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835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docx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docx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金融1001

姓名--殷家兵

学号--20104223

摘要: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面临正常的回调,这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我们并不能据此推论中国经济会变冷或会趋于通缩。

如果中国经济要出现反弹,无论在资金上还是在动

力上都是有基础的,中国经济仍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加上目前外部需求并没有发生更多的变化,所以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上行的动力。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是存在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就是市场,我们的发展战略应该是推动内需,用内需来带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启动内需从何入手呢?

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就是要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出,以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释放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的消费能力;另一个方向是要增加劳动力的成本,我们应该提高中国的劳动力待遇。

只有中国劳动力的收入增长了,才会相应地提高国内的消费,并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今年上半年的货币信贷形势看,M2增速与人民币贷款增幅这两个指标已基本上回落到了一个合理的区间,表明央行执行的稳健货币政策的效果比较明显。

现在看来,下半年央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基调不会发生变化,而是要在稳定中继续贯彻和落实既有的货币政策,冷静观察中国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并保持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

信贷政策松紧的主要依据,是要以物价水平是否适当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否合适作为判断的依据。

从上半年GDP的9.5%增长速度看,我们很难说目前的信贷政策是偏紧的。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既然是支柱产业,就应该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所以我们才要特别呵护它,但问题是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要与其需求相匹配。

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

有支付能力的住房需求才是真实的需求。

如果仅有购房的愿望而没有购房的货币,这一房地产需求并不是一种真实的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引导和建立一个合规和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支持正常消费、控制投资需求和抑制投机需求。

在住房消费上,我们一定要坚持节约型的理念,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现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了,我想大家不应该太关注汇率水平的涨涨落落。

相反,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要锻炼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去适应新的汇率机制。

现在,推出外汇衍生工具的工作还处于积极的准备阶段,相信日后外汇市场会出现其他的外汇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等,由此可以为金融机构,特别是企业提供控制风险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

央行并没有动用100亿元资金来启动投资者保护基金。

投资者保护基金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制度性建设,并不是用来托市的。

在支持资本市场方面,央行做了一系列工作:

第一,开辟了券商发行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及资金拆借的通道。

第二,推动了在银行间市场上备案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给企业的直接融资以极大的方便。

第三,运用市场化方式来促成券商重组。

在国家出台如此多的支持资本市场的政策后,我们应该对资本市场有信心。

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大方面来阐述中国发展面临的大问题

(1)经济结构调整

(2)房地产市场

(3)金融和通胀

.之一:

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问题

我们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全球很多国家进行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中国现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处于第一位的,美国原来在竞争力委员会对这个结论也发布过观点,我们看了之后感到非常惊讶,现在国际产业竞争力指数进行评价和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中国目前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确实位居榜首。

在中国之后德国、美国、日本,美国第三位,中国的香港位于第13位,台湾地区位于第17位,这是从总体的情况来看,中国产业竞争力能力非常突出。

结构性问题非常严重,在产品国际竞争力当中,在高中低三类技术含量当中,我们国家是第一技术含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非常突出,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虽然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但我们国家既是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国,同时也是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大国,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衡量,我们高技术产品的的竞争力也大大低于低技术产品。

中国在高中低三类技术含量的产品中,中国的中等技术产品含量的竞争力是最低的,无论从市场占有份额还是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讲,都是如此。

中国的中等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最弱。

  中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与美国差距比较明显,从发展的轨迹来看,中国服务业出口的市场份额一直呈弱势上升,到2010年中国服务业出口占全球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这个跟日本、德国、法国大致相同,也大大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很多发展的结果占市场份额不超过1%,印度超过3%,这个比例跟美国相比是非常大的。

在服务出口占重要地位的行业的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的渠道,在中国服务出口中交通、旅游、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占中国服务出口比较大的比重,交通服务和旅游服务两者加起来占到中国出口服务的50%以上,贸易竞争力表现出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的贸易竞争力总体上呈上升势头,但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贸易竞争的上市势头2009年受阻,保险和经营服务业竞争力虽然在弱势上升,但极端缺乏竞争力。

