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018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docx

《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docx

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

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

高考的“边鼓”静静地敲

高考的路上,千军万马,考生冲刺,家长劳碌。

备考的日子,全家动员,孩子辛苦,父母心苦。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来临,每当看到身边乃至博中的考生家长们都在为即将奔赴考场的孩子操心、忙碌,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陪伴女儿走过的那些“高考的日子”。

十年磨一剑,只为迎一考。

备考、“陪考”的日子,确实苦不堪言,回品个中滋味,用北宋词人柳永极写男女恋情的名句来概括,太贴切不过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实话实说,和绝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考生家长,一无权,二无势,三无录取相对容易的某些大城市或少数民族、边远省份的“户口”;我女儿也和绝大多数考生一样,基本没上过这种那种补习班,平时学习算不上刻苦,成绩排名算不上拔尖,高考录取亦非重点名校。

但我和女儿的心态一样,高考能考出这样的成绩,最终能进入这样一所门槛不低的外国语大学,已经心满意足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知足常乐,扪心无愧。

--借“清明”“五一”两个小长假,静静地回忆一下女儿高考前那些“流金”的日子,细细地记录一下让我刻骨铭心的“陪考三部曲”,或许有缘看到此文的家长们也会有所共鸣,也希望能给正在“陪考”途中的家长朋友们些许启示。

(一)学路上:

历经周折“打前站”

打仗最忌临阵换将,高考最怕中途学。

真是怕啥来啥,这事儿偏偏就让我摊上了。

中考上外校,是女儿的自愿。

外校的条件,在全市最好;外校的老师们,对女儿都不错。

我怎么也没想到,高二下学期开学没几天,女儿就流露出要学的想法,而且态度很坚决,似乎非不可。

考虑到女儿的情绪不容忽视,请老师和朋友做工作也无济于事,我只能选择面对,而且事不宜迟。

经历过学的家长都知道,学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学校,当然少不了托关系,找熟人,摸底细,探门路。

我心想,要就本地最知名的龙泉中学,而且找人打听、选好了班级,可女儿却不愿意!

她的目标是市一中,理由是自己的成绩不拔尖,到龙泉也只是“垫底”,而市一中的文科比较见长,更适合自己。

和上次我一厢情愿地为她班一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只能放弃以尊重她的意愿为首要前提。

于是,再度寻三问四,请求援助,最后多亏了女儿初中时的老师们鼎力相助,从英语老师到语文老师,从一直偏爱她的班主任到曾在一中工作过的张校长,个个“责无旁贷”地出谋划策,竭心尽力地出面引荐。

出我意料的是,尽管有“很硬”的关系,一中的校长依然有原则:

“进励志班,必须严格按分数线,少一分都不行,而且还得班主任同意”,所幸女儿的中考成绩比一中励志班的分数线高出十几分。

而励志班的班主任虽然给足了与他私交不错的张校长的面子,却也提出要先把学生带来看看才行(他担心中途学的学生心理有问题,属于“问题学生”)。

没办法,我只好打电话给女儿原来的班主任为她请一个晚自习的假(周五),佯称让女儿回来看病。

可接回女儿后,我再打电话联系一中的班主任时,才得知他们学校为全市高三统考让考场,这个周末临时放假了,“面试”时间得推到周日晚。

这个假,基本算是白请了;这趟路,也基本算是白跑了,我只好带女儿去看了一下医生(那段时间她确实因腹部胀气而严重不适),吃完晚饭,洗了个澡,又连夜将她送回学校了。

接下来的两天空档,正好是周末双休,我特意请熟悉地形的朋友带路,和她一起“勘察”通往市一中的4条“线路”,步行往返,记下时间,从路面状况、行走安全及节省时间等方面,进行对比筛选。

尽管这4条线路(或沿临街人行道,或穿马路及窄巷),单程最多的也只需15分钟,最少的则只要10分钟左右,哪条适合步行,哪条适合乘车,哪条不适合下雨天行走,我都心中有数了。

周日(3月8日)下午最后一节课后,鉴于女儿要学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后来才知道是一中的老师打电话给外校的老师了解女儿的情况时透露的),我再次赶赴外校,直接向女儿原来的班主任言明实情,利用晚自习时间带她去接受“面试”。

晚上七点左右,在女儿初中班主任靳老师的陪同下,一并前往市一中去见班主任张文老师。

不料,我们在校门口又等了一个多小时(张老师在班上督促学生晚自习),才打通张老师的手机,获准到新教学楼四楼办公室见面。

好在张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与女儿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后,当即表态:

“这个学生不错,我没意见,只要校长同意,明天就可以来上课了。

她中考的成绩,在我们班可以排前十名,但上次期末考试,她的成绩依然停留在原有水平,她初中的两个同学--周易和胡磊,成绩进步都很大,都是学习标兵,总分经常考第一,她过来后,还得努力赶上。

”告别张老师后,我和靳老师都感觉松了口气,终于过了班主任这一关!

