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338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8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

《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docx

申申录子专用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申申录子专用nooneilove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朝:

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商朝:

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

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

(一)分封制

1、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对象:

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①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齐、鲁、燕、卫、宋、晋等

6、演变:

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①积极: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

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含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

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3、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4、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5、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2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

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一、战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理论:

法家思想2、实践:

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由来:

三皇五帝的传说。

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基本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③本质:

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②九卿:

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3、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制

①由来: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

郡:

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县:

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乡、里、亭:

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秦之后建立西汉的刘邦,原本是一个亭长。

③作用: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初中、人物选修):

①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②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令

③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④交通:

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

第3节、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汉朝

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④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作用: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③宣政院:

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

①背景:

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过程: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③地位: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④影响:

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6、清朝:

(1)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

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3)雍正:

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①目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内容: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③特点: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

④影响:

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1、汉朝:

①汉初:

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

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

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2、元朝:

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世官制:

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

2、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察举制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

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

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1.监察制度

(1)原因: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

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1)原因:

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

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b.宋代谏院等等。

3.评价:

(1)消极: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

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

中央官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汉朝

-

巩固

①沿袭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

①汉初:

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中央:

御史大夫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隋唐

-

完善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道、州、县

门下

 

科举制

北宋

-

加强

①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

“路”、州、县

谏院

元朝

-

发展

①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②最高军事机关:

枢密院

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

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朝-

强化

①明太祖:

废丞相,权分六部

②明成祖:

设内阁

都察院

清朝

-顶峰、衰落

①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②康熙:

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③雍正:

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省、道、府、县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五、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

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2010年高考真题:

1.(2010广东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解析: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答案A.

8.(2010广东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

D。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6课雅典民主

一、自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古希腊多山、多港、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2.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3.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

4.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

★二、公民的限定

1、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成年男性。

2、不能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者包括:

殴打父母、不赡养父母、未服兵役临阵脱逃、挥霍财产者。

3、为了提高公民素质,城邦发放观剧津贴。

三、雅典民主制的确立

1、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2、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1、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2、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3、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关。

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一些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五、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1、古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近代西方启蒙学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三权分立和民享、民有、民治的思想,便来自于古希腊的经验。

2、伟大文明的催生剂: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第7课罗马法

一、含义:

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

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

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二、发展过程:

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

1、《十二铜表法》

(1)制定: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下,先后编订,陈列于罗马广场。

(2)内容:

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

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3)影响:

法典的编纂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受成文法束缚,不能再随意解释习惯法。

这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法典

(1)背景:

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驳杂,使用不便,需要整理;查士丁尼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积极革新内政。

(2)内容:

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四部法典。

(3)影响:

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结果,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三、基本内容:

重视证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不可侵犯、陪审制度、保护人制度、不告不理

四、影响:

1、维系罗马帝国★2、影响后世:

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

近代西方政体

第8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现代政治制度、内阁制、政党制均起源于英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①13世纪,《大宪章》,议会制度基本形成②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议会发生矛盾。

2、爆发:

1640年议会斗争

★二、《权利法案》

1、背景:

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

2、内容: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司法、税收、军事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3、意义:

以法律形式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利受到议会限制,《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4、影响:

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第期稳定发展时期。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首任“首相”,国王“统而不治”。

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首相;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确立。

2、内阁与议会的关系:

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②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或是内阁集体辞职,或是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普选权,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议会主权至上。

2、国王“统而不治”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3、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

4、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为一体。

5、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第9课美国共和制

★一、1787年宪法

1、背景:

独立战争后松散的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

政治上的松散状态也无法形

成强有力中央政府来稳定秩序,保护国家和利益和主权。

2、美国宪法之父:

麦迪逊。

3、内容:

由序言和正文组成。

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4、原则:

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5、三权分立与制衡:

行政权属于总统;国会有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司法权归最高法院。

6、评价:

积极性:

①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②它所确立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创了世界先例,有力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

③确立了共和政体、“制约与平衡”民主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

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二、联邦制

1、1789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

华盛顿当选总统,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治国原则:

依法治国,坚决杜绝专制。

2、1861-1864年南北战争,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获得相对的完善。

3、联邦制:

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

三、两党制

1.形成:

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

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代表的阶层:

(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

(2)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

3.基本特点:

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包括总统选举在内,其它参议员选举、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都受到两党操纵。

第10、11课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一、法国共和制

1、确立过程:

1789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波旁王朝,1830七月王朝,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背景: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2)内容:

①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参议院)和下院(众议院)组成。

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

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末届满的众议院。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

总统的命令须由各部部长副署。

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3)意义:

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二、德国君主立宪制

1、背景:

14世纪以来,德意志陷入了封建割据状态。

法国大革命对德意志产生极大的震撼。

爱国人士要求统一,一些邦国推行立宪改革。

19世纪中期,普鲁士颁布宪法,并在1864年到1870年,进行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①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主宰议会等大权。

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3、特点:

实际上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对政府缺少监督权。

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4、影响:

积极:

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社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消极:

专横统治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一战的灾难。

★三、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的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项目

英君主立宪制

美总统制

法总统制

德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民选(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实权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

内阁部长

宰相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和内阁

皇帝与宰相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

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