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会考试题卷 语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4484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会考试题卷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三会考试题卷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三会考试题卷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三会考试题卷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三会考试题卷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会考试题卷 语文.docx

《届高三会考试题卷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会考试题卷 语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会考试题卷 语文.docx

届高三会考试题卷语文

2013届高三会考试题(卷)

语文

命题人:

王秋梅(石油中学)检测人:

赵兴河(金台高中)

马莉宁(教研室)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8页。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学校、姓名、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1-6、13-15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其他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本试卷所有笔答题答案考生必须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答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

王一川

从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中国大陆电影创作来看,称得上具备现实主义范式内涵的影片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复杂情况。

从被刻画的当代社会现实的平常层面到奇崛层面的逻辑结构去归纳,可看到如下三个层面:

一是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二是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其诗意抚慰,三是社会生活奇观的刻画。

从这点上说,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三重景观。

第一重景观:

日常现实主义电影。

它注重细致描摹个体日常生活流,颇有日常生活原生态还原的效果。

其主要特征有:

生活水平的有限性,个人的平常性,生活困境的求解性。

其主要创作方法或手段在于回退法,就是尽力回退到不加修饰的日常生活事件状况中。

如《破冰》以儿子对父亲的追怀口吻,讲述一位功勋滑冰教练的平常甚至有些潦倒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由于他默然地长期坚持和忍受,后来竟然获得了神奇的意义——亲手培养出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

值得重视的成功之处在于,影片把叙述重心放在这位教练的平常模样上:

他如何窝囊而又好胜、无能而又坚持、不顾小家而只顾大家等等。

但最终却明白地诠释了一个道理:

平常中的坚持终究可以通向神奇。

第二重景观:

诗情现实主义电影(也可称为温情现实主义电影)。

它一面注重个体的日常生活困境描摹,同时又注意以诗情镜头去淡化并加以拯救。

这里突出的是生活诗情在困境中的现实性呈现。

从电影手法上讲,带有现实主义元素与浪漫主义元素交融的某种意味。

其主要特征有:

生活空间的流动性,个人生活的困境性及生活困境中的诗情呈现。

《三峡好人》是这方面的佳作。

它通过山西挖煤民工韩三明和护士沈红分别来到三峡寻找前妻和丈夫的过程,描绘了一群普通人充满风险而又不失温馨的日常生活,使影片透露出生活困境中的一缕诗意。

全片以朴实的语言传达底层小人物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

影片中的飞碟在大白天从空中飞过、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火箭直冲云霄之类的“超现实主义”镜头,给人一种荒诞之感,但透露出一种总体零散中的局部诗意。

第三重景观:

奇观现实主义电影。

它注重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

它所专注的不再是个体日常生活,而是由个体与个体的相互共在而交织成的较大规模的社会生活网络,是社会群体生活奇观的现实性及其转化。

其突出特征在于,社会生活空间的特异性及相对封闭性,社会生活场面的戏剧性,社会生活困境的可解性。

这方面的作品有《天下无贼》和《唐山大地震》等。

《唐山大地震》呈现的李元妮一家在唐山大地震中经历的从大喜到大悲的巨变过程,产生了强烈的感动效果与心理冲击力。

特别是再现巨灾爆发的23秒时长的一系列奇观场面,可以带给观众剧烈的视听觉摇撼和心灵震动。

影片叙述的真正重心在于巨震后人类灵魂的反思或自我拷问上,这才是这部奇观电影试图抵达的电影美学极限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层面的现实主义电影彼此往往相互交叉和渗透,例如,《千钧•一发》实际上把日常现实主义电影的平常性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的奇观性相互揉捏在一起了,《锡林郭勒•汶川》则相当于把日常现实主义电影、诗情现实主义电影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三层面都交融到一起了。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具有生活水平的有限性等特征,由于其注重对个体日常生活流的细致描摹,收到了将日常生活原生态还原的效果。

B.诗情现实主义电影以诗情镜头将日常生活困境加以淡化,并对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加以拯救,意在突出生活诗情对困境中个体的抚慰。

C.奇观现实主义电影专注社会群体生活奇观的现实性及其转化,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

D.具备现实主义范式内涵的电影,近五年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复杂情况,要对其作简单区分很难,它反映时下中国大陆电影创作的现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常常采用回退法来表现其个人日常的生活状态,如《破冰》中描述的滑冰教练的平常甚至有些潦倒的生活。

B.中国大陆电影从逻辑结构去归纳,可看到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描摹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诗意抚慰、刻画社会生活奇观的三个层面。

C.诗情现实主义电影注重通过对生活空间发生改变的一些普通人的个人日常生活的现实性呈现,表现出其生活空间流动性的特征。

D.奇观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生活空间的特异性及相对封闭性、社会生活场面的戏剧性等特征,在《天下无贼》等影片中都有体现。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破冰》的成功在于把叙述重心放在对功勋滑冰教练平常模样的刻画上,明白地诠释了平常中的坚持终究可以通向神奇的道理。

