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七 经济学常识.docx
《专题十七 经济学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七 经济学常识.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七经济学常识
1.(2015·北京文综,35,4分)假如经济学家斯密和凯恩斯穿越时空,在A国相遇了。
此时A国正陷入经济衰退的低谷。
两位经济学家针对该国的困境展开对话。
下列哪句话最有可能出自斯密之口( )
A.政府应通过倾斜政策鼓励基础产业发展,提升经济的长期竞争能力
B.政府应重新评估资源结构,协调资本向比较优势产业流动
C.政府应该整顿金融业,引导有序竞争,降低经济整体风险
D.政府应退出经营领域,消除贸易壁垒,重塑价格机制
【答案】 D 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经济学观点主要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A、B、C都不符合其经济学方面的主张,D符合其自由经营和竞争的观点。
2.(2014·海南单科,26,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
因此,分工程度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即要受市场大小的限制。
如果市场过小,就不能鼓励人们专门从事一种工作。
运用经济学常识,评析斯密上述有关分工与交换关系的观点。
(8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斯密分工理论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一方面,斯密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另一方面,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应该是分工决定交换,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答案】 斯密的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他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即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分工的发展。
(4分)但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决定和被决定关系。
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应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4分)
3.[2013·四川文综,13
(2),6分]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全球GDP排名前5名及其福布斯全球品牌100强拥有量
材料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承接了发达国家纺织、钢铁、家电等制造业产业转移,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企业主要以贴牌或组装加工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赚取微薄利润,绝大部分利润被品牌持有者获得。
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换。
联系材料一、二,结合你对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理解,说明培育和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必要性。
(6分)
【解析】 回答本题要先依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说明我国应该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要看到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有局限性,进一步说明要培育我国的自主品牌;其次,要指出培育自主品牌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答案】 ①依据比较成本学说,我国应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获得比较利益;同时要认识其局限性,积极培育企业自主品牌,以利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②在比较优势转换的背景下,更要重视我国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4.[2012·北京文综,38
(2),7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阶段的重大举措。
1985~2010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评析斯密关于分工的观点,并据此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7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斯密的分工理论。
首先要明确斯密关于分工的观点“是什么”“怎么样”并作出辩证分析,然后从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等角度分析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答案】 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
斯密正确认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关系。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5.[2012·江苏单科,36(A),12分]一些国家曾秉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矿业等以换取工业品;但发展的结果却是产业结构单一、对外依附加深、国际经济地位低下,并未享受到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农业虽没有比较优势,但政府仍大力支持其发展。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大量应用于农业领域,例如高科技对以色列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
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农业不仅确保了自身粮食安全,而且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局限性。
(6分)
(2)上述材料中各国做法对我国发展农业有何借鉴?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理解和运用。
第
(1)问,要紧扣简述局限性要求,指出这一学说的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第
(2)问,结合材料,围绕着农业发展,从对外开放的原则、农业基础地位及粮食安全、政府扶持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只依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忽视其他因素;为英国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提供理论依据。
(2)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农业的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
6.(2012·浙江自选模块,07,10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人们追求自我利益的本性从未改变。
正是由于这种逐利本性,百姓日常所需物品的价格提高,市场上的供给会随之增加,价格下降,供给会随之减少,这样,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和管理人员可以各守其业,尽其能,得所欲,这一切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一个高明的指挥者在指挥他们这样做一样。
因此,良好的政府应该对这种人类本性因势利导,有所规范,而不是与民争利。
结合材料,分析司马迁上述观点与斯密经济思想的相通之处。
(10分)
【解析】 从材料中可提取以下信息:
司马迁认为,追求自我利益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使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得到自我调节,政府应该对这种人类本性因势利导,不能与民争利。
根据设问和材料内容,找到司马迁和斯密理论观点的相通之处,从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价格对资源配置作用以及限制政府作用三个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第一,司马迁和斯密都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
第二,他们都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具有通过价格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第三,他们都主张应该尊重市场,限制政府的作用。
一、斯密的理论贡献
1.重商主义与斯密理论的财富论比较
财富形态
财富来源
国家与经济的关系
重商主义
金、银
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
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
斯密理论
所有产品总量
财富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取消政府干预经济、自由放任
斯密的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和要求。
2.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理论贡献
理论内容
理论缺陷
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不能有交换价值的
提出二元劳动价值论
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种观点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把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看成是交换价值,混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二、斯密的政策主张
1.斯密的分工理论: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途径是分工。
他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是因为:
(1)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
(2)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
(3)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因此,他认为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2.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1)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的实现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
(2)科学性:
斯密认识到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3)局限性:
斯密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3.斯密对政府作用和国家职能的认识
斯密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他看来政府的职能仅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4.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1)自由贸易是自由放任的重要内容。
斯密认为,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不只限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同样可以给参与国带来利益。
(2)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
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三、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1)李嘉图同意斯密的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同时纠正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2)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2.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核心。
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这是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
(2)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
四、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1.李嘉图的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主张
与斯密一样,李嘉图认为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因而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1)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
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因此,国家不应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应废除《谷物法》。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2014·浙江自选模块,07,10分)中国的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在劳动密集型消费类产品市场上,中国制造的商品约占60%~70%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一优势主要依赖于劳动力成本低廉。
现在,一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部分国际市场份额被挤占。
另一方面,中国的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加,对发达工业国形成竞争压力,发达工业国则开始采取越来越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根据材料,运用斯密和李嘉图的对外贸易成本学说,对中国如何发展出口贸易谈谈看法。
