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54820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docx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docx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分析

郭宗吾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是汉中太守王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镌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碑文为王升撰写,全面、详细记述了司隶校尉杨孟文力驳众议,上书请求修复褒斜道的前后经过,以及对杨孟文修路功德的歌颂。

《石门颂》属于摩崖石刻,其石共二十二行,每行二十至三十一字不等,该石非直石,上部略弓,原在褒斜道,后因兴修水库,于1971年整石迁于汉中博物馆(古汉台)。

《石门颂》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和历史之宝,其文学、史学,特别是书法艺术价值光辉灿烂,现对其书法艺术进行分析研究。

一、《石门颂》畅想

《石门颂》是东汉时期的摩崖作品,书丹人不祥。

通观整个石碑,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细细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就好像作者当时书写时的心情一样,随着王升(撰文者)文章内

容的不断变化,书写情绪也在起伏波澜。

因为这是为歌颂当年司隶校尉杨孟文为兴修栈道,打通汉中到关中的交通要

道,造福一方百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作,可以想象当时从上到下雀跃欢呼、政通人和的欢乐场面。

就其书法艺术来说,历代研究者均有深刻见解,特别是清代至民国初年金石碑学复兴期间,仅黄易、钱大昕、何绍基、张祖翼、高邕、俞樾、李瑞清等名家都有临摹,但由于《石门颂》特殊的艺术特点,杨守敬所言“其行驶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正因为这种恣肆放纵、真气稚拙,张祖翼认为,“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笔者认为,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弥漫整个书篇,才让人望而却步,敬畏不已。

那就是书魂!

是情绪!

是激

情!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年为隆重纪念隶校尉杨孟文的丰功伟绩,也许当地还在现场举行了盛大的开通仪式,数以万计的民众聚会,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而这碑文恰好在栈道石门内,人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非常激动,你来我往观看新修的栈道,《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位于石门入口处的最显眼位置,书写者受府衙之托完成这一使命,他不是被迫书写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愿、一种渴望,一种荣耀。

所以在书写时,他情绪激昂、感情饱满,加上自身的书法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他的艺术至极。

我们从颂文内容的本身也可以看出,他写到一定时候,文章起伏了,文字也起伏了。

前少半部基本属于平静状态,用笔有力,字形敦实,足见其书法功底。

中间往后,也许是顺石而为,也许是情绪激动,出现了字的大小、长短、粗细等诸多丰富变化,特别是最后两个字“事、长”,姿态奔放、自由,行笔犹如娇若盘龙,好似褒河之水,绵绵不绝。

尽管全篇已经完成,但给人一种意犹未尽、曲终音旋的感觉。

由此可见,情感是书法的灵魂,是作者的一种情愿、渴望和追求。

今学此碑者,没有环境影响、没有气魄基础,也就只能望而却步了。

基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力弱、胆怯者不敢学”的说法了吧!

二、艺术特点

石门颂不仅是一个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一个后人学习书法的典范。

学习书法,就应该从历史上优秀的经典作品上下功夫。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石门颂基本艺术特点。

1.“矛”与“盾”

书法艺术的核心,就是哲学观点的应运。

一幅成功的作品,应当有“制造矛盾、解决矛盾、和谐统一”的思想。

石门颂中对这一观点运用到了极点,表现出了强大的哲学艺术思想,成功地利用这些哲学观点,深刻解决了书法中的诸多问题,进而才有“恣肆、奇态、拙朴、浑厚、超逸、浪漫、气象万千”的宏章。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凡是矛盾的事物,都是对立的。

就书法中而言,一个字的大小、长短、宽窄,墨的干、湿、浓、淡、润,笔划的长短、粗细,角度的大小、方圆,等等,都是矛盾的两面性,利用好这些矛盾,就可以使整个作品更有说服力。

下面这些字的笔划都有长短、粗细、向背、高低、疏密、正斜的对比,体现了矛盾的各种观点。

在石门颂中,有很多这样的对立关系,有的是一个字内部本身的对立,还有的是字与字的对立,比如上一个字险,下一个字有可能就正。

这种情况是说明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让作品更加有可读性、更加精彩、更加富有活力。

如:

易。

上半部平正,而下面的三撇制造了险急,像小溪又像江河奔腾。

患,上半部收、正、紧,而心字的最后一笔,放、险,超出重心的近一半,但整个字稳如泰山。

纪,一正一险,高低错落,完美搭配,不失散乱失衡,也不呆板。

3.“张”与“合”

这种关系的运用,在石门颂中比比皆是,就像石门旁褒河水的汹涌澎湃与秦岭的庄严巍峨一样,形成显明对比,这些自然环境与龙门中的文字碑刻就像上天赐予了人类特有的宝藏,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字中开张的笔划恰似褒河水,十分灵动、秀美;而同一字中的其他部分,则中宫严谨,就像秦岭高山肃穆静谧。

如:

