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7798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docx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docx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苔”“篱”“蝶”三个生字,理解“值”“怜”和“走”的意思。

了解什么是吟诵,尝试吟诵两首古诗。

2.想象诗中画,读懂诗中意,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抓住关键词语“印、久、关、出”“追”等词,推想诗句中“不值”“无处寻”的含义,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3.结合古诗中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古诗中的“想象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想象诗中画,读懂诗中意,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抓住关键词语“印、久、关、出”“追”等词,推想诗句中“不值”“无处寻”的含义,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难点:

结合古诗中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学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作方法,体会古诗中的“想象美”。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结合插图,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中国诗词的情感,感受祖国经典文化的魅力,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准备:

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感知春色

(一)畅说诗词,春天导入

1.说说诗人眼中的春天。

(学情预设:

学生可能会背诵出《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清明》《鸟鸣涧》等诗句)

2.说说文人笔下写春天的词语。

(学情预设:

学生可能会说到“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春风拂面、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春意正浓、满园春色、万木竞秀、风和日丽、春风习习、春雨绵绵、春雷滚滚、春花烂漫、春色迷人”等词语)

3.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美春天。

谁能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

看老师板书两首诗的题目。

(教师板书:

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

(二)初读古诗,感知春色

2.自由读诗,做到读正确。

3.检查能否读得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

A、“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中的平翘舌。

B、纠正“宿新市徐公店”一句的读音。

4.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如下标示)采取指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读好两首古诗。

 

5.出示生字“蝶”,同学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忆它呢?

(学情预设:

字的右边好像是在枝干上生盛开的一朵鲜花,左边是一只小虫正停在上面采蜜,这只虫子就是蝴蝶。

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学生描红。

逐句默读古诗,思考古诗大意:

每句诗描写了什么景物,整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不理解的词句用问号标出。

(学生自学,教师帮扶学困)

6.小组合作学习。

每首诗由一位同学说说每句诗的大意,描写了哪些景物,对于疑难的地方全组同学交流。

不能解决的疑难由小组长记录下来。

(大致理解诗的大意,初步感知诗中描写的景物。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品味春意

这两首都是写春天景色的诗,诗人都是通过描写一处处景物,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春景图,这两首是各具特色在叶绍翁和杨万里的眼中这又是怎样的春景图?

分别寄托着他们的什么情感?

让我们再读古诗,品味诗中的春意。

(二)诵读《游园不值》,感受“满园春色”

1.诗句的实和虚

(1)理解题目:

游园不值

(去园子游玩,却因为主人不在,没有机会进到园子里。

叶绍翁在杭州西湖一带长期隐居,雨过天晴之时,他去拜访友人,可是却不遇,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呢?

(投影朗读,引入情景)

(2)生自由读全诗。

师指导:

古人吟诵讲究平仄,我们就试着把一声、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声、四声的字呢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

细细地读一读,诗句中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

(苍苔、柴扉、一枝红杏)

(4)结合生活,你对这些事物的理解汇报。

A.教师适时引导:

苍苔---一种绿色的植物,空气潮湿的时候,春雨过后就会贴地皮长出来,沿着街门的小路不断的生长,苍就是绿,苔就是沿街而上的。

 

看这幅,延路石子中隐隐约约的一点绿,从石缝里钻了出来;再看这幅,延阶而上,因了春雨,绿了一地。

“低看苍苔色,欲上人眼来”。

苍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引导学生说出给人一种春天的欣欣向荣之感,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发出由衷的赞美:

春天真美呀!

B.“柴扉”。

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个门。

(课件出示四扇门:

第一、二扇现代风格的门,第三、四扇是柴门。

生判断是后者。

)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多么简单、朴素。

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这是一扇特别的门。

C.(一边放课件,一遍吟诵)“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二月,正是莘莘学子要进京赶考,抬头望着那杏花,给他带来希望,杏花也叫及第花,于是诗人笔下就写出了许多赞颂杏花的诗。

和叶绍翁是好朋友的陆游一生的名篇佳作好多,其中,他也赞红杏,让我们也跟着夸夸吧。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

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给这一枝红杏吧!

