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考点36蒸汽的力量 docx.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8627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考点36蒸汽的力量 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考点36蒸汽的力量 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考点36蒸汽的力量 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考点36蒸汽的力量 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考点36蒸汽的力量 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考点36蒸汽的力量 docx.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考点36蒸汽的力量 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考点36蒸汽的力量 docx.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考点36蒸汽的力量 docx.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考点36蒸汽的力量docx

考点36 蒸汽的力量

一、条件

1.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动力和政治保障。

二、表现

1.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

2.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推动了各行业的革命。

3.以蒸汽机做动力的汽船、火车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4.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得到推广。

三、影响

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

2.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4.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归纳总结] 工业革命过程流程图

首先开始于纺织业(标志是“珍妮机”的问世)→冶金、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新→蒸汽动力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火车和汽船)→向欧美大陆的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

四、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原因

2.影响

[思维导图] 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形成条件

2.形成标志:

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

3.成熟标志:

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微点拨] 世界市场形成的特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全球的侵略扩张逐步实现的。

(1)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

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能说成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2.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快了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

主题一 蒸汽的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

1.史料探史——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地位

史料 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

“史蒂姆(Steam,即蒸气机)是英国人。

探究 你如何理解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蒸汽机是英国人”的这一说法?

答案 史料用拟人的方式说明了蒸汽机与英国的关系。

蒸汽机是英国人发明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在英国得到广泛使用,并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

2.史料证史——英国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史料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

这一年,英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首都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发展迅速。

3.重点讲解——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迈进工业文明时代,工业资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机器大生产的使用和推广,摧毁了国内一切前资本主义的小生产方式。

(2)工业革命引起了经济格局的变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使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还是一个城市化过程。

(3)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创立了进行大工厂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使社会表现形式发生了分化重组,社会日益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

(4)工业革命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又一次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或革命等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5)工业革命促进了思想、科学和教育的发展。

工业革命使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4.重要史论——利用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迅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二 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地图证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不仅具有广阔的原料产地,而且具有广阔的商品市场,也表明了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居于这个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

2.重点讲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提供了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密切了国际交流。

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分工也更具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3)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

它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

(4)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3.归纳总结——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

(1)制度先进:

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

(2)殖民霸权: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于18世纪中期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拥有了广阔的殖民地。

(3)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

(4)经济政策:

英国政府全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

高考题组

1.(2015·四川高考)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

“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

”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主要信息是:

卡莱尔主张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也需要得到相应发展,否则“整个国家……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本身表述错误,排除。

2.(2015·全国Ⅱ高考)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 D

解析 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不断向国外输出工业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和包括茶叶在内的消费品,D项符合题意。

17、18世纪的英国,等级观念明显,故A项错误。

仅从英国茶叶消费群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结论,且这一结论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故C项错误。

3.(2014·全国Ⅱ高考)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妇女和女孩们从繁重的手工纺车的辛苦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使手织机也多半被闲置,材料只说明纺车被弃置,不能得出妇女被解放的结论,故A项正确,B项不正确。

材料也未体现C项。

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

模拟题组

4.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就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

……1803年收入最多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

钱先生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C.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程度

D.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国最富裕的家庭占有社会财富的比重日益增加。

这说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分配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即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程度。

故选C。

5.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来欧、亚、非三洲的人口变化作了如下统计(单位:

百万人)。

他制作这张表格主要是为了说明(  )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非洲

100

100

100

120

欧洲

103

144

274

423

亚洲

253

437

656

857

A.非洲人口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

B.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C.黑奴贸易给非洲人口带来惨重损失

D.非洲人口在世界总人口比重下降

答案 C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3个多世纪以来亚欧人口增长了近4倍,而非洲却几乎没有增长,这是不正常的,是黑奴贸易的结果。

6.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

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

“向下”和“向外”。

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是指(  )

A.煤铁资源和拓展殖民地市场

B.修筑铁路和传播基督教

C.煤铁资源和机器出口

D.修筑铁路和贩卖黑奴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实际上指出了工业革命开展的两个条件:

能源和市场。

“向下”指的就是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向外”指的是殖民扩张,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技术领域的革新,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有误,均排除。

考点训练

1.据统计,1760~1780年,英国农业增长率为每年0.1%;1780~1801年则为0.8%,同期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4%,工业年增长率为2%。

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

B.形成有机联系的国内市场

C.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D.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1760~1801年间英国在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农业增长率不能代表农业在经济中地位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出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无法推测国内市场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的进行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2.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

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产生影响

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新型工厂制度得以产生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信息,从18世纪到19世纪采用机器大生产到城市人口增多,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的新型工厂制度产生,诞生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拥挤、疾病等,故选D项。

3.英国在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年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速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

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速更快的主要原因

是(  )

A.黑奴贸易带来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的发展

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移民的涌入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

答案 B

解析 从时间上来看,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题目所问是“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速更快的主要原因”,显然选项B符合题意,因为纺织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产业,并采用工厂制组织生产,促进了城市化,人口集中到城市;而A项的“黑奴贸易”是从非洲运到美洲,而不是运到欧洲,故排除;C项中“世界市场的形成”说法过于笼统,因为此时,只能说是初步形成,当时人口并不能自由流动,故排除;材料突出的是城乡差别,而如果是“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则应是城乡相差不大的,所以D项不正确。

4.李建德在《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说:

诞生于工业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对当时近百年工业革命实践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未来人类社会制度作出的高瞻远瞩的判断。

这里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  )

A.资产阶级代议制度B.资本主义工厂制度

C.资本主义企业制度D.资本主义垄断组织

答案 B

解析 “当时近百年工业革命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形成,故B项正确。

5.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

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

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

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使得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原因是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国金融”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使美国在战后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故选项D符合题意。

6.据记载,19世纪中期,在世界贸易中,英国所占份额超过五分之一。

以下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这表明(  )

A.世界市场已经形成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对外贸易顺差D.英国实行自由贸易

答案 B

解析 从图示中可见,1840年前后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主要通过海外市场获得工业原料,同时输出工业制成品,而且在世界贸易中英国所占份额超过五分之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B项正确;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A项错误;图中没有体现英国进出口贸易额,因此无法判定英国对外贸易顺差与否,故C项错误;图中没有体现英国对外贸易政策,故D项错误。

7.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培根开始从事黑人奴隶贸易。

8年后,他已经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

几年以后,这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

这一事例说明(  )

A.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殖民掠夺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D.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答案 B

解析 “从事黑人奴隶贸易”“赚了7.6万英镑”体现了殖民掠夺,“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说明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故选择B项正确;A项中的世界殖民霸权、C项中的世界市场、D项中的工业革命都无法用材料中的事例说明,故排除。

8.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工业化)应该与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不可分割,即掌握了资金、采集原料,大规模生产,直接运销于广大市场。

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不同,也不像因批发而云集的行商坐贾(传统的商业)。

工业生产提供了庞大的产量,而巨额资金的投入,则在生产的上游掌握着原料,在生产的下游占有市场。

这种经济形态,在19世纪中叶成熟。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

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1)指出材料一所说的“经济形态”是什么?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成熟的社会条件。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概况。

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

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成因。

答案 

(1)经济形态:

机器生产或工厂生产。

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革命的完成;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形成;近代科学技术进步。

(2)主要依靠国际贸易(商品输出)的发展;资本输出、人口流动;武力威逼等因素推动实现全球化的扩展。

(3)概况:

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原因:

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

(任答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