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上水垂不朽的19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717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井冈山上水垂不朽的19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井冈山上水垂不朽的19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井冈山上水垂不朽的19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井冈山上水垂不朽的19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井冈山上水垂不朽的19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井冈山上水垂不朽的19人.docx

《井冈山上水垂不朽的19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冈山上水垂不朽的19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井冈山上水垂不朽的19人.docx

井冈山上水垂不朽的19人

井冈山上水垂不朽的19人

毛泽东

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

1927年9月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率部进军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曾任前委书记、师长、军党代表、军委书记、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等职。

1929年1月,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

建国后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等职。

  朱德

四川仪陇县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

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1928年初领导了湘南起义,4月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师。

曾任军长、军委书记、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前委委员等职。

1929年1月,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

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陈毅

四川乐至县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8年初与朱德发动和领导了湘南起义。

4月率部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部会师。

曾任师长、军士委会主任、军委书记、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等职。

1929年1月率部离开井冈山。

建国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彭德怀

湖南湘潭县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8年7月发动和领导了平江起义,12月率部上井冈山与朱毛红军会师。

曾任红五军军长等职。

1929年1月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后,率部突出重围。

5月率部回到井冈山,恢复了井冈山根据地。

建国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罗荣桓

湖南衡东县人。

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月随部队上井冈山。

曾任工农革命军特务连党代表、红四军31团营党代表等职。

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井冈山雕塑园

谭震林

湖南攸县人。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打下茶陵下,任茶陵县委书记、县工农兵政府主席。

后随部队上井冈山。

曾任湘赣边界特委副书记、书记、边界工农兵政府土地部长、前委委员、工农运动委员会主任等职。

建国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滕代远

湖南麻阳县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8年7月与彭德怀一起发动领导了平江起义,12月率部上井冈山与朱毛红军会师。

曾任红五军党代表等职。

1929年1月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后,率部突出重围。

5月率部回到井冈山,恢复了井冈山根据地。

建国后任铁道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李灿

湖南宜章县人。

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12月随彭德怀上井冈山。

1929年1月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后,留在井冈山坚持革命斗争。

曾任红五军第5纵队长、纵队副司令员、红8军军长等职。

1932年在上海治病因叛徒告密被捕牺牲。

  何长工

湖南华容县人。

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二团党代表、红四军28团党代表、32党代表、宁冈县委书记、湘赣边界特委常委等职。

建国后任地质部长、军政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王尔琢

湖南石门县人。

1928年1月协助朱德、陈毅发动领导湘南起义,4月底上井冈山,曾任红四军军委委员、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

8月在江西崇义思顺圩,为追回叛徒袁崇全带走的部队而牺牲。

  张子清

湖南益阳县人。

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月随部队上井冈山。

曾任工农革命军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红四军31团团长、红五军参谋长等职。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下山时,因负伤留在井冈山。

1930年5月在永新病逝。

  何挺颖

陕西南郑县人。

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月随部队上井冈山。

曾任工农革命军团党代表、师委书记、红四军军委委员、团党代表、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等职。

1929年1月随红四军主力下山。

24日在大余战斗中受伤,转移时不幸牺牲。

  陈正人

江西遂川县人。

1925年以后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后曾任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特委副书记、特委秘书长等职。

1929年1月红军主力下山后留在湘赣边界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建国后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八机部部长等职。

  蔡协民

湖南华容县人。

1928年春参加湘南起义,4月随朱德部上井冈山。

曾任红四军军委委员,31团党代表等职。

1929年1月下山后曾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福建省委秘书长、临时省委书记。

1934年4月在厦门不幸被捕,5月在漳州英勇就义。

  贺子珍

江西永新县人。

1927年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上井冈山。

1928年与毛泽东结婚。

曾任井冈山前委、湘赣边界特委机要秘书。

1929年1月随红四军主力下山。

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伍若兰

湖南耒阳县人。

1928年春参加湘南起义,并与朱德结婚。

4月随朱德上井冈山。

曾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干事、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妇运科科长等职。

