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四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2015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18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第四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八年级上第四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八年级上第四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八年级上第四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八年级上第四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第四六单元教案.docx

《八年级上第四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第四六单元教案.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第四六单元教案.docx

八年级上第四六单元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翘尾巴连翘  观测道观播种耕种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

(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

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

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

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

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

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

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

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

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

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

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

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

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

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

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

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

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

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

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

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

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

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

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②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⑤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⑥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则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顺序,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拟人句:

_

    好处:

_

  3.上文用词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该怎么改?

    A.融化()B.萌发()C.次第()

    D.簌簌()E.销声匿迹()F.衰草连天()

    G.风雪载途()H.年年如是()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萌发次第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

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

文章第H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4.提问: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

“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

“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

“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

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提问:

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

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

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

此外,本文用词形象、典雅。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物候学就是利用_____来研究_______。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语言”为_____、_____。

   4.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__、____、__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5.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__,选择______。

  

(二)请课外收集一些农谚。

如“阿公阿婆,割麦插未”。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

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

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

(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

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

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

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

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

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

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

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

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

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

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

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

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

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6.略。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

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

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

《桥之美》一文中: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