B.《三峡好人》中的一些“超现实主义”镜头,呈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元素的交融,透露出一种总体零散中的局部诗意。

C.《千钧•一发》《锡林郭勒•汶川》在日常、诗情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这三层面的两个或全部层面交叉渗透,这类电影可以灵活分类。

D.《唐山大地震》通过再现大地震爆发的23秒时长的一系列奇观场面,达到了巨震后人类灵魂的反思或自我拷问的电影美学极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山,浙江归安人。

乾隆十六年进士。

二十年,知彰化县,下车谒庙①毕,视狱,问狱吏曰:

“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

”对曰:

“小窃尔。

”曰:

“小窃何足系?

”悉召于庭而纵之,各予十金,使治生。

曰:

“吾与汝约,再犯无赦。

”亡何获一贼,讯之,则前所纵也。

山语役曰:

“初法必行,当杖毙之。

”亡何复毙一贼,邑人惊骇,相戒曰:

“是真健吏,毋犯法。

”亡何又获贼,方喝杖,见其面有泪痕,山曰:

“犯法者死,何哭为?

”对曰:

“小人自知必死,适与母诀,故悲尔。

”侦之,果一妪抱席哭,将裹尸去。

山曰:

“渠有孝心,尚可改。

”再予十金,且严饬曰:

“汝持贩他方,求衣食,毋居此,为老捕捉也。

”其人叩头去。

山为政谨慎,听讼时,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

彰署固有私款,岁入数千金,山不受。

言曰:

“正供而外,则属横征,为民牧者岂可使民贫困乎?

”巡道德文视彰,故事供帐甚奢,山不可,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

俄而檄下,命册丈田。

山力争曰:

“彰地初辟,半斥卤,与他邑异。

前时清丈,曾留余地,以舒贫苦。

今若再丈,将大病民,山不忍为也。

”而文催愈急,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

曰:

“吾在此,断不使诸公贿上游也。

”遽令夺镪橐归。

文闻之,大怒,劾山私收采买。

报罢,山被逮,邑人数万争揭竿逐委员,势汹汹。

山挥手止,语且泣曰:

“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

”百姓曰:

“若然,则我等护公往鞫,有不测愿同死。

”甫登舟,而担馈糗粮者,投舱几满。

一男子持百金献,问之,对曰:

“公再纵之贼也。

”曰:

“何为?

”曰:

“受金后,改行贩鱼,已成家矣。

今闻公远行,母命来报恩。

”山曰:

“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

”曰:

“公不受,是犹以贼视我也,归何以见母,不如死。

”跃入海,舟子急救,山乃受之。

系省月余,福建将军谂其冤,请赦。

召见,复原官,再迁滦州知州。

将之任,途赴里门,见非故庐,不敢入。

已而妻子出迎,曰:

“嘻!

此君前年罢官时,彰化士民送我家居此者也。

”出券视之,购价万金。

《台湾通史》

注解:

①庙:

妈祖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若再丈,将大病民病:

使…生病

B.故事供帐甚奢故事:

旧例

C.亡何获一贼亡何:

不久

D.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衔:

不满

5.下列句子体现朱山是一位为政谨慎的健吏的一组是()(3分)

A.安知非盗而遗我耶小窃何足系

B.遽令夺镪橐归亡何复毙一人

C.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初法必行,当杖毙之

D.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吾与汝约,再犯无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山任彰化县知县时,用杖打死小偷,县里人惊惧,互相告诫:

朱山是一位真正的强健有力的酷吏!

B、朱山治政谨慎,每天两次到庭审理,因此案件没有积压。

审理案件时有人私下送钱给他,朱山不接受。

C、朱山在做滦州知州时很得民心,因巡视道台德文陷害而遭到逮捕时,当地百姓纷纷誓死相护。

D、朱山不同意朝廷下达的造册丈量田地的文告,是因为曾经留有多余的土地如果再造册丈量,百姓就要多缴赋税,这将大大伤害百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悉召于庭而纵之,各予十金,使治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曰:

“正供而外,则属横征,为民牧者岂可使民贫困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甫登舟,而担馈糗粮者,投舱几满。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夏日三首(其一)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

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2)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3)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

(郦道元《三峡》)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俄罗斯妈妈

【俄罗斯】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

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

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

“混蛋!

畜生!

”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

“你这是干什么?

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

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

儿子科连卡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

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

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

每次咽水时,汉斯,她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一动。

她觉得他非常可怜——要是能给他点吃的该多好啊。

她回到家,切了几片黑面包,抹了点猪油。

再从只剩下半罐的糖罐里取出两块糖放在上面,然后又取了一块…..

“妈妈……好……好……谢谢……好……谢谢。

”汉斯结结巴巴地说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

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

“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

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

“长官,请您允许……可以吗?