1929年1月随红四军主力下山。

2月在寻乌项山战斗中被捕,后牺牲于赣州。

  王佐

江西遂川县人。

井冈山地方武装首领。

1928年2月,所部与袁文才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

曾任工农革命军二团副团长、红四军32团副团长兼二营营长、军委委员、湘赣边界特委委员、防务委员会主任等职。

1930年2月被错杀于永新城。

  袁文才

江西宁冈县人。

宁冈地方武装首领。

1928年2月率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

曾任工农革命军二团团长、红四军32团团长、军参谋长、军委委员、湘赣边界特委委员、边界工农兵政府主席等职。

1930年2月被错杀于永新城。

编辑本段相关评价

  他们为崇高的信仰献身,为执著的追求流尽献血,无怨无悔,甚至也并不希望世人铭记。

然而,他们有的人曾经长久地被误解,被泼上污秽。

革命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曲折,血雨腥风,刀光剑影。

无数的民众,革命的先烈为了今天的胜利,付出了宝贵的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中国革命的光辉篇章。

这一切一切,我们都不能忘记!

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成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源头。

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高度概括为24个字: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井冈山,你是共产党和红军幼年时期的摇篮,你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你是共和国的基石、母亲,你是中华民族永远不朽的丰碑!

井冈山的精神将永远是党的旗帜!

相关事迹

  记张子清

  

我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青铜雕像,甚至比得上《掷铁饼者》和《大卫》!

绑着绑腿的两条腿,粗壮,蕴着一种沉默中爆发的力。

当我看到他的时候,他站在一片翠绿掩映的树丛中。

这是上午八九点钟的时候,绿叶在阳光下发亮,浓郁得像飘在天空的云。

他就站在云朵上。

“他多英俊呵!

”和我一同靠近他的人,这样感叹。

  他实在是英气逼人!

张子清,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兼三十一团团长。

18岁毕业于湖南讲武堂的高材生,文武得兼,韬略齐备。

雕塑,定格了一个饱学博才、足智多谋的儒将风姿。

从前和如今,张子清都让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由衷景仰。

这是中国革命历史性的时刻——

在高高的山冈下,毛泽东微笑着向朱德招手,朱德快走近的时候,抢先几步,毛泽东也加快了脚步,早早把手伸过去。

两位巨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他们使劲摇晃着对方的手臂,那么热烈、深情。

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井冈山大会师。

之前的接龙桥之北阻击战,为这次会师创造了有力条件。

时任第一团团长的张子清,就是在指挥作战时受的伤。

一颗子弹打进了他的左脚踝骨。

弹头深深地嵌在骨肉里。

不久,伤口发炎,溃烂,流着黑紫的血。

最后,他不得不住进了小井“红光医院”。

对此,毛泽东有言简意赅的一句话:

“医院伤兵,其苦更甚”。

张子清的伤情一天天恶化。

他忍着无可名状的疼痛,让医生用竹镊子去夹骨头里的弹头,夹了一次又一次,怎么也取不出,子弹嵌得太紧太深了。

和他一起住在医院的800多名伤病员,全靠盐水消毒,青苔降温。

好的时候,他能领到一包像小手指盖大小的硝盐,用于清洗伤口。

盐,多么奇缺之物。

他每次领到它,都悄悄用油纸包起来。

有几次,他的伤口疼得钻心,手就伸到了枕头下去取,摸了一下,两下,他终于又咬着牙将手缩了回来。

他一直用金银花水洗伤口,想把盐积攒起来。

盐攒得越多,他的伤疼得越厉害,疼得夜里不能入睡。

1928年6月,红军打了一个大胜仗,又一批伤员住进医院。

伤员骤然增多,医院断了盐,不少伤员伤情开始恶化。

这时候,张子清把护士排长叫到身边:

“我给你一样东西,但你一定要按我的意见去做。

他反复叮嘱:

“盐不多,一定要把重伤员的伤口洗一遍,有可能的话,再把所有伤病员的伤口洗一遍。

此时,他自己的伤在恶化,不得不让医生用菜刀,割掉那些溃烂的皮肉。

最后,他失去了一条和他一起翻山越岭的左腿。

那是用木工所用的锯截下的。

青冷的刀锋进入他的躯体,先是肉,尔后是骨头。

那声音,在听惯了枪炮声的人看来,似乎微弱。

但锯齿,有如在人的心尖上拉来拉去。

大“围剿”来了,张子清和伤势严重的红军官兵,被转移到山洞。

井冈山上的大雪,奇迹般地下了40多天。

他爬到洞口,抓把雪团解渴。

在荒无人迹的山岭,度过了人生最寂寞、最苦难而又受到死亡威胁的日日夜夜。

终于熬到了温暖的春天,洞口边,一棵野草发出嫩芽。

他多么渴望生命的延续,甚至听到了山冈上疾走的脚步声。

可是,病入膏肓的伤势,彻底吞噬了他原先雄健的肌体。

有谁知道支撑张子清度过艰难岁月的是什么?

可能是信念吧?

人不能没有信仰。

而信仰又以国家、民族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崇高。

以崇高信仰为支撑的信念,是任何力量也摧毁不了的。

1930年5月,最后的时刻到了。

张子清拉住警卫员的手,泪水夺眶而出。

他断断续续地倾诉对慈母、贤妻和爱女的眷念:

“我……不行了……我死了,请……请你们一定……一定设法……转告我的母亲……”

母亲不相信儿子会死。

十几年中,她天天盼儿子的信。

临终时,老人嘱咐身边的人,如果儿子来信了,要送到她的墓里。

妻子也不相信他会死,望穿秋水,等他归来。

站在这尊雕像前,我把目光向远处眺望又眺望,希望看到遥远的湖南桃江县坂溪乡风景村的村口,那里有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

可我面前总是呈现一双女人眼睛,泪水在眼眶蓄积,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

雕像无言。

山风阵阵,依稀传来他疾步如飞的脚步声,时近时远……

  记伍若兰

  

她死于忠贞的爱情。

多少年以后,当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问朱德:

“提起伍若兰,你为什么显得那么消沉?

不爱她吗?

  隔着一张小桌,他们相对而坐,烛光照着朱德多皱的面庞。

他表情沉重,像是凝视着想像中的情景,然后,用沙哑的声音说:

“……她后来被国民党抓住,折磨她很久,才砍下了头,悬挂在她家乡湖南长沙的大街上示众。

”说完,朱德沉默了好一会儿,才从回忆中挣脱出来。

史沫特莱在著名的绝笔之作《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这样记载:

“他开始听说、后来又亲自见到一名女宣传队员,她在农民中真是无人不知,是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

年龄只有25岁,演讲富有魄力、才智,大脚,体格非常健壮,头发挽在后面,黑黑的皮肤上有些麻点。

她并不好看,可是一双大眼闪烁着智慧与果断的光辉。

”雕塑园,仅有两位女性——贺子珍和伍若兰。

她们并不是作为伟人的妻子,而是以井冈山斗争主要领导人的身份站立在此。

凝眸雕像,你不会找不到美,因为你找的到真。

伍若兰在一次激烈的突围战斗中,腿部中弹被俘。

那会儿,她已身怀六甲。

敌人对她施行了“吊打”、“踩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

敌首刘士毅说:

“你已落在我们手上,只要你能自首,或公开声明一下同朱德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保你不死,还可给你官做!

