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中城关中学文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中城关中学文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中城关中学文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中城关中学文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中、城关中学、文笔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52.0分)
1.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答案】A
【解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表明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故A正确;
放弃夷夏观念、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背离孔子的民族观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孔子和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和孟子,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2.据《汉仪注》记载:
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
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
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
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B.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
C.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D.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故C项正确。
天人感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故A项错误。
B项不是题干主旨,应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君权与神权的结合,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
需要掌握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
本题考查对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
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
故B项错误。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
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考查三教合一的相关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虎溪三笑”的故事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是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
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儒家学者创立了理学,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4.朱熹反复提到: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
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从中可以得知( )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答案】B
【解析】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等体现的是儒学世俗化,故B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A;
伦理道德的确是儒学的主要内容,但材料并未表明这一点,排除C;
材料中没有表述里学的终极目标,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主要考点:
①儒家思想的产生主要主张;②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③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的结合;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明白日常行为,修身齐家等均体现了儒学的世俗化。
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四书”,通常是指《四书集注•朱熹集注》。
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重要的”,可见当时四书受到重视,结合明清时代特征,理学是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
B项为新文化运动影响,应排除。
C项“弃儒经商”题干没有涉及,应排除。
D项《红楼梦》并无明确标明时代背景,不能确定是反映宋代生活,应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考查理学的影响以及<四书>,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红楼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文学作品的基本了解和对题干的运用,此题易错选B项。
6.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 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
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
A.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因此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提出了封建专制是舒服自由的镣铐,据此分析可知两部著作的主要共同点是都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保证人民基本权利,故A项正确。
B项只符合卢梭思想,排除。
黄宗羲没有强调人人生而平等,故C项错误。
D项是二者的背景,不是内容上的相同点,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
需要掌握黄宗羲和卢梭思想。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卢梭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相同点的准确归纳。
本题考查对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7.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
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C
【解析】A.中国传统科技对西方科技发明的影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B.中国传统科技的领先地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比较可知,古代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看重的是现有的实用价值,而不去研究事物的微观结构和原理,不做更深入的探求,忽略了潜在的、更大的利用价值。
D.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发展快于西方。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的主旨,并正确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本题以固定中国人对凸面镜及西方眼镜的使用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8.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大 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
据此 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博采众长,兼收并蓄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C.贴近生活,联系百姓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京剧是徽剧吸收昆腔、京秦二腔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故A项正确;
材料不体现文武、角色等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不体现京剧与百姓的关系,故C项错误;
徽剧为乾隆贺寿进京,但不涉及题材,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春班、和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班”,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
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
随后,另外三个徽班:
“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9.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后人誉为西方“史学之祖”,他在其著作《历史》中声明:
“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这适用于整个这部书。
”这种主张( )
A.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B.反映了理性的研究历史的精神
C.表明他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D.说明希腊人对历史规律的探索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可以看出希罗多德希望通过客观公正的立场来记述历史,说明他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与辩证唯物主义无关,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可知,材料不涉及理性和对历史规律的探索,故BD两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古希腊哲学。
需要掌握古希腊史学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古希腊史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0.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
“雅典人啊!
