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673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docx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docx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性、必要性)

原因:

2、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夺取更多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

①背景: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3、直接原因:

中国禁烟运动②领导人:

林则徐

(借口、导火线、偶然性)③经过:

1839年,虎门销烟

④影响: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直接导致鸦片战争

时间:

1840年—1842年

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英国

中国

政治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封建主义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经济

工业革命完成,经济发展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拮据

军事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装备陈旧,国防废弛,战和不定

外交

殖民扩张

闭关自守

思想

自由主义

天朝上国

败因:

1、具体原因:

对比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2、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

 

性质:

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社会性质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

社会矛盾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革命任务

反封建

反封建、反侵略

革命时期

旧式的农民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思想观念

天朝上国

向西方学习

 

 

时间

双方

名称

内容

危害

1842

中英

《南京条约》

割占香港岛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破坏了中国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1843

中英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利于列强的共同侵华

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

建立租界的借口

1844

中美

《望厦条约》

兵船到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破坏中国领海主权

在通商口岸设医院、建教堂

便利对可文化侵略

中法

《黄埔条约》

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便利对中国的宗教侵略

 

根本原因:

世界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

直接原因:

列强要求修约失败

根本目的: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56年——1860年

1、1856年英国袭击广州,挑起战争

2、1857年组成联军攻陷广州,扶植柏贵傀儡政权

经过:

3、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英法美俄四国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俄国也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

4、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大沽(史荣椿壮烈牺牲)、天津,后又占领北京,洗劫并焚毁烧了圆明园,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俄国也迫使中国签订《北京条约》

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二批不平等条约

性质:

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影响:

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项目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割地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抢占大面积领土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赔偿英法各800万两

开埠

 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增开天津为商埠

其他权利的丧失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尖锐(根本)

原因2、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加深,人民灾难深重

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

4、西方宗教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号召人民群众

领导:

洪秀全(农民阶级)时间:

1851年——1864年

过程:

1、初期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改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时间、内容、目的、评价:

革命性与空想性、结果及其原因)

2、全盛时期:

北伐,西征,东征

3、转折点:

天京变乱:

①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

)②时间:

1856年③影响:

天国元气大伤

4、后期失败:

重建领导核心——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防御战(攻势:

二破江南、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李秀成东征。

受挫:

上海战役、安庆保卫战)——天京陷落(1864年)

败因:

1、主观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②战略上的失误(如偏师北伐等)2、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1、加速了清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主要)

2、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作用:

3、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4、开始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深远影响

5、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6、促使了洋务运动的出现

1、表现:

①既反封又反侵略

特点:

②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原因:

发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根源: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

《天朝田亩制度》

背景:

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与清对峙

时间:

1853

目的:

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内容:

1、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平分土地

2、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来分配产品

  评价:

1、革命性:

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空想性、落后性:

这种绝对平均主义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无法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背景:

天京变乱后,元气大伤,重建领导核心

《资政新篇》

时间:

1859年

作者:

洪仁玕(在香港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

1、政治方面:

统一政令,以法治国,选举官吏

2、经济方面:

发展工商,奖励技术发明

内容:

3、文教方面:

创办新式学堂和医院

4、外交方面:

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不准干涉我内政

评价: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性,

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具有超前性和空想性;而且迫于当时的形势也没有实行

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共同点:

都是太平天国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不同点:

(1)产生的背景不同:

前者颁布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2)有关社会主张不同:

前者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后者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3)群众基础不同:

前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映。

(4)作用不同:

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后者农民对其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未能付诸实行。

(5)反映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1、日本方面:

日本帝国主义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实现其“大陆政策”,蓄意发动侵略战争。

2、列强方面:

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3、朝鲜方面: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共同出兵,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

4、中国方面:

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却希望于各国“调停”,而不认真备战,致使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时间: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

1、开始:

1894年丰岛海战2、平壤战役:

李鸿章避战求和、左宝贵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平壤3、黄海战役:

北洋舰队的邓世昌等壮烈殉国,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4、辽东战役:

日占九连城、旅顺、大连;在旅顺大屠杀5、威海战役:

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时间、内容、危害)

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败因:

1、清政府的腐朽(根本原因):

中央采取避战求和的政策(慈禧与李鸿章),奉行消极抵抗的方针2、许多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3、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落后4、客观方面:

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台湾人民反割台运动

时间:

1895年领导者及军队:

丘逢甲、徐骧、姜绍祖的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

结果:

台湾全部沦陷。

原因:

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敌强我弱

意义:

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原因:

根本:

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直接:

义和团运动发展和清政府的支持严重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目的:

直接——镇压义和团(借口),迫使清政府屈服根本——瓜分中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

1900年侵华国: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

1、廊坊、杨村狙击战

经过:

2、天津保卫战(聂士成牺牲)

3、北京陷落(联军烧杀抢掠)

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时间、签订国、内容、危害)

《辛丑条约》内容:

①赔款4.5亿②划使馆界③拆炮驻兵④严禁反帝⑤设外务部

危害:

①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②“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③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便于镇压反帝;

④清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⑤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完全半殖民地化)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众矢之的

背景:

2、19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根本原因)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传播

任务:

用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领导:

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见必修3:

内容、性质、评价)

时间:

1894年——1912年(广义)

1、

酝酿:

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为思想武器、上海和东京是宣传中心,代表人: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②建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③建同盟会(1905年、东京、孙中山、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提出三民主义

④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

经过2、高潮:

①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成功

②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南京、五色旗、中华民国纪元、使用公历。

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内容、性质、意义)

①原因A列强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政权施压B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3、失败:

袁篡权C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D袁拥有强大军事实力,且老奸巨滑

②经过: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清灭亡。

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结果1、成——原因(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败——原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社会性质未变)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慢)2、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1、政治上:

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冲击了陈规陋习,解放了思想

意义3、经济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帝: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5、对被压迫民族:

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有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实行责任内阁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目的与特点: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规定实行内阁制,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3)评价: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想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国际:

一战期间,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中国人民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背景: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国内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2、国内:

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经济、阶级基础)

③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思想基础)

导火线: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直接原因)口号(目的):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

北京

学生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初——6月28日

上海

工人

经过:

五四运动

 

结果:

取得了初步胜利:

1、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3、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

意义:

1、启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最主要的贡献)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3、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原因:

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此后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五四精神:

爱国(主要)、进步、民主、科学

时间

性质

任务

领导阶级(根本区别)

目标

群众基础

主力军

指导思想

结果

前途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缺乏

人民群众

旧三民主义

失败

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无产阶级

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雄厚

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

成功

社会主义

条件:

内因:

①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②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必要性)③组织、干部基础: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外因:

共产国际的帮助

时间: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

地点: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代表:

13人,另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等列席

1、通过了党纲(规定了党名和党的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内容:

2、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

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的政党领导力量、新的指导思想、明确的奋斗目标,革命纲领、新的革命道路)

1、中共在二七罢工后,认识到要战胜敌人,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于是寻求与国民党合作。

1923年中共在广州召开三大,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必要性)

原因:

2、孙中山在多次革命运动失败以后,深深感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欢迎共产党同他合作(可能性)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使孙中山深感人民力量的伟大,决定“以俄为师”

第一次国共合作

4、共产国际指示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同时建议国民党同共产党合作(充当了媒人作用)

1、时间、地点:

1924年1月的2、中心任务:

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国民党一大:

3、内容:

通过了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意义: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促使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是共同的愿望)

合作破裂: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局部破裂。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破裂原因: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根本利益冲突

背景:

1、列强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又联合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压迫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2、军阀混战不断,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

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即反帝反封建时间:

1924——1927年经过:

兴起——发展——失败

1、

条件:

①国共实现了合作(政治基础)②广州国民政府建立(领导基础)

③国民革命军建立(军事基础)④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后方基础)

2、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3、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北伐战争

4、时间:

1926——1927年

5、结果:

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张作霖败退东北,革命区域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但没有完成推翻北洋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任务

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

6、取胜原因:

①根本原因:

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②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③北伐军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④苏联在军事上和物质上帮助

7、意义:

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反动气焰。

1、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国民党右派的叛变2、1927年4月18日,蒋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

3、1927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4、宁汉合流

结果: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

败因1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2、帝国主义的干涉,支持国民党右派3、以陈独秀为首中共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性质: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

1、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主要功绩)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意义:

①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3、为中国革命继续前②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武装

进奠定了基础③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特别是掌握革命的武装的领导权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6年)

1.记忆: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时间和领导人P70-712.记忆:

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与意义P71

3.理解:

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P72-734.简单运用: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与意义P72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时间和领导人

(1)南昌起义

①背景:

国民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②时间:

1927年8月1日。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③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陈毅等。

④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八七会议的内容与意义1927.8.7汉口

(1)主要内容: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了发动秋收起义。

(2)历史作用:

给处于紊乱和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红军长征的时间和意义

(1)原因:

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

(2)概况:

①起讫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②两次会师

会师地点

会师队伍

第一次

陕北吴起镇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1935年10月

第二次

甘肃会宁标志胜利

红军三大主力1936年10月

(3)意义:

①为中国革命保存和锻炼了一大批骨干,使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4、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①时间、地点:

1935年1月,贵州遵义。

②内容:

A、纠正王明、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他们的军事指挥权。

B、肯定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

A、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路线、方针、政策

C、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D、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16课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记忆:

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P742.记忆:

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P75-763.理解:

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的重大事例P75

4.简单运用: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P77

1、日军发动的侵华事变

①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日本局部侵华的序幕。

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侵占整个东北。

②七七事变:

也称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华北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正式上升为主要矛盾)

2、抗战中的重要会战和战役

①淞沪会战: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国守军进行了淞沪会战,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战。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平型关关大捷是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合作抗战的典范。

③徐州会战:

在徐州会战中,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消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④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进行了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3、日军侵华的罪行

①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30万人。

②“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残暴的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