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864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免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免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免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免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docx

《免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docx

免疫

免疫学

1.免疫(immunity)的现代含义:

指机体对“自己(self)”和“非己(nonself)”抗原的识别及应答、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应答的概念、种类、特点: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其特点:

固有免疫:

与生俱来、反应快、早非特异性、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

后天获得、反应迟、特异性、记忆性

3.免疫的功能:

免疫防御:

指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进入的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功能。

免疫监视:

指机体能监察出体内突变或早期肿瘤细胞并予以清除的功能。

免疫耐受:

指机体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出低应答或无应答状态。

免疫调节:

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整体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构成网络调节系统,既调节免疫系统本身,又调节机体整体功能。

4.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也是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骨髓的功能:

免疫细胞的起源地,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淋巴细胞归巢的概念:

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淋巴细胞表面不同的粘附分子和特定组织HEV表面的粘附分子决定该细胞的去向。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

指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7.抗原(Ag)的概念:

能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

两个重要特性:

免疫原性、抗原性

8.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其化学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分子在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中的特异性。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的结构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9.抗原的种类:

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TDAg;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超抗原(SAg)的概念: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物质。

11.佐剂的概念:

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属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12.抗体(Ab)的概念:

是由B细胞活化后分化成的浆细胞所合成与分泌的,具有特殊折叠方式的球蛋白,存在于体液中,能与相应Ag特异性结合,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13.免疫球蛋白:

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分泌型(sIg)和膜结合型(mIg)

14.单克隆抗体(mAb)的概念:

由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5.Ig与Ab的区别和联系:

Ig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Ab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所有的Ab都属于Ig。

16.Ig的基本结构、功能区:

四肽链结构:

所有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肽链通过链间二硫键形成的对称结构。

H链:

据氨基酸(aa)组成及序列的差异将H链分为5类,α、δ、ε、γ、μ链;其分别对应于,IgA、IgD、IgE、IgG、IgM五类Ig。

L链:

据氨基酸组成及序列的差异将L链分为2型。

天然Ig单体中,两条重链是相同的,两条轻链也是相同的。

1)可变区(V区):

H链的V区:

VH;L链的V区:

VL。

高变区(HVR),也称为互补决定区(CDR);VH和VL各有三个CDR,它们共同构成了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

骨架区(FR):

VH和VL各有四个FR

2)恒定区(C区):

因aa组成及序列相对稳定故称恒定区。

H链的C区:

CH,L链的C区:

CL。

17.Ig的功能:

1)V区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识别和特异性的结合抗原;Ig单体可结合两个抗原表位,为双价,SIgA为4价,五聚体的IgM为5价;

Ab+Ag发挥免疫效应;B细胞膜表面的IgM和IgD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2)C区的功能:

a.激活补体:

IgM,IgG1~3+Ag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IgA、IgE、IgG4形成聚合物后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IgD通常不能激活补体。

b..结合Fc受体:

调理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介导I型超敏反应。

c.穿过胎盘和粘膜:

由特异性IgG输送蛋白FcRn介导。

18.调理作用的概念:

抗体IgD、IgA的Fc段与巨噬细胞等细胞上的IgGFc受体(FcγR)结合,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成为调理作用。

是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被清除的方式之一。

19.ADCC的概念: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特异性抗体IgG、IgA结合了靶细胞的膜表面抗原后,其Fc段可与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如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受体结合,致使细胞被激活,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发挥杀伤作用,成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20.五种Ig的特性与功能:

1)IgG:

(1)IgG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

(2)IgG多为单体,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

(3)IgG1、IgG2和IgG3的CH2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4)可与巨噬细胞、NK细胞表明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

(5)人IgG1、2、4可通过Fc段与葡萄球菌A蛋白(SPA)结合;

(6)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7)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2)IgM:

(1)IgM激活补体能力比IgG强;

(2)天然血型抗体是IgM;

(3)IgM是最早产生的抗体;(4)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

(5)也可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3)IgA:

(1)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

(2)分泌型IgA即SIgA的合成和主要作用部位在粘膜,在粘膜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IgD:

 

(1)血清IgD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

(2)膜结合型IgD构成B细胞的BCR。

5)IgE:

  又称亲细胞抗体;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受体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此外IgE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21.补体的概念: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学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且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糖蛋白(也称其为酶蛋白),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22.经典激活途径(CP):

  经典途径主要由抗原-抗体复合物与C1q结合而启动的一系列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参与成分:

C1qrs、C2-C9;

  ☆激活物:

免疫复合物(IC);抗体类型:

IgM、IgG1~3;

ØC1q分子需同时与2个或2以上的结合位点结合才能被激活;

Ø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中,IgM比IgG更有效;

☆经典途径的激活从C1q结合IC开始。

23.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又称凝集素(LP)途径,是由血浆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直接识别多种病原体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和N-氨基半乳糖,进而激活MASP介导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1)激活物:

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岩藻糖、N-乙酰葡萄糖胺等;

 2)无C1的参与。

 3)反应过程:

24.旁路激活途径(AP):

  旁路激活途径又称替代激活途径或C3激活途径,是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的参与下,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1)不经过C1,C4和C2,而有B因子、D因子、P因子参与

 2)激活物:

某些细菌、细菌肽聚糖、酵母多糖成分等,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

25.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溶菌、溶解细胞作用;

2)调理作用;

3)清除免疫复合物;

4)炎症介质作用:

C3a,C5a:

过敏毒素作用,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

26.细胞因子的概念: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素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小分子质量可溶性蛋白,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功能。

27.细胞因子的特点:

1)基本特征:

a.小分子蛋白质;b.可溶性c.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d.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e.可诱导产生;f.半衰期短;g.效应范围小,绝大多数为近距离发挥作用。

2)作用方式:

自分泌方式、旁分泌方式、内分泌方式

3)功能特点:

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

28.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1)介导天然免疫;2)参与调节适应性免疫;3)刺激造血功能;

4)抗肿瘤作用;5)促进损伤修复

29.细胞因子的分类:

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GF)等

30.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大多为跨膜糖蛋白。

31.CD的概念:

(抗原分化群)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称为CD。

32.黏附分子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细胞黏附分子(CAM)是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结合和作用的分子,通常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钙黏蛋白家族等

功能:

1)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

2)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3)淋巴细胞归巢

33.固有免疫的概念:

固有免疫应答(先天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免疫防御功能。

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

固有免疫应答(先天)

适应性免疫应答(后天)

参与成分

皮肤、黏膜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抗原提呈细胞,T细胞和B细胞

作用时相

0~96h(早)

96h后启动(晚)

识别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和NK细胞的调节性受体,胚系基因直接编码,较少多样性

特异性识别抗原受体,胚系基因片段发生重排,具有高度多样性

识别特点

无抗原特异性

有抗原特异性

作用特点

不经克隆扩增和分化,就可以迅速产生免疫作用,没有免疫记忆功能

经克隆扩增和分化,成为效应细胞后发挥免疫作用,具有免疫记忆功能

维持时间

较短

较长

34.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35.MHC的概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人是第6号染色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36.MHC限制性的概念:

TCR在识别抗原肽的同时,必需识别自身MHC分子的肽结合槽α螺旋的多态性残基,才能使T细胞充分活化。

37.MHCI、II类分子的比较

MHC分子类型

结构

分布

功能

I类

α1,α2--HLA-I类分子与抗原结合的部位及I类分子

被T细胞识别的部位;

α3--CD8的识别部位;

β2m--有助于I类分子的表达和稳定性;

胞浆区--氨基酸磷酸化后有利于胞外信息向胞内传递。

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II类

α1,β1--抗原结合部位;

α2,β2--CD4识别部位。

仅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如APC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人的活化T细胞。

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38.HLA与临床医学

1)HLA与器官移植:

HLA分型交叉配合

2)HLA分子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3) HLA和疾病关联4)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39.MHC的生物学功能:

