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 古诗文翻译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944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 古诗文翻译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 古诗文翻译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 古诗文翻译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 古诗文翻译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 古诗文翻译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 古诗文翻译2.docx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 古诗文翻译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 古诗文翻译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 古诗文翻译2.docx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古诗文翻译2

吴山图记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

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

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

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

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

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我同年得中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

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

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

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

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

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怀念黄州的诗歌。

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

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

唉!

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可楼记

有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间小楼。

楼大丈见方,四面开窗。

南边湖山,北面农田茅舍,平原延展东,九龙山耸立西。

小楼筑成,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

“可以了!

山使人感到和顺舒畅,水使人觉得悠远闲静,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光明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好呀!

多快乐呀!

可以终老此地了!

于是起名叫‚“可楼”,意思就是心满意足以为可以了。

从前年轻时,志向很大,想要游遍天下名山,寻找个像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寄居下来。

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到之处,没有可以令我满意的,为什么现在这间小楼却令我满意了呢?

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大忧患,都是产生于不满足。

意向中的有所不满足,产生于的意向中的有所不满足;无所不可以,这就无所不满足,这就无所不快乐了。

现的人极力谋求山珍海味,顶多停止于饱了罢了;极力建筑楼宇,顶多享受起居活动的一点点地方罢了;极力营造亭台花园,顶多年中去游赏两次罢,这些都有何用呢!

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不能每天去游玩,只要可以寄托的我的志趣就行了。

天下的山与水都是一样的,对于我来说,有了这座小楼,也可以了。

当然,即使是这样,有所可以也就会产生有所不可以,犹如事物都有正有反对待的一样。

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这样说来这座可楼也多余的了。

扬州清明

在扬州,清明时分,城中的人们都会外出,家家户户都会去祭扫先人的坟墓;即使有些人家有许多墓要拜,也一定要在当天祭扫完。

因此轻盈的马车,装饰华丽的游船来来往往,展转行驶。

平民百姓也带着菜肴和纸钱,来到墓地。

祭拜完后,便席地而坐,共饮祭酒,吃祭品。

……

这一天,四方客居的外乡人、徽州与山西的商人,和有名的艺妓,所有好事之徒,没有不聚集在一起的。

人们在长塘青草上踏青游戏;在高山上斗鸡,在平地上踢球;在幽静的茂林里弹奏乐器。

浪子们比武打架;孩子们放飞风筝;老和尚念叨经文;盲人说书讲故事;站立着的人众多,蹲着的人也数不胜数。

傍晚彩霞满天,车马众多。

女眷们在车上卷帘眺望;婢女们劳累而归,将采得的山花随处一插。

车马整齐地排列着,争先恐后地进城。

我所见到的,只有春天的西湖,夏天的秦淮,秋天的虎邱,尚能与此相比。

然而,那些景观团团簇拥在一起,就有如画家的横幅;唯有今天这景象是象鱼那样连贯,像雁那样排列飞行,舒展开有三十余里,正如画家狭长的横幅画卷。

南宋张择端作了《清明上河图》,追摹了汴京的景色,充满了思念故国之情。

而我睁大眼睛观赏,能不会有这种感情吗!

