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5659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docx

《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docx

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

指晋人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酒,每饮必醉。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分)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

(3)从整首诗的角度,简析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4分)

答案:

(1)(2分)颔联描绘出汉江流长邈远,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意境优美,景色壮丽清新。

(2)(4分)“浮”和“动”。

(1分)“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浮”“动”以夸张笔触,奇妙想象写出了汉江波涛澎湃撼动人心的奇丽景观。

(3分)

(3)(4分)诗前三联将汉江优美壮丽清新之景描摹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襄阳水光山色的喜爱之情;最后诗人以山翁自喻,自然流露出对襄阳的留恋,情绪积极乐观,让人回味无穷。

(情感2分,分析2分;只写出情感没有分析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1)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分为_______、______等等,这首诗属于_______。

(3分)

(2)为什么说第三、四句有“一语双关”的特点?

(3分)

(3)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请试作赏析。

(6分)

答案:

(1)(3分)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状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等(任意填对其中二类即可),这首诗属边塞征战诗。

(每空1分)

(2)(3分)理由:

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可理解为是写塞上梅花在风中盛开,一夜间,梅花的花瓣便散落到了关山的每一个角落。

(1分)而“梅花落”又是一支笛子曲,因此,又可将这两句的意思理解为风将笛子吹奏《梅花落》的声音吹送到了关山的每一个角落。

(2分)

(3)(6分)本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虚实结合。

(2分)前两句写的是实景: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

后两句把《梅花落》拆开来用,则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

(2分)这样虚实交错,就构成了美妙而阔远的意境。

(2分)

3.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注〕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李诗是作者于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1)两首诗中的“梅花”都不是实指“梅花”,而是乐曲《梅花落》。

据此,简要赏析这两首诗在艺术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4分)

(2)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分)

答案:

(1)(4分)两诗都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技巧,由听觉诉诸视觉(2分),即由听到乐曲《梅花落》联想到看到梅花落下,描绘出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意境(2分)。

(2)(4分)李诗表达的是怀才不遇、被贬的忧伤愤懑之情(2分);高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戍边战士的崇敬之情(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人世几回伤往事”中感伤的往事是什么?

(2分)

(2)这首咏史诗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2分)

(3)诗人写王濬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4)该诗最后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

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2分)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个个都灭亡的往事。

(2)(2分)反对分裂,主张统一。

(3)(4分)对比。

(2分)其弦外之音是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

王气也好,铁索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2分)

(4)(4分)它妙在含有不尽之意。

(1分)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

它们最终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1分)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

它集中表现了什么内容?

是怎么表现的?

(4分)

(2)“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

各有什么特点?

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6分)

答案:

(1)(4分)①纯用名词组合成句。

②早行辛苦。

③用富于特征性的景物来暗示。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2)(6分)①“槲叶”“枳花”是旅途上景色;回塘凫雁是梦中故乡景色。

②旅途荒山凄凉,故乡回塘水暖。

③两种景色鲜明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乡悲情。

(解答时注意,“枳花明驿墙”指残月把花影映在驿站墙上,此景衬托荒山早行之苦,不是乐景;还要注意“悲故乡”是情语,点明全诗旨趣,据此可知“杜陵梦”含意)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7分)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两首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各自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

两首诗的尾联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2)两首诗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技巧?

(3分)

答案:

(1)(4分)骆诗借秋蝉因露重风高而难飞难鸣,喻指自己忠直高洁而横遭诬陷,身陷囹圄。

李诗以蝉高栖难饱,悲鸣欲绝而无人同情,自喻高洁和因高洁而清贫的困境,暗示环境的冷酷无情。

(解答时注意“在狱”、“白头吟”、“薄宦”等词语的含义和提示作用)。

骆诗尾联写自己高洁而不能取信于人,抒发了强烈的悲愤和不平。

李诗尾联以蝉自励,表明要坚持高洁的操守。

(2)(3分)以蝉起兴,以蝉自喻,直抒胸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4分)

(2)颔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1)(4分)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

(2分,设问、比喻各1分)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

(2分,答出“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

(2)(4分)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

(2分,1点1分)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1分)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

(1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

这支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前四句:

(2分)

(2)从情与景关系角度,侧重赏析词中“寓情于景”部分。

(6分)

答案:

(1)(2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2)(6分)范仲淹《苏幕遮》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相映。

(2分)上片开头两句点明季节:

青碧瓦蓝的天,铺满了黄叶的地。

这是渲染空阔清冷的氛围。

接着,诗人放眼远望,秋景连绵无际,如波浪一样往前伸展,同远处的江水融和连接。

这里天、地、原野、绿波,一句一景,景景暗含诗人心中的思乡离愁。

(2分)上片末句中“芳草”暗寓离情,既自然,又精巧。

下片直抒怀乡念远之情。

(2分)

9.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

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2)两首词主题相同,但风格却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衬托作者的乡思离情,“风柔日薄春犹早”写出了作者的愉悦欣喜之情。

(2分)

(2)范词豪迈,上阕写景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高远;下阕抒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抒情自然直接。

(2分)李词婉约,上阕写初春清晨起床后的感受,意境闲适优美;下阕抒情,“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

(2分)

10.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A.首句以“秋”字领起:

“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

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

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

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11.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

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