回到家后,我才郑重就住读还是走读的问题与女儿谈话。

她表示要走读,我便安民告示、约法三章地提醒她:

如果你走读,我每天为你做饭,晚上去接你,辛苦一点,都没问题。

但是你要考虑好三点:

第一,走读每天来回几趟,夏天的烈日和雨、雪天气,你是否吃得了那个苦?

第二,每天早上你能否自己按时起床,不用我三催四请?

第三,每天回家,你能否控制自己不玩电脑不上网?

不像以前那样边在电脑上听歌边写作业?

--如果做不到,你就只能住读,否则我只有当全职保姆了!

她沉默了一会,点头认可。

我这才打电话叫车,把她送回学校,再三叮嘱她:

一定要安心上课,不要影响学习。

明天下午放学时我来接你,以免耽误课程。

送完她回到家后,我自知情况不妙(在市一中大门外等候时,尽管我穿的比她们厚得多,但我却感觉受凉、流鼻涕了),赶紧熬姜汤喝下,并采用“取嚏法”去寒,然后又服了片感冒药才休息。

结果还是没能控制住,分明盖了两床被子,半夜还是觉得浑身发冷。

早上起来查体温,38.5度……

节骨眼上,我能让自己倒下么?

当然不行!

必须赶紧去办学手续。

没想到,市一中的校园会有那么大,从新楼到旧楼,七弯八拐,若走迷宫,找校长签字,副校长审批,教务处填表,政教处登记,财务室缴费,班主任签字,那么多的程序,那么多的手续,不是这个主任上课去了,就是那位领导开会去了,只能一个一个地等,一项一项地办,尽管有靳老师陪同,我也累得几乎趴下,直到中午下班时,还有手续没办完,只好先打道回府,余下的手续随后再去补办……

下午,如约赶赴外校,还有一系列手续要办,虽然有在外校办公室工作的好朋友小田当向导,可几位相关负责人碰巧都不在,好在女儿的班主任(兼教务处主任和年级主任)很通融,当即拿出学审批表给我们填写后,体谅地说:

先把她带过去上课要紧,其它手续下次再来办吧……

当我们(司机同事小张和好朋友小田)一起到寝室搬东西时,女儿已经趁午休时间把被褥、衣物都捆好、收好了。

回到报社后,同事小张又一如既往地帮我们大包小包地搬上楼,沙发上顿时堆满了被褥,电视机前的地上也摆满了从学校带回来的物品……当晚,靳老师又赶过来,陪我一起送女儿到市一中报到,开始了她学后的第一个晚自习,而且被安排在教室门口的第一排座位上……精疲力尽地回到家,已经快11点了。

那几天,多亏了靳老师全程陪同!

接下来的两天,我一直在发烧,体温只升不降,几乎整天都在昏睡中,客厅里摆得像杂物摊,我也只有视而不见。

实在没力气给她做吃的,只好到附近餐馆端了个她爱吃的隔板肉火锅回来,对付了两天,我自己粒米未进。

尽管她一再说晚上不用我去接,但我还是不放心,支撑着去接了。

更不堪回首的是,那几天一直阴雨连绵,气温陡降,她带回来的衣物没法晾晒,我只好拿出来摊在沙发上,昼夜开着大空调,分批用热风吹着收潮后,才收到她的衣柜里去。

一个星期后,天气才晴,终于得以将她从学校搬回来的被褥全部搬到房顶晾晒,然后收藏入柜。

因学造成的“脏乱差”局面总算得到彻底整治,心情也为之舒爽多了……

我不得不承认,这次学,完全是迁就女儿的意愿,溺爱也好,明智也罢,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有得有失,有喜有忧。

最可喜、最重要的是,女儿入了一个班风特别好,学风特别浓的班集体。

出了压力,出了动力,出了热情,也出了自律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而且每天中午回家,可以吃到我为她准备的可口的饭菜,我不用再为她住校吃得不好而心存牵挂和愧疚,也不会因为她在学校洗头、洗澡不方便或澡堂的水不热而发愁。