绍兴灯景

绍兴的灯景,为海内所夸奖的原因,并没有其他的,主要是竹子的价格低,花灯的价格低,红烛的价格低。

价格低。

所以家家户户可以承受它,由于它价格低,所以家家户户都把不能张灯当作羞耻。

因此,从四通八达的道路以至贫穷人家的曲折小巷,没有哪一家没有花灯,亦没有那一家没有灯棚。

灯棚用两根竹竿搭成过桥,中间横著一根竹竿,挂上一盏雪灯,六盏灯球。

大街上的灯棚数以百计,小巷数以十计。

从巷口回头观看巷内,各式各样的花灯重叠堆积著,色彩鲜艳,飘飘洒洒,也足以感动人。

十字街头搭建的木棚,挂著一个大灯,俗称为“呆灯”上面画著《四书》,《千家诗》中的故事,有的写著灯谜,大家围著灯笼站著猜著这些灯谜。

庵堂、寺庙、道观用本架作柱灯及门额。

写著“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等字样。

佛像之前悬挂著近百盏红纸荷花琉璃灯,用佛图灯带相间插著,灯光旺盛明亮。

庙门前的高台上,锣鼓喧天,吹拉弹唱,直到五更时分。

城市商业中,如横街轩亭,会稽县西桥,邻里相约,因此那里的灯市特别兴盛,有杂耍者是在那地点进行舞狮变形的活动,有鼓吹弹唱表演,烟火施放,挤杂在一起。

小街曲巷一有空地,就跳大头和尚舞,锣鼓声声交错,处处有人团团簇簇地观看著。

城中的妇女大多是相随著步行,前往最热闹的地方看灯,不然的话,就是大家小户杂坐在自己的门前,吃瓜子和糖豆,前来观看赏灯的男男女女,直到午夜才散去。

乡村夫妇多在白天进城,打扮过後,东奔西走,叫做“钻灯棚”,亦叫做“走灯桥”,天晴时没有那一天不是这样。

万历年间,我父亲与叔叔辈在龙山放灯,被称为一大美事,而且历年来还仿效龙山放灯的人。

第二年,朱相国一家就在塔山放灯。

第三年,又到蕺山放灯。

蕺山放灯为小户人家仿效,用的是竹棚,大多悬挂一些纸糊的魁星灯。

一个轻挑浮薄的人作口号嘲讽它说:

“蕺山灯景实堪夸,葫篠竿头挂夜叉。

若问搭彩是何物,手巾脚布神袍纱。

”由现在绍兴的灯景来想这首诗,我认为并不是不好。

复庵记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

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

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

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

(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这些涉猎得都很多。

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

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

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

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

(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

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

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

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

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

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

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散书后记

我准备把书分送出去,管书的人问我所散书的书目。

我告诉他说:

大凡图书,有帮助写作的,有备作参考的。

备作参考的书,即便有几万本也觉得不够多;帮助写作的书,就算只有几千本也已经绰绰有余了。

这是为什么呢?

写书的人是把书读得通透,提取书中的精华为己所用,书多了反而杂乱了;参考书本的人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多方查证,让自己的思想、知识和书中的一致,书少了,就容易遗漏。

写书就像高明的工匠建造房屋,常常对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的构造进行精心思考,因而木屑、竹头等细小的东西就不是他所考虑的;考据就像古代那些州郡掌管簿册登记的官吏手持计算用的竹码一样,一定要从各种纷繁的质剂契约中取证,那么一丝一毫都是他们一定要做好的。

可见,写书和考据,两者都不是很容易的。

如此,那么写作和考据,一个注重创新,一个注重因袭;一个靠虚拟变得灵动,一个因审核是否属实而变得板滞;一个以因袭沿用别人的东西为耻,一个以接受依据书上的东西为尊;一个费心思,一个耗体力。

两者相比较,写作更为重要。

再说,先有写作然后才有书籍,先有书籍然后才有考据。

所以,著书立说从《六经》开始,在周朝和秦朝时走向兴盛;可是

考据学,却是从东汉末年才兴起的。

郑玄、马融的注释已经很繁杂。

他们的门徒弟子们更是追随他们而且增加了注解,批评攻击,错乱驳杂,渐渐变得更多。

诸葛亮讨厌这样的注解,所以读书只看个大致;陶渊明讨厌这样的注解,所以读书不追求深刻的理解。

这两个人,一个是圣贤,一个是高士。

我的性情承受不了繁杂,私下里仰慕诸葛亮和陶渊明这两人的见解,而且又烦心于本朝考据人才太多,那么何不把备作参考的书全都分送出去呢?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行君道。

