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宜都而努力奋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177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宜都而努力奋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宜都而努力奋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宜都而努力奋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宜都而努力奋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宜都而努力奋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宜都而努力奋斗.docx

《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宜都而努力奋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宜都而努力奋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宜都而努力奋斗.docx

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宜都而努力奋斗

加快转型发展推进富民强市

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宜都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宜都市第六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2010年12月17日)

庄光明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宜都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2010年主要工作

  市六届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凝心聚力谋发展,开拓创新求突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质量效益提升、发展后劲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预计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亿元;财政总收入14.72亿元,同比增长29%,一般预算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31%;规模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同比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达到13848元、7168元,同比均增长10%。

我市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评中位居前列,在中部百强县市排名22位,较上年上升10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166位,较上年上升39位。

  

(一)坚持优化结构,转变方式,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

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7家,达到214家,规模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97.02亿元,同比增长30%,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4.5%。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新引进项目100个,到位资金73.8亿元以上,投资过亿元项目16个,发展后劲不断提升。

园区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

镇村经济迅猛发展,10个乡镇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70%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

现代农业扎实推进,五大农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业标准化、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4家,品牌特色更加鲜明,土老憨、天峡鲟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商贸市场持续繁荣,流通体系日趋完善,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

旅游业加快发展,鲟鱼博览园、民俗博物馆成为旅游新亮点。

  

(二)坚持以城带乡,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协同共进。

城乡一体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

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12515”城乡空间体系基本形成,城乡规划实现全域覆盖,我市被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城河大道、园林大道、杨守敬大道延伸和滨江景观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全面竣工,宜洋一级路建成通车,陆渔一级路施工进展顺利。

农村饮水安全、村级道路硬化、生态家园建设有序推进,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水利基础设施维护整治力度加大,除险保安能力显著增强。

广播电视、电力、通信、供水、供气、供油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效果明显,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巩固。

重点镇、中心村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红花套新农村试点镇建设成效显著,潘家湾民族特色村寨显现活力。

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宜居宜人宜业的生态城市逐步彰显。

  (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企业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入。

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深化,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

电子政务加快建设,协同办公系统全面运行,行政资源进一步整合,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市、乡、村、组便民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在全省率先将村级双代管资金纳入国库支付系统监控,实现财政管理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建立,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编制清理和核定工作顺利完成。

林权制度改革、农村五保供养等多项工作不断创新,其做法在全国推广。

  (四)坚持惠民利民,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就业和再就业全面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参保率达到90%以上。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校舍安全、学校标准化建设及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加快实施,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宜昌前列。

“科教兴市”战略扎实推进。

产学研合作富有成效,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文化事业全面推进。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品牌特色鲜明。

率先在全省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民办博物馆群初具规模,经验在全国推广。

大型歌舞《清江清长江长》获宜昌市文艺调演一等奖。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巩固。

生育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序展开。

发改、国土、扶贫、统计、审计、物价、气象、移民、粮食、供销、史志、档案、党校、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管委会、松宜矿区管委会、各基层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五)坚持依法执政,注重公平,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力度加大,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有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文联、残联、老科协、老体协、老促会、关工委等群团社团工作扎实开展,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等制度不断完善,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老干部工作不断加强。

法治宜都建设进程加快,“五五”普法顺利通过宜昌检查验收,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得到增强。

强化党管武装工作,民兵预备役、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双拥工作不断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内涵积极拓展,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第三次换届选举顺利完成。

平安创建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和市级领导包案责任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大接访”活动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明显。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六)坚持强基固本,创先争优,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全市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素质进一步提高。

市委中心组“开放式”学习取得良好效果,被宜昌市委表彰为“先进党委中心组”。

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巩固,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展开。

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不断深化,党代表履职进一步规范,决策协商与评估和监督机制作用充分发挥。

“五个基本”“七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得到提高。

完善人才工作长效机制,人才队伍整体活力增强。

统战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显著,民营经济人士队伍和党外人士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以深入开展“十个全覆盖”为重点,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全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十个全覆盖”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对纪检监察派出机构的统一管理,努力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廉政文化活动深入人心,加强对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重点工程等重点专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维护了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回顾一年的奋斗历程,品尝一年的丰收果实,相信每一位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宜都人都倍感自豪,每一位情系宜都、关心宜都的人士都倍感欣慰。

在一年来的工作中,我们不仅取得了预期发展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

  一是得益于更加注重解放思想,高点定位。

我们始终引导全市党员干部不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确立高点定位、率先发展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留余地,背水一战,努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高效突破。

  二是得益于更加注重开拓创新,攻坚克难。

我们始终用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用创新的机制推动发展,全市上下始终高举“创新创优创业”大旗,凝聚了迎难而上、克难奋进的强大动力,形成了干部群众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浓厚氛围。

