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2607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docx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docx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有答案

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

东北平原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案例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地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

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少

①黑土土分布广泛;②耕地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农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还有油菜、

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其他

水产业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

【相关案例】1、比较秦岭——淮河南北地区

2、比较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

4、区域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后期阶段。

5、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所以这一时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制约因素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

棉花产地。

③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在下降。

【相关案例】1、分析鲁尔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2、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4、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6、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

主要知识点:

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2、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结合实例分析)

3、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简称GPS。

4、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5、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从而在野外调查中获得精准的数据。

6、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7、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可以对城市的信息进行查询、修改、补充、距离测算等,从而为城市管理提供方便。

8、数字地球指数字化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主要知识点:

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简称三退)

 形式:

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2、分析思路

(1)、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风力大,蒸发旺盛;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全球气候变暖等。

a西北内陆干旱的原因:

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b、高原山地阻挡

b地域分异规律:

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绿洲农业的位置:

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d、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多季节性河流和内流河。

②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程建设不合理。

(2)、危害

荒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3)、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采取生物措施(如营造防护林)和工程措施(如设置沙障工程)构筑防护体系;③退耕还林、还牧;④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⑤控制人口增长⑥适度生态移民

3、案例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本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草原、

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随之减少。

(2)本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①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②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本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主要表现在: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4)措施:

见第2(3)题。

(5)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措施有多层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的保护、退耕还林还牧、防沙治沙等。

【相关案例】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主要知识点:

1、森林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资源,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的导致的生态问题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林地区。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其中60%在巴西境内。

a.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东南亚地区、巴西亚马孙地区(地带性)

b.全球还有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非地带性)原因分析:

位于东南(北)信风的迎风坡,水汽遇地形抬升降水多;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3、热带雨林全球环境效益:

a、维护全球碳氧平衡。

b、促进水循环

c、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4、雨林生态具有脆弱性,一旦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5、雨林被毁的原因

a、直接原因:

人类的过度开发,

(1)过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

(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6、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a、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b、移民亚马孙平原

c、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7、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8、热带雨林可持续开发的措施:

a、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b、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c、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d、加强雨林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e、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f、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的机会

【相关案例】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北大荒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北大荒湿地形成原因: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河网密布、凌汛河水泛滥

4、冻土广布,不易下渗

湿地的生态效益:

1、天然的蓄水库,

2、能够调节气候、

3、涵养水源、

4、调节径流、

5、蓄洪防旱、

6、降解污染物、

7、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主要知识点:

1、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两大类。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

2、分析思路

(1)、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主要从区域资源状况、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

(2)、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主要从图文材料中挖掘。

(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从如何开发资源优势、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科学技术、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入手。

3、案例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

(1)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存在的问题

①煤炭外运能力不足;②产业结构单一;

③水资源紧缺;④产生环境问题:

如生态破坏(地表被破坏)、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

(3)可持续发展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煤炭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④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⑥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⑦调整产业结构;⑧三废的治理

(4)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相关案例】分析鲁尔区煤炭资源开发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主要知识点:

1、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征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

(1)流域水文特征(1流量2汛期(水位)3含沙量4结冰期5水能蕴藏量6航运7流速)

(2)流域水系特征(1流向2流程3流域面积4干支流5河流性质)

(3)流域开发注意:

1源头注重水质和水量,应保护植被

2河流开发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合水质的保护

3河谷平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2、分析思路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主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资源等方面分析。

(2)、流域的开发应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3)、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有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灌溉、提高水质、土地利用等。

3、案例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

 

(1)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部,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地理条件

①地形:

多山,有丰富的水力资源,航运作用显著。

②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

③水文特征: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通航里程长,但水量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3)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田纳西河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在防洪、航运、

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相关案例】

1、分析长江流域综合开发

2、分析伏尔加河流域综合开发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面临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主要知识点:

1、不同区域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在区域内部,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点的生态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2、分析思路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2)、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

(3)、针对区域农业存在的问题,寻找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3、案例分析——我国东北地区

(1)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①气候条件: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

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

③土壤条件:

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④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交通便利;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等。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②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4)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

(5)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种植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畜牧业,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林业业,森林保育为核心,开发特色农产品。

【相关案例】分析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主要知识点: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会促进工业化。

2、分析思路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2)根据材料,了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

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产值增长较慢。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升级,工业产值增长迅速。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城镇数量猛增,另一方面规模迅速扩大。

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4)珠江三角洲地区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

①产业结构调整;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相关案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附:

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6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必须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

2、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出地区影响: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入地区影响:

调入资源,缓解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3、案例分析——我国西气东输工程

(1)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

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结构

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从地图上找出这些地形区)

(2)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拉动相关产业发展;④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3)对东部地区发展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产业发展;④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4)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5)对环境的影响

①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②沿线农村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相关案例】1、我国南水北调工程2、我国西电东送工程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成为产业转移。

国内的产业转移称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称国际产业转移。

2、分析思路: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3、案例分析——东亚地区

 

 

 

【相关案例】1、日本的产业转移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

1.三大自然区的对比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

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地形

平原、丘陵,水成地貌

高原、盆地风成地貌

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

气候

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高寒气候:

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

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

土壤

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

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

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

气温随纬度变化

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

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农业

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

人多地少,环境问题

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

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

发达落后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

(1)地形崎岖

(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

(1)地形崎岖

(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2.三个经济带的对比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省区

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共12个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个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共10个

地理区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海运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经济水平

高低

发展进度

快慢

特征

①能源、矿产缺乏

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

品粮、农林产品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

生态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