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512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docx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docx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突出特点。

除此之外,中医护理学还特别注重对患者日常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环境等各个方面一般性的全面护理。

通过这些一般性的护理,可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护理等。

养生,古时又称“摄生”、“道生”等,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增强生命活力和防病益寿原理,并运用各种手段养生强身的传统保健方法。

传统的养生方法可以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强壮脏腑,保养真气,扶正固本,从而达到减少或避免疾病发生,维系机体身心健康,延缓人体衰老进程的目的。

中医养生牵涉的知识范畴包括环境、情志、饮食、药物和运动等多个方向。

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不仅基础理论相通,许多方法也密不可分。

目前一般将防病强身、抗衰益寿归于养生的范畴,而将疾病病中和病后的调护归于护理的范畴。

第一节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

生活起居护理和养生是指对病人或健康人,分别给予环境的特殊安排与生活的照料,或给予健康方面的指导。

其目的在于保侍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恢复和保养正气,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以维持健康的促进和疾病的康复。

一、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与自然界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在这种“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自然观指导下,顺应自然规律就成为对疾病护理和养生的不可违背的基本法则。

“法人相应”的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完全同步。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四时气候的不同、昼夜晨昏的交替、地理环境的改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从而使之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

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

若不顺应其变化,就等于削伐、伤害了生命的根本,对于人的健康极为不利。

一般护理与养生强调从顺应一年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入手,制定出不同的护理和养生方法。

如春夏季节要注意保护人的阳气不要消耗过分;秋冬时节则应注意防寒以积蓄阴精。

同样,一日之中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昼夜晨昏而变化。

随着阴阳之气的消长,人气也有着朝生夕衰的规律,从而使疾病出现“旦慧”、“夜甚”的现象。

除此之外,气候、地域和居处等环境的改变,也会引起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

因此,必须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从顺应自然的角度来进行护理和指导养生。

(二)平衡阴阳

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相对平衡关系的结果。

只有阴气平和,阳气秘固,即阴阳协调,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

而患病的最根本原因,则是阴阳失去了平衡。

因此,护理疾病和养生,首要的都是调理阴阳,即确保使机体自身和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保持动态的平衡。

应根据人的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情况去制定措施,从日常起居、生活习惯、饮食调节、生活和治疗环境等各方面贯彻平衡阴阳的思想,以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地。

(三)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合乎自然界以及人体生理的正常规律,以使机体阴阳两方面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要按照客观规律规范人的作息起居和日常活动,规律的生活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只有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如不能遵循科学的生活规律,轻则会引起人体正气虚弱,重则可引发诸多疾病。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席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四)劳逸适度

劳逸适度是指应合理地安排各种活动,包括体力活动、脑力活动和性活动。

任何活动均应坚持适中有度的原则,不宜太过和不及。

一旦出现太过和不及的因素,就会造成人体阴阳失衡的状态,从而导致疾病。

人的体力活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个方面。

坚持劳动和运动,可以调畅气机、流通血脉、滑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但如劳累过度,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也会引起机体损伤,影响健康,如所谓“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过度安逸则易使气血郁滞,从而诱发多种疾病,如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人的精神活动也是如此。

一定限度内的情志活动包括脑力劳动和娱乐等是正常和必要的,但如果超出限度,出与情志活动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间过久,则同样会引发各种疾病。

人的性生活是正常和必要的,但必须适中和有度。

肾中精气之盛衰对于人的生老病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而应非常重视对肾精的保养。

由于过度纵欲将耗竭肾中精气,所以“惜精”和“节欲”是中医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而对于患病之人,由于其正气已经受损,节欲就尤为重要,如果不能自重,一味纵欲,而将耗损其肾中精气,以致给自身健康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五)慎避外邪

任何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是正气与邪气双方斗争的过程,正气虚弱者易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的侵袭。

因此,“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中医护理和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

人们应根据季节、气候、地域和生活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更要注意避之有时,并及时采取其他措施提高机体防御变化的适应力,以避免外邪的侵袭。

(六)形神共养

人身有“形”和“神”。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形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不仅应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应重视精神的摄护,二者不可偏废。

要作到形神共养,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形体强健,精神充沛,形神兼备的境地。

所谓养形,主要是指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应以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提供良好的医疗、物质条件等来裤现;所谓养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调养,应以各种方式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在精神上为其提供愉快的氛围,达到怡情快志、心平气和的境地,从而使其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健康的维持。