(10分)
【解析】 本题以我国的出口前景为素材,考查对斯密和李嘉图的对外贸易成本学说的运用。
首先,阐述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指出依据这一学说,中国仍然要坚持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其次,阐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指出中国要坚持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中高端产品。
最后,强调要从中国的实践出发,统筹兼顾,不断创造优势。
【答案】 ①斯密认为,一国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换回他国商品,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依据这一学说,中国仍然要坚持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②李嘉图认为,各国只要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换回他国商品,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依据这一学说,中国就要坚持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中高端产品。
发展国际贸易,还要从中国的实践出发,统筹兼顾,不断创造优势。
【点拨】 解答本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明确斯密和李嘉图的对外贸易成本学说的内容;二是明确材料中我国出口贸易存在的压力。
我国出口贸易存在的压力有两个:
一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产品国际市场份额面临被挤占压力;二是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面临竞争压力。
1.(2015·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检测,10,4分)2014年9月18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在宁夏银川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非公经济活力,促进西部经济转型升级。
基于李嘉图的理论,激发非公经济活力,政府的着力方向有( )
A.主张经济自由,减少国家干预
B.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
C.参与国际分工,发挥绝对优势
D.实施财政赤字,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B 李嘉图认为,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因此,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激发非公经济活力,优化资源配置,B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2.(2015·北京海淀期中,40,8分)在19世纪末之前,西欧是近代经济学成型和迅速成长的摇篮,出现了许多经济学家。
其中,亚当·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的经济理论对今天仍有影响。
从《经济学常识》的角度,概述亚当·斯密关于“市场与政府”的政策主张。
(8分)
【解析】 本题属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从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的作用、关于政府的作用和职能两个方面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 斯密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
(3分)与此相应,他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
(3分)在他看来,国家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2分)
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的经济现象。
目前我国工业产业产能过剩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汽车制造等行业。
据此回答下题。
1.(2014·四川文综,11,4分)如果用下图反映产能过剩,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对该图的正确解读是( )
A.产能过剩行业的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低于其价值
B.产能过剩行业的商品滞销,但商品价格仍高于其价值
C.产能过剩行业的部分商品卖不出去,商品价值无法全部实现
D.产能过剩行业的商品大量积压,商品价值实现要有一个过程
【答案】 C 根据产能过剩的含义,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生产大于消费,供给大于需求,而不能说明价格是高于还是低于价值,A、B不选;C观点正确,符合题意,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很明显部分商品卖不出去,价值无法全部实现;D不符合产能过剩的内涵。
2.(2013·海南单科,26,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看见人们排队购物的情景了。
有人将其归功于市场经济,认为:
“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上涨消除排队购物现象的。
”
试运用《经济学常识》分析这一看法的合理性。
【解析】 本题考查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材料中的观点具有片面性,但是,根据设问,只能从其合理性分析。
首先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排队购物现象反映的商品供求状况——供不应求,这种状况对价格的影响——上涨;其次分析价格上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最后指出价格上涨消除排队购物现象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答案】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排队购物现象反映商品供不应求,而商品供不应求将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②商品价格上涨将刺激供给,抑制需求,使商品供求趋向平衡,从而消除排队购物现象。
③价格上涨消除排队购物现象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3.[2011·天津文综,12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2009年)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08年)
中国
10.6∶46.8∶42.6
1.7%(2009年)
≈3.5
世界平均
3∶28∶69
2.21%(2007年)
*以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计算。
材料二 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
“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
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徘徊在4.0%~4.3%之间。
在经济意义上,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运用劳动二重性的知识予以说明。
(8分)
【解析】 首先应该明确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前者创造使用价值,后者形成价值;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资源浪费是因为失业人口无法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答案】 ①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②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③失业人口无法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4.(2011·浙江自选,07,10分)A、B两企业原本是规模相同且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A企业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改进经营管理,企业发展蒸蒸日上。
而B企业只是作了局部的设备更新,生产效率提高慢,价格缺乏竞争力,企业发展步履艰难。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A、B两企业的不同命运。
(10分)
【解析】 首先叙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相关内容,即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
这样,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劳动者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次,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分析说明为什么A企业会蒸蒸日上,B企业会步履艰难。
【答案】
(1)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按其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
注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A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改善经营管理,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在等价交换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发展自然蒸蒸日上。
B企业不重视技术改造,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或勉强接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获利不多甚至亏本,发展必然步履艰难。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含义及意义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价值规律理论
(1)价值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优胜劣汰。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商品和价值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了古典学派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2014·天津文综,12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工业大省正在兴起一股“机器人换人”的浪潮。
该省某地区截至2013年7月已有15个“机器人换人”改造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企业生产用工平均减少25%,人均产出提升30%,产品合格率提升2.8个百分点。
同年1~7月,该地区相应的技改投资达104.42亿元,同比增加60.7%,占工业投资比重的88.6%。
作为工业大国,2012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15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面对诱人的前景,我国近年来已建成30多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机器人换人”后,有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机器人创造的。
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反驳这种观点。
(8分)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学常识》中的劳动价值论。
解答本题,首先应准确表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然后说明机器人是人在具体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工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从而反驳设问中的错误观点。
【答案】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统一,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机器人是具体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工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上述观点否定了人类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是错误的。
【点拨】 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要反驳题中观点,关键还是要说明机器人仍然是工具,本身不创造价值。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
价值的内涵、价值的创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等。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剩余价值的含义: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剩余价值的实现:
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的过程中,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实现增值。
4.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其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它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分割。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4.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等几个阶段。
1.(2015·四川德阳检测,11,2分)布鞋厂老板比特为了组织生产,在劳动力市场雇佣了鲍波等众多工人,并按照其劳动力的日价值量,支付给鲍波日工资10美元,鲍波每日生产布鞋3双。
鲍波的日工资
每双鞋的原材料成本
每双鞋的市场售价
10美元
2美元
12美元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机器,比特鞋厂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比特的日工资增加了2美元。
假定原材料成本不变,比特每日从鲍波劳动中获得的剩余价值增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