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章至第8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607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一章至第8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学第一章至第8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学第一章至第8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学第一章至第8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学第一章至第8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一章至第8章.docx

《教育学第一章至第8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一章至第8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第一章至第8章.docx

教育学第一章至第8章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念

1、教育: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广义)(8)

2、狭义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9)

3、教育学:

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15)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出现

1、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5)

2、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学校教育开始出现)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后的教育)

3、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重视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国际交流。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萌芽(22)补充(8)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相长“师严然后道尊”“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迎,开而弗达”

2、西方教育学思想(23)补充(9)

3、近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和教育学的形成(26—31)

教育学的建立(补10—11)

补充

4、当代教育学发展(12)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

(2)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3)教育学呈现多元化格局

5、教育学研究方法(13)

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第二章:

人、教育、社会

第一节: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社会)

(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矛盾又有一致性)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

1、矛盾性是指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

(p34)

2、矛盾表现:

[1]社会发展方向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

(p35)[2]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水平往往落后社会发展水平)

[3]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

[4]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与人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

[5]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影响和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1、一致性是指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结果。

人的社会实践是二者互动的中介。

(p36)

2、一致性表现:

(p36)

[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

[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转化、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

因此,人的发展必须立足社会现实,又应该力图超越社会现实和自身现实。

考题注意点: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矛盾性,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原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显示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发展方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有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发展水平上,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发展结构上,体现在人才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上;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发展的特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特点,两者在特定条件下既可能基本一致,也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冲突;

(2)一致性:

首先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社会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其次,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3)人在实践活动中与社会构成矛盾关系,人适应社会,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又改造社会,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主题。

 

第二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与教育)(p38)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而这种矛盾的解决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在于教育,教育在调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方面起着中介转化的作用。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中的地位(p38)

1、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

教育能够有目的、有选择、有规范地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要求转化为人的素质,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互相促进转化。

2、教育的基本着眼点(p39)

1.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和人的发展。

人,是人的发展。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矛盾中的特殊功能和特殊地位在于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只有通过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上,才能促进矛盾的解决。

二、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身心发展)的作用(p39)

1、人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p34)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p34)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p35)

书上:

(p39—49)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先天性素质(遗传。

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教育,重大影响)、个体的主观努力(关键)。

(1)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遗传素质上:

第一: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

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大环境,小环境。

自觉的社会环境包括: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

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二:

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三: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人的活动包括:

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引导、培养和塑造功能,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决定于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A、计划性;B、组织性;C、协作性;D、全面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加速个体发展功能

即时的价值和延时的价值

6、学校教育的制约性(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p49)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教育业不可能对人所有方面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部来看,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程度,还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程度。

第三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功能

1、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性劳动者转化成专门性的劳动者,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高成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p49—53)

2、政治功能(简、判、填)

教育的政治功能,无论是问的是那个政治的功能还是变革政治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政治社会化,不仅可以使年轻一代普遍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而且可以培养出各种专门的政治人才或者为这种人才成长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民主意识的启蒙深入和提升,民主观念的确定都要依靠教育。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状态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政治形势的晴雨表,政治运动就是经常从这里发端的。

(p54—56)

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

传递、保存和活化)

、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是活化文化的基本手段)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

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教育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教育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

教育还可以通过创造新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p57-58)

4、教育与科学技术(补):

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p23)

5、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p59--61)

联系:

(1)整体性;社会诸方面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内在复杂性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整体性

(2)矛盾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各自直接的目的和价值指向本身就是不尽相同,所以导致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

特点:

间接性(教育的功能通过人来实现的)、隐含性(社会功能比较隐蔽,其提供的精神性力量很难发现与度量)、潜在性(教育功能在实现之前是潜在的,滞后的)、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立竿见影)、超前性(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有时会超前)

第四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

(1)经济:

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制约教育结构;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65—66)

(2)政治:

政治制约教育领导权;制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制约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的性质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67--70)

(3)文化:

不同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重功利轻发展、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自主、重认同轻创造)(71—72)