二、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环境适应

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居住、治疗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健康。

而对病人的康复来说,一个安静、整洁、舒适、有利于治疗和休息的环境更是至关重要的。

1、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应是气候适应,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景色秀美。

如绿色的环境能给人以清洁、舒畅、富有生气的感觉,对人的心理能起到调节、镇静作用,有益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

空气新鲜,环境美好的山地、海滨、森林、溪流等地方特别能使人与大自然协调一致,是有利于健康较好的自然环境。

2、居室环境居室应保持良好的休息和治疗环境。

居室应保持安静,避免噪音。

噪音可使人产生烦躁、惊悸等情绪,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更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某些病证甚至可因声响过大而加重病情,或引起抽搐、痉厥等症状。

居室应通风整洁。

保持空气新鲜是居室应有的基本条件之一。

室内应经常通风,及时排除秽浊之气。

应根据季节和室内的空气状况而决定每日通风的次数和每次持续的时间。

但每天至少通风1~2次。

阳虚和易受风邪侵袭者,在通风时应注意不使其直接当风。

居室的整洁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室内布置应力求简单、整齐,易于清洁消毒。

地面和家具、用品等应每日清洁。

病人要注意个人卫生。

居室温湿度应适宜。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室内一般以18℃~20℃度为宜。

阳虚和寒证患者多畏寒肢冷,室湿宜稍高;阴虚和热症患者多燥热喜凉,室温可稍低。

病室的湿度以50%~60%为宜。

阴虚证和燥证患者,湿度可适当偏高;阳虚证、湿证患者,温度宜偏低。

居室的光线应适度。

居室要求光线充足,以使人感到舒适愉快。

但针对某些病人病情的不同,也应适当调节。

如热症、肝阳亢盛、肝风内动的病人,光线宜稍暗;寒证、风寒湿痹证患者,光线就要充足。

(二)生活规律

保持科学合理的生活规律对人的健康十分重要,患病之人更需要静心修养,以达到培养正气,早日康复的目的。

1、信息定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制定不同的作息时间。

作息时间多因季节而异:

如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阳气升发,应晚睡早起;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阳气旺盛,天气炎热,昼长夜短,应晚睡早起,中午暑热最盛之时应适时休息;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阳气始敛,阴气渐长,应早睡早起;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阴寒盛极,阳气闭藏,应早睡晚起。

2、睡眠充足健康人和病人均应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一般每日睡眠时间应不少于8小时。

病人更应增加睡眠和休息时间,重病人应卧床休息。

若睡眠不足,易耗伤正气,故有“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之说。

应早上按时起床,午间适当休息,晚间按时就寝,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

更要避免以昼作夜,阴阳颠倒。

同时,睡眠也不宜过长,否则会使人精神倦怠,气血郁滞。

(三)顺应四时

1、气候外感六淫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而患病之人由于正气虚弱,更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因此,要注意气候变化对病人的影响。

除室内应有适宜的温度外,还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

衣着应宽松舒适,透气吸汗,外出活动时更要避免着凉或中暑。

2、季节季节的交替变化也使人体的生理活动随之变化。

所以,《内经》强调“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避寒暑”。

要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

春天乃阳气生发,万物以荣的季节,应注意养阳。

人们应该早起健身,抒发气机,吸收新鲜空气,使心情舒畅,以利于吐故纳新,气血调畅,用春天的生机,补充机体的阳气。

但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且为风气主令,应注意随时加减衣服,以防风寒侵袭,尤其是体弱之人和病人的被褥衣着不能骤脱骤减,即所谓“春捂”。

夏天是阳气旺盛,万物繁茂的季节,天气酷热,暑湿当令,耗气伤津,阳气易于发泄,阴气相对不足,故应养阳护阴并重。

人们应该晚卧早起,注意保持心境平和欢畅。

由于暑湿较重,白昼当阴居避暑,夜间不贪凉夜露。

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

健身宜于清晨或傍晚进行,以免伤阳。

长夏之时尤应注意湿邪侵袭。

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人体阳气逐渐内收,阴气渐长,应以“收养之道”为主,人们应“早卧早起”,注意收敛精气。