  从创意性产业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创意性产业出口增长比较快,不但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

从2003-2008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创意性产业出口增长达到了16%,发达国家是11%,发展中国家是13%。

在创意性产品中图书、报纸、电影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特别是电影和音乐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特别突出,2009年的贸易竞争指数分别是负的,这方面表现不佳,表现比较好的是创意产品,比如工艺品、服装、玩具等等,在电影和音乐方面竞争力不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在竞争力需要提高,数据相对比较缺,我们对它进行全面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只能根据技术储备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根据技术储备的情况,我们评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在的竞争力明显是不足的。

  与ICT技术相关的技术所占比例来讲,日本23%、美国30%、中国0.5%。

生物技术专利占比日本占11%、美国13%、中国占0.6%,纳米技术专利占比日本是22%、美国36%、中国因为数据比较缺少还没有,但是总的来讲也是比较低的;跟新能源相关的专利,日本占到10%左右,美国22%,中国是4%。

在四大领域里,我们跟新能源相关的专利技术相对还是比较好的,我们跟发达国家,特别是跟美国和日本相比,差距非常巨大,德国专利的占比达到11%。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线索,虽然中国的整体竞争力总体上来讲比较强大,但是确实存在结构性的缺陷,结构性的缺陷会是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井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力逐渐下降,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仍然保持弱势,2011年中国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弱化,主要是对中国相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力下降,但是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力下降的同时,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造成总体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中国出口结构仍然是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出口占全国的比重2007达到30%,2010年达到34%,呈现快速增长的速度。

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增加的同时,我们也进口了大量的资源型产品。

  2011年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总体特点,仍然表现强大的同时,结构上确实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在竞争力走弱的同时,结构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产业竞争力走弱的趋势对我们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策建议

1、是大力加强中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推进高技术产业的进口替代。

  中国中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不过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不高,还有市场开拓的空间。

发展这些产业,对于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意义重大,德国和日本已经是发达国家,但是他们对中等技术产业仍占有很大比重。

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在国外占有的市场份额增加很快,但进口增加也很快。

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的进口替代。

  2、进一步提高低技术产业的生产率。

  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总体人口素质不高,继续保持在低技术产业上的竞争力,对于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十分重要。

但为了与发展中国家在这些产业上进行竞争,在生产成本出现上涨之后,就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率的办法,防止这些产业竞争力过快下降。

  3.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创意型产业的创意链建设。

  中国在服务业、创意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都还不高,为了提升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从创新链的角度加以筹划。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要加强研发投入。

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ICT产品最大出口国,2008年中国ICT产品的出口占全球比重达到了22.6%,大大高于处于第二位、占全球出口比重9.2%的美国。

贸易竞争力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亚洲仅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全球位列第四。

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增加也很快,但技术能力的储备却严重不足,需要加大研发的投入。

  4.壮大中产阶层。

  前世界银行前东亚局首席经济学家霍米?

卡拉斯在参与受中国政府委托研究中国中长期发展与转型的研究项目中提出,中国要实现向高收入的转型,必须加速中产阶层的成长,按他的计算,2009年中国的中产阶层比例仅为12%,远远低于巴西37%,南非36%,泰国32%,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相当。

之二:

众矢之的的房地产问题

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整个西方国家已经接近了滞涨边缘。

而新兴经济体原本以为在美国次贷市场涉水较浅将与危机绝缘,但是越南危机的爆发却让人意识到了这种想法的肤浅。

作为近十年来经济发展势头最好的国家之一,越南都成了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哪个国家还敢保证自己置身局外?

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轮次贷危机冲击波中的牺牲品?