增加赋税来修筑豪华的宫室。

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弓(并以此为乐)。

他因为厨师炖熊掌没炖熟,杀了他,放于畚【注:

植物枝条编成的筐篓器物】中,命人用车装着经过朝廷。

赵盾,士季看到厨师的手,问明原因后担心灵公无道杀人的事,准备进忠言。

士季说:

“劝告而不接受谏言,就没有人继续向您进谏了。

我(士季)先去劝谏,如果不行,你再去。

”(士季)往前走一步,伏地行一次礼,这样走三次,来到檐下,灵公(先是假装没看见),后来(不得已才)理睬他,说:

“我已经知道错了,会改掉的。

”士季恭敬的行礼后说:

“谁不犯错误呢!

知道错误而进行改正,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了。

《诗经》中说‘没有哪个事没有开始,但很少能有终止。

’如果您像这样,那么能够弥补过错的人很少。

你如果能够有始有终,则国家社稷进而稳固,岂仅仅是群臣有所依靠。

又比如‘周宣王有了过错,只有仲山甫来弥补。

’如果您(天子)能够补救过失,您的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晋灵公)仍然不进行改正。

宣子多次进谏。

灵公讨厌赵盾,谴使刺客杀赵盾。

早晨,寝室的门打开后,(赵盾)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看时间还早,和衣闭目养神。

刺客退出后,感叹说:

“不能不恭敬啊,(这是)百姓的好官。

杀一个好官,是不忠;不完成天子的命令,是不信。

在这不忠不信中占有一样,不如死啊!

”于是他撞槐树自杀了。

在九月的秋天,晋灵公赏赐赵盾喝酒,埋伏的兵丁准备将其击杀。

赵盾的车右提弥明知道后,快步走上殿堂说:

“做臣子的侍灵公饮酒已经超过三杯,再多将有失礼数了。

”就扶者赵盾走下殿堂了。

晋灵公呼唤猛犬咬赵盾。

提弥明徒手同猛犬进行搏斗,打死了猛犬。

赵盾说:

“废弃忠良,用猛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呢。

”一边打一边出去,提弥明为赵盾而死。

年初,赵盾在首山打猎,住在翳桑。

见到了饥饿的灵辄,问他得的是什么病,(灵辄)说:

“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

”吃完饭后,留下了一半。

问他为什么,说:

“给贵族做奴仆三年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在,现在离家近了,留下的一半给她吃。

”赵盾让他都吃了。

并且给他预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放在口袋了给了他。

他不久做了晋灵公的甲士,把兵器倒过来挡住了灵公的卫兵们。

使赵盾免于受害。

问他是什么原因,说:

“我是翳桑的那个饿人。

”问他姓名住处,不肯把姓名住址告诉给赵盾,就走了,于是他逃亡了。

(因为他是晋灵公的卫兵,不能再呆下去了。

宣公二年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院杀了灵公。

赵盾出奔还没有走出晋国,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

晋太史董狐说:

“赵盾杀了君”。

要宣示给别人看。

宣子说:

“不一定”。

晋太史回答说:

“你是正卿,逃不出国境,返回朝廷后不讨伐杀死国君的人,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

”赵盾说:

“呜呼!

‘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了后患。

’大概就是指我这样的人吧!

”孔子说:

”董狐,是一个好的史官,只述事实。

赵盾,是好的正卿啊,只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啊!

可惜,没有避免了弑君的名号啊!

劳心者和劳力者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进见滕文公说:

“我这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处,成为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处。

许地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谋生。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

“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

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

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说: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

“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

“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子吗?

回答说:

“戴。

孟子问:

“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

“戴白帽子。

孟子问:

“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

“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

“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

“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

“许先生是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

“是的。

“你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

“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

)“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

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

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

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

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

“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

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

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

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

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北冥有鱼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

当这鸟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

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臵杯子就定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

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

“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李斯谏秦逐客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

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着统治。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

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

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

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

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

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

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