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518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课时+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课时+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课时+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课时+教案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授课人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8.10.17

课标依据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本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如“热力环流”这一重难点的掌握。

从教材的内容安排来看,这一重难点安排在第二章,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教学时应该考虑到其不同性,5班和2班班纪律较好,而1和4班整体比较浮躁,需要把握好课堂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4.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知识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难点

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教法

学法

教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第一课时

从生活常识可知:

离热源越近,物体温度越高。

假定推理:

山顶离太阳更近,受热更多,温度应该比山脚的更高。

但是人们常说“高处不胜寒”,一般山顶比山脚却更冷一些。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深入学习地球上的大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产生的深刻影响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重大作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提到大气,同学们想到的是什么呢?

大气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哪位同学知道大气是什么组成的呢?

2、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28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过程?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何为大气逆辐射?

3.结合28页补充知识,了解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

判定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4、读图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图2.1)分析。

(1)两种辐射波段差异及箭头粗细的比较,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应有何差异?

(2)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哪一辐射?

如何理解温室效应?

(或说出大气的这一受热过程)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什么?

 

5.P29活动和月球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图2.2)分析。

(1)根据温度,判断大气辐射波段性质。

(2)指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作用。

(3)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大气逆辐射。

 

6、回扣问题引入:

解释“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7、根据图2.2右图,绘制大气受热过程图。

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节书,重点讲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要记住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地面是近地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解释。

能区分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并能对一些相关的现象进行说明。

三、课外作业

地图册后面练习题。

第二课时

想一想:

美女头发站在海边上为长发吹的方向是什么?

为什么?

一、热力环流

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阅读教材P30,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2、通过展示海陆热力环流图,

引导学生明白海陆风的风向。

 

3、展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探讨其热力环流的方向。

 

4、展示山谷风

 

白天:

谷风夜晚:

山风

第三课时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

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通过阅读课本P31和P32页的内容,了解各种力的情况。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

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

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

4、讨论完成课本P32活动题。

补充:

风向的画法及风大小的判读

1.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的方法:

①先画出某点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等压线);

②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偏向规律(北右南左)画出风向,近地面有摩擦力,画出的风向应与等压线斜交。

2.同一幅等压线上,等压线密集,风速大,等压线稀疏,风速小。

三、课后作业

地图册练习题、绩优学案。

 

由生活常识“高处不胜寒”进行假定推理,提出困惑从而导入新课。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铺垫必要的知识,作为分析的基础。

 

太阳给大地,大地给大气的受热过程(或大气很少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完成大气受热过程,理解保温作用、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提高自我探究能力。

 

以关联图概括大气受热过程。

 

以生活实际来引如,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看图能力以及总结能力。

 

课外延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活动题加以巩固,提高自主合作能力。

当堂检测

有效练习

第一课时

 

1.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B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源是(A)。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3.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C)

 

4、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B)。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第二课时

1、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__近地面__(近地面或高空)风向图,判断的依据是(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交)。

(2)此风是在(北)半球,判断理由是(风向右偏)。

(3)图中a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b表示(风向),c表示(地转偏向力),d表示(摩擦力)。

(4)图中a的特征是(垂直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c的特征是(与风向垂直)。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

根据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1)甲、乙两地,哪里的气压梯度大?

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2)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

 

3、下图中的曲线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N地风向为(A)。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削弱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

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第二课时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

3、海陆风、热岛效应、山谷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水平地转偏向力

3、摩擦力

4、风的类型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我这次教学内容的要求比较少,因此我补充了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大气的组成和大气的削弱作用。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基本能较好的处理书本的内容,语言比较清晰,并能联系实际的生活现象引导同学们思考。

但在是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如对课堂的驾驭不是很好,有时思路不太清晰,可能一些知识点讲解的不够深入浅出,语言未能做到高低起伏。

今后仍需进一步改进。

第二课时

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内容直观、形象,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学生在材料信息提取能力、读图分析能力以及综合归纳表达能力还是较薄弱的,尤其是在综合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时,思维仍然没有我事先想象中的那么缜密,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正确表述问题的能力还不高,需要我更注意努力地加以引导或启发,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另外,在给四班班上课时,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反应比较慢,思维速度和准确性也不太高,所以在组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更准确地掌握知识,需要放慢速度。

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