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海南卷生物部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228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海南卷生物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海南卷生物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海南卷生物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海南卷生物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海南卷生物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海南卷生物部分.docx

《高考海南卷生物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海南卷生物部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海南卷生物部分.docx

高考海南卷生物部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

第I卷

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含有镁元素B.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

C.脱氧核糖含有磷元素D.胰岛素含有碳元素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生物体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解题思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含有镁,血红蛋白含有铁,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故含有碳,脱氧核糖为五碳糖,不含有磷元素。

故答案选C

2.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B.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

C.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D.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题思路】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相同的,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故A错。

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故B正确。

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故C正确。

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被传递到叶绿体基质中,作为活泼的还原剂用于暗反应。

故D正确。

3.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

【参考答案】:

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解题思路】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A正确。

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酶的活性下降。

而酶促反应的活化能是不会降低的。

故B错。

酶是保存在低温环境下的,所以C对。

高温、强酸、强碱破坏酶的空间结构。

故D正确。

4.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C.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D.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细胞中的某些化学反应是否需要能量

【解题思路】小分子物质合成为大分子物质时需消耗能量,故DNA复制把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长链,需要消耗能量。

暗反应是把CO2合成有机物,需消耗能量,能量由光反应产生的ATP及[H]提供。

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ATP,而第一阶段就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故ABD正确。

协助扩撒为被动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所以C错。

5.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板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

B.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参与

C.有丝分裂中期,发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D.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是一个定义的平面,故A错。

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时首先进行解旋,氢键断裂,需要解旋酶,故B正确。

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本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C错。

在细胞周期中间期占90%—95%,分裂间期长,分裂期短,所以D错。

6.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白细胞和红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来的

B.基因突变可使已分化的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

C.同一个体的小肠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所含基因不同

D.同一个体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化能力比叶肉细胞的强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血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故A对。

当分化的正常细胞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分裂失控时就会导致细胞癌变,故B正确。

同一个体不同的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分化)而来,所以里面的基因是相同的,故C错。

分裂能力越强,其分化能力也越强,但分化程度越低,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分化能力比已高度分化的叶肉细胞强,所以D正确。

7.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植物激素

【解题思路】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如胚珠产生的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故A对。

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故B对。

细胞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故C对。

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是促进茎段细胞横向生长,抑制细胞细胞伸长(纵向生长),故D错。

8.关于叶绿素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菠菜绿叶可被用作叶绿素提取的材料

B.加入少许CaC03能避免叶绿素被破坏

C.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

D.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相关方面的知识

【解题思路】菠菜绿叶含大量的色素,易于研磨,是提取色素的良好材料,所以A对。

加入少许碳酸钙的目的是中合液泡破坏后释放的酸性物质,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故B对。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

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四种色素均溶于乙醇,故C错。

研磨加石英砂的目的是使研磨充分,故D正确。

9.在温度、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消毒后有生活力的小麦种子一直浸没在无菌水中,

会使种子死亡。

下列对种子死亡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A.缺乏胚芽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B.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C.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均以热能释放D.呼吸作用的产物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无氧呼吸的产物对种子生命活动的影响

【解题思路】消毒后有活力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放在无菌水中死亡的原因是,种子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等有害物质,酒精对细胞具有毒害作用,导致种子死亡。

故选D。

种子贮存的营养物质可供种子萌发为幼苗,短期内不需要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所以ABC不是导致种子死亡的原因。

10.某植物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h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如图所示。

在日光下照光一段时间,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到叶片有的部位出现蓝色,有的没有出现蓝色。

其中,没有出现蓝色的部位是

A.a、b和d

B.a、c和e

C.c、d和e

D.b、c和e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条件及场所

【解题思路】光合作用需要光照,部位c、e被锡箔纸遮盖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a部位为黄白色,没有叶绿素,故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所以加碘液不会变蓝。

11.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

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

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参考答案】:

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免疫系统防卫功能异常中的自身免疫病

【解题思路】某链球菌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而引起的心脏病符合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的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所以D正确。

A是由于细胞免疫而引起,B属于过敏反应,C导致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被破坏。

12.甲(ATGG)是一段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

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B.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

C.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D.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参考答案】:

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DNA、RNA、ATP的结构及其结构上的联系

【解题思路】丙是ATP,其结构水解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但ATP不是乙的水解产物之一,所以选择D。

