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A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7441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县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A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上饶县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A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上饶县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A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上饶县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A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上饶县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A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县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A试题.docx

《江西省上饶县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A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A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饶县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A试题.docx

江西省上饶县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历史A试题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卷

历史(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

1.(2016应县一中)史载:

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

A.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B.宗法制度并不成熟

C.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D.世袭制度并不严密

【解析】A、B两项符合史实,但均与材料无关。

根据“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当时有严密的世袭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嫡长子继承制还未确立,故D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C

2.(2016平阴县一中)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

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

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通过分封制,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实行分封的地区,这说明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故B项正确;AC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CD项排除。

【答案】B

3.(2016清流县一中)一位西方学者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A.分封制影响深远B.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意识淡漠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姓的本义是反映家族系统的字,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体现的是对家族的传承,其本质反映了宗法观念浓厚,故B项正确;AC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答案】B

4.(2016长郡中学)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则为八佾(佾为乐舞编队,一佾八人),诸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

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

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格的变化反映出

A.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B.贵族等级界限己被打破

C.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D.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

【解析】材料表明季氏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却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这是越轨的行为,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反映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统治秩序处于土崩瓦解状态,故D项正确;春秋后期,不是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而是季孙氏破坏礼乐制度,排除A选项;B项“贵族等级界限己被打破”不符合史实;“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答案】D

5.(2016平阴县一中)《春秋左传》载:

“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无适:

没嫡子。

钧:

均等)这段记载反映出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王如果没有嫡子,就选择立年长的,如果年龄相当,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品德修养也相当的话,那就用占卜来决定。

这说明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故选C项。

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6.(2016平阴县一中)“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此题考查的是分封制与郡县的区别,在分封制之下官员是世袭的,在郡县制之下官员是皇帝任命的。

A项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是分封制的本质;D项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两者本质是不同的,一个是官僚政治,一个是贵族政治。

故此题应选B项。

【答案】B

7.(2016重庆一中)秦代九卿之一的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而与此相应的唐代六部中的户部掌全国疆土、天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这一变化反映了

A.血缘政治的削弱B.中央集权的强化

C.政治制度的成熟D.宰相权力被削弱

【解析】从秦代的少府以及唐代六部中的户部职权范围看不出官吏的产生途径,得不出血缘政治的削弱,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体现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权、相权问题,故排除D项;户部发端于秦少府尚书,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唐代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故C项正确。

【答案】C

8.(2016湖南师大附中)有学者认为:

春秋时期,县直属于国君,其任命的长官可以世袭。

秦国设郡,最初地位低于县。

战国县的数量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

该学者认为

A.郡县制形成具有社会转型特征B.战国开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郡县制度的正式建立始于秦朝D.郡县制强化西周的集权统治

【解析】该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君任命的县的长官可以世袭。

这与分封制下诸侯由周王任命且君位世袭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分封制的影响,而郡最初主要是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设置,因此带有社会转型的特征,故选A项。

春秋县直属于国君,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项错误。

该学者没有提到C、D项的内容,故排除。

【答案】A

9.(2016清流县一中)“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

“齐人”“鲁人”“楚人”是之前分封制下诸侯国林立的产物,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说明,这些地区成为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区。

由诸侯国林立到被中央政府管辖,是实行郡县制的结果。

故选C项。

【答案】C

10.(2016应县一中)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管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

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 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

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 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根据“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管理体系,可知该时期为秦朝;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接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③错误;这一国家管理体系与严密的户籍制度相联系,④错误。

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1.(2016普宁华美实验学校)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皇帝制D.世袭制和行省制

【解析】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灭亡的主要原因至于分封制后期诸侯争霸,秦朝灭亡主要原因在于暴政,不在于郡县制,故A正确。

宗法制,不是周代灭亡的主要原因,故B排除。

皇帝制,也不是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故C排除。

秦朝没有行省制,故D排除。

【答案】A

12.(2016柘皋中学)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

“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A.消灭六国B.严刑峻法C.修筑长城D.制度创新

【解析】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后世的意义,即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基本格局,D项正确。

ABC项都是秦朝的历史现象,但并不符合题意。

【答案】D

13.(2016平阴县一中)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

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表明汉武帝注重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理,要求其绝对服从。

该规定反映的是汉武帝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A项。

B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

C项的实质也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

故本题答案选D项。

【答案】D

14.(2016成都外国语学校)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

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

唐朝谏官的设置

A.着眼于皇权的强化B.分化相权,提高效率

C.有益于减少决策失误D.承旨封驳,效能有限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设谏官左右拾遗是为了“讽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故唐代谏官的设置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C项正确;加强皇权与材料“讽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分化相权,而是设谏官减少决策失误,排除B项;D项效能有限与“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不符,排除。

所以选C项。

【答案】C

15.(2016济南市)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

这说明科举制度

A.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B.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

C.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D.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反映了士族制度影响科举选官结果的公平和公正,士族是通过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而不是科举制度本身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排除C项;实质上暗指科举制需要配套的制度来保障科举制运行,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冲击了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士族控制科举选官,没有体现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排除B项。

所以选D项。

【答案】D

16.(2016南昌二中)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下列诗句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的是

