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 第1讲 唐代诗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59945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 第1讲 唐代诗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 第1讲 唐代诗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 第1讲 唐代诗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 第1讲 唐代诗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 第1讲 唐代诗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 第1讲 唐代诗人.docx

《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 第1讲 唐代诗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 第1讲 唐代诗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 第1讲 唐代诗人.docx

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增分方案第一步第1讲唐代诗人

专题二 古诗歌阅读

增分方案第一步知人论世——从时代深处追溯诗人情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关注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综观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古诗歌阅读题,可以清楚地发现命题的趋向和规律性。

近几年此题的选材一直集中在唐宋两代,以唐代为主;在作者选择上,大部分都是文学史上的名家。

本书对唐宋大家的生平经历、不同时期的诗歌特点进行梳理,旨在让考生依据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大背景读懂诗人,进而读懂诗歌,这是本书的匠心独运之处。

第1讲唐代诗人

一、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诗人生平

作品发展历程

典型作品

1.读书漫游期(701~742,42岁以前):

李白先后去过二百多个州县、八十多座名山,江河湖溪去过六十多处。

巴蜀、吴越、荆扬、齐鲁、幽燕、皖南、关中,以及长江、黄河流域,总之能去的中国之地,他差不多转了一个遍。

诗人的生活主要是游山览水,所以其诗歌创作主要是山水诗。

江陵和金陵是六朝乐府民歌西曲歌和吴声歌的发源地,李白漫游于此,深受影响,因此也写了不少优秀的乐府诗和一些赠别诗。

作品一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 这首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是李白出蜀时所作,通过咏月来表达对蜀地的依恋。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其末句“思君”二字直接抒发了思友之情。

作品二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鉴赏]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

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时所作。

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

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作品三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鉴赏]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作品四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鉴赏] 本诗是李白于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该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

前半部分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

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2.长安求仕期(742~744):

李白的四处漫游终于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李白。

天宝元年(742),玄宗召他入京,供奉翰林,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

经过三年的京城生活,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藏在“开元盛世”后的腐败现象和宫廷内幕有了初步认识,并用他的诗歌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比前一时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3.再度漫游期(744~755):

李白离开长安,是迫不得已的。

遭谗而被放还,他心里是极不甘心的。

离开长安后,李白开始了新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并相约同游梁宋,两人在梁宋时又遇见高适。

随后,他重游了吴越、会稽、浔阳、任城,后又北上幽燕。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更加无情地揭露、讽刺和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二是以诗歌创作寄托其愤世嫉俗、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三是描绘祖国的山水风光。

4.身经战乱期(755~762):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

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不久败北,再入宋若思幕下。

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被判罪而长流夜郎。

乾元二年(759)遇赦,终获自由。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李白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这一时期的创作,有不少是反映安史叛军破坏、蹂躏中的社会现实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有些是抒发他报国靖乱的壮志,也有不少是表现他蒙冤遭贬的悲愤。

二、杜甫——眼观国难叹《三吏》,独倚西风伤《咏怀》

诗人生平

作品发展历程

典型作品

1.读书与壮游(712~745,34岁以前):

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天宝三年(744),在洛阳初遇李白。

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风格一:

沉郁顿挫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鉴赏] 此诗讲述的是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的事情。

前四句渲染战败后肃穆沉重的氛围;后四句先写胡兵的骄横,后写长安人民对官军收复长安的渴望。

全诗寓主观于客观,把对胡虏的仇恨,对官军的痛惜,对长安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种种感情,都凝聚在特定的场面中,体现出一种悲壮的美。

风格二:

萧散自然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鉴赏] 本诗是杜甫于761年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写成,描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画之痕”。

2.困守长安十年(746~755,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

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3.在战乱中为官(756~759,45~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

4.遗恨漂泊西南(760~770,49~59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成都。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了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途中。

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三、白居易——心中怀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诗人生平

作品发展历程

典型作品

1.初入官场:

二十九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尉、翰林学士、左拾遗。

白居易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1)白居易早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讽喻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这同白居易的早年积极参政有关。

正因为对政治有着极高的热情,所以才会注意到租税、进奉、宫女、宦官等方面的事物,才能写出这些讽喻诗。

(2)到了晚年,他由于淡泊名利,因此,有感而发创作了平易悠闲的闲适诗。

诗歌中处处流露出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和归趋佛老、效仿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风格一:

讽喻诗

买 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鉴赏]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前后,白居易创作了组诗《秦中吟十首》,此诗即为其中之一。

此诗分两部分,前十四句,写京城贵族买花;后六句,写田舍翁感叹买花。

全诗行文晓畅,对比鲜明,讽刺辛辣,具有较深的社会意义。

风格二:

闲适诗

秋雨夜眠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

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

此诗前半部分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半部分进一步描绘老翁睡醒之后的情况。

全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2.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

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遂以此为理由被贬为江州司马。

3.任职苏杭:

822年,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

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

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4.晚年生活: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府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

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846年去世。

四、王维——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诗人生平

作品发展历程

典型作品

1.积极有为:

王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

与许多名士一样,盛唐时代积极事功的热情在王维心里依旧炽热。

王维早期诗作里多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或者不计较个人得失虽遭遇不公正待遇却时刻不忘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风格一:

边塞诗

从军行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九年谪济州司仓参军以后。

王维早年热衷政治,在谪济州司仓参军以后,目睹一次普通的规模不大的出征,以及出征将士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和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作者感同身受写下这首诗。

诗句没有凄凄惨惨的愁气,也没有悲悲切切的怨气,有的只是卫国征战的豪气,杀敌立功的志气,勇擒敌酋的勇气。

风格二:

山水诗

山 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鉴赏] 此诗描绘了秋末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这幅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

表达了诗人悲己思乡之情。

2.半官半隐:

张九龄罢相贬谪给王维带来的不是仕途的转折,而是人生态度的转变,影响在心灵而不在皮相。

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后期诗歌创作的题材、风格和意境营造转向了亲近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