伍若兰坚贞不屈。

也许,听到“朱德”的名字,一股热流涌进了她的心房。

他是她的良师益友,是她心爱的丈夫,也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许,她还想起了朱德率领湘南起义时说的话,“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

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

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

中国也会有一个1917年的。

只要能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她怒目痛斥道:

“告诉你们的主子,要我和朱德脱离关系,背叛共产党,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

1929年2月12日,伍若兰被绑往赣州卫府枪决。

她的头颅被割下,悬挂在赣州城楼。

她,当时只有26岁,即将做孩子的母亲。

没有人会听到婴儿的哭声。

残忍的敌人剖开她的腹部,上面刺了6刀。

那个小小的生命,是与她血肉相连的胎儿。

晚年时的康克清,常常悲痛地回忆这段往事,她对儿孙们说:

“伍若兰的牺牲给我的震动很大,因为她是我参加红军后牺牲的第一个女同志,又是我们妇女组的骨干,有许多优秀的好品德”;“伍若兰给我留下至今难忘的印象……”您奉献的远远胜过一个女人,您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在伍若兰和贺子珍的雕像前,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写下这样的文字:

“她们面若桃花美丽,笑若繁星灿烂。

贺子珍在峥嵘岁月中共失去6个孩子,而伍若兰惨遭杀害。

作为女性,有什么比做母亲更让她们向往?

作为母亲,有什么比得上孩子更令她们骄傲?

可在信仰面前,这样的向往和骄傲都被忧伤地舍弃了。

”她死于忠贞的爱情。

一种超乎个人生命之上的崇高爱情,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伍若兰倒下的时候,是一个雪花漫舞的冬日。

在更早的一些时候,离井冈山不远的庐山上,一个著名的美国传教士的女儿,每天的任务,就是在早晨攀上她家屋后的山岭,采摘回来一大把鲜花,然后插在花瓶里,从不间断。

多年过后,这个以写中国民间生活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回忆幸福如斯的童年时,清楚地记得,她最喜欢采摘的是紫萁和百合。

但有一种黄色的百合,她却从不采摘。

因为,这种百合的花期只有一天,她心疼它生命的短暂。

朱德一生都酷爱兰花,留下了“唯有兰花香正好”的诗句。

1962年春,他以76岁高龄回到阔别了33年的井冈山。

刚落下脚,就急切地问井冈山的同志:

“我记得有一个地方,遍地长着兰花,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

他手拄拐杖,到处寻找兰花。

在经过一片茂密的林子时,远处飘来了一阵阵清香。

他激动地说:

“是这里,是这里!

”兰花无风自吹香。

他蹲下身来,细细地看着那些开着小白花的井冈山九节兰。

他采了几瓣,放在鼻子前闻了又闻,说:

“清香扑鼻啊!

  记王尔琢

  

他化作了一块石头。

一块活的石头,汉白玉和花岗岩里有他奔突的血。

  这是特殊材料打凿的人!

王尔琢和许多战友一样,牺牲在生命最灿烂的年华。

那年,他25岁。

在井冈山59位担任过各种重要职务的先烈中,有90%以上是20多岁的青年。

何挺颖24岁,张子清29岁,宛希先23岁,邓家海29岁,刘真27岁,王佐25岁,邓贞贤21岁……法国文豪雨果说:

“每当人间英雄逝去时,我们都会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永远不会熄灭。

”我长久地注视着雕像,尔后,我听到了轰鸣的响声。

王尔琢之死,死得悲壮惨烈。

他不是死于敌手,而死于他昨日的同乡、战友,又被他视如兄弟的叛徒之手。

他是28团二营营长袁崇全。

这个地主家的阔少爷,受不了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一心想脱离红军,投靠赣敌刘士毅部,以图升官发财。

1928年夏,红军在湘赣边界遭受了著名的“八月失败”。

同那些悲观失望的人一样,袁崇全认定“井冈山红旗打不了多久”。

8月28日,袁崇全率部投敌。

闻讯,红四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王尔琢,骑上马就去追赶。

他高声喊话,劝二营的士兵们回来。

黑夜中,袁崇全恼羞成怒,举枪扫来一梭子,王尔琢当场倒在血泊中。

他一直坚信能把袁崇全唤回来。

倒下的那一刻,一定在心里默念:

“我是他们的团长,和他们同甘共苦、出生入死,他们会听我的。

”他的心纯得像水晶。

在此之前的1927年4月初,王尔琢曾率军打到了上海外围。

有一天,蒋介石的两个亲信,携带蒋的亲笔信来先遣军司令部找王尔琢。

说如果他听命于蒋先生,就正式委任他为军长。

王尔琢看了信,放声大笑,笑得十分响亮:

“一个军长太小了,应该给我一个军阀,一个大军阀!