A.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B.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解析】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根据“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可知和选官制度有关,根据“自隋罢外选”可知是科举制,只有C项说的是察举制与科举制不符合,故选C项。

【答案】C

17.(2016长春外国语学校)宋

代在地方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宋代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解析】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为地方行政官员,同时在各州郡设置通判监督、牵制知州,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因此选D项。

【答案】D

18.(2016台州市书生中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也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同时“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所以A、B、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C项与行省制度的实行无关,故答案应该选C项。

【答案】C

19.(2016应县一中)“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

【解析】胡惟庸曾任宰相,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后,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由此确定B项正确。

【答案】B

20.(2016桂林中学)明初的殿阁大学士,从高到低级别为:

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等。

但这些学士之间权力并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仅是资历、荣誉。

由此可见殿阁大学士

A.与皇帝分理天下事务

B.在权力上与宰相无异

C.仅为皇帝侍从以备顾问

D.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运用能力。

结合所学,明代内阁只是皇帝顾问咨询机构,内阁大臣没有决策权,主要是皇帝的顾问,所以A、B项错。

只有丞相才是事无不总,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故选C项。

【答案】C

21.(2016清流县一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让子孙后代有章可循B.让“群臣”监督皇帝

C.加强君主专制D.精简政府机构设置

【解析】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

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明太祖为强化君主专制,废除宰相制度,解决了君相矛盾,故选C项。

【答案】C

22.(2016普宁华美实验校)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据材料提到,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科举制的影响,故C正确。

察举制的实行,不能体现竞争性的制度,故A排除。

内阁大学士,由皇帝任命,故B排除。

军机处,也由皇帝任命,不是向臣民开放,故D排除。

【答案】C

23.(2016台州市书生中学)关于清朝的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C.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

有关军机处的表述中A、B、D三项均是正确的,C项中军机处是在雍正皇帝以后才逐渐成为最高顾问机构,在雍正皇帝以前,清朝最高决策机构是内阁和议政五大臣会议,故选C项。

【答案】C

24.(2016柘皋中学)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B.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C.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D.君权至高无上的后果

【解析】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D项说法正确。

A项说法与题意无关,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以排除;B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故选D。

【答案】D

25.(2016柳州铁路一中)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A.平等自由

B.城邦优先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希腊人认为个人相对于城邦而言,是微不足道和不值一提的,城邦就是祖国,是个人自豪的源泉,个人离开了城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因此,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所以本题只能选B,A、C、D与题无关。

【答案】B

26.(2016临汾一中)“古希腊民主政体是同时代的楷模,是后世民主的源泉,但它也是一种最简陋、最粗糙的结构:

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

”该观点认为

A.雅典民主实为专制制度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D.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材料一方面对古希腊民主给予了高度评价,另一方面也指出了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民主制度,很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A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所以错误。

B项同样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C项指出了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着制度缺陷,符合材料主旨,所以C正确。

D项是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误解,所以错误。

【答案】C

27.(2016南昌二中)在放逐投票时,一个公民主张放逐政治家阿里斯提德。

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这反映了

A.雅典公民的理性精神B.陶片放逐法的公正性

C.雅典公民的自由意志D.陶片放逐法并不实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材料表述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局限性,从中可以看出陶片放逐法起到了反作用,故排除A、B两项;陶片放逐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迫使他们言行谨慎,不敢肆意妄为,故D项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中“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得知雅典公民过分自由的意志,故本题选项C符合题意。

【答案】C

28.(2016临汾一中)“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这项“原则”

A.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B.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转向成文法

C.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D.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基本精神,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罗马法严格规定“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样保护了被告和原告的合法利益,体现了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的精神,故选A项。

【答案】A

29.(2016柳州铁路一中)《民法大全》规定: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重视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特点。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映了重证据的原则,故A正确。

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只是一个假设性说法,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轻罚,故B项的理解与材料不符。

C项明显错误。

D项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中未包含有关信息。

【答案】A

30.(2016南昌二中)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现象,在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罗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17世纪,在荷兰则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主张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19世纪,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则主张在民族法学中复兴罗马法传统。

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

A.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

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C.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

D.成为史学研究理论指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

材料“重岁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人类理性出发研究岁马法”“民族法学中复兴岁马法传统”说明罗马法中的某些原则仍然对今天具有借鉴意义,故C项正确;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结合史实可知A、B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答案】C

第II卷

(非选择题)

31.(2016合肥一中)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唐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8分)

【答案】

(1)血缘世袭、门第等级。

(4分)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4分)

(3)影响:

科举制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促进文化发展;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分)

32.(2016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 

第5表  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

不过,如果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万民法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材料三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

材料四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都不能被剥夺。

——法国1789年制定的《人权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6分)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二之间是什么关系?

(2分)上述材料都强调运用何种手段管理社会?

(2分)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进步发展趋势?

(2分)

(3)贯穿上述法律的基本精神观念是什么?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罗马法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欧美各国的立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答案】

(1)《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法律条文比较明晰,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有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6分)

(2)关系: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分)手段:

法律手段。

(2分)趋势:

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治到法治)。

(2分)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