(5)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

正是“风景这边独好”。

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愉悦。

(古筝起。

师生齐读,注重平仄的同时,学生在刚才的感受中读得比较好。

(6)“春色满园关不住。

”作者看到了吗?

(想象的)

(7)(引读)因为“小扣柴扉久不开”,所以猜想“应怜屐齿印苍苔”;因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所以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情景。

(指名读)

2.诗人的见和想

(1)诗人见到的是“一枝红杏”,却想象成“满园春色”。

(指名读)

你就是那一枝红杏,你回头望望园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学情预设:

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万紫千红……有“一枝”就有“满园”,就有千朵万朵压枝低,真是满园春色。

(2)你又想到了哪些诗句?

(学情预设: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红杏枝头春意闹”。

(3)指导朗读:

成语“红杏出墙”就是从这一句诗中演化而来,虽意思已另有所指,但也说明这句诗的影响力之久远。

练习读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采用多种形式或轻声、或朗读诗句)

3.读者的感和悟

(1)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整首诗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

当诗人乘兴而来,拜访友人,却久扣不开,他是怎样的心情?

(失望、扫兴、遗憾、惆怅、失落等)(读诗句)

(2)可巧,一枝出墙的红杏,引发了他无限的联想,他好像已经看到了这满园的春色,于是生发了“关不住”的妙想。

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

(惊喜等)(读诗句)

(3)这一惆怅一惊喜,全因为这“关不住”的勃勃春色。

(再次齐读诗句)

(4)改诗。

试着改一改后两句诗。

(学情预设:

春色满园档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园锁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园遮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唐诗尚情,宋诗尚理。

”我们来读一读这些熟悉的诗句,是否能体会到其中的理趣。

(课件出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6)后人从这些诗句中悟出了其中蕴含的道理。

比较这两句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为什么会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呢?

你从中又悟出了什么?

(学情预设:

旺盛蓬勃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新生事物是挡不住的等)

(三)课堂作业:

小练笔

《游园不值》中叶绍翁寻访花园时并未得偿所愿,只从伸出墙外的那一朵杏花中感受到里面的春意盎然,展开你的想象,给大家描绘一下花园里那生机勃勃的情景。

(四)课后作业:

练习吟诵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品味春意

(五)复习导入,走进另一首诗的“春天”

1.复习回顾:

背诵《游园不值》,领略杏花的美丽,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游园不值》用一只出墙的红杏写出了满园的春色,那么《宿新市徐公店》又是怎样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的?

(六)诵读《宿新市徐公店》,感知春的幽静安逸。

1.抓住诗题,整体感知诗意。

(1)“宿新市徐公店”是什么意思?

(结合学生理解,重点理解“宿”的意思,说明“宿新市徐公店”其实理解为为“投宿在新市一家姓徐的客栈”)

(2)结合诗题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情预设:

2.理解《宿新市徐公店》第一句,体会田园之美。

(1)谈话:

老师觉得杨万里这首诗就像一幅画一样,所以老师想把它给画下来。

大家帮我看一下画得如何?

是否符合诗意?

(教师在学生的语言指导下画出诗中的景色。

让学生通过纠正老师画中的错误,来加深理解“疏疏”“深”“树头”“未成荫”的含义。

(2)结合教材插图,展开想象,在朗读中感受幽静的田园春光。

(课件出示插图)

3.品读3.4句,感受“追”出的勃勃生机。

(1)老师不画“儿童”和“黄蝶”是因为他们是会动的,而画出来的画却不会动,不如我们来想象一下,“追”黄蝶追出了哪些美丽的春景?