A中甲含脱氧核糖,乙、丙中含核糖。

甲中含三种脱氧核苷酸,乙中含三种核糖核苷酸。

13.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参考答案】:

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T2噬菌体的结构、生命活动及增殖特点

【解题思路】核酸中不含P元素,故A错误。

T2噬菌体不能寄生在酵母菌细胞中,故B错误。

任何生物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或RNA其中的一种,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故C错误。

T2噬菌体作为病毒,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进行增殖,D正确。

14.对摩尔根等人得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没有影响的是

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B.摩尔根的精巧实验设计

C.萨顿提出的遗传的染色体假说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遗传学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解题思路】摩尔根的“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结论是建立在孟德尔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及摩尔根利用白眼果蝇进行的实验的基础上,所以A、B、C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该结论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即中心法则无关,故选择D。

15.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

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

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

的叙述,错误的是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解题思路】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为4%,由此算出v=0.2,V=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种长翅果蝇前,vv有0.04×20000=800,Vv有2×0.2×0.8×20000=6400,VV有0.8×0.8×20000=12800。

引入后,基因频率v=(800×2+6400)∕(40000×2)=0.1,V=1-0.1=0.9,故A正确,B错误。

因Vv、vv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的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

16.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MN血型和Rh血型是其中的两种。

MN血型由常染色体上

的l对等位基因M、N控制,M血型的基因型为MM,N血型的基因型为NN,

MN血型的基因型为MN;Rh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另l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

RR和Rr表现为Rh阳性,rr表现为Rh阴性:

这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若某对

夫妇中,丈夫和妻子的血型均为MN型-Rh阳性,且已生出1个血型为MN型-Rh

阴性的儿子,则再生1个血型为MN型-Rh阳性女儿的概率是

A.3/8B.3/16C.1/8D.1/16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计算

【解题思路】据题意,父母的基因型均为MNRr,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故所生后代为MN(即杂合子)的概率为1/2,为Rh阳性的概率为3/4,又要求是女儿,所以最终概率为1/2×3/4×1/2=3/16,B正确。

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体B.糖原C.胰岛素D.氨基酸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题思路】内环境是身体内,细胞外的液体。

所以需要区分细胞内的液体(细胞质基质等)和身体外的液体(尿液,唾液等)。

A错误,抗体是由细胞产生,既可存在于细胞内,也存在于内环境的一种蛋白质。

B正确,糖原存在于细胞内,须分解为单糖才可进入内环境;而身体外的糖原被摄入后须被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进入内环境。

故内环境中无糖原。

C错误,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存在于细胞内和内环境中。

D错误,氨基酸可以通过胃被吸收进入血浆(内环境)。

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突触的结构与功能。

【解题思路】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结构,通过其结构特点确定其单向传递的特点。

A正确,兴奋单向传递,只能由前膜传递至后膜,故前膜可以合成神经递质,而后膜不行。

B错误,神经递质是传递兴奋的重要化学物质,没有兴奋产生,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

C正确,递质在突触小泡内,由前膜释放。

D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的特定载体,改变膜的通透性,使后膜膜电位变化,发生兴奋或抑制。

19.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神经元兴奋传导膜电位产生的原理。

【解题思路】神经元膜两侧电位分布主要是因为Na+,K+的不均分导致的。

静息状态时,细胞吸K+排Na+,此过程因为Na-K泵的原因(每次工作排3个Na+吸2个K+)使得膜外带正电荷,同时膜上的K+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K+内流使得膜电位进一步加大(起主要作用),导致了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

而兴奋时,Na+通道打开,大量Na+内流,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局部电流。

故而A正确,兴奋传递与Na+,K+有关。

B错误,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

C正确,膜电位变化K+通道打开起主要作用。

D正确,渗透压由溶解于细胞质的各种离子决定,主要是Na+,Cl-。

2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中淋巴的相关知识点。

【解题思路】淋巴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浆在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时,血浆形成组织液的量稍多。

较多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最终在腔静脉汇入心脏,重新形成血浆,保证了内环境的正常循环。

故而A正确,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B正确,B淋巴细胞广泛存在于内环境中。

C正确,淋巴最终在腔静脉汇入心脏,重新形成血浆。

D错误,蛋白质一般不能进入淋巴管内,故而组织液的蛋白质比淋巴的蛋白质含量高。

21.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解题思路】非特异性主要包括免疫的第一防线(皮肤和粘膜等)和第二防线(吞噬细胞和溶菌酶等)。

