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127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反封建的文学;爱国的文学;开放的文学;多元的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1917—1927年文学革命十年(新文学的准备期)

1927—1937年左翼文学十年(新文学的丰收期)

1937—1949年抗战文学十年(新文学的调整期)

第一编1917—1927年的文学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第一节五?

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学、

社会历史条件

一、近代文学的发展

(一)近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1、政治危机

2、民族生存危机

3、传统文化危机

(二)近代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1、1840—1894年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

古典文学的继续

2、1895—1904年戊戍变法时期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学改良运动)

3、1905—1916年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派文学

二、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

林译小说;周作人、鲁迅合译之《域外小说集》;鲁迅翻译的凡尔纳等人的作品;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

三、国内外社会政治形势

(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民国。

(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各种进步思潮涌入中国。

(三)1919年“五四”爱国反帝运动的爆发,掀起了民主、科学的高潮。

第二节五?

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一)观念、理论主张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第1期)及《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

“八事”——白话文为文学正宗。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第2期)

“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

3、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人道主义,为人生的文学

4、鲁迅

“思想革命”

(二)创作实绩

1、小说

鲁迅《狂人日记》等小说作品,显示了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小说特征。

以反封建为主题,形式上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

2、诗歌

胡适的《尝试集》与早期白话诗。

白话、自由体新诗取代了旧体格律诗,为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

1、文艺思潮:

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

2、作家作品:

1918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

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品。

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都作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

包括鲁迅、胡适、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

三、意义

(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成为共识。

(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

“五四”文学革命揭开了新文学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等12人。

会刊: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

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

为人生。

影响:

产生了“人生派”文学。

二、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主要成员:

1925年为界,前期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后期有冯乃超等。

会刊:

《创造》系列刊物,《洪水》等。

主张:

前期的“表现内心要求”,“为艺术而艺术”;后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三、其它社团

(一)新月派始末及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对“格律化新诗”的理论与创作贡献。

(二)湖畔诗社以汪静之为代表的爱情诗创作。

(三)浅草——沉钟社以冯至为代表的诗歌创作。

(四)语丝社与鲁迅、周作人、废名、林语堂。

(五)莽原社、未名社述略。

第四节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

一、与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论争

二、与胡先驌、梅光迪、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的论争

三、与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的论争

第二章鲁迅的前期创作

第一节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

三、创作概况

第二节小说创作

一、《呐喊》、《彷徨》概述

(一)题材、主题:

思想批判、文化反思;叛逆精神。

(二)艺术成就:

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经验和榜样。

二、《狂人日记》

(一)主题

旨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的“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人道主义情怀,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二)狂人形象

1、显在特征(迫害狂):

多疑、思维混乱、语言错杂、行为乖张

2、内在实质(精神战士):

清醒、勇敢、孤独、痛苦

(三)艺术创新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反讽。

(四)对新文学的贡献

小说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想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意义。

三、孔乙己

(一)主题

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封建教育体制及观念的“吃人”本质;统治者(得意的读书人)的残酷、愚昧民众的麻木对人的精神、肉体虐杀。

(二)人物形象

1、孔乙己:

受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及观念毒害的畸形知识分子典型。

2、看客形象:

麻木

(三)艺术成就

1、咸亨酒店的概括力

2、生活片断的概括力

3、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描写的作用

四、《药》

(一)主题

1、封建统治者的双重残酷性:

对革命者的肉体迫害,对民众的精神迫害。

2、民众的愚昧:

“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

(二)人物

1、华老栓:

勤劳、自私、愚昧的民众代表

2、康大叔:

残暴、贪婪的统治者

3、夏瑜:

勇敢而寂寞的先驱者

4、看客:

(丁字街口看杀头的人们;茶馆里议论的茶客)麻木

(三)艺术特点

下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明线与暗线交错。

景物描写暗示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心理。

通过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五、《阿Q正传》——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

(一)主题

展示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奴性人格,揭示更新、改造国民灵魂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人物形象:

阿Q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严重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的流浪农民典型,也是长期专制统治、压迫下扭曲国民性的集中代表。