由于燥气较甚,昼夜温差悬殊,还应注意冷暖,保养阴津。

冬季寒气主令,阴寒盛极,阳气闭藏,天气寒冷。

人们应注意养精固阴,防寒保暖,饮食宜热,情志勿过,宜“早卧晚起”,早起锻炼以待日光为宜。

3、昼夜对于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也必须与之适应。

病人患病时,阴阳失去平衡,适应能力较弱,因此对昼夜的变化反应就特别敏感。

如温度昼暖夜寒,在冬季夜间应注意保暖,夏季虽然暑热,但是夜间仍然比白天气温低,应注意不可袒胸露腹而受凉。

有些疾病易于夜间发作,许多病情也往往昼轻夜重,应加强夜间的观察和防护。

第二条情志护理与养生

情志是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人的情志状态对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正常生理反应,不会引起疾病,但如果超出常度,就会引起气机紊乱,伤及内脏。

故《灵枢·口问》强调:

“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脏皆摇”。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的情志调养,历代养生家均强调“养生莫若养性”,认为养性是养生的首务,并创造了众多情志养生方法。

既病之后,精神活动更是一直影响着病情的发展,所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而后医其未病”。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精神改变,而不同的情志,又可以直接影响不同的脏腑功能,从而产生不同的疾病。

如何设法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忧虚、愤怒等情绪因素的刺激,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是情志护理的主要任务。

一、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精神内守

所谓精神内守是指人们通过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节,以达到思想安静,神气内持,心无杂念的状态。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精神的稳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由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大量、过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损耗,从而产生衰老。

神气清静则利于保持气血充足,可致健康长寿。

因此,通过精神内守达到的“神净”为养神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亦是养生的首务。

(二)情绪平和

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然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均可引起人体气机的紊乱,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首先要使人知道少私寡欲、心无杂念是情绪平和的重要保证,还要给病人创造能够宁心寡欲的客观条件,避免外界事务对心神的不良刺激,如提供安静的居住环境,避免过强的噪声,制定合理的作息规律等。

(三)豁达乐观

保持豁达的心胸和乐观的情绪能使人体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从而有益于健康。

对于病人来说,不管其病情如何,乐观的心情均可以促使其病情好转,反之则可使病情加重。

要经常保持乐观的心态,首先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

只有心胸宽广,知足常乐,精神才能愉快。

二、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一)关心体贴

对病人的情志调护应从环境和心理两方面着手。

首先,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己”,善于体贴患者的疾苦,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全面关心病人,同情体谅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

要体贴病人常常会产生的寂寞、苦闷、忧愁、悲哀、焦虑等不良情绪。

对病人的态度和语言要和蔼亲切,温和礼貌。

同时,还应当注意营造适宜康复的环境,从自身的衣着打扮,行为和病室内外环境的安静、舒适、美化等各方面入手。

从而使病人从思想上产生安全感和安定、乐观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人由于出身、职业、文化、家庭、性格、生活阅历等各方面的情况和情感、意志、需要、兴趣、能力、气质的不同以及病情的差异,其心理状态也不同。

护理人员要因人制宜,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的作好耐心细致的情志护理。

(二)言语开导

通过正面的说理疏导,可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开导其消除不良心理因素,从而改变病人的精神状况。

要及时地解除病人对病情的各种疑惑,帮助他们多了解一些医学知识,使其消除疑问,丢掉思想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病人遇到的困难,应积极帮助解决。

患病之人,容易出现焦虑、沮丧、恐惧、愤怒等情绪,这些均可加重病人的病情,如不及时化解,将延误疾病的治疗,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护士应适时地“知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帮助病人从各种不正常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以加速康复的过程。

(三)移情易性

移情,指排谴情思,使思想焦点转移它处,在护理工作中,主要是指将患者精神的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他方面。

易性,指改易心志,包括消除或改变病人的某些不良情绪、习惯或错误认识,使其能恢复正常心态或习惯,以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有些病人,其注意力往往过度集中在疾病上,或是没有脱离致病的情志因素,整天胡思乱想,陷入忧愁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就要求将病人的注意力予以转移,使其克服不良情绪,以达到自我解脱。

移情易性的方法很多,如音乐歌舞,琴棋书画,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护理中应根据患者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等决定具体的方法。

(四)情志相胜

情志相胜是以五行相克规律为理论依据,用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使其淡化甚至消除,以恢复正常精神状态的一种方法。

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

古代医家常用情志相胜的方法治疗情志病证。

如对于过怒所致疾病,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对于突然或过度喜悦所造成的精神散乱,施恐怖以治之;对于过度思虑所得疾病,以怒而激之等,但现在已较少应用。