为,一长撇打破了所有的沉寂与安宁,给整个字营造了飘逸和稳重。

司,上半部收合,下半部开张,形成一个无限延伸的钝角形状,给人以博大胸怀之感。

而,上紧下疏,像翩翩起舞之鹤,有欢快愉悦之说。

三、基本笔法

1、“丶”的写法

在石门颂中,点的写法,根据字的结体不同,有很多不同运用之处。

这些点,有的是传统的写法,有的用横划来代替,还有的点用几乎90度的折笔写出,这样的特点是其他碑贴中所没有的,也是“隶中草书”的明显特点。

如下面的字:

传统点的写法,如:

庶、乾、宁等。

写成横划的点,这种写法,让字型稳固的字更加牢固,它在整个篇幅中起到一个调节作用,也就是说,让恣肆的更放纵,让憨实的更敦厚。

如:

主、帝、商等。

飘逸是石门的一大特点,也是她区别于传统隶书的明显标志。

在石门颂中,书写者为了增加隶书的灵动感,对书写的笔划作了大胆的处理,这样的好处正好成就了“隶中草书”

点的另一用写法,即点用90度的折笔的写法,对于这类字的处理是石门的高明之处,本因字形敦稳,利用90度的折笔的写法,打破了死板,出现了字的动感,符合石门的整体风格。

如:

2、“辶”的写法

辶,是石门中的又一个重要风格,每一个字的重心很稳,中宫紧收,但辶的最后一捺写的很夸张,占整个字结构比例的三分之一,让字显得活泼、明快。

这样看来,尽管最后一捺很长,但不显得多余,反而更似水上舟、云中鹤。

如:

道、遣、造、遗等字。

3、“宀”的写法

,两边用长竖,沿用了篆书的写法,将下面的部分包裹起

来,使字显得敦实、稳重。

如:

守、字、寒等

4、“氵”的写法

般情况下,石门颂中对“氵”的写法,使用了一个三角形

的构图,和右半边的长方形形成了两个几何图形,

它们的组合,既有三角开的飘逸动感,又有长方形的稳固敦

实,把石门的特点显露地淋漓尽致。

这类字,如果不采用此

种写法,将会把字写“死”、呆板。

如:

清、凉、源等

四、书写体会

1、用笔。

临习石门,应当按传统的方法进行实临,每一个笔划、一个字地进行临习,运笔采取中锋、逆锋起笔,字的大小尽量与原字大小一致,包括笔划长短,这样才能进行对照临习效果。

临习时不可太快,运笔尽量慢,坚持至少三个月时间。

一般情况下,实临结束后,应该进行对临,提倡可以进行个别字的创作,但不宜太多。

2、创作。

经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临习,逐渐可以进入创作阶段。

创作是在学习古人书法基础上,针对书写内容、个人修养、情绪环境等综合因素的体现。

在开始之前,应细心揣摩,做到意在笔先,“魂体”不能丢,也要体现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同时,还要学习今人的一些思想,因为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我们这个时代要写出我们自己的艺术风格,一味追古,没有时代特征,书法也就没有了艺术生命力了。

3、胆力。

胆力不是胆量,它是一种魄力,一种自然迸发的内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初学的人甚至写了很长时间的人,也不一定有这种胆力。

它不是随性而来,不是胡乱涂抹,通过大量反复临习、创作,得到了古人的“魂”,加上自我修养,通过笔墨纸砚展现出来的。

而学习石门颂还须有张力,通过结体、章法将它展示出来。

4、悟性。

学习书法离不开悟性,有了悟性,会使书法学习事半功倍,会给艺术创作插上双翼。

悟性一要靠字外功夫的学习,要涉猎多种学科,学习辩证哲学、文学、心理学、古汉语、历史、美学等,增强文化修养。

二要靠培养,不断锤炼。

通过阅历、经验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培养,要走近自然、贴近生活,丰富涵养。

三是靠体会,要揣摩古人的经典作品,理解今人的创作意识。

悟性,还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悟性是智慧学,不是聪明学,学习书法要有大智慧、大开悟、大境界。

5、情感。

创作是必须要有激情的,一个没有激情而创作出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激情是在有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的熟知、对笔墨运用的熟练、对书法技法的娴熟,更是对书法艺术热爱的体现。

只有爱她了,内心自然会产生饱满的激情,这种情感到位了,才能赋予它鲜活的生命和热血。

《兰亭序》、《祭侄文稿》、《满江红》等都是在这些情绪中产生的经典作品。

因此,要从自己内心深处热爱书法,培养情感,这样才能在创作中给书法注入鲜血和活力。

作者简介:

郭宗吾,号悟庐,幼承庭训,染指翰墨,勤学不辍。

于隶书与行草书用功尤勤。

深入碑帖传统,汲古出新,张扬个性。

书法沧桑而浑厚,拙中见秀,而又不乏气韵神采。

2012年获《中国书画报》社主办的第一届“华夏之星中国书画人才海选”杰出奖;

2013年获《中国书画报》全国巡回展提名奖;

2013年获中华慈善总会“爱心书画家”称号;

2013年中国梦劳动美—“铜建杯”陕西省职工书法美术优秀作品展;

2014年获西安市书协30周年“百名书法家”称号;

2014年雅昌拍卖网作品拍卖至80500元;

2014年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展;

2015年入展第二届丝绸之路艺术节书法作品展;

著有近10篇书法理论文章在各类专业报刊杂志发表,多次担任评委、讲师。

联系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