院、游戏厅,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社区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保护合力。

乡、村基层组织应帮助减轻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并对他们的安全提供保障措施,对出家长长期不回的贫困留守学生要提供经济补助。

各类非政府组织应该一如既往地关心农村孩子的成长,除了捐助钱财物品、建设希望小学之外,还应在有利于孩子心理成熟、道德健康发展的新型工作方式方面拓展自己的实践空间,从而使各类非政府组织有效地充当起政府和社区之间对留守儿童服务网络的编织者、促进者的角色,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动员、组织农村退休老教师和有爱心、有能力的人们担负起为外出打工者教育子女的责任,为双亲外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家庭式的寄宿制管理,如代理妈妈、代理爸爸等帮助解决现在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让外出的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2、改进学校教育方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作为老师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

事实证明,受到教师良好的尊重、理解、宽容的学生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教师谈话没有拘束感,自我独立意识强。

激励教育,以触动心灵,让留守儿童在跌倒后爬起。

一个好的教师,应既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应有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配备心理教育教师,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设置心理辅导办公室,可有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培训心理辅导老师,并纳入到教育系统的管理工作中。

作为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有必要时常走访留守儿童的代养人或者监督人,及时了解儿童的成长表现并作心理档案记录

3、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

”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讲,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在家则影响小得多。

因此,在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又没有特别合适的代养人,最好夫妻俩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

同时还应经常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地引导和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的未来,是农村的希望。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

(1).

[3]张履祥,钱含芬等.应用心理测量学—智力、人格、心理素质教育.合肥:

中国科大出版,1993.

[4]黄浩,余向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四川篇).四川日报,2005-04-22

[5]杨素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6]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9.

[7]李斌强,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

(1).

[8]沈辉香,戚务念.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9]吴承红,蔡澄.邰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

[10]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

[11]刑云,朱德全.农村留守问题的反思与对策[J].禾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7

[12]陈子雷,乔卫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J].甘肃农业,2005(12).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南金乡将军完小  林美花

摘要:

留守儿童在农村是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对孩子的关爱教育是造成留守儿童人格缺陷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是在新时代中国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民工在进城之后无力把家庭和子女带入城市,只好把他们留在农村地区,形成留守儿童问题。

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其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则是其核心所在,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格孤僻内向

   留守儿童大多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

   

(二)有自卑心理情结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没有上进心。

   (三)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老师对着干。

   (四)产生怨恨父母心理

   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

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并由此产生怨恨情绪。

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五)渴望被关注心理

   虽然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卑,但是其内心极度渴望被关注,往往还会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六)人际关系障碍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易怒、偏激等,在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时,不太受到欢迎与重视。

造成人际关系不良,从而会进一步加深其逆反和自卑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一)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

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其一,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其二,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代沟”明显,同时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

我班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父母外出打工七年未回,从四岁起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

这个孩子不服管教,调皮任性,一天到晚惹是生非。

开始一直很头疼这个孩子。

但深入交往下去发现这孩子非常聪明,很讲信用。

只是由于父母不在家,没人管他,渐渐就成现在这个样了。

二是寄养,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

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

这样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

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多疑、内向的性格,且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畏缩不前。

   

(二)儿童主观情感缺失

     父母“关爱缺失”会引起儿童严重的“情感饥饿”。

我们班上有个留守儿童,他的一篇作文《我想有个幸福的家》,是这样写的:

“我想有个幸福的家,家里有我爸爸、妈妈和我。

但是我妈妈离家出走六年了,从没有给我打过一个电话。

只要她这六年中有过一点点想我的话,我还是会叫她妈妈。

爸爸也不在家,出去给我挣钱去了,有时也真想他,现在爷爷奶奶年纪也大,还天天操心我听不听话……我真的好想有个幸福的家,爸爸妈妈快回来吧。

”看完这篇作文,我曾泪流满面。

作为一个十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段文字来,说明他内心对父爱母爱的极度渴望。

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

  (三)父母认知体系影响

   有些父母在外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

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

而还有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

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四)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

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

又如,有些同学见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笨手笨脚。

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

   (五)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的影响。

   许多家长有“反正子女交给你学校教育,你们给我教好就行了”的思想,他们只看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