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0586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

1、  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  文学四要素 

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  再现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  表现说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  实用说 

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  客观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  体验说 

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  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         品质阅读 

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

  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 

  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 

 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藏斯提出。

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 

 由黑格尔提出。

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 

 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

 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学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名词解释:

1、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  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

它有三个基本特性:

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

 

3、  语音层面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韵律两种形态。

 

4、  节奏 

 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春笋的起伏状况。

节奏有三种类型:

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5、  音律 

 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6、  文法层面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文法通常有三类:

词法、句法、和篇法。

7、  词法 

 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8、  句法 

 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9、  篇法 

 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0、         辞格层面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文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名词解释:

1、  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2、  典型环境 

 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3、  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应用于意境理论中,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4、  象征意象化

 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

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荒诞的幻象求得意念的真实。

5、  荒诞性

 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

6、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7、  典型 

 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  特征化

 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9、  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0、         象征意象

 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叙事作品名词解释:

1、  叙事 

 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2、  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3、  文本时间

 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

 

4、  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特定角度。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由四种:

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及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5、  叙述标记 

 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6、  故事 

 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

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

 

7、  结构

 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

叙事作品中结构可以分为两层:

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8、  叙述功能

 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9、  符号矩阵

 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10、         隐含的作者

 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11、         隐在叙述者 

 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12、         隐含的接受者

 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

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文学概论第五章

第五章抒情作品名词解释:

1、  抒情原则

 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

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2、  抒情策略

 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3、  抒情的语法策略

 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

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4、  抒情的修辞策略

 所谓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5、  隐喻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6、  典故 

 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

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7、  原型意象 

 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浮云、大雁、流水、杨柳”等。

8、  抒情母题

 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思归、怀乡、伤逝、惜别等”。

9、  颂诗

 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

我国《诗经》中就不乏颂诗,屈原的《橘颂》可列入颂诗的范畴。

 

10、         情诗

 情诗是用来歌唱爱情的诗,要抒情作品中,它抒发的情感最为强烈、真挚和细腻,也最具个人色彩。

如《诗经》

11、         哀诗 

 也称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

我国楚辞中的《国殇》《哀郢》皆为哀诗中的佳作。

 

12、         抒情不品文 

 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

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3、         抒情作

 抒情作品是专门用来抒情达意的,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4、         韵律

 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

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

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

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5、         悖论

 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文学概论第六章

第六章文学风格名词解释:

1、文学风格

 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 

 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3、韵味 

 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4、民族风格 

 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5、文采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之一,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也即语言的特殊组成,是风格的存在方式。

6、刚柔说

 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理论,即把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属于简分法。

7、豪放派

 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

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

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

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

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8、婉约派

 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

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

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 温雅。

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

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9、风格美

 指风格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是区别不同风格类型的标志。

不同的风格类型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它是作家在文学史上争得坐标位置的一种艺术力量。

 

1、  时代风格

 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2、  流派风格

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色。

文学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文学创作名词解释:

1、艺术灵感

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2、艺术构思

 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3、艺术变形

 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4、感物说

 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受到外在事物的感发、刺激而后产生的精神创造活动。

 

5、养气说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决定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养气”,即进行主体内在精神的自我修养。

 

6、胸有成竹说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作家、艺术家在动手创作之前要先使描写对象的特征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7、创作动机 

 这是文学创作活动主体从事创作活动的主观目的。

 

8、艺术概括 

 这是艺术构思的具体方式,是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所选定的材料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艺术综合

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

9、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示,具体包括艺术真实性追求、社会价值追求、形式美追求。

1、  细节真实 

 属于艺术创作真实性原则中的一个方面,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环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看上去象真的一样。

文学概论第八章

第八章文学接受名词解释:

1、  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2、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3、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4、  文学传播

 这也是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文学传播就是人类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文学信息、观念与情感的交流。

5、  接受心境

 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6、期待视野

 这是关于文学接受过程的一个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首先提出的。

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解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6、  预备情绪 

 是波兰美家英加登首先提出的。

预备情绪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

7、  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

 这是审美心理结构对作品采取的两种主要应对方式之一,而且一般是首先采用的反应方式。

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

8、  审美心理结构的顺应

 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

9、  作品的召唤结构

 是德国接受美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

是指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10、         作品的具体化 

 是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

11、         审美效果

 是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12、         心灵共鸣

 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13、         文化认同

 是指通过文化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14、         文学的社会交往

 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文学概论第九章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

1、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17世纪始于法国的文学思潮,蔓延达两百年之久,它因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而得名‘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在17世纪法国的戏剧创作中达到高峰,以悲剧家高乃依、拉辛、喜剧家莫里哀、理论家布瓦洛为代表。

古典主义是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依据,崇尚理性,在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以理性战胜感情为尚;它尊奉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传统,高乃依的悲剧多取材于古罗马的历史,而拉辛的(安德洛玛克)和《费得尔》的故事情节都来源于古希腊欧里;它力求形式的完善,结构严谨,语言明晰,体现出高雅的趣味。

后来的古典主义由于形式的严格刻板,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概念化而受到浪漫主义的猛烈抨击,失去主宰地位而哀败。

2、  巫术说

 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3、  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具有虚构性的文学体裁。

4、  摹仿说

 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

它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摹仿,艺术即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

前者摹仿自然、后者摹仿社会人生。

5、  巫术说

 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术,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勤与弗雷泽。

6、  游戏说

 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

代表人物是席勒与斯宾塞。

7、  劳动说

 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倡导者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

 

8、  诗歌

 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高度凝练,充满情感与想象、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之美的文学体裁。

 

9、  散文

 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特殊境遇、语言具有审美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10、         剧本

 指供演出或拍摄用的戏剧、电影、电视的文学底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主要手段、事件与场景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戏剧冲突的文学体裁。

11、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19世纪盛行于欧美的文学思潮。

它的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

首先在英法风行。

三四十年代,法国的司汤达、巴乐扎克,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是其杰出的代表,现实主义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它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刻画、描写、其态度是客观的。

现实主义并非对生活照相式的复写,而是要提炼、塑造出典型。

12、         浪漫主义

 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文学思潮。

它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反叛。

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的是理想境界,注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

其次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按照作家主观的情感逻辑而不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和理想境界。

最后它往往着力于寄寓了主观理想的大自然的抒写。

13、         现代主义

 是19世纪后斯到20世纪初期蔓延西方及全世界的文学思潮。

它的主要派别有象征主义它的初起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法国的波德莱尔为代表。

20世纪初是现代主义流派起的年代出现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等。

现你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

自我表现。

其次,现代主义作家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理现实主义的理论,把内在的想象高置于客

  精读小说

(一)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

  一、主题思想   发表于1956年,当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