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639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

1.关于管理的不同观点

(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rederickW.Taylor)提出:

“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它认为:

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其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

(2)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提出: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该定义于1916年提出,明确了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3)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F.Drucker)提出:

“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他认为:

①管理是专业性的工作,与其它技术工作一样,有自己特有的技能和方法。

②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管理阶层。

③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负有执行组织任务的责任。

德鲁克的观点注重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淡化管理的社会属性。

(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A•西蒙(H.A.Simon)提出:

“管理就是决策。

”他认为:

管理者所做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是在面对现实与未来,面对环境与员工时不断地做出各种决策,使组织的一切都可以不断地运行下去,直到获取满意的结果,实现令人满意的目标要求。

(5)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提出: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他认为: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是有效整合资源所必需的活动,应归于管理的范畴之内,但它们又仅仅是帮助有效整合资源的部分手段或方式,因此它们本身并不等于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6)南京大学周三多教授提出: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他认为:

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世界上既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②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

2.管理的内涵

(1)所谓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活动,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以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a.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环境既为组织提供了机会,也对组织形成威胁;

b.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c.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

d.管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e.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f.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

3.管理的特征

(1)动态性:

有很多不确定性,包括:

管理客体的不确定性;管理运行时空的不确定性;管理工具手段的的不确定性;管理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

(2)科学性

(3)艺术性:

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

(5)经济性:

管理就是要是资源成本最小化。

 

二、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1.学习管理的重要性

(1)管理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普遍性;

(2)管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在生产要素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组织的管理水平。

(3)管理对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学好管理,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与上司、同事以及合作伙伴的关系,在竞争中获得自身的优势和利益。

学好管理,可以在管理上少走弯路,有益于我们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在竞争中获胜。

(4)管理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

学习管理有利于系统地从别人经验中获得启示,可以为未来的管理生涯奠定基础。

2.怎样学习管理

(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学习者要博览群书;

(2)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学习者要勤于实践;

(3)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学习者要勤于思考,不断创新。

三、管理的职能和过程

1.管理的基本职能

(1)含义:

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所具有管理本质的外在根本属性及其所应发挥的基本效能,是人们对管理活动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做的理论概括。

我们通常把管理职能概括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基本职能。

(2)最早系统地提出管理职能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

(3)管理的职能中,协调具有主体广泛性的特点。

(4)基本职能的表现:

a.计划职能通过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表现出来。

计划过程包括三方面:

决定组织将要追求的目标;决定采用哪些行动方案以实现目标;决定如何让配置资源以实现目标。

b.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的实现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在组织中进行部门划分、权力分配和工作协调的过程。

c.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d.控制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2.管理的基本过程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组成的一个系统的过程。

控制的结果是实现组织目标,同时开展新一轮的管理过程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管理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需要说明的是,管理的实际情况并不像上面所描述的管理基本过程那么简单,现实中不存在简单的、界限清晰的、纯粹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起点和终点。

当管理者履行他们的职责时,他们通常会发现自己同时在做着一些计划工作,一些组织工作、一些领导工作,以及一些控制工作,而且这些管理工作并非严格遵循上述的顺序。

计划工作:

一方面,计划工作是决策的逻辑延续,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实施保证;另一方面,计划工作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是组织内不同部门、不同成员行动的依据。

组织工作:

为了有效的实现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在组织中进行部门划分、权力分配和工作协调的过程。

领导工作:

就是对组织内每个成员(个体)和全体成员(群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

控制工作:

是指主管人员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衡量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四、管理者和管理技能

1.管理者与管理者的类型

(1)管理者与管理要素:

所谓管理者是指执行管理工作的人,属于管理的主体,他们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

依据工作内容,我们可将组织内的成员分为两类:

作业人员与管理者。

作业人员系指直接从事工作或任务,并不负有协调其他人工作责任的个人。

例如,纺织工厂中第一线的作业人员、在快餐店接受点餐和实际制作餐点的人员,或是派出所里处理群众投诉案件的办事人员等。

而管理者则是指在组织中负责分派、指挥与协调他人工作的个人。

换言说,管理者一定有下属,并且对其直接下属的工作成败负责,而作业人员则只需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管理要素是指管理者为达成预期目的所发挥管理职能于其上的管理对象。

它属于管理的客体。

管理的基本要素有多种分法。

近年来,最为常见的一种是“七要素法”。

即“七M”:

①人员(Man)——工作评价、人事管理、人力开发、组织发展、组织模式。

②资金(Money)——财务管理、预算控制、成本控制、成本效益分析。

③方法(Methods)——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作业研究和分析。

④机器(Machine)——工厂布置、工艺装备、自动化。

⑤物料(Material)——物料采购、运输、储存、验收、保管等。

⑥市场(Market)——市场需求预测、市场导向分析以及价格和销售策略制定等。

⑦士气(Morale)——领导、人群关系、公共关系、工作效率等。

(2)管理者的类型:

a.根据在组织中承担的责任和权力的不同,一般可将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与基层管理者。

