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红高粱》的教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6138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莫言《红高粱》的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莫言《红高粱》的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莫言《红高粱》的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莫言《红高粱》的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莫言《红高粱》的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莫言《红高粱》的教案.doc

《莫言《红高粱》的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言《红高粱》的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莫言《红高粱》的教案.doc

莫言的《红高粱》授课教案

学校

郑州师范学院

授课教师

授课

题目

《红高粱》——新历史小说的璀璨明星

授课

时间长度

40分钟

所用教材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新历史小说兴起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历史小说的文化内涵。

3、了解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莫言《红高粱》。

能力目标:

使学生具备分析评价新历史小说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借助文学达成对较好的人生观的追寻。

教学

重点

1、了解何谓“新历史小说”及其特征。

2、了解“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莫言《红高粱》。

教学

难点

1、如何归纳新历史小说的艺术特点?

2、莫言的创作特色与新历史小说的关系?

教学

方法

分析

1.讨论法

2.讲授法

教学方式:

讲授探究□问答□实验□演示□练习□其他

教学

手段

分析

1、板书、

2、PPT演示

教学手段:

板书多媒体模型□实物□标本□挂图□音像□其他□

过程

设计

引导5分钟;授新课内容20分钟;讨论与提问10分钟;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授课

类型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

教学步骤设计

步骤时间

主要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意图

第一步

(5分钟)

引入新授内容

提问与引导

回答老师问题,随老师讲授进入对新课的了解。

引入新的授课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第二步

(20分钟)

讲授新的课程内容:

新历史小说的定义、兴起、特征与作家莫言的简介和作品《红高粱》。

利用板书展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讲授对新历史小说和莫言及其作品展开深入介绍。

认真聆听老师讲授内容,结合课前作品阅读把握课程重点与难点。

利用板书和讲授让学生理解新历史小说相关的基本内容与代表莫言的《红高粱》。

第三步

(10分钟)

讨论与提问

引导同学对设定话题开展讨论;引导同学提问并答疑。

学生回顾本次授课内容,开展相互讨论,对存疑问题提问。

通过相互学习加深理解,通过解疑释难促进对讲述内容的掌握。

第四步

(5分钟)

总结与布置作业

结合板书口头总结本次课程内容;板书布置作业内容;介绍涉及的参考书目。

随老师总结快速记忆和复习,记录作业内容。

全面总结复习,为下次课准备。

内容讲解

第一步(5分钟)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授内容:

同学们,在之前的课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初期的小说创作,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它们出现的时间,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文学创作发展的影响,也让同学们在课后去阅读了这几股文学思潮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在这一股以“伤痕-反思-改革—寻根”文学为主要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潮流中,一股新的小说创作潮流正在慢慢的酝酿——新历史小说,这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在作家构成、作品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与之前的文学潮流差异颇大。

我们不难看出,之前的文学创作潮流都有“返回”的意向,其中包括:

张承志等知青作家作品中表现出的“返回青春”的意向;贾平凹等农裔城籍作家在《商州三录》等作品中表现出的“返回乡土”的意向;汪曾祺等非主流作家作品中表现出的“返回传统”的意向;而在这些“返回”意识作用下又产生了八十年代中后期韩少功《爸爸爸》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

在80年代中期,也就是“文化寻根”思潮之后,出现了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朵同根异枝的牡丹花。

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第十八章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这两个新概念的产生背景和区分一下它们的概念含义,进而才能更好的学习新历史小说及其代表作家莫言和代表作品《红高粱》。

第二步(25分钟)讲授新的课程内容:

1、新写实小说的概念:

1987年前后,当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的创作潮流衰退,一批用写实的手法描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作品相继发表。

这些小说表现出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方式和美学特征,被人称作"新写实小说"。

90年代初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学潮流。

1)、新写实小说产生的背景:

A、从文化背景来看,80年代末人们承受着政治与经济转型带来的冲击,精神和心理处于矛盾状态中。

社会大众的政治理想消退,个体生存艰难,对知识分子的启蒙及其乌托邦理想产生怀疑,他们更相信现实直接的利益。

而幻灭后、处于主体迷失状态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一样,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大众的神话来逃避精神支点失落的精神困境。

而主流意识形态也欢迎这种思潮,希望以此平衡人们心中的政治情绪,缓解社会气氛的紧张。

因此,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种政治、文化力量协调妥协的一种体现,都期待平和的现实的文化产品的出现。

B、从文学自身来看,文学也需要新的开掘与突破。

新写实小说既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叛逆,又是对先锋文学的扬弃。

传统现实主义过于政治化和乌托邦化,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则偏重知识分子精英文化,都与现实生活、大众审美习惯构成了疏离。

大众期待切近他们的现实生活的作品出现。

1989年《钟山》第3期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栏目,正式确定"新写实主义"的名称。

卷首语的概括“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表征:

1987年,方方《风景》、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相继发表,标志着新写实小说的开端与成熟。

2、新历史小说的概念:

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故事,而只是把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人生态度与思想感情。