  三是得益于更加注重着眼长远,转型升级。

我们抢抓机遇,顺应全球产业调整、发展低碳经济的外在要求,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争取了主动,增添了优势。

  四是得益于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稳定。

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是面对困难,越是高度关注民生、注重维护稳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五是得益于更加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凝心聚力。

我们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动员全市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率先发展、弯道超越、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最大限度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奋斗倍加艰辛,成绩来之不易。

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宜都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总结成绩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站在加快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满足不得、麻痹不得、松懈不得,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经济发展总量仍然不足,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进程推进不够快,镇村经济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实,进取精神不强,个人素质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领导和实践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11年主要任务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

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分析形势,牢牢把握发展目标,克难奋进,乘势而上,谋求宜都更大的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总体目标就是加快转型发展,推进富民强市,这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既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具有可行性。

  一是要深刻认识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做到奋发有为、不辱使命。

当前,宏观形势要求我们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一方面,国内经济虽然保持回升向好势头,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人民币被动升值的压力加大、国内通胀压力尚未解除等,将会使宏观经济走势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中央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不断加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土地、金融等资源要素的硬约束力度进一步加大,资源依赖型、增长粗放型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这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打破原有发展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深刻认识转型发展的紧迫性,做到奋起直追、快马加鞭。

加快转型升级始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源于不变不行的现实忧患。

当前,加快转型发展、争夺新优势的竞争已经全面展开,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迅猛推进,将从根本上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

发达地区和省内的先进县市依托先发优势,已率先启动,而我们作为山区县市,要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就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加紧行动、加倍努力、加速赶超,尽快在经济转型升级上迈出坚实步伐,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努力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步入快车道。

  三是要深刻认识转型发展的可行性,做到奋力突破、步步攀升。

良好的区位为我市发展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宜都处于“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中长江经济带的优先发展区域、湖北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地缘优势将不断增强。

较好的产业基础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

通过坚持不懈地抓招商、建园区、调结构,我市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优势产业集群日益壮大,为新一轮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近年来的一些重大改革,宜都始终走在全省前列,靠的就是这种坚持求“变”、敢于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和勇气。

有了这些优势,再加上我们的努力,工业化加速发展、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引领发展、机制创新促进发展的生动局面一定会如期实现。

  同志们,转型发展等不起,慢不得,是一项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志在必得的战略性任务。

我们必须顺应大势,坚决转;抢抓机遇,主动转;统筹谋划,科学转;聚集人心,合力转,切实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转变实现宜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2011年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上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快推进以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建设转型,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1年工作的总体目标: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进入“中部二十强县市”行列,继续走在全省县(市、区)前列。

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根据上述目标任务,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转型升级上水平,坚定不移调结构

  按照“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现代化”的思路,努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

  1、在招大引强中推进招商引资转型升级。

按照“规划引领、结构优化、方式创新”的思路,着力推进招商引资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粗放增长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打造转型之基、增量之源。

  细化招商引资思路。

以科学规划引领招商转型。

按照市域产业布局和支柱产业发展规划、专业园区规划,针对性地开展规划招商、产业招商、园区招商,提高招商的精准度、成功率。

以结构优化倒逼招商转型。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大力招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力争在引进重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以组织方式创新促进招商转型。

以各类专题招商活动为载体,突出专业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专业招商模式。

  强化项目推进机制。

继续完善重点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制度,强化一线组织指挥、协调服务、督促检查作用,促进工作落实,确保政令畅通。

硬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形成领导带动、市乡主动、部门联动的项目建设格局。

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至上”,按照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的理念,全力服务支持项目建设,促使项目迅速落地见效。

  优化园区资源配置。

围绕建设“500亿园区”目标,突出深度开发、层次提升,做精做优,打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区。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园区建设。

按照“设施共建、产业共育、资源共享、生态共创”的发展思路,实行园区开发与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共建并举,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和专业园区规划,加快编制控制性详规,为经济发展增创新优势、拓展新空间。

坚持以功能完善提升园区层次。

以园区功能配套高端化、信息化为导向,以中小企业“孵化器”平台为载体,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集聚力、竞争力。

  2、在做大做强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围绕“调高、调强、调新、调优”目标,加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壮大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支持东阳光生化制药、宜昌长江药业等骨干企业引进世界顶尖技术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形成以宜化楚星、宜都兴发、华阳化工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不断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着力提高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

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科技进步,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化进程。

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培育市场主体。

着力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引导企业挂大靠强,利用优质资产实行合资合作、股份并购、外引内联、嫁接改造,壮大规模,提高竞争力。

围绕优势产业及优势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拓宽准入领域,激发创业热情,释放创业能量。

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坚持分类指导,多种经营,支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争创精品名牌。