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
我要 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
”这说明苏格拉底( )
A.提倡理论联系实际B.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C.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D.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1.15世纪,意大利掀起了一股艺术品投资和消费热潮。
教堂、公共建筑内装饰着宗教画和雕塑,私人住宅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
美第奇家族购买一件希腊式花瓶花费4850弗洛林,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向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吉尔伯蒂订制的一件法冠耗资3.8万弗洛林。
这一现象( )
A.表明资产阶级热衷于艺术品投资B.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C.表明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导致社会奢侈风气盛行
【答案】B
【解析】“教堂、公共建筑内装饰着宗教画和雕塑,私人住宅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
美第奇家族购买一件希腊式花瓶花费4850弗洛林,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向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吉尔伯蒂订制的一件法冠耗资3.8万弗洛林”表明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教堂、公共建筑内装饰着宗教画和雕塑,私人住宅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
美第奇家族购买一件希腊式花瓶花费4850弗洛林,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向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吉尔伯蒂订制的一件法冠耗资3.8万弗洛林”。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12.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
由此可知,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 )
A.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B.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
C.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D.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表明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
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13.马丁•路德认为:
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
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
A.教随国定原则B.强化教会权威C.信仰即可得救D.简化宗教礼仪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树立信仰的权威,故C项正确。
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故B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需要掌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解题的关键是对“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倡导人类应拥有生存、自由和财产的天赋权利,但他本人却投资从事贩奴贸易的皇家非洲公司,赞同在美洲各殖民地发展奴隶贸易,认为这是符合理性的。
这可以用于说明( )
A.资产阶级自由权的局限性B.理性主义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C.英国已成为世界殖民霸主D.种族主义植根于启蒙思想
【答案】A
【解析】“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倡导人类应拥有生存、自由和财产的天赋权利,但他本人却投资从事贩奴贸易的皇家非洲公司,赞同在美洲各殖民地发展奴隶贸易,认为这是符合理性的”可以说明资产阶级自由权的局限性,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为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启蒙思想家为将要取消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虽然对未来的政体设计上有所差异,但都主张实行宪政民主、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
15.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
“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这体现的原则是( )
A.自由平等B.主权在民C.分权制衡D.民主共和
【答案】C
【解析】”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体现的是分权制衡思想,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孟德斯鸠主张实行三权分立,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开,使其分属三个不同的机构;并强调三个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
它既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又为实现资产阶级争取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提出了可行又可靠的保证,为资产阶级以法制对抗封建专制指出了道路,为资产阶级法学奠定了基础。
16.这两次革命都对人与世界的意义进行了“拉平”,前者(牛顿、哥白尼的科学革命)将人和“神”拉平,后者(生物进化论)将动物和人拉平。
这两次科学革命的进步意义是( )
A.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B.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C.将人从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D.引导了实验科学的产生
【答案】C
【解析】“前者(牛顿、哥白尼的科学革命)将人和“神”拉平,后者(生物进化论)将动物和人拉平”表明这两次科学革命的进步意义是将人从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故C正确;
宗教改革、宗教信仰、实验科学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进化论,解题的关键是“前者(牛顿、哥白尼的科学革命)将人和“神”拉平,后者(生物进化论)将动物和人拉平”。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进化论,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17.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是建立在17世纪波义耳等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的。
在18世纪,瓦特的发明也有赖于新的温度测设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应用,并且他和当时的主要科学家们有着经常的联系,并于1785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这说明( )
A.科学家通过仪器实验的方式了解世界
B.英国政府重视科技创新活动
C.新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D.科研技术成果能及时地应用于生产
【答案】C
【解析】A.材料并没有强调科学家了解世界。
B.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英国政府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C.材料的主要意思是波义耳的科学理论,为蒸汽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说明新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D.材料看不出科研技术成果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展的表现和背景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大多是来自生产实践,但是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却建立在物理理论创新的基础上。
18.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所以被人憎恨,可是这样并不能阻止镜子是有用的”。
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
由此可见,二者的作品( )
A.创作方法有同一性B.取材来源十分广泛
C.真实反映社会现实D.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D
【解析】《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风格,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作家,故A项错误;
取材来源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
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是巴尔扎克的作品,故C项错误;
雨果所说的”镜子“说明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社会现实,这与巴尔扎克所说的”镜子“有一致的地方,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9.如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涉及的时间和代表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说法片面,排除。
B项“已找到”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D项“广泛接受”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向宪法学习的相关知识。
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0.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把生物的进化引伸到社会的进化。
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竟争中被淘汰。
这反映了严复( )
A.大力提倡君主立宪B.积极倡导科学救国
C.以救亡图存为己任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答案】C
【解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竟争中被淘汰”表明严复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竟争中被淘汰”。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维新思想,严复呼吁变法图强,挽救危亡;创办《国闻报》,编辑《国闻汇编》,宣传维新思想。
21.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
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的主旨在于说明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目的所在,故A项错误。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开展的戊戌变法,其结果是失败了,故B项错误。
通过题干可知,该材料表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不是革命性,故C项错误。
通过题干中康有为“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以及其推出的目的在于“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可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有较大影响,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
需要掌握康有为思想特点及其目的。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康有为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李大钊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号召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
这说明李大钊( )
A.全盘否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