相比越南,我国在经济规模、外汇储备数量和宏观调控能力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进入敏感时期的今天,如何保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增长,而且也包含了经济安全。

我们认为,在继续挤压房价泡沫、消除热钱投机空间的同时,毫不犹豫地加大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力度,是缓解当前困境的必需之举。

当前我国住宅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1、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探索,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适合国情的城镇住房政策框架。

但过去由于人们盲目追求市场利益,将所有的目光都关注在高端的市场反应之上,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其中的弊病和矛盾就逐渐暴露。

由于第一层次人群根本无力承担巨大的房价压力而最早被市场抛弃,而第二层次民众也随着房价的不断高涨而最终脱离市场。

这样,市场结构就出现了失衡,问题频出。

目前,住房领域社会反响强烈、争议较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房价快速上涨,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涨幅过大,新建的中小户型住房供给严重不足;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发育缓慢;住房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二是住房保障覆盖面小,措施不到位,有些保障制度设计不合理,由此产生的一些“寻租”和腐败现象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三是住房市场宏观调控困难重重,调控政策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出现这些问题,原因何在?

(1)政策概念混淆

长期以来,我们对住房问题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通过房地产市场来调节需求,解决住房问题,用房地产政策代替住房政策。

从政策属性上看,房地产政策是一种经济政策,主要着眼于市场效率;住房政策则是社会公共政策,更注重社会公平和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使不同收入状况的居民住有所居。

多数国家的经验证明,住房供应既要靠市场手段,也要依靠大量的公共政策手段。

然而,我国混淆了这两个表面相似而有实质区别的问题,忽视了普通民众最基本的住房需求,住房保障职责缺位或不到位。

(2)对住房的保障功能重视不够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从实施之初就在某种程度上担负了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地方政府推至极致并演变成畸形的增长模式。

经营土地成为投资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法宝。

在现行体制下,由土地产生的资产(源)性收益和大部分税费基本上归地方所有,加之我国实行财政“分灶吃饭”的政策,各地政府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利用土地出让筹集地方建设资金,土地收益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典型的"第二财政"。

而且我国还普遍以GDP增长率论政绩的干部考核体系,也使得地方政府在政绩冲动下,或明或暗地支持土地出让金的持续上涨。

在经济增长的冲动下,一些城市政府忽视了住房的保障功能。

(3)住房供应结构调整步伐较慢

目前,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步伐较慢,中小户型住房比重依然偏低。

近几年来,90平方米以下套型供应量占比不足20%。

在提出90/70的要求后,总体情况落实较好,全国平均达到了55%,但远未达到要求的70%。

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滞后,廉租住房的房源不足是当前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4)现行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也存在一定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现行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主要是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

从当前的实施情况看,现行住房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调控房价的积极作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住房市场发展的障碍,有效地促进了住房市场以及住宅产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住房保障问题的提出时间相对较短,政策制度设计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伴随着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同时也不断涌现出新问题。

公积金:

惠及面十分有限,主要帮助了那些单位效益好、收入高且稳定的非低收入消费者,而真正需要扶持的低收入消费者却被排斥在住房公积金的受益对象之外,缴交模式拉大了贫富差距,管理存在较大的制度缺陷和漏洞。

经济适用房:

购买主体范围偏大,对象定位于中低收入家庭的标准要细化,而在具体执行政策过程中,购买对象资格审查、房型建设标准和政府与开发商间监督环节失控。

廉租房:

制度重视不足,覆盖面小。

面临分配对象如何界定的难题,根据目前国家规定和各地的做法,其分配对象主要是具有城市户口的双困难户家庭,政策排斥了“夹心层(购买经济适用房有困难,又不符合廉租房条件的群体)”、流动人口、农村进城务工群体等住房弱势群体,不利于体现公平原则;另外还有资金来源问题,从理论上看,目前的资金来源渠道包括住房公积金增值收入、财政预算、直管公房出售或出租收入、社会捐赠等。

但从已开展廉租房试点的城市的实际运作来看,各地都是以住房公积金增值收入和财政拨款为主的。

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实力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用于廉租房建设和租金补贴;在收入线划分标准问题上,随着廉租房分配对象范围的逐步扩大,根据各地居民收入情况划分一个合理的收入线并据此科学地确定廉租对象就变得日益紧迫,而且收入线划分后,还存在一个如何监督收入变化的问题。

2、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前景与发展方向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住房水平提高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的有机关系和相互关联的发展规律。