每天晚上步行去接她,一路有说有笑地回家,也增进了我们的交流与沟通,我可以及时了解她的学习和思想动态,随时进行开导和鼓励。

再也不用每隔半个月,就要麻烦同事和朋友,开车往返20多公里,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大包小包地来回接送了。

不学不知学难,我可是深有体会了。

前前后后,跑了那么多的路,麻烦了那么多的人,出了那么多的冤枉钱(外校的住宿费、早餐费、饮水费、学杂费、书本费等千余元费用分文未退),两个学校的遗留手续(学证、接收证、取送档案等),我先后又跑了四五趟,才全部办完,真是不胜其烦,不胜其累。

虽然苦不堪言,但却无怨无悔。

为此,我曾专门写过一篇长达七千字的博文:

《学,这个话题不轻松》……

(二)备考冲刺:

无微不至“敲边鼓”

我真正的“陪考”日子,应该从女儿高二下学期(学)后开始,因为此前她在外校住读,我除了每逢半月放假亲自接、送一次,每到周末到校看望一次,送上女儿爱吃的饭菜和水果,别的啥也做不了。

女儿学后,状态很不错,但两个学校的教学进度不同,她的数学课掉的最远;外语是她的长项,可她在语法方面却很薄弱,每次考试“完成句子”20分,她都只能得2~3分。

这两项弱科,必须尽快赶上。

女儿心中有数,不用我多啰嗦。

但作为家长,我自然要主动与班主任、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分别取得联系,拜托他们费心关照。

令我欣慰的是,数学落下的一两个章节的课程,女儿竟然很快就自己补上了。

英语成绩进步更快,得宜于名不虚传的杨君老师授课有方,让女儿在语法上顿时开窍了,摸底考试时,她的“完成句子”竟然得了满分,单科排名一跃前茅。

前两个学期,一切按部就班,女儿的情绪和成绩都比较稳定,在班级的排名也一直是前十名上下,我从不主动过问她的分数,但她总是会主动告诉我,而且将成绩排名表带回来贴在墙上,作上标记,提醒自己。

每天晚上接她下晚自习回家的路上,我也是以倾听为主,偶尔因势利导地开导几句,决不唠叨。

最紧张、最辛苦的日子,显然是最后一学期,尤其是最后三个月。

我每天最忧心的就是女儿睡眠不够,经常不得不在12点左右督促她睡觉。

早上为了让她尽可能多睡一会儿,我总是悄悄起来,拿走她当闹钟用的小灵通,做好早餐后现,再叫她起床。

为了让她精力充沛一点,不管有用没用,我每天晚上都会泡几片西洋参,第二天早上就用西洋参水蒸女儿爱吃的“蛋冻”(鸡蛋羹)……

女儿是个“水果控”,每天中午我都会把她爱吃的西瓜或香瓜切成小块,装入饭盒,插上牙签,放在冰箱里冷藏,等她午睡起来再取出来给她带到学校当课间餐。

有时也会给她换换口味,诸如她爱吃的小西红柿、小黄瓜等,也都是洗净、冷藏后,再带到学校……

女儿从小怕热,最后一个月,天气逐渐热,教室没空调,路上晒得慌,我便勒令她每天中午多睡一会儿,然后坐出租车到学校,尽量保存“战斗力”关键时刻,决不吝啬!

与绝大多数90后考生家长们不同的是,年届半百的我整个学生时代正赶上十年动乱,而且我还生长在一个偏远的矿山,当地教育质量之差可想而知!

从小学到高中,主课就是勤工俭学搞劳动!

我印象中就没有好好上过几堂课,也未曾有一册课本从头到尾上完过。

1976年我“高中毕业”时,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山下乡”。

第二年恢复高考,我也跑去“赶考”了,结果自不用说,负27开3次方,我竟答“此题无解”……那是我一生的耻辱!

因此,我这个原始学历只是个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几年后才参加新闻专业的高等教育成人自学考试)的妈妈,在女儿的学习上,尤其是数理化和英语,完全帮不上一点忙,使不上半点劲。

在女儿面前,我基本上就是个“文盲”。

我这个“文盲”妈妈,除了当好“后勤部长”,还能做点什么?