突出“高新、尖端”,壮大“宜都创造”。

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加大产品创新、技改扩能力度,积极引导企业由做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扩展、规模化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提高“宜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突出“精深、特色”,打造“宜都原产”。

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规模化养殖。

突出“著名、驰名”,叫响“宜都品牌”。

制定精品名牌发展规划,引导扶持企业积极争创精品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促进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节能经济。

加大节能降耗力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投入,引导企业改造设备,优化工艺。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引导企业开展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实现达标排放、生态发展;严把环境准入关,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杜绝技术水平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落户。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资源“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要求,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支持企业循环技术应用和循环设施改造;鼓励企业围绕化工、建材等产业链高端延伸,配套发展,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3、在培育特色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坚持“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的思路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分散向规模、由粗放向集约、由低质向高效、由增产向增收转变。

  推进农业规模化。

推动土地流转。

健全市、乡两级土地流转交易机制,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鼓励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抓好示范引导。

继续开展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安全菜园创建活动,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

加快板块建设。

扎实推进五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切实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推进农业设施化。

以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为重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长江、清江流域治理,抓好山洪沟整治、水库堤防除险加固、泵站和灌区改造、末级渠系建设。

结合通村公路硬化,推进田间机耕路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业交通网络。

结合农村电网二次改造工程,加强电力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用电保障能力。

结合“双低改造”,统筹规划,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基地型农业项目,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清江绿色产业园为载体,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重点培育产值过5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和创汇过500万美元的工贸型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继续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扩面升级,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推进农业品牌化。

支持规模龙头企业依托初级农产品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大农产品精品名牌创建扶持力度,建立农超、农商对接机制,加强“土老憨”、“天峡鲟业”、“宜都蜜柑”、“潘家湾富锌茶”等特色品牌的营销推介,提高品牌美誉度。

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4、在激发活力中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主攻方向,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努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

  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

抢抓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机遇,出台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扶持物流业发展政策,加快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

整合利用区位、产业优势,启动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发展货物集散、港口公路联运与换装、中转、仓储、流通加工等物流业态,加快形成以陆城为中心,红花套、高坝洲、枝城为节点的现代物流网络。

加快物流配送市场和大型综合批发交易市场、特色专业市场建设,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培育现代物流骨干企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大力探索“总部+物流”、“基地+物流”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辐射鄂西渝东、连接汉沪的现代物流中心窗口区。

  全面提升商贸旅游业。

继续抓好旅游业,完善支持旅游业发展相关政策,推进景点景区、宾馆饭店的改造提升和开发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业稳步、优质发展。

抓好文化资源整合,加大文化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发展文化产业。

全面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业,积极推动传统商贸向连锁品牌、多种业态的高端方向发展。

大力招引知名商贸连锁企业落户,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集聚区。

加快城乡农贸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促进城乡生活性服务业繁荣活跃。

  大力发展金融和中介服务业。

着眼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互动、服务配套,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态。

支持发展各类融资平台,鼓励金融业务创新,拓展金融服务产品。

规范和发展会计、律师、评估、咨询等行业,拓展和创新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创意设计等行业,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围绕城乡一体促均衡,坚持不懈抓统筹

  城镇是提升经济发展层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

要抓住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机遇,坚持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突出红高统筹示范区、农村新社区示范点建设两个着力点,全力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增强吸纳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

  以统筹的理念完善城乡规划。

立足现代化中等城市定位,遵循“全覆盖、多角度、立体型”理念和思路,坚持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项目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善和优化市域城镇建设规划、主城区总体规划、各功能组团规划,统筹做好中心镇、中心村和居民点专项规划编制,构建以陆城为中心,红高统筹示范区、枝城新型工业基地为两翼,5个特色产业镇为节点,100个中心村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城乡空间布局。

进一步抓好主城区、主干道、沿江重点地段控制性详规编制,强化规划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

到2015年,形成“一主、二新、五特、百中心村、五百居民点”格局,呈现“12515”的城乡空间体系,城镇化率达到55%,把宜都逐步建设成为集聚带动作用力强的中等城市。

  以统筹的思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城乡联动、骨架拓展、功能提升、要素聚集”的思路和目标,大力实施城乡干道连通配套、饮水安全、三网融合和环境整治四大工程,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供水网、信息网。

大力实施城乡干道连通配套工程,主城区重点实施主干道延伸,加大干线路网升级改造、连通配套力度,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加快陆渔一级路建设,完善宜洋一级路配套设施建设,继续抓好雅澧、鸦来省道改造,重点抓好县乡公路提档升级改造;加大宜都长江大桥项目争取力度,力争“十二五”开工建设。

继续抓好饮水安全工程,加强设施管护,提高供水可靠性。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工程,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推进政府、企业和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实现城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加大民族地区、偏远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着力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和中心镇、中心村、居民点垃圾站点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卫生环境。

  以统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