(学情预设:

树枝上那一片片翠绿的嫩叶在迎风招展,它们正一个劲地往外钻;小草迎着风儿在歌唱,让过路的人感到小草的快乐;孩子们一路上蹦蹦跳跳地,欢蹦乱跳的来到街头,来到学校;鸟儿似乎也看到了春天的身影,看着她那温柔的充满阳光的身影,鸟儿们便齐声唱起它们最美丽的歌儿,让路人感到了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美丽。

(2)说说诗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急走、无处寻”的意思。

进而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学情预设:

嬉戏的孩子从小路上追着一只蝴蝶急匆匆地跑来,转眼间,蝴蝶翩翩飞进了菜花丛里。

小家伙们找啊,找啊,在一片黄菜花中,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3)练习朗读,读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4.创设情境,感情诵读,指导背诵。

(1)谈话:

同学们,假设杨万里是想从外地回家,路过新市这个地方,天晚了不能再赶路了,于是他就来到一个姓徐的人家开的旅馆来借宿。

常年在外漂波,他很疲倦,也很想家,可以说他当时的心情很着急,很失落、很迷茫。

就在这时,他一抬头望向窗外,看到了这稀疏的篱巴,这刚长出新叶的树木,这一望无际、金灿灿的油菜花,这漫天飞舞的蝴蝶,这天真可爱的儿童。

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愉快。

于是他有感而发,略加思索便吟出一首诗来,就是——《宿新市徐公店》。

你就是诗人,练习吟诵这首诗。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自主练习吟诵,然后全班展示。

(2)看着黑板上这幅图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回归整体,对比两首诗,感受不同景和情。

1.让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

同样是在春天,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学情预设:

相同:

都是描写春天的生机勃勃,

不同之一:

第一首诗是通过一直出墙的红杏写春天的生机勃勃,第二首诗则是通过追黄蝶的儿童展示春天的生机勃勃。

不同之二:

心情不同。

第一首诗写了诗人)

2.教师总结:

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3.再读这两首诗,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

(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4.学习“借景抒情”,写出你眼中生机勃勃的春景。

5.拓展。

今天我们跟着两位诗人去感受了截然不同的春景图,请同学们把课前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或文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六)练习设计

1.学习吟诵古诗。

2.继续搜集阅读写春天的诗和文章,想一想他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七)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附预习单:

5《古诗两首》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

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读写生字词练习。

书写生字词语(用习字册),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然后读正确。

二、读书练习。

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三、思考

1.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这两首诗是写什么季节的?

写了哪些景色?

想一想,在书上画一画。

2.请你也来搜集写这个季节的古诗,写下来,读一读。

3.收集有关于叶绍翁、杨万里的资料,你还知道他们的哪些诗。

4.记下你不懂的字词。

(八)教学反思:

品出古诗的神韵

古诗是生命的歌唱,是美丽的化身,是永远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

古诗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然而,“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

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所以我认为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

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

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

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

《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时间充分。

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新课标要求去设计预习单,并合理利用预习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习、自学。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充足的时间,学生才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

如,《游园不值》的教学中,猜想“柴门久扣而不开的原因”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利用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像和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联系已有的旧知识进行了合理而大胆的猜想,并通过课文插图并联生活实际来思考,体现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当学生仍然解释不通的时候,教师适时地补充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同时提示了学习的又一种途径:

查找资料。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宿新市徐公店》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

“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

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宿新市徐公店》诗意,我抓住重点词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回忆旧知想一想、出谋划策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把古诗意境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菜园的美丽、恬静,感受花丛追蝶的快乐。

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解读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

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

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

充分想象,在作者没有看到的花园里,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引导、启发、点拨,有的同学说:

园中的杏花开得最灿烂,但园子里还有别的花,如桃花、迎春花等也争奇斗艳;有的同学补充道:

还有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一棵棵小草仰着脸冲着太阳笑呢!

还有的同学抢着发言:

还有蝴蝶、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更有聪明的同学概括:

是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

借此机会,我动情地引导:

“是啊,多美的景色啊!

让我们拿出手中的笔,把你刚才精彩的描述写下来。

”课后我还布置了改写《游园不值》的小练笔,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

不足之处:

1.由于我在教学此诗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估计不准确,因此,在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显得仓促、不实在,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2.在拓展环节内容方面多了一些,致使时间不够用。

在课堂上教学的不足,我将努力克服,加以改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争取做得更好。

教学建议:

这两首诗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5课,通过五年的学习,五年级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有能力借助工具书、联系插图等方式理解古诗。

所以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时候,应以点拨为主,重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创设情境,去理解叶绍翁心理由烦闷到欣喜的转变过程;杨万里的那种幽静、安逸的心理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