”8月28日那天,他是顶着横飞的弹雨向前走去的。

子弹打在脚前的地上,发出一连串“啾、啾、啾”的声响,卷起一道道烟尘。

他仍义无反顾地朝前走……“砰砰”,两颗子弹射进他宽厚的胸膛。

他倒在布满石头的地上,过于坚硬的石头,一定硌疼了他的脊背。

可是他已经全然感觉不到疼,他进入了一片殷红。

在他倒下的时候,受蒙蔽的官兵,整整齐齐回到了革命队伍。

有人说,原以为只有穷才革命,只有走投无路才造反,井冈山的革命都是穷苦的农民揭竿而起,但和王尔琢一样的许多青年俊杰,他们有的来自黄埔一期、黄埔四期、黄埔六期,有的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湖南师范……他们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不屑于蒋介石的高官厚禄,追随革命参加了南昌起义,上了井冈山。

到底为什么?

为什么?

1928年10月,红四军在宁冈会师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毛泽东万分痛惜,含泪写下了一副挽联: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

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

得到胜利始方休!

”据说,毛泽东一生只为3个人开过追悼会。

一个张思德,一个王尔琢,另一个是陈毅。

朱德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只流过两次泪。

第一次是爱妻伍若兰牺牲,第二次是哭挚友王尔琢。

骁勇善战、才华横溢的一代青年战将王尔琢,曾慨然明誓:

“革命不成功,不刮胡子,不理发。

”为此,他得了个军中“美髯公”的称号。

今天,中国革命终于成功,我面前的他,化作了一块晶莹的石头——他已经是一头漂亮的中分发型。

与王尔琢感情甚笃的肖克将军,当年因身负重伤,未能参加追悼会。

一直到晚年退居二线,才了却心愿。

茫茫原野,一座不起眼的墓,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掩面而泣,老泪纵横……常怀诗情的将军,一字一顿地吟诵:

智勇双全震赣湘,为除叛逆以身戕;时逾半纪临君墓,如见英姿焕大荒。

(《谒王尔琢墓》)鲁迅说: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王尔琢是活着的。

  记何长工

  看到军旗,我就想到了你。

高大的身姿,屹立园中,有一种玉树临风之美。

何长工,这名字配他!

  在井冈山斗争中,他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设计军旗,改编王佐和袁文才所部,坚守井冈山……为革命,他丢了一条腿,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惨遭杀害。

这样一个名字,容易让人以为他是长工出身。

其实,他早年漂洋过海,赴法留学,能文能武。

“马日事变”后,湖南军阀悬出重赏,四处通缉捉拿他,他不得已改名隐蔽。

毛泽东根据他曾在北京长辛店铁路工厂做过工,就为他起了“长工”这个名。

“为革命打‘长工’嘛!

”毛泽东爽朗地笑着,对他说。

我想像着那个激情澎湃的前夜。

中央指令传来:

秋收起义要亮出工农自己的旗帜!

前敌委员会指派何长工与师参谋长陈树华、副官杨立三设计制作军旗。

何长工以留法期间见过的前苏联红军军旗,提出设计方案。

那草图不知今存何处?

它只是一页方纸吗?

