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县中医医院外科中医特色医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076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曲县中医医院外科中医特色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阳曲县中医医院外科中医特色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阳曲县中医医院外科中医特色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阳曲县中医医院外科中医特色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阳曲县中医医院外科中医特色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阳曲县中医医院外科中医特色医疗.docx

《阳曲县中医医院外科中医特色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曲县中医医院外科中医特色医疗.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阳曲县中医医院外科中医特色医疗.docx

阳曲县中医医院外科中医特色医疗

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2

二、外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3

1.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3

2.耳穴压豆法----------------------------------------3

3.艾条灸----------------------------------------------4

4.拔罐法----------------------------------------------6

5.穴位按摩法--------------------------------------------8

6.刮痧法---------------------------------------------10

7.湿敷法---------------------------------------------11

8.涂药法---------------------------------------------13

9.熏洗法---------------------------------------------14

10.中药外敷--------------------------------------------16

11.切开------------------------------------------------17

12.引流------------------------------------------------19

13.结扎------------------------------------------------21

14.垫棉------------------------------------------------22

15.穴位注射--------------------------------------------23

16.箍围法----------------------------------------------24

17.挂线法----------------------------------------------25

18.推拿技术操作规程------------------------------------26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

 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外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

一、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

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

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

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

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

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开

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

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

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

待10-15分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治疗巾,整理床铺、环境、清理用物。

二、耳穴压豆法

概述:

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的

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

(三)适应症

1.胆石症、胆囊炎、胃痛、腹痛

2.冠心病、高血压病、失眠、眩晕、水肿、颈椎病、腰痛、月经不调、支气管哮喘

(四)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

(五)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六)物品准备

治疗盘、菜籽、王不留行籽、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

(七)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一镊子夹住菜籽、王不留行籽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留豆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5.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

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八)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埋豆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三、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四、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三)禁忌症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或烫伤。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五、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症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病、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四、告知

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五、物品准备

治疗巾

六、操作程序

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5、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六、刮痧法

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禁忌症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四、告知

1、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瘀点为宜。

6、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

7、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保持空气清新,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七、湿敷法(溻渍法)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已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三、禁忌症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四、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八、涂药法

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三、告知

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

五、禁忌证

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患处酌情铺橡胶中单。

3、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

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抹,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4、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5、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

婴幼儿忌用。

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九、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况。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3、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4。

、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三、禁忌症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四、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六、操作程序

1、遵医嘱配制药液。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3、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

4、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

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

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十、中药外敷

概述:

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心理状况

(二)目的

缓解或解除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调节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的功能

(三)适应症

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症

(四)禁忌症

1.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

2.皮肤溃疡、水肿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

(五)告知

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治疗处皮肤瘙痒

(六)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七)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漏敷药部位

3.敷药局部做清洁处理

4.药末经清水、或醋、蜂蜜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5.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八)护理及注意事项

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干燥时可取下敷料加水或醋湿润后再敷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4.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十一、切开法

    切开法就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

这里所讲的切开法仅指脓疡的切开。

    【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用法】运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熟的程度、脓肿的深浅、患部的血脉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具体运用如下:

    

(1)选择有利时机

    即辨清脓成熟的程度,准确把握切开的有利时机。

当肿疡成脓之后,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即为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

若肿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并可致脓毒走窜。

    

(2)切口选择

    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3)切开原则

    不同的病变部位,进刀深浅必须适度,如脓腔浅者,或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须浅切;如脓腔深者,或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无妨,以得脓为度。

切口大小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脓流通畅为原则。

凡是脓肿范围大,肌肉丰厚而脓腔较深的,切口宜大;脓肿范围小,肉薄而脓肿较浅的,切口宜小。

一般切口不能超越脓腔以外,以免损伤好肉筋络,愈合后疤痕较大;但切口也不能过小,以免引流不畅,脓水难出,延长治愈时间。

    (4)操作方法

    切开时以右手握刀,同时左手拇、食两指按在所要进刀部位的两侧,进刀时,刀刃宜向上,在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然后将刀直出即可。

如采用西医手术刀,可应用小号尖角刀以反挑式之执刀法进行直刺,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

【注意点】在关节和筋脉的部位宜谨慎开刀,以免损伤筋脉,致使关节不利,或大出血;如患者过于体弱,切开时应注意体位并做好充分准备,以防晕厥;凡颜面疔疮.尤其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开,以免疔毒走散,并发走黄危证。

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感染扩散、毒邪内攻。

十二、引流法

    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法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

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1)药线引流

    药线俗称纸捻或药捻,大多采用桑皮纸,也可应用丝棉纸或拷贝纸等。

按临床实际需要,将纸裁成宽窄长短适度,搓成大小长短不同线形药线备用。

药线的类别有外粘药物及内裹药物两类,目前临床上大多应用外粘药物的药线。

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脓肿的深浅,以及有无死骨的存在。

探查有无死骨是利用药线绞形之螺纹,如触及粗糙骨质者,则说明疮疡已损骨无疑。

采用药线引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苦少、患者能自行更换等优点。

目前将捻制成的药线经过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使之无菌而更臻完善。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

    【用法】常用的有外粘药物法和内裹药物法。

    外粘药物法分为两种:

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中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及汁与药和匀,粘附在纸线上,候干存贮,随时取用。

目前大多采用前法。

外粘药物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因有提脓祛腐的作用,帮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

内裹药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

    【注意点】药线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存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的时间。

    

(2)导管引流

    古代导管用铜制成,长约10cm左右,粗约O.3cm,中空,一端平而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两侧各有一孔(以备脓腐阻塞导管腔头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即为导管的形状,消毒备用。

这种导管引流较之药线引流更易使脓液流出,从而达到脓毒外泄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

    【用法】将消毒的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

当管腔中已有脓液排出时,即用橡皮膏固定导管,外盖厚层纱布,放置数日(纱布可每天更换),当脓液减少后,改用药线引流。

导管引流的另一种用法是:

当脓腔位于肌肉深部,切开后脓液小易畅流时,将导管插入,引流脓液外出,待脓稍少后,即拔去导管,再用药线引流。

导管引流目前在体表脓肿已很少采用,大多应用于腹腔手术后,且导管均改用塑胶管或橡皮管(导尿管)以替代铜制导管。

    【注意点】导管应放置在疮口较低的一端,以使脓液畅流。

导管必须固定,以防滑脱或落入疮口内。

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冲洗,以保持引流通畅。

    (3)扩创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