(五)顺情解郁

对于病人,特别是精神状态忧郁和感到压抑的病人,应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顺从其意志和情绪。

要积极鼓励甚至引导患者将郁闷的情绪诉说或发泄出来,以化郁为畅,疏泄情志。

对悲郁者,当鼓励其扩展心胸,开阔眼界,提高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

此外,哭诉宣泄也是化解悲郁的方法之一。

对于确有悲郁之情的病人,不要压抑其感情,应允许甚至引导其向医护人员哭诉倾泻苦衷,借此使其悲郁之情得以发泄而舒展,使气调而复原。

但哭泣不应过久。

三、情志的自我调护

(一)清静养神

静,主要指心静,具体指心无邪思杂念、心态平静。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和关键。

清静养神,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使精神不断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不为七情六欲所干扰。

我国历代医家均认为神气清静,五脏安和,可致健康长寿。

而患病之人对于情志刺激尤为敏感,调摄精神就更为重要。

只有将“静”融于人的日常生活中,帮到精神内守,心平气和,精气才能日见充实,形体亦可随之健壮,从而达到《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正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

古人所谓“静者寿,躁者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清静养神的方法很多,精神内守为清净养神的主要方法。

只有屏除杂念,心境安宁,神气方可清静。

要树立清静为本的思想,不过分劳耗心神,乐观随和,做到静神不用,劳神有度,用神不躁。

还可以用“意守”的方法将注意力完全专注于机体或外界的某一特定事物或概念,以帮助达到静神的目的。

如意守丹田,意守外景,数息,默念词句,默想词义等法。

此外,还要努力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创造清静养神的有利条件。

气功疗法在调摄精神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气功的本质来说,“调神”是最主要的。

它所强调的“人静”,实际上就是用意念来调整控制体内的生理活动,使人排除情绪因素的干扰,从而达到“静”的境界。

(二)养性修身

“仁者寿”,古人把道德和性格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认为养生和养德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把养性和养德列为摄生首务。

道德和性格良好的人,待人宽厚,性格豁达,志向离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

他们一般均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大辩论态,能够较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养备可以养气、养神,有利于神定心静,气血调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使“形与神俱”,从而健康长寿。

如道德低下,个性狭隘,则会常常用神不当。

长期或突然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适应能力,便会耗伤精气,导致气行紊乱,阴阳失调,脏器受损而发病。

(三)怡情快志

经常保持积极、乐观、愉快、舒畅的心情是情志养生的重要方法。

善于摄生的人会创造健康的精神生活,在工作、学习和劳动之余往往有自己习惯的赋闲消遣方式,如游行于田园山水之间,往来于长幼亲朋之中,沉浸于欢歌笑语,闲情于琴棋书画,安心于居家操持等,从而得到精神满足和充分的休息与调整。

(四)平和七情

(1)以理胜情:

即考虑问题要符合客观规律,能用理性克服情志上的冲动,使情志活动保持在适度状态而不过激,思虑有度,喜怒有节。

(2)以耐养性:

即有良好的涵养,遇事能够忍而不急躁、愤怒,日常生活中能淡泊名利,淡忘烦恼。

(3)以静制动:

神静则宁,情动则乱,应倡导清静少欲,避大喜大怒,常保平和心情。

静神之法很多,如练气功、书法、绘画等皆能怡神静心。

(4)以宣消郁:

悲哀忧伤的最佳消除方法,就是及时用各种方法宣泄情绪,以免气机郁遏而生疾患。

宣泄的方法很多,如向亲朋好友倾诉,用个人喜欢的方法发泄情绪,避免寂寞独处等。

(5)思虑有度:

思虑过度可致心脾损伤。

对于力所不及,智所不能之事,不要空怀想象过于追求,以免导致疾病的发生。

竟日伏案劳神者,要合理用脑,节制心劳。

用心思虑的时间不宜太长,工作1~2小时后应适当活动,以解除持续思虑后的紧张和疲劳。

平常应坚持体育锻炼,晚间不宜熬夜太过,要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实践证明,对于脑力工作者,适当活动和体育锻炼是解除精神疲劳的最好方式,也是防止心劳最积极有效的措施。

(6)慎避惊恐:

惊恐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过度的惊恐可致气机紊乱,心神受损,肾气不固。

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培养勇敢坚强的性格,以预防惊恐致病。

此外,还应避免接触易导致惊恐的因素和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