”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

“你快松手吧。

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

”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

战俘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眼。

巴甫洛夫娜的茶还没喝完,门铃响了。

铃声很短,很突然。

肯定不是邻居,她的那个女邻居不这样按门铃。

门外站着的是汉斯。

这不是做梦,也不是幻觉。

他一只手拿着那个蓝色小凳子,一只手攥着从头上摘下来的船形军帽。

“这是给您的礼物,俄罗斯妈妈……”汉斯用自己的母语激动地快速说道。

如果巴甫洛夫娜能听懂德语的话,汉斯最后的一句话是:

“我永远也忘不了俄罗斯妈妈的善良。

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法西斯。

不是这样。

巴甫洛夫娜拉着汉斯的手,把他领进了屋里,虽然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

汉斯把凳子放在了门厅里,笨拙地弓下身子,拥抱了一下身材瘦弱的巴甫洛夫娜。

他身上的石灰让巴甫洛夫娜喘不过气来,他脸上刚刚长出来的火红柔软的胡须触到了巴甫洛夫娜的两腮。

最后,他快速捡起掉在地上的军帽,跑出了巴甫洛夫娜的家。

是这栋楼的看楼人安德烈给汉斯指的路。

他很快就明白了汉斯要找谁,因为他不止一次看见过巴甫洛夫娜拿着小包去那片废墟。

战俘们又清理了两天那片废墟。

这两天满头白发的巴甫洛夫娜都来给汉斯送吃的,所有的守卫士兵都认识她了,也不再赶她。

汉斯只要从远处看见她,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跑过来。

她把小包交给他,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怜惜和慈爱,他的目光里满是谢意和感激。

两天后,战俘们被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再也没有在这里出现过。

那栋被炸毁的大楼被拆除后,那里修了一个小广场,妈妈们经常推着婴儿车来散步。

那个小凳子在厨房里用了好多年。

巴甫洛夫娜每次把小凳子搬过来坐下,就会想起红头发的汉斯。

“费多尔,你不是木匠。

你做不出这样的凳子来。

”巴甫洛夫娜对丈夫说。

“我怎么能和那个手艺人比呢?

”费多尔似乎有些生气地说,“我还杀过那些手艺人呢,因为他们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谁是木匠,谁是法西斯。

(选自《读者》,李冬梅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守卫士兵对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的态度由拒绝变成默许,主要是因为其被巴甫洛夫娜与战俘汉斯之间跨越仇恨的亲情感动了。

B.汉斯能够把礼物成功地送到俄罗斯妈妈的手里,不仅是因为他巧妙地躲开了看守士兵,更是因为两个地方离得近和同伴的帮助。

C.德国战俘为了赎罪而不停地劳作,在拆除被炸毁的大楼并清理完废墟后,为那里的人们修了一个小广场,这是他们恢复良知的开始。

D.小说安排的巴甫洛夫娜给德国战俘汉斯送吃的有关情节,其意图是通过这位俄罗斯妈妈有违常理的举动,从正面凸显她的善良本性。

E.巴甫洛夫娜与汉斯无亲无故,在战争中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汉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敌对与朋友、亲人的关系。

(2)小说的结尾写巴甫洛夫娜与丈夫费多尔的对话,从中折射出二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请概括说明。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为什么还用较大篇幅写汉斯?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由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和汉斯给巴甫洛夫娜送小凳子这两条线索贯穿情节,你认为哪条线索起的作用大?

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杰克•伦敦的悲剧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

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

然而,同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

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

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

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

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

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

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

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

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

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

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

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因“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

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

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

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

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

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

“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

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

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

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

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

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

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

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

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

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

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

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

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

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

这位已经跻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

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

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

“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

”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

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四十九部著作。

(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通过《马丁•伊登》我们看到,杰克•伦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才被毁灭是有着很强的预见性的,但自己也免不了这样的结局,说明他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B.二十几岁的杰克•伦敦是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对穷苦人的满腔同情开始的文学创作,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位鄙视资产阶级世界,敢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大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社会主义者。

C.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是使青年杰克•伦敦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性格逐渐消退,直至成为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D.对于饱尝人世艰辛、思想混杂的杰克•伦敦的一生,作者是抱有批判和惋惜之情的。

但作者也认为,杰克•伦敦及其所留下的四十九部著作,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研究方面深具价值。

E.这篇传记语言简明流畅,结构清晰,并采用倒叙的写法,将传主从童年直到自杀身亡的短暂的一生清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简要概括杰克•伦敦的主要人生经历。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篇评传,这篇传记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杰克•伦敦作传,为什么开篇写了同时代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两位作家截然相反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登上《星光大道》舞台的农民选手朱之文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歌唱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B.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的行为,但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我素,这是令行禁止的。

C.对联这种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广大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青睐。

D.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说明,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甚嚣尘上的严重地步。

14.下列各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