对于某一特定的管理者而言,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大管理基本职能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它在管理层级中的位置。

如图所示。

b.按其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可以把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职能管理人员。

2.管理者角色

(1)含义:

管理者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在实践工作中扮演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实际上在扮演十种不同却高度相关的角色。

这十种角色可以分为三大类:

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以及决策制定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中又包括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又包括监听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决策制定角色包括企业家(创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困扰处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与谈判者角色。

3.管理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RobertL.Katz)的研究,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技能或者素质,它们分别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诸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会计或者制造等。

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在部门内以团队成员的身份有效率地工作的能力,以及使部门以内成员相互合作的能力。

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

它对高层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五、全球环境下对管理的挑战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组织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着持续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和变化的环境要求管理者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存在简单的和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

21世纪是一个快速剧变的时代,人类世界的变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因特网的发展将世界各地的人和公司有效地联系起来,个人和公司之间的交易越来越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强烈驱动下,许多公司都已加入国际化进程中,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给组织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今天,不能了解和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管理者会发现自己是逆潮流而动的,他们的组织很可能失掉竞争力,并由此衰落下去。

全球化环境下给组织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建立竞争优势,维护伦理规范,管理多样性的员工队伍,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

建立竞争优势的基础主要体现在:

效率、质量、速度和灵活性、创新以及对顾客的回应。

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进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1.儒家思想

(1)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是其创始人。

(2)思想内容:

仁、义、礼。

2.道家思想

(1)代表人物:

老子

(2)道家哲学的最高境界:

道;自然、无为是道的根本属性

(3)道法自然,是道家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思想和最高境界。

3.法家思想代表人物:

韩非子;

核心是“以法治国”,提倡“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4.兵家思想代表人物:

孙武

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劳动分工观点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原因是:

①分工节约了由于工作的经常变动而损失的时间。

②重复同一作业可以使工人的技能得以提高。

③由于分工,使作业单纯化,这有利于工具和机械的改进。

“经济人”观点认为,经济现象是由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产生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社会上每个人的利益总是受到他人利益的制约。

每个人都需要兼顾到他人的利益,由此而产生共同利益,进而形成总的社会利益。

所以,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脚点的。

这种观点后来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管理理论的基础。

2.查尔斯·巴贝奇的工作方法和报酬制度研究:

在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英国数学家巴贝奇(CharlesBabbage)对工作方法和报酬制度进行了研究,他的主要贡献表现在:

①对工作方法的研究。

他认为,一个体质较弱的人如果所使用的铲在形状、重量、大小等方面都比较适宜,那么他一定能胜过体质较强的人。

因此,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

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用科学方法有效地使用设备和原料等观点。

②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他强调劳资协作,提出了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分配制度以及以技术水平和劳动强度为依据的付酬制度。

巴贝奇的管理思想和实践为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

可以说,巴贝奇是科学管理的先驱者。

3.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实践和思想: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一名企业的管理改革家,他于1800-1828年担任英格兰新拉那克工厂的经理,任职期间,针对当时工厂制度下劳动条件和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他致力于改进工作条件、缩短工作日、提高工资、改善生活条件、发放抚恤金等,通过改善工人生活状况的同时并使工厂获得较高的利润,探索一种对工人和工厂所有者双方都有利的方法和制度。

欧文的人事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管理工作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分工与协作问题;管理的方法是凭个人的经验;管理的主体即企业管理者由资本家直接担任。

三、科学管理的兴起

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又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效率。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L.甘特等。

科学管理对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时间和动作研究、作业管理、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协调等方面。

科学管理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标志。

(1)泰勒的贡献

代表著作:

《计件工资制》(1895)《车间管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1911)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a.确定合理的工资定额;b.工作方法标准化;c.做到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f.实行职能组织制;g.实行例外原理。

(2)其他人的贡献

A.吉尔布雷斯夫妇:

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B.甘特:

甘特图。

2、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

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

法约尔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以及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后来的管理理论发展一直起着重大的作用,西方把他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1)法约尔的贡献

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以及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

6种经营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5种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14条原则:

劳动分工、权责相当、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和集体精神。

(2)韦伯的贡献:

古典组织理论的创始人

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并设计了一个理想的行政组织模式。

该行政组织模式的特点:

劳动分工、权力体系、正规选择、规章制度、非人格化和职业导向。

他认为,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3)巴纳德的贡献

代表作:

《经理人员的职能》(1938)

主要贡献:

从系统理论出发,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对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团体及个人作出了全面分析。

基本观点:

提出了社会的各种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的观点;分析了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成员的协作意愿、组织的共同目标和组织内的信息交流;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提出了权威接受理论;对经理的职能进行了新的概括。

四、行为科学的产生

1、梅奥的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学说

A.科学的产生源于有名的“霍桑实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照明实验(1924-1927)

(2)继电器装配室实验(1927—1932)

(3)面谈计划(1928-1930)(4)对车床布线室的观察(1930—1932)

B.在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基础。

其主要论点如下:

(1)职工是“社会人”。

(2)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可以提高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3)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梅奥的管理思想中对人性的认识是经济人。

2、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麦克雷戈的“X—Y”理论

“X理论”的要点:

a.一般人的天性都是好逸恶劳的,只要可能,就会设法逃避工作;

b.人几乎没有什么进取心,不愿意承担责任,而宁愿被别人领导;

c.人天生就反对变革,把安全看得高于一切;

d.要使人们真正想干活,那就必须采取严格的控制、威胁和经常不断的施加压力。

“Y理论”的要点:

a.人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工作对人们来讲,正如娱乐和休息一样自然;

b.控制和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人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c.对目标作出贡献是通货的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

d.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但能接受而且主动承担责任;

e.不是少数人,而是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问题上,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f.人们并非天生就对组织的要求采取消极的或抵制的态度,是因为他们在组织内遭遇的所造成的;

g.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安排好组织工作烦方面的条件和作业的方法,使人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己的具体目标而努力。

(3)洛尔施和莫尔斯的超Y理论

主要观点: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

(4)威廉·大内的Z理论主要内容:

a.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b.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c.实行个人负责制;

d.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e.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f.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g.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五、管理理论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管理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重视,管理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学说,形成了众多学派。

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作过一个精辟的归纳与分析。

他认为到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发展到十一个学派,这十一个学派分别是:

管理过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经理角色学派。

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各学派虽有各自的理论主张,但在管理学界并未形成权威的理论。

在此期间,管理学家也曾企图用系统的方法和权变的方法把管理理论统一起来,建立一套一般的管理原理。

尽管管理学家做出了各种努力,原本希望使管理理论走出丛林,长成一棵“大树”,却未曾料到导致了更多的雨水使丛林中的叶子长得更加茂盛,形成一片繁茂的“丛林”。

六、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学习型组织

(1)含义: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组织行为学家罗宾斯概括出学习型组织的五个特性:

①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

②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

③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

④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

⑤人们摒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

(2)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构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模型。

第一项修炼:

自我超越—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精神基础);

第二项修炼:

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世界(重要内容);

第三项修炼:

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生命共同体

第四项修炼:

团队学习—激发群体智慧

第五项修炼:

系统思考—见树又见林(核心)。

2.企业再造理论

1)所谓企业再造是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根本性地再思考,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改善。

2)企业再造的核心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

3.知识管理

1、知识经济引发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并为提高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发挥其作用的组织运作过程。

2、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二个方面。

一是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二是建立外部知识网络,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提高企业的对外反应速度。

3、企业知识管理方法

(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

该部门的职责就是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收集、分类,建立面向知识的基础,并监督知识的流向和使用。

(2)推行全面知识管理。

知识的价值只能通过生成、利用和共享的过程得到体现。

知识这种资源越是普及,它所创造的价值越大。

(3)建立知识档案、产权管理。

新知识结构的形成,是许多人智慧的结晶。

而现代社会人员经常处于流动之中,很容易把技术从一个组织带到另一个组织。

而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所以必须加强知识档案管理,从法律上界定知识产权的归属。

同时,也需要通过知识管理及时更新知识。

(4)通过合作实现知识共享。

在信息化、知识化管理中,应打破传统企业在分工上的等级制度,以信息管理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价值流程和结构,重新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和领导进行定位,主动合作,共享知识资源,在共享知识中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5)建立能为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的基础设施——网络。

4.创新

A.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按照熊彼特观点,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上的创新,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五种形式:

(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

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采用过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并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可以是以一种新的商业方式来处理某种产品。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也就是使产品进入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不管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采用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

B.企业创新的基本内容

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C.创新工作的环境和过程

企业要创新,必须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能让组织成员发挥创造力的工作环境。

来自企业的经验说明,成功的创新要经历“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忍耐坚持”这样几个阶段的努力。

第三章管理与环境

一、管理环境的构成

1.管理环境的含义:

所谓管理环境是指一切存在于组织内外并对组织有现实和潜在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2.任务环境的含义:

所谓任务环境是指某一具体组织的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的那些外部环境因素,又称微观环境。

例如,对企业而言,来自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竞争对手等的变化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术语该企业的任务环境。

3.一般环境的含义:

所谓一般环境是指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对所有组织都产生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又称宏观环境。

例如,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政策、社会的文化传统、国家的外交政策等,都会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影响,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