我想,女儿的其他功课我辅导不了,但毕竟我多年从事采编工作,对她的作文我多少还有点发言权、建议权,针对她在作文方面文采过我,旁征博引且结构大气,语言流畅且收放自如,唯一的不足就是不重视标题,我特意在接她的途中“轻描淡写”地给她强调“题好一半文,标题先夺人”的重要性,然后将她的几篇试卷作文自拟标题稍作修改、点评,如《精神家园》、《点滴人生》、《绝不放弃》分别改为《精神家园,何乐不享?

》、《点滴人生别样爱》和《哭泣,但绝不放弃》,让她进行推敲、对比。

响鼓不用重锤敲,女儿心自明了,从此她的作文标题让我再也无可挑剔。

此外,我还能做点啥呢?

“史地外”我基本是“老外”,应试技巧我基本是空白,但我可以借助网络广泛搜集有关复习方法、应试技巧等方面的文章,并认真将对、编辑后发到,再一份一份地打印出来,提供给女儿阅读参考。

为了激发、刺激她在极度紧张、疲劳状态下的阅读兴趣,我“别有用心”地向她抛出了一个“有奖阅读”方案:

每看一篇,奖励10元(篇幅长的一篇算2篇),所得“奖金”作为她高考结束后与同学聚会的费用,完全由她自由支配。

厚厚的一摞,她居然利用上厕所和入睡前的时间,基本都看完了。

无论是粗览还是精读,我相信开卷有益,多少会有些潜移默化的收获。

临考的前一个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香港义工黄福荣(阿福)在救人中牺牲,他的事迹感动着全中国,我担心高考时有可能在作文或政治试题上出现此考点,特意将阿福的事迹和中央台优美的解说词整理出来,打印给女儿看,不过几百字,有备则无患。

在搜集、编发高考博文的过程中,我从《让英语作文“直逼”满分》及《高考语文考前一周复习策略》等博文中得到两点启发:

一是英语作文的书面表达应试要领,要多背诵、积累小短文或漂亮语句,写作文时套用“闪光词句”,尤其是开篇第一句要有文采,抓住印象分,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如果去考场想带点书去,建议带泰戈尔的《飞鸟集》,若考前还有时间读点东西,可以打开《飞鸟集》读上一则两则,会感觉心旷神怡!

于是,我又不厌其烦地从网上下载了中、英双语版的《飞鸟集》,汇编后打印、装订成册,交给女儿。

令我特别欣慰的是,她不但看了,而且还与书店买的《泰戈尔诗集》进行了对比,感觉其中一则(网上译文是“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比书上的译文更有诗意(书上的译文是“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我也甚为赞同。

更出乎意料的是,去年湖北的高考英语作文是以微笑为主题,她巧妙地将此句用在了开头,想必这一经典名句的引用,也是她高考英语成绩获全校最高分的一块不可或缺的“奠基石”吧。

另有“一石二鸟”功效的是,临考前,我专门为她下载了《最初的梦想》、《相信自己》、《放飞梦想》等几首高考励志歌曲,每天早晨和中午放给她听,并精心制作图片、配上歌词,发在她的。

碰巧去年湖北的高考作文试题,是阅读材料,以“幻想”为主旨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幻想”、“梦想”,一字之差,难脱“干系”。

女儿自幼听歌就有过耳不忘的天赋,这回歌词又助了她一臂之力。

她写的是议论文,拟题为:

《身着梦想,放飞希望》。

这个标题,我觉得还不错,尤其是“身着”二字,用得比较巧妙,身着梦想,引人遐想,身着梦想去放飞希望,本身就是一个颇具动感和诗意的幻想画面。

文中分三层递进阐述:

每个人都拥有梦想的权利;每个人都必须拥有梦想;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

结尾引用歌词点题: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愿这首《最初的梦想》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身着梦想,放飞希望!

幻想、梦想、理想,是三个不同的层面,女儿的作文是否会因“跑题”而丢分?

我特意咨询了女儿高中时的两位语文老师,他们都说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最后分数出来,女儿的语文成绩仅次于英语,想必作文得分也不算低。

最近我发过一篇题为《家庭教育贵在有心无痕》的博文,我很赞同的这一观点。

事实上,在陪女儿高考的日子里,我的前提原则是“三不”:

不过问分数,不计较排名,不唠叨、责备;我的三项“职责”是:

竭心尽力地当后勤,不动声色地“敲边鼓”,察言观色当“政委”。

提及当“政委”,无非是不失时机地对女儿进行必要的思想开导。

女儿生性乐观、活泼开朗,学后唯一的一次情绪波动是在临考前的最后个把月,她突然告诉我想找班主任调换座位,原因是关系一向很好的同桌(一直是班级前三名、也是她初中同班、同寝室的好友)成绩出现下滑,变得寡言少语,对她不搭不理。

我开导她要换位思考,体谅同桌的心理压力,女儿却不服地嘟囔:

“她考的比我差,就不理我了,我每次比她考的差,照样跟她有说有笑啊!