1)作为抗原肽受体结合并提呈抗原分子;2)参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

3)参与T细胞发育和黏膜免疫;4)其他非免疫学功能

40.TCR-CD3复合物:

1)TCR:

特征性标志

TCR特异识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双识别”

TCR可分为TCRαβ和TCRγδ两种类型

2)TCR-CD3非共价键结合

CD3转导TCR识别抗原产生的第一活化信号

41.T细胞辅助受体(CD4、CD8):

CD4分子与MHCⅡ类分子;CD8分子与MHCⅠ类分子

功能:

辅助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相互作用;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42.CD28分子的功能(最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

CD28的配体是CD80和CD86(B7)主要表达于专职APC,CD28产生的共刺激信号在T细胞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43.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重点是第四种分类):

按表达TCR类型,T细胞分为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

按表达CD4分子和CD8分子与否,T细胞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

按所处活化阶段,T细胞分为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按免疫功能不同,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CTL/Tc)、调节T细胞(Treg)。

44.T细胞的胸腺选择:

1)阳性选择:

获得识别过程中的自身MHC限制性

2)阴性选择:

获得对自身抗原的中枢免疫耐受性

45.T淋巴细胞功能:

1)CD4+辅助性T细胞(Th)

抗原刺激后T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即Th0,随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继续分化为Th1、Th2和Th3细胞。

Th1分泌IL-2、IFN-γ、TNF,辅助细胞免疫

Th2分泌IL-4、5、10、13等,辅助体液免疫

Th3分泌大量TGF-b,抑制免疫功能

2)CD8+杀伤性T细胞(Tc)

CTL的主要功能是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

两种机制:

穿孔素等物质直接杀伤;Fas/FasL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3)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

免疫负向调节作用

46.B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与功能:

BCR是胞膜免疫球蛋白(mIg)BCR-Igα/Igβ形成——BCR复合物

Igα/Igβ功能是转导抗原与BCR结合产生的信号;参与Ig从胞内向胞膜转运

47.B细胞的功能:

1)产生抗体——中和、调理、ADCC作用等

2)提呈抗原——摄取可溶性抗原3)参与免疫调节——细胞因子

48.B1细胞和B2细胞亚群的比较:

性质

B1细胞

B2细胞

初次产生时间

胎儿期

出生后

更新的方式

自我更新

由骨髓产生

自发性Ig的产生

CD5分子表达

+

-

特异性

多反应性

单特异性

分泌的Ig类别

IgM>IgG

IgG>IgM

体细胞高频突变

低/无

针对的抗原

碳水化合物类

蛋白质类

免疫记忆

低/无

49.APC的概念:

抗原提呈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细胞。

50.专职性APC(pAPC)的概念:

能摄入、加工和提呈外源性抗原,并激活CD4+T细胞的一类细胞,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等,包括:

MΦ、DC和B细胞

51.专职性APC的种类和特点:

1)树突状细胞(DC):

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APC;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

未成熟DC具有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功能

成熟DC具有强大的刺激初始T细胞的能力

2)巨噬细胞(MΦ):

大的颗粒性抗原;胞外抗原

3)B细胞:

抗原浓度较低时有优势

52.三种主要抗原提呈途径的比较:

MHCI类分子途径

MHCⅡ类分子途径

交叉提呈途径

处理和提呈的抗原细胞

所有有核细胞(包括APC)

pAPC

pAPC

抗原来源

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抗原降解

蛋白酶体

内体、蛋白酶体

蛋白酶体

抗原与MHC结合

内质网

溶酶体及内体中MHC

内质网

伴侣分子

TPA、钙联素

Ii链、钙联素

TPA、钙联素

提呈多肽的分子

MHCI类分子

MHCⅡ类分子

MHCI类分子

识别、诱导应答细胞

CD8+T细胞(主要是CTL)

CD4+T细胞(主要是Th)

CD8+T细胞(主要是CTL)

备注

APC和靶细胞提呈相同的抗原

抗原供给细胞和靶细胞表达相同的抗原

53.T细胞抗原识别中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T细胞活化需双信号刺激):