一般来说,成长中的国家,经济越是增长,国民的住房水平就越是提高。

根据对世界各国住房发展的规律和经验的总结,国际上通常认为有两个住房发展的高峰期。

首先,在一个国家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约为户均100平方米)之前,国民将对住房保持旺盛的需求,该国的房地产及住房产业将会有一个持续的高速发展;第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000-3000美元的区间时,该国也会爆发出普通居民纷纷改善住房、住房发展进入突飞猛进的高峰期。

从1998年“房改”开始至今,乃至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发展仍处在这两个住房发展高峰期的双重作用的共同区间。

按照经济增长和住房发展的规律,中国住房发展光明前景可以预期。

与20多年前相比,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中短期来看,中国居民住房需求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特别是中国正处于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研究结果显示,2000-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净增3.6亿,城市家庭将增加1.3亿户以上,其中93%为新迁入人口,按户均80平米计算,需要新增住宅在100亿平米以上。

此外我国人口迁移明显呈现朝向沿海发达地区的特点,目前省际迁移人口中,三分之二迁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6省、市。

由此可见,我国未来城市住房的供求矛盾依然尖锐,而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显著。

同时,中国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受惠于特殊的人口结构所带来的经济红利,家庭财富的积累也为住房市场的需求提供了支撑。

当然,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也将经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十七大提出了旨在改善民生的“住有所居”的目标,加快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住有所居的住房体系。

建设住有所居的住房体系,应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住房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使土地、资源、能源利用更加合理,多数居民家庭住房条件能够得到明显改善。

而土地和能源的约束决定了考虑中国的住房问题必须从人多地少、能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出发。

中国的土地、能源状况将对未来住房建设发展构成严重的制约,住房建设必须向“紧凑型”方向发展,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当前中国的必然选择。

2007年,是既有的住房政策理念发生转变的一年。

在强调住房的经济市场属性的同时,更重视其作为民生基础对社会公平和城市化的促进效应,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上日程。

2008年初住房问题被置于关系民生的高度重点强调,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组建意味着住房问题将得到更加强有力的领导。

我国住房政策理念和方向将发生转变,土地、资金等资源将向保障性住房建设倾斜。

这样,未来将会出现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商品住房(包括限价商品房)多元并存的局面,中小套型的住宅供应比例将大幅度提高。

之三:

不可避免的金融市场问题

中国金融市场还存在四大问题,即体制机制改革还需深化,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信贷风险需要防范,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完善,服务文化需要全面提升

第一、体制机制的改革还需要深化。

刘明康表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但是对于现代银行的发展史来看,这还是很短暂的,银行业的机制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一些体制性的问题有其很深的复杂性,改革还需要假以时日,还需要更大的努力。

第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需要科学的转变,中国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我们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地位和产业链优势,这对中国银行业来讲,就是要在相当长时间内应对城镇化建设,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多的信贷投放,这样就可能带来潜在的长期的信贷风险,在相当长时期内,我们的银行在经营模式具有很高的趋同性,这样就容易产生风险的集中度,这是中国银行监管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三、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完善。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还不健全,比如没有法律法规对衍生产品交易加以规范,交易规则也不尽相同,缺乏明确的保险机制,缺乏专门金融机构的破产法律,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金融评级机构,

第四、银行客户至上的服务文化还需要长期的熏陶,要真正让每一个银行员工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这种文化和意识的建立,不仅建立在微笑服务上,还应该建立在知道每一个客户的具体需求,对客户进行细分,并且要增加服务的附加值。

此外,银行柜台的服务人员到管理人员,都要进一步建立服务理念,一个是要做到问题到我为止,无论客户提出的问题是否与我有关,都应该代表银行尽力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二是要做好持续的跟进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中国对危机的准备比1997年和2008年更充分。

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相比,中国拥有更大的金融“安全气囊”,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就采取了对出口滑坡进行补偿的措施。

不过,2012年的危机将是最糟糕的危机(如果会爆发危机),中国将面临必须采取决定性方式来解决的问题。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