”我又和颜悦色地告诉她:

“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家境状况不同,目标要求也不同,所以压力和焦虑也会有所不同。

她的压力要比你大多了,你千万别提出换座位,要记得你刚学来时,人家主动找老师要求和你同座,对你的友好与帮助,而且你坚持每天都给她带买早点,还经常给她带水果或鸡蛋吃,如果你提出换座位,不仅会影响你们多年的友情,更重要地是可能引起同学的猜测和议论,对她造成不好的影响,不要一时冲动,导致将来后悔。

”女儿听从了我的劝阻,打消了换座位的念头。

果然没隔几天,女儿就回来对我“大呼小叫”道:

“真让你说对了,今天自习时,我看到她眼泪啪嗒啪嗒地掉,才知道她的压力真的好大啊,我赶紧给她递纸擦眼泪,安慰了她半天……”

女儿本来就心地特别善良,这下更是担心住读的同桌在学校吃不好,晚上和中午又热得睡不好了,我趁机建议她周日下午放假时把同桌带回家,好好地吃上两顿,好好地洗个大澡,好好地睡上一觉,晚上再一起返校。

女儿欣然采纳。

同时,我又悄悄打电话给班主任汇报这个同学的紧张焦虑迹象,建议班主任找她谈话,为她减压。

当女儿又回来告诉我,班主任找同桌谈话了,同桌的心情也好多了时,我也欣慰地笑了……

令我哭笑不得的是,临考的前一周,我和同事一起到学校为女儿搬书回家时,她的语文老师张薷菲直言不讳地笑着对我说:

“她是全班唯一的一个需要加压的学生”。

女儿自己也回来告诉我,班主任也找她谈话了,提醒她:

“陈曦子啊,你的心态好是好事,但也不能太好了,得稍微紧张点啊!

对此,我笑而无语。

倒是女儿无意中透露的一句话让我产生了警觉:

“我最怕杨老师对我说,曦子啊,你妈妈是天底下少有的好母亲,你一定好好学习、好好报答她啊!

每次听到她这么说,我就想哭……”

杨老师是女儿非常崇拜的英语老师,也是被同学们视如妈妈的好老师,我知道并非常感激她的良苦用心,但却怕因此给女儿造成心理负担,赶紧打电话与杨老师沟通,杨老师当即表示:

“曦子妈妈,你放心,我马上找她谈话,从学习上鼓励她,复习方法上指导她,不再给她施加情感上的压力。

杨老师的考前指导,真可谓立竿见影--女儿不仅高考英语成绩考了个全校第一,而且大一上学期结束时“试报”英语四级考试,以562分的总分轻松过线(比分数线高出137分),竟然还是全班最高分,比第二名高出20几分。

女儿对此不以为然,因为她知道自己全凭灵气加运气,平时不怎用功,考前也没做准备,同寝室的一位“英语控”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学英语,这次考试过六百,让她自愧弗如。

但对我这个要求不高的妈妈来说,已经相当满意了。

而对于中途才教她英语的杨老师来说,这个后来才“赶上”的弟子,能两度为她增光长脸,也令她欣慰不已了……

说起临考心态,我有理由相信,除了我女儿自身大大咧咧的乐观性格和我平时给她的减压暗示,还有专门为她订的《课堂内外》、《高考金刊》以及《读者》杂志等课外阅读物的视野扩展,那些从里下载、打印的关于高考心态方面的文章,也对她的心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记得第一天上午考完回来,她竟然不以为然地说:

我以为高考有多紧张呢,一进考场,我就觉得和平时考试没啥两样啊,就是进去之前很麻烦,浑身上下被扫描(去年正好是湖北省高考有史以来最严的安检,考生进入考场时,安检员要用金属探测器逐一对其进行探测)。

论运气,我女儿去年高考时,感谢老天爷赐雨降温,最怕热的她免受了高温的烘烤,但她的身体状况却出了点意外(以前在学校住宿时,也曾犯过两三次的突发心慌)第一天上午考完她的“长项”语文回来,中午未能睡着,因为心慌得厉害,脉搏跳得很快,下午考数学,状态自然不太好,最后一道题都没来得及做……

最让人郁闷的是,她所在的考场环境可真不怎地!