54.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略)

5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tolerance:

在一定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刺激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低应答或无应答状态。

其特征是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免疫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的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是抗原诱导形成的。

(负免疫应答)

56.耐受原tolerogen:

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

57.中枢耐受(centraltolerance)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未成熟T及B细胞在发育的过程中,通过识别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58.外周耐受(peripheraltolerance)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显示免疫耐受。

59.建立免疫耐受

适用条件:

对自身免疫病、同种异体器官移植、超敏反应性疾病,需建立免疫耐受,以抑制T、B细胞对自身或外来组织特异性抗原的应答或改变应答类型。

60.打破免疫耐受

打破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耐受;打破对肿瘤细胞的免疫耐受

61.免疫调节(immuneregulation):

是免疫应答过程中通过体内多系统、多细胞和多分子间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并控制其质和量,以期产生有利于机体的生理现象。

62.ITIM:

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抑制免疫细胞)

63.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

活化的T细胞可借助所表达的FasL与自身或旁邻细胞表面的Fas结合,介导细胞凋亡。

Fas和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是阴性选择的重要机制之一。

64.免疫偏离:

当Th1细胞占优势,抑制Th0向Th2细胞分化;Th2细胞占优势,抑制Th0向Th1细胞分化。

Th1或Th2细胞的优先活化而导致不同类型免疫应答及其效应呈优势的现象称为免疫偏离。

65.超敏反应:

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66.超敏反应的分类: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其中Ⅰ、Ⅱ、Ⅲ型由免疫球蛋白介导,属体液免疫;Ⅳ型由致敏淋巴细胞介导,属细胞免疫

67.I型超敏反应:

发生快、消退快;参与的抗体为IgE,参与的细胞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特异性个体

68.变应原:

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引发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其特点是诱发超敏反应的剂量极小。

69.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70.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变应原测试、脱敏治疗、药物治疗、免疫新疗法

70.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71.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72.

73.Ⅱ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受体病(甲亢、重症肌无力)。

74.III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75.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76.Ⅳ型超敏反应是抗原诱导的T细胞免疫应答。

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此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因此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77.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略)

78.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自身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

79.自身免疫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80.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患者体内存在高滴度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致敏T细胞;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致敏T细胞作用于靶抗原所在的组织细胞;造成病理损伤和功能障碍;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除继发性者可因去除病因而治愈外,多数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者;常可反复发作、慢性迁延;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动物实验可复制相似的病理模型

81.自身免疫病分类:

根据病因:

1)原发性;2)继发性

根据受累组织器官:

1)器官特异性;2)全身性(系统性)

82.免疫缺陷病(IDD):

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后天损伤因素而引起的免疫细胞发育、增殖、分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症。

83.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

免疫系统某一环节/因素先天性发育不良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D):

免疫系统的后天性损伤

84.IDD的主要临床特点:

1)反复和持续感染;2)恶性肿瘤;3)自身免疫病;4)遗传倾向

85.HIV感染导致的免疫损害:

1)HIV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主要感染细胞:

CD4+T细胞、巨噬细胞、DC,CXCR4和CCR5是主要辅助受体

主要导致CD4+T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引起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功能严重障碍

2)HIV对其它免疫细胞与神经细胞的损害

MΦ、DC、小胶质细胞、LC等;可随Mf播散到全身,常造成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HIV脑病、脊髓病变、HIV痴呆综合征等

86.HIV损伤CD4+细胞的机制

1)病毒复制的直接杀伤作用;2)病毒感染所致的间接损伤(免疫损伤)

3)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产生;4)HIV感染可诱导CD4+T细胞凋亡

87.HIV防治原则

(一)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认识本病传染源、传播方式及悲惨结局

(二)建立HIV感染和爱滋病的监测系统,掌握流行动态

(三)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确保输血和血液制品安全

(四)加强国境检疫,防止本病传入、

88.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是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neoantigen)、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89.肿瘤抗原的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