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
《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申申录子专用nooneilove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朝:
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商朝:
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
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
(一)分封制
1、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对象:
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①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齐、鲁、燕、卫、宋、晋等
6、演变:
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①积极: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
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含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
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3、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4、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5、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2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
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一、战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理论:
法家思想2、实践:
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由来:
三皇五帝的传说。
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基本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③本质:
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②九卿:
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3、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制
①由来: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
郡:
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县:
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乡、里、亭:
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秦之后建立西汉的刘邦,原本是一个亭长。
)
③作用: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初中、人物选修):
①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②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令
③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④交通:
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
第3节、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汉朝
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④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作用: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③宣政院:
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
①背景:
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过程: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③地位: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
④影响:
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6、清朝:
(1)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
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3)雍正:
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①目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内容: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③特点: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
④影响:
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1、汉朝:
①汉初:
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
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
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2、元朝:
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世官制:
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
2、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察举制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
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
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1.监察制度
(1)原因: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
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1)原因:
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
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b.宋代谏院等等。
3.评价:
(1)消极: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
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
中央官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汉朝
-
巩固
①沿袭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
①汉初:
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中央:
御史大夫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隋唐
-
完善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道、州、县
门下
科举制
北宋
-
加强
①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
“路”、州、县
谏院
元朝
-
发展
①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②最高军事机关:
枢密院
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
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
明朝-
强化
①明太祖:
废丞相,权分六部
②明成祖:
设内阁
都察院
清朝
-顶峰、衰落
①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②康熙:
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③雍正:
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省、道、府、县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五、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
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2010年高考真题:
1.(2010广东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解析: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答案A.
8.(2010广东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
D。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6课雅典民主
一、自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古希腊多山、多港、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2.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3.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
4.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
★二、公民的限定
1、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成年男性。
2、不能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者包括:
殴打父母、不赡养父母、未服兵役临阵脱逃、挥霍财产者。
3、为了提高公民素质,城邦发放观剧津贴。
三、雅典民主制的确立
1、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2、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1、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2、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3、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关。
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一些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五、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1、古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近代西方启蒙学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三权分立和民享、民有、民治的思想,便来自于古希腊的经验。
2、伟大文明的催生剂: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第7课罗马法
一、含义:
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
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
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二、发展过程:
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
1、《十二铜表法》
(1)制定: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下,先后编订,陈列于罗马广场。
(2)内容:
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
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3)影响:
法典的编纂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受成文法束缚,不能再随意解释习惯法。
这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法典
(1)背景:
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驳杂,使用不便,需要整理;查士丁尼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积极革新内政。
(2)内容:
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四部法典。
(3)影响:
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结果,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三、基本内容:
重视证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不可侵犯、陪审制度、保护人制度、不告不理
四、影响:
1、维系罗马帝国★2、影响后世:
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
近代西方政体
第8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现代政治制度、内阁制、政党制均起源于英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①13世纪,《大宪章》,议会制度基本形成②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议会发生矛盾。
2、爆发:
1640年议会斗争
★二、《权利法案》
1、背景:
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
2、内容: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司法、税收、军事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3、意义:
以法律形式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利受到议会限制,《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4、影响:
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第期稳定发展时期。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首任“首相”,国王“统而不治”。
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首相;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确立。
2、内阁与议会的关系:
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②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或是内阁集体辞职,或是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普选权,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议会主权至上。
2、国王“统而不治”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3、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
4、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为一体。
5、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第9课美国共和制
★一、1787年宪法
1、背景:
独立战争后松散的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
政治上的松散状态也无法形
成强有力中央政府来稳定秩序,保护国家和利益和主权。
2、美国宪法之父:
麦迪逊。
3、内容:
由序言和正文组成。
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4、原则:
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5、三权分立与制衡:
行政权属于总统;国会有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司法权归最高法院。
6、评价:
积极性:
①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②它所确立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创了世界先例,有力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
③确立了共和政体、“制约与平衡”民主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
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二、联邦制
1、1789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
华盛顿当选总统,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治国原则:
依法治国,坚决杜绝专制。
2、1861-1864年南北战争,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获得相对的完善。
3、联邦制:
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
三、两党制
1.形成:
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
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代表的阶层:
(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
(2)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
3.基本特点:
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包括总统选举在内,其它参议员选举、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都受到两党操纵。
第10、11课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一、法国共和制
1、确立过程:
1789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波旁王朝,1830七月王朝,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背景: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2)内容:
①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参议院)和下院(众议院)组成。
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
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末届满的众议院。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
总统的命令须由各部部长副署。
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3)意义:
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二、德国君主立宪制
1、背景:
14世纪以来,德意志陷入了封建割据状态。
法国大革命对德意志产生极大的震撼。
爱国人士要求统一,一些邦国推行立宪改革。
19世纪中期,普鲁士颁布宪法,并在1864年到1870年,进行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①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主宰议会等大权。
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3、特点:
实际上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对政府缺少监督权。
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4、影响:
积极:
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社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消极:
专横统治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一战的灾难。
★三、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的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项目
英君主立宪制
美总统制
法总统制
德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民选(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实权
无
有
有
有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
内阁部长
宰相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和内阁
皇帝与宰相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
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