上面的线条和色彩,绘出了一支人民军队有关使命的基因图谱。

我想像何长工用手抚摩闪着红光的军旗,一针一线将黄色的五角星、镰刀和斧头缀在上面的情景。

那一刻,他把忠诚和智慧抽成丝,也织进了伟大的旗帜上。

据说,军旗图样确定后,修水县城的数十名裁缝纷纷请缨,义务承担军旗的缝制任务,布店老板无偿献出红布料。

几天几夜,100面崭新的军旗诞生了。

她们鲜艳而蓬勃的生命,正静静等待着,等待着走进风雨雷电,刺破黑暗浓积的苍穹。

1927年9月9日,第一面工农革命军军旗在修水县城升起。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面军旗。

何长工沿着秋收起义的崎岖山径,从历史的尘烟中走来。

他一定看见鲜红的军旗鲜红依然,正伴着“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铿锵誓言,猎猎飘扬。

何长工常常对人说:

“我们当时要打仗之前,互相之间只有两句话:

一句是‘告诉我的老母亲,你儿子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牺牲了’。

另外一句话是‘胜利之后,在烈士纪念册上给我登记一个名字’。

壮士一去不复回。

然而他们的生命并未真正消逝,而在另一种形式里犹然可见,就像雕塑。

这是崇高的另一种存在;这是精神的另一片天空。

晚年时候,何长工重回井冈山。

他缓步走进雕塑园,默默地看着,不知不觉眼角流出了泪水。

恍惚间,那些英烈复活了,他已忘记生与死的界线,仿佛回到了从前。

少顷,他哽咽地问身边的人:

“这里怎么没有我呵?

”陪同他的人说:

“他们都是不在世的。

何长工沉默良久……多年过后,他如愿站在了战友的中间。

他和他们一起,筑成了一道高山仰止的至美风景。

歌德说:

“人的榜样教我们相信神的存在。

”他所说的“人的榜样”,应当就是指像何长工这样的人。

“为人民扛一辈子长工”。

一个平凡的名字,让一些人羞愧,让一些人奋进。

大凡有山必有庙。

来井冈山的人,都会惊奇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却不见一座寺庙。

当地百姓说,井冈山的人民只相信共产党。

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它可以几十年不变地让人们的信仰,如此忠贞不渝,如此坚定不移,如此百折不挠!

“不朝圣来不拜仙,我来朝拜井冈山。

人说你五千八百尺,我说你天下第一山!

”在精神的天空,永远闪烁的崇高革命精神,是人民军队“八一”军旗上飞扬的理想和青春!

相关景区

  纪念堂

  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

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

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

  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

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

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而留下来作为纪念的。

  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室展览的人物是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的挂像。

目前有51位。

他们当中有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有军队中的一大批将帅;如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

大将谭政、粟裕、黄克诚。

上将陈伯钧、赖传珠、杨得志、朱良材。

中将杨梅生、毕占云、张国华、谭家述。

少将龙开富等;有建国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的。

目前有13位,他们是何长工、贺敏学、贺子珍、陈正人、彭儒、曾志等。

  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在井冈山斗争时的老红军、老干部。

这组烈士挂像目前有54位。

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下来的。

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这里就用党旗和青松代替。

  瞻仰大厅后为吊唁大厅。

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

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周边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

  厅中有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安放在正上方,这是对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立的一块无名碑,以示人们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沿墙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来此追悼英杰的各界人士所敬献的花圈。

整个大厅庄严肃穆,让我感到了丝丝寒意透骨。

  从吊唁大厅后侧上楼为忠魂堂。

忠魂堂是为安放老红军灵柩而设的。

目前己安放五位老红军的骨灰,他们是张令彬、何长工、温玉成、贺敏学、陈云中。

每年的清明节,他们的亲属、好友就会到这里来吊唁他们。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是以革命人文景观为主体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融合独特类型的风景名胜区。

茨坪是风景区的中心景区,是一块四面青山环绕的山中盆地。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以下称“陵园”)是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

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

  北岩峰,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座神坛。

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占地面积400亩。

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

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

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陵园门庭

  这是陵园的主大门!

人们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烫金大字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