监考的男老师大概有大声咳嗽吐痰的习惯,监考时也照样旁若无人地进行着,女儿对此很是反感(想想那声音,我也觉得很恶心)。

还有个男生感冒了,正好坐在我女儿前面,从头到尾不停地咳嗽且不说,还总是发出拖椅子的声音(估计这孩子病了也很难受、很烦躁,都没怎么做答卷,只是在熬时间),这个考场的同学都有些受影响,女儿说总是听到考生们抱怨的叹息声,监考老师也只当没听见,这就是运气啊!

尽管我事先给女儿看过如何应对考场意外、抵御外界干扰方面的文章,但多少还是会受到影响。

不过总体来说,她的发挥还算比较正常,心态是个重要因素。

考场上各种不尽人意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们当家长的,事先给孩子打打“预防针”,确实很有必要,有备无患,绝非多余。

(三)填报志愿:

“曲径通幽”达共识

女儿高考结束后,主要“功课”在我了。

尽管我对数字极为迟钝,尽管我对填报一窍不通,可我却不得不严阵以待,“赶鸭子上架”。

从成绩查分到学校筛选,从专业特色到综合优势,从历年录取分数到最终“对号估座”填报志愿,我记不清有多少个通宵达旦,也记不清查阅览了多少个网页资料,进行了多少组分类对比,咨询了多少次朋友高参,唯一有据可查的是,我先后搜集、编发了数十篇关于填报志愿的经验指导性博文;唯一可用数据说话的是,我的电脑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个名为《备选学校》的文件夹,里面的截图、列表、数据文件多达一百多个、二十几MB;唯一留下痕迹的是,女儿从学校带回来的几大本志愿填报参考书上,被我圈上了无数个红红蓝蓝的标记符号;唯一可以佐证的是那些多次接到我咨询电话,并帮我打听、了解当地某所院校情况的外地朋友们,当然也包括好几位热心的博友(详见《时逢纪念勋送女归来谢友人》一文)……

差点让我以上心血“白费”的是,在我以女儿特别怕热、坚持要到北方的意愿以及她以英语、语文成绩见长为前提,已将目标锁定在北京、天津、大连、西安的几所院校(大都是外国语类)时,那些天整日泡在网络游戏里的女儿竟突然声称,第一志愿要填位于某二线城市的农业大学!

原因是网上的一位朋友(生长在当地,且正在当地一所重本院校上大四)向她推介,那个城市风景特别优美,气候特别宜人,那个学校的校园环境也很怡人,而且她在签名中“严正声明”:

上我自己的大学,不要强迫我!

尽管我一向很民主,很尊重女儿的意愿,可在这个事关她终生前途的问题上,我不能再一味地迁就她!

孩子毕竟是孩子,难免目光短浅,考虑问题未必有那么周到,将来也未必不后悔。

而且无论是了解她、偏爱她的英语老师和班主任,还是看好她、关心她的汤叔叔,都一致认为她对语言的感觉特别好,适合到语言类大学去深造。

于是,我苦口婆心地对她说:

“你是去上大学,不是去观光旅游,舒适和享受不应该成为你挑选学校的首要条件……”但她根本听不进去。

看到她的签名换成了“心里说不出的难过”,我心里也同样说不出的难过。

连续好几天,我都没理她。

“冷战”了几天后,我又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请她初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里应外合”,假装不知实情,前来对她旁敲侧击,“一唱一和”地进行有目的指向的“游说”,这招果然奏效!

女儿有所心动了,我心里有数了,但却依然按兵不动。

她终于忍不住在上给我发话:

“马上就要截止了,志愿该填了吧!

”我欲擒故纵地回复:

“自己的志愿自己报,自己的大学自己上,自己的人生自己写,自己的道路自己走。

她又发过来一句:

“我已经想开了,就按你的方案填……”

我也半真半假地表明退让的态度:

“我也想开了,随便你报什么学校,我不会强迫你,我可不想成为第二个杨元元之母,大不了我一次性地把8-10万元打到你的卡上,也够你上完四年大学了吧,你也不用回来了,我也省得再操心了。

她立马甩过来一句:

你的意思是跟我断绝关系?

傻瓜还会去上那个“农大”!

她心意已改,我心亦释然,但我依然不急于填报,当晚继续悄悄地斟酌着第一志愿乃至二、三、四、五、六志愿的院校及专业顺序排列。

第二天一大早,一直在为女儿上大学操心的同事汤总(女儿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