它所选取的题材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

其与新写实小说一样,在处理民国时期非党史的历史题材时,有意识的拒绝政治权利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的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

1)、新历史小说产生的背景:

基于西方现代历史哲学思想,新历史主义认为:

“任何历史都是个人史”(人叙述历史时渗透主体意识)“历史一旦成为过去,就不可再复写、还原”。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历史是什么》)历史成为古老的人性的悲歌和永恒的生存寓言,成为与当代人不断交流与对话的鲜活映像,成为当代人“心中的历史”。

历史叙事大体有三种类型:

A、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叙事—它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通过有限的想象,将历史人物和事件串联并激活(情节化、性格化、因果化),以求形象化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

B、个人对历史的重新叙说—它写的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和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但它的叙述立场、态度和角度是个人化的.它用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对历史进行重新整合和阐释,或对历史进行纯个人的言说。

C、虚构、创造型的历史小说—它所写的并非是历史上真实发生或存在的人物和事件,完全是作家虚构、想象、创造的历史时代、历史环境,或仅仅是一种历史文化氛围.其目的是为了展示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

2)、代表作品:

莫言《红高粱》、陈忠实《白鹿原》、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等以全新的历史观念看待历史,采用现代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3)、创作类型:

A、民族秘史的叙述:

对民族与国家历史的把握和思考:

乔良《灵旗》湘江之战中对红军的残杀;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马村的相互谋杀与权力运作;阎连科《日光流年》豫中山区村民挖渠引水。

B、家族史的叙述:

通过对家族史的回溯来反思历史:

陈忠实《白鹿原》讲述两个家族斗争史;莫言《红高粱》讲述先辈的抗日和爱情故事;王安忆《纪实与虚构》讲述母系家族史与个人成长史;苏童枫杨树系列,讲述枫杨树乡家族史。

4)、创作特征:

a、对"官史"历史观和主流文化立场的策略性反叛,代之以野史、民间史的视角。

书写个人、家族,表现寻常百姓,遗闻传奇等。

莫言《红高粱》、陈忠实《白鹿原》还原民间生活的原生态,将半个世纪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放到民间的宗族文化氛围中加以表现。

b、侧重表现文化、人性与生存范畴中的历史。

乔良《灵旗》最关注的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性与人道问题,特别是人在战争环境中的异化问题.那汉子的复仇—血腥味—九翠的拒婚。

莫言《红高粱》对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对现代文明带来的生命力衰微的忧虑。

c、对历史予以解构,使之寓言化。

阎连科《日光流年》用生命代价引来的灵隐水的污染隐喻着农民和乡土中国的的苦难命运,是一个民族受难的历史寓言。

乔良《灵旗》解构党史的叙述方式,颠覆英雄神话,构造新的历史寓言。

陈忠实《白鹿原》中鹿兆海与白灵投铜钱决定参加的党派,隐喻了历史进程的偶然性。

族长白嘉轩是正统宗法文化的人格代表,他的一生是民族文化精神演变史的象征。

d、叙事上追求虚构,人物复杂化,消解史诗性风格,多取材于无法考证的、虚构的民间野史与人物,历史只是人的背景和舞台。

多描写平民化、边缘化的人物,个人化的叙述立场,作家的主体意识弱化,瓦解了史诗风格产生的基础。

乔良《灵旗》中利用幻觉在青果老爹(叙述者)和那汉子(被回忆者)之间制造一种错位的叙述效应,将现在与过去和谐统一起来。

青果老爹:

赌棍无赖—民团团丁—红军—逃兵—红军的复仇者。

3、莫言简介:

原名管漠业。

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

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

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2011年《蛙》获第八届矛盾文学奖,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v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

v《红高粱》获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被文学史家誉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其实是用抗日历史外衣包裹着的人性传奇,是至刚至烈的生命欢歌。

4、“红高粱家族”——《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这五部中篇小说合称为一部情节连贯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

今天就重点讲解最初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

1)、故事情节:

是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1、土匪司令余占鳌(我爷爷)组织民间武装,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

(从戴凤莲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日本人命令残酷剥皮而死开始,到余占鳌愤而拉起土匪队伍在胶平公路边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于是发动了一场全部由土匪和村民参加的民间战争。

)2、余占鳌(我爷爷)与戴凤莲(我奶奶)在抗战前的爱情故事。

(余占鳌在戴凤莲出嫁时做轿夫,一路上试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想劫花轿的土匪,随后他在戴凤莲回门时埋伏在路边,把她劫进高粱地里野合,两个人由此开始了激情迷荡的欢爱,接下来余占鳌杀死戴凤莲的麻疯病人丈夫,正式做了土匪,也正式地成为她的情人。

2)、艺术特色与成就:

思想艺术成就:

A、鲜活的民间立场:

(以民间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

在小说中,重点描写的不是带有革命理想的英雄人物,而是生活在民间的普通大众:

农民、工匠、土匪、地方武装,也有共产党人(其中的任副官可以说具有某种正统的英雄意味)。

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或痛快淋漓快意恩仇,或苟且猥琐蝼蚁偷生,突然来了日本鬼子,于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