他在现实中永远处于失败、屈辱的境地,但在内心,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奴隶地位采取辩护、粉饰、盲目自尊的态度;惯于以“忘却”或向更弱小者泄愤来转嫁屈辱,求得自我满足。

(三)艺术风格

悲喜剧结合,出色的讽刺艺术。

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间离效果”在小说中并存。

六、《故乡》

(一)主题

揭露封建等级制度及观念,封建迷信对人灵魂的毒害,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经济的凋蔽;寄希望于未来,表达开拓前进的愿望。

(二)人物

闺土(少年——壮年之对比及所揭示的意义)

七、《祝福》《离婚》

《祝福》通过祥林嫂揭示了与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封建神权对穷苦妇女造成的精神痛苦;《离婚》中爱姑的幻想与屈服,表明封建统治的“权威”压力和人们的软弱苍白的精神实质。

八、《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

(一)题材

“五四”知识青年的进步与局限,抗争与困窘。

(二)主题

“五四”知识青年是个性解放的积极发动者、实践者,也是个性解放局限性后果的承担者。

中国“人”的解放不是单纯的。

九、《肥皂》《高老夫子》

挖掘旧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伪善和卑劣。

十、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

为人生、改良人生的新小说观;反封建的主题;外国文艺思想与民族传统文艺观念的结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技巧的融合,以人物性格塑造为中心的结构方式;白描手法,画眼睛的手法;洗炼、峭拔、幽默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散文、杂文创作

一、《野草》

(一)写作背景:

社会及个人的“不幸”与压抑

(二)内容特色

1、意蕴丰厚

(1)典型化的意象。

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颓败线的颤动》、《秋夜》

(2)社会人生的矛盾内容。

《这样的战士》、《死火》

2、悲剧美

(1)追求中的忧郁美

(2)内心冲突的诀绝

(3)抗争中的悲壮美

(4)氛围中的悲凉美

(三)艺术特色

1、荒诞变形手法的广泛运用;例:

《影的告别》

2、运用隐喻、象征手法,用曲笔传达感受与思想。

例:

《腊叶》、《过客》、《秋夜》

3、形象的重叠,造成形象的模糊性。

例:

《影的告别》、《狗的驳诘》

4、具有绘画美、音乐美的含蓄凝炼的语言。

例:

《淡淡的血痕》、《求乞者》、《雪》

二、《朝花夕拾》

(一)内容

亲切动人,充满人情味的对自己童年、青少年生活及亲人、友人的回忆及怀念。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

爱憎分明,旨在进行社会批判。

例如《无常》、《二十四孝图》、《狗、猫、鼠》

(二)艺术成就和特色

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承;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形象;渗透在事实与情节书写中的思想批判;墨淡意浓,深情平易的语言风格。

第三章叶绍钧和文研会作家的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问题小说

(一)含义及意义、不足

(二)代表作家作品

二、乡土小说

(一)含义

(二)特征及代表作家作品

(三)意义

第二节文研会作家的问题小说

一、叶绍钧的创作

(一)概况

(二)《潘先生在难中》

1、潘先生的形象:

卑琐、庸俗、患得患失、麻木无原则。

2、艺术特色:

朴实冷隽。

二、冰心、庐隐的小说

(一)冰心

1、概况。

爱的哲学

2、《超人》简介

(二)庐隐

1、与冰心小说的比较。

哀伤与苦闷的基调。

2、《或人的悲哀》和《海滨故人》

三、王统照和许地山

(一)王统照的“爱”与“美”小说《微笑》、《湖畔儿语》

(二)许地山的佛教色彩小说《缀网劳蛛》。

第三节乡土小说

一、鲁彦的小说

(一)概况。

风俗画

(二)《黄金》的主题及艺术风格。

二、废名的小说

(一)概况。

似写实而非写实,似浪漫而非浪漫。

(二)《竹林的故事》《桃园》

第四章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创作概况

二、与文研会作家的不同

第二节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

一、生平及创作概况

二、早期代表作《沉沦》

爱国、反封建、感伤苦闷的内容;“零余者”的形象特征及意义;侧重主观抒情、自我暴露的叙述特色,忧郁的叙述格调。

三、中期《春风沉醉的晚上》

主题的变化;格调的变化。

四、后期创作的矛盾

(一)《她是一个弱女子》的尖锐厚重

(二)《迟桂花》

1、主题的新变化。

2、技巧的圆熟。

第三节其他创造社作家的小说

一、郭沫若的抒情小说

二、张资平的小说

第五章初期新诗及郭沫若的《女神》等诗集

第一节初期白话诗

一、胡适的《尝试集》

(一)思想内容和文体形式

(二)在现代新诗发展中的地位

二、其他诗人的早期白话诗作

(一)刘半农、刘大白对白话新诗民族化形式的探索。

(二)康白情、周作人等人的诗。

1、康白情的《草儿》

2、沈尹默的《三弦》

3、俞平伯的《冬夜》

4、周作人的《小河》

5、朱自清的《雪朝》

第二节郭沫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女神》

(一)情感内容:

爱国主义主题与狂飙突进的精神,对大自然的赞颂(泛神论)。

(二)《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评析

(三)艺术成就

1、浪漫主义诗风:

大胆奇特的想象与联想;豪放风格。

2、“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诗歌形式。

内在节奏与外部形式的和谐。

三、其他诗集

(一)《星空》:

苦闷彷徨的情感内容;趋于圆熟的技巧;清新精致的《天上的市街》。

(二)《瓶》:

连续性的爱情组诗。

(三)《前茅》、《恢复》:

有激情无个性的革命诗。

第六章二十年代诗体诗风流变与象征诗派

第一节小诗运动

一、概况

主要诗人:

来源;特色。

二、冰心的《繁星》《春水》

三、宗白华的《流云集》

第二节湖畔诗社的爱情诗

一、概况

二、汪静之的《伊底眼》《蕙的风》

第三节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一、象征诗派

二、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

第七章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第一节新月诗派

一、发展简况

二、格律化新诗的美学原则及意义

第二节闻一多

一、生平与创作简况;“三美”为核心的新格律诗理论。

二、早期诗作《红烛》:

浓烈的爱国情思;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三、代表作《死水》集:

爱国主义的变化与发展;新格律特征;客观抒情。

第三节徐志摩

一、生平与创作简况

“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二、作品评析

(一)清新轻柔的《志摩的诗》

(二)艺术圆熟的《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三)《再别康桥》的情感与艺术形式

三、艺术成就与贡献

第八章五?

四散文

第一节概述

一、理论建设

二、创作概貌

第二节重要作家及作品

一、周作人生平及创作评价

(一)“美文”概念的提出与散文理论上的贡献

(二)“浮躁凌厉”的思想评论与社会评论

(三)“和平冲淡”的小品随笔

二、朱自清生平及散文创作

(一)总体艺术特色:

真挚纯朴的情感;精确细致的观察和巧妙熨贴的描写;精美的文笔。

(二)《背影》《儿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评析

三、冰心散文

《往事》《寄小读者》评析

第十章初期话剧创作

一、发展概况

二、田汉的剧作

(一)《咖啡店之一夜》与《获虎之夜》

(二)《名优之死》

三、“独幕剧圣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和《压迫》

第二编1927—1937年的文学

第一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三十年代文学潮流

第一节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左联的成立

一、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

(一)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成员提出基本理论主张,同时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二)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

二、左联的成立

(一)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

(二)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评价与传播;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文学大众的讨论及创作试验;茅盾、丁玲、张天翼的创作;左联的解散。

(三)左联的缺点与错误

政治上,严重左倾;组织上,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把松散的作家组织当作政党组织;文艺思想观念上,教条主义严重;创作上,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

第二节三十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

一、三十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左翼文学运动和民主主义作家的文学活动,是推动三十年代文学发展的主要力量。

它们各自的发展、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三十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面貌。

民主主义作家的文学活动,为三十年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重视艺术规律,创作实绩斐然可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李劼人等大家,造就了中国新文学最辉煌的时期。

二、创作潮流和特点

(一)社会分析文学和文化批判文学两种创作思想同时出现。

(二)题材广阔,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农民、知识分子、工商业人士、市民生活均得到空前反映。

(三)艺术形式成熟丰富:

长篇叙事文学日趋成熟;抒情写意小说长足发展;边缘文体因不同文学形式及特征的交融而得以丰富和发展。

(四)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衰落,现代主义出现,现实主义兼收现代主义、浪漫主义技巧而成为主流。

三、文学理论批评呈多元化发展势态

茅盾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李健吾的印象式批评;沈从文的乡土抒情写意文学批评。

第二章左翼作家的小说

第一节蒋光慈和“革命小说”

一、蒋光慈和他的《少年漂泊者》《咆哮了的土地》

二、华汉和他的《地泉》三部曲、洪灵菲的《流亡》等。

三、革命小说的特点与缺限:

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和“革命的浪漫蒂克”并存;写“群像”与人物公式化、概念化交织。

第二节柔石和胡也频、丁玲的创作

一、柔石的小说

(一)概述

(二)《二月》评析:

苦闷矛盾的知识分子形象;抒情的技巧。

(三)《为奴隶的母亲》评析:

对封建制度与文化的控诉。

二、胡也频的小说:

《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三、丁玲在三十年代的创作

(一)早期作品:

早年短篇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多写富于叛逆精神而又苦闷彷徨的知识女性。

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创造了带点病态反抗色彩的时代女性沙菲的典型。

(二)中期左翼小说:

《韦护》、《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的转变;《水》、《田家冲》、《母亲》的逐渐成熟。

第三节张天翼的小说

一、题材:

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及小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

如《包氏父子》、《欢迎会》。

地主官僚的恶德恶行。

如《砥柱》、《清明时节》。

二、特点:

讽刺的风格,漫画、速写式的笔法。

第四节艾芜、吴组湘、叶紫等的创作

一、艾芜和《南行记》

(一)艾芜作品概述

(二)《山峡中》评析:

描写被抛出正常生活轨道的野性男女的生存挣扎,表现锈蚀的灵魂中闪现的人性美。

抒情、写景、叙事糅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范例。

二、吴组缃的小说

(一)概述

(二)名篇简析

1、《一千八百担》

2、《樊家铺》

3、《箓竹山房》

三、叶紫的小说《丰收》

四、罗淑的小说《生人妻》

第五节萧红与东北作家群

一、东北作家群概述

二、萧军作品简介

(一)概况

(二)《八月的乡村》

三、萧红生平及创作简况

四、《生死场》评析:

东北农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日寇侵入后的苦难与反抗。

五、《呼兰河传》评析:

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不幸愚昧的生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六、《小城三月》评析:

美丽而忧郁的“抒情诗”。

七、散文化小说特点:

感伤的抒情格调;重文化风俗、自然景物描写,不重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散文化结构。

第三章茅盾的小说

第一生生平及创作概述

一、生平简况

二、创作简况

第二节《蚀》《虹》

一、主题

二、人物形象

第三节《子夜》

一、题材与主题

以民族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再现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面貌,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性质。

二、人物形象

(一)吴荪甫的形象:

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精明、果敢、有抱负,过分自负。

(二)赵伯韬:

金融买办资本家的典型。

阴险、狡诈、腐朽。

(三)冯云卿:

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形象。

(四)屠维岳:

工头的形象,吴荪甫形象的补充。

三、艺术成就

(一)结构宏大而缜密。

多线条并行发展,多重矛盾交错展示。

(二)心理分析为主的人物描写。

(三)象征、隐喻性的环境描写。

第四节短篇代表作

一、《林家铺子》

(一)主题:

《子夜》的补充与延展。

(二)人物形象:

林老板——小商贩中的“吴荪甫”。

二、《春蚕》和“农村三部曲”:

丰收成灾及农民的逐渐觉醒。

三、艺术成就:

截取生活横断面,运用典型情节和细节推进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

第四章老舍的小说

第一节生平与创作概况

一、《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以幽默的笔法表现国民性格的弱点。

但戏谑过度。

二、《猫城记》

(一)不满现实,充满忧愤的民族感情和对文化积弊的批判是本作品的主题。

(二)荒诞变形的黑色幽默手法。

三、《离婚》

(一)题材与主题:

市民生活,世态人情。

批判自私庸俗、因循苟且的市民性格。

(二)有节制的成熟的幽默。

第三节《月牙儿》《断魂枪》等中短篇

一、概况

老舍的中短篇小说是其“市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描绘城市贫民悲惨生活的《柳家大院》,鞭挞恶势力为非作歹的《上任》,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的《黑白李》,蕴含着作家探求民族文化前途的复杂心情。

二、《月牙儿》

表现低级暗娼母女的悲惨人生。

这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小说。

作者运用回环复沓的韵律,象征性的抒情意象,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控诉力量。

三、《断魂枪》

以传奇的笔改写现实人物故事。

作家在“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的时移世变中,思考着、探寻着古老文化的命运,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兴衰的眷恋之情和悲凉之感。

结构精巧,场面生动,氛围热烈,以行动和语言描写人物。

第四节《骆驼祥子》

这是老舍长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最杰出的作品。

一、题材与主题

通过人力车夫祥子追求“拉上自己的车”而三起三落的悲剧故事,描绘了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与环境的强大毁灭力和城市个体劳动者人生理想的局限和脆弱。

二、人物

(一)祥子

由破产农民进入城市底层。

善良纯朴、勤劳耐劳,不懈地追求一份独立自主的生活。

但,乱兵的抢掠,侦探的敲诈,虎妞的难产而死,使他一再受挫。

当最后的希望小福子上吊之后,祥子全线崩溃,彻底堕落,绝望,成了一个行尸走肉,生不如死。

社会毁灭了一颗美丽心灵。

(二)虎妞

性格复杂。

大胆泼辣,有些心理变态;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愿望,也有食利阶层的某些特征;蔑视宗法道德,又沾染不良市民习气。

这是一个周旋、挣扎于不同层次文化之间的具有多向意义的悲剧性人物。

三、艺术成就

(一)风格严峻、激愤、幽默成了含泪的苦笑。

(二)京味十足:

1、以北京口语为基础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鲜活动人。

2、表现北京的风俗人情,人文环境。

第五节《四世同堂》

一、题材与主题

从文化心理这一特定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八年抗战历史。

老舍在这部巨著中,把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无所规避地放到日伪的刺刀尖下捶打检验,使民族文化精神中的病态和美德都得到充分的揭示。

二、人物

(一)祁老太爷:

传统的“老派市民”。

作为北京市民文化性格的化身,从因循苟安,回避一切纷争,处处讲究北京市民特有的“礼节”,到勇敢捍卫民族尊严。

这一性格的发展,在老马、张大哥等“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瑞宣:

苦闷徘徊的新“长子”。

性格矛盾、复杂,摇摆挣扎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公民意识与侍亲尽孝之间的祁家长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三)其他

英勇反抗、复仇者祁瑞全、钱墨吟;坚强不屈的李四爷、小崔;奴颜婢膝、为虎作伥者寇晓荷、大赤包、祁瑞丰;忍辱负重,坚韧顽强的韵梅。

三、艺术成就

(一)构思恢宏,结构匀称

作品以祁家三兄弟的人生道路为主干,以冠、钱两家的主要人物及命运为枝条,带动小羊圈胡同十几个家族和众多人物,多线索交错并进。

(二)京味

(三)人物描写疏密有致。

第五章巴金的小说

第一节生平与创作概况

第二节《家》和“激流三部曲”

一、题材与主题

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庭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封建家庭制与青年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控诉封建家族统治的罪恶,赞美充满生机的青春。

二、人物

(一)觉新:

封建家族的“末代长子”。

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

(二)高老太爷:

大家庭衰落过程中的封建专制家长。

他的对晚辈的爱因封建文化而变态。

他的威权受到来自“败家子”和“叛逆者”两方面的挑战。

他在内心矛盾痛苦中死去,象征一种制度不可避免的灭亡趋势。

(三)觉慧:

“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是封建宗法伦理道德文化的叛逆者,清醒而勇敢,具有“五四”青年的热情,坚决而单纯幼稚。

三、艺术特色

(一)单纯直露的抒情格调。

(二)运用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多种艺术手法描写人物。

第三节《憩园》和《寒夜》

一、《憩园》

(一)题材与主题

在展现憩园新主人姚国栋的家庭生活故事时,叙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