这种免疫是先天就具有的,对于抗原没有特异性识别的过程,如吞噬细胞,虽然可以识别异物,并且进行吞噬,但是对于不同异物没有针对性的杀灭机制。

A正确,因为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的,与生俱来,故而是可以遗传的。

B错误,过敏主要是因为抗体过多,属于第三道防线的体液免疫,为特异性免疫。

C错误,记忆细胞由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

D错误,非特异性免疫没有针对性,对所有的识别的异物都起作用。

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的是特异性免疫。

22.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

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遗传和变异相关的综合知识。

【解题思路】本体综合考察了基因突变,中心法则,以及减数分裂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

A正确,新基因的产生依靠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包括碱基的缺失,增添或替换。

B正确,B1,B2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其转录的mRNA碱基序列不同,但是mRNA可能出现不同的密码子决定同一种氨基酸的情况,所以可能出现合成蛋白质相同的情况。

而碱基排列顺序不同,也可能导致合成蛋白质不同的情况。

C正确,生物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都是使用同一套密码子,这也是证明生物共同起源的有力证据。

D错误,B1与B2为等位基因,在同一个细胞中时,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故而可以存在于同一个细胞中。

但是二倍体生物的配子遗传物质减半,不考虑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可能含有两个等位基因,故而不可以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23.关于糖分解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甜菜里的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

B.乳汁中的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

C.发芽小麦种子中的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果糖

D.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必修一糖类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本体属于背诵性知识点。

A正确,蔗糖是二糖,由葡萄糖和果糖脱水缩合形成的。

B正确,乳糖是二糖,由葡糖糖和半乳糖脱水缩合形成。

C错误,麦芽糖是二糖,是由两分子葡糖糖脱水缩合形成的。

D正确,纤维素,糖原,淀粉都是多糖,其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

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毁灭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个地方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类型;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在乙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类型,两地演替类型不同,故选A。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B正确。

乙地发生初生演替,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C正确。

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D正确。

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种间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解题思路】随着池塘中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A正确。

三种蝌蚪由于相同食物来源或相同生存空间可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可能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B正确。

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种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种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自然环境所淘汰,C正确。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数量减少,乙种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D不合理。

第II卷

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6题~第2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30题和第3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

共4题,共35分。

26.(10分)

某同学将生长一致的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置于阳光下培养,乙组置于黑暗中培养,其他条件适宜。

一段时间后,测定麦苗的干重,发现两组存在明显差异。

回答下列问题:

(l)两组麦苗中,于重较大的是____组,原因是____。

(2)观察叶片颜色,出现黄化现象的是____组,其主要原因是____。

(3)该实验探究了环境因子中的____对小麦____的影响。

(4)若将甲组置于红光下,乙组置于绿光下,培养一段时间后,两组麦苗中干重较大的是甲组,原因是____。

【参考答案】

(1)“甲”(1分);“甲组能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乙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2分),

(2)“乙”(1分)“在黑暗条件下,叶片中叶绿素降解,且无叶绿素合成”(2分),

(3)“光”(1分),“光合作用”(1分),

(4)“甲组吸收的光能多,光合作用强;乙组吸收的光能少,光合作用弱”(2分),

【命题立意】考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对植物的意义。

(1)考察光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2)考察生物实验自变量的判断方法。

(3)考察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而对有机物合成的影响。

【解题思路】由于放在光下的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干重即指有机物,故光下的植物干重大,在原因中只要答到一组有光合作用,一组无光合作用的关键点应该可得分。

(1)

光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植物因叶绿素的含量大故呈绿色,故在黑暗中的植物叶绿素含量少,就呈现类胡萝卜素的眼色即黄色

(2)一组有光,一组黑暗,故环境因子为光照,而干重反应出的重量区别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的不同造成,故大光合作用最佳。

(3)由于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的红光和蓝紫光,基本不吸收绿光,故用绿光照射的组几乎不能合成有机物,即干重小。

27.(8分)

右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1)A、B和C三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____。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____,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____。

(3)怀孕母亲缺碘时,C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A和B的分泌量____,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____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反馈调节是指____。

【参考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共3分),

(2)第一空“增加”(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