(4)科学技术:

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响应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23)

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

、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因素的特性,体现在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或阻碍其发展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不因社会的更迭变化而改变

(3)教育又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教育的质规定性就是培养人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社会生产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有以下的意义:

(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2)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的

(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是有选择的

(4)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第一节、教育规律

1、概念:

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81)

2、教育规律的分类

(1)教育的结构规律;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稳定,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教育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推度

(2)教育的功能规律;

(3)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须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87)

3、关于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关系:

唯意志论、宿命论P90

4、按教育规律办事:

不意味着教育主体在教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科学地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

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规律,做到:

(1)认识教育规律:

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

(91)

(2)利用教育规律:

表现在:

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第二节、教育原则(95)

1、概念:

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2、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选择的基本依据有二:

一是现代教育的一般性准则,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人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有三点:

第一,这一原则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应具有的人道精神而提出的;第二人道性原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第三,人道性的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

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的合理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教育的个性原则,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依据:

学生之间有千变万化的身心差异;个性原则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

贯彻教育的个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端正对个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培育学生的特长;

教育的创造性原则,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依据:

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未来教育正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

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育学生的冒险精神;培育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及创造力的机会;给学生传授一点的创造学知识。

教育的活动性原则,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

依据:

活动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形式;活动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贯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多让学生自主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

贯彻教育的民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不断增加教育机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启发教育;(启发性教育的实质是是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特别是思维的主动积极性,而不是采取一些外在的具体做法)。

3、教育的艺术

所谓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教育艺术的特点:

(填)

、情感性;

、双边性;

、创造性;

、审美性

4、从形式角度看,教育口语具有如下特点:

、语流相对清晰、畅达;

、词句比较准确、简练和规范;

、逻辑性相对较强;

、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一般不夸张。

从内容的角度看,其特点及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针对性,诱导性,说理性,感染性,教育性。

5、教育的口头言语艺术

(1)说服语:

特点和要求:

说服的目的要明确;采取疏导与规劝相结合的方法;态度一定要真诚。

方式:

正面说服;劝导;以情动人

(2)激励语;基本要求:

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消极中看到积极;要富有激情;不言过其实。

(3)表扬语;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及时真挚;表彰主要以讲究事实为主,赞扬侧重于主观判断。

(4)批评语;基本要求:

坚持以正面教育以鼓励学生进步为主,辅之以批评处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与人为善;要讲究方法。

方式:

直接批评与间接批评(5)群体教育口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语言形式;特点:

目的明确,面向全体学生,简单严谨

(6)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

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称为教育机智。

处理偶发事件的具体要求:

、控制情绪,沉着冷静;

、保持良好的“口德”,不谩骂、不恶语伤人;

、实事求是,重在疏导;

、要有“大将”风范,切记“小肚鸡肠”。

处理偶发事件需要教师有应急处变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常见的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种:

、冲淡;

、顺话;

、趣解。

(填)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116)

2、广义的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社会教育机构,家长,亲友,教师等对新一代的期望)(46)

3、狭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47)

4、教育目的的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47)

5、教育目的的意义: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指导意义。

(47)

6、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47)

7、教育目的的制约因素:

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还要依据人自身发展需要(48)

8、教育目的的特点:

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阶级性。

(48)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17)

1、教育方针:

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

2、培养目标:

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关系: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117)

2、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尽可能多的自由统一发展。

(124)

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2)

(1)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实现人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由时间是重要条件、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早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古希腊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卢梭“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126)

2、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柏拉图“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人”、荀子“人本恶,需要以礼仪教化”、孔德“功利主义”)(127)

第三节、20世纪教育目的观:

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130—141)

主要指对教育所要的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哲学基础:

人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基本特征:

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哲学基础:

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

基本特征: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

(3)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基本精神:

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第四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

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51)(142)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原因、解决途径)(143)

第五节、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144--146)

1、“五育”的基本要求:

一、德育:

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

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智育:

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三、体育(了解):

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四、美育(了解):

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了解):

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2、“五育”之间的关系(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