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24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x

《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x

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

年级班级座号姓名

………………………………………………………………………………………………………………………………………………………………………

清流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学科

第二阶段考试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共60题,总分60分

1.古代俗语说:

“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消费结构B.市场意识C.小农思想D.节俭习惯

2、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这里的“小农”指的是(     )

A. 农民       B. 自耕农         C. 贫农           D. 佃农

3、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是从下列哪个角度而言的(  )

A. 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性特点     B. 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       

C. 中国古代农业的技术性特点       D.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

4.“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

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

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久宁。

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

”诗中所述工具(  )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

5、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宋真宗将其改名景德镇。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此设“浮梁瓷局”,明朝朱元璋在此设立洪武窑,顺治十一年(1654),设立景德镇官窑。

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A. 制瓷业源于北宋时期          

B. 明清时期私营制瓷业衰败                         

C. 声名鹊起与官窑相关           

D. 明清官营制瓷业发展迅速

7、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

这反映宋代( )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商帮势力崛起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手工艺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8、《石炭并引》载:

“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以北,以冶铁作兵……”这段记载反映了下列哪一朝代的情况?

()

A.汉代B.唐代C.北宋D.元代

9、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10、《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

“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

“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 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 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 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11、有学者认为: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 长安           B. 北京               C. 上海                 D. 广州

12.   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曾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③最终阻碍着中国近代技术和生产力的形成④是完全消极反动的政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3、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4、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A. 中国东南沿海的纺织业受到很大的冲击 B. 五口开始通商                                

C. 中国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D. 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发昌机器厂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

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

1876年制造第一艘小火轮,1877年兼造车床,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

关于该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B.由传统手工作坊发展为机器工厂

C.性质上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洗礼的产物

16、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等几种近代企业。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   )

A. 由私人投资兴办    B. 采用机器设备生产   C. 都设于通商口岸    D. 都是资本主义企业

17、阅读下面的示意图,造成图示现象的外部条件主要在于

A. 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实业救国“思想的刺激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18、一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材料中描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B. 资本家经营不善 C. 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D. 封建势力的压迫

19、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

A. 由于列强的侵略而处于萧条状态  B. 由于国民政府的措施而得到较快发展                           

            

 C. 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而萎缩          D. 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而陷入困境

20、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由48.47万余枚增至128.4万余枚,增长了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了188.9%。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①外来经济控制消除 ②民国建立的推动 ③实业救国的推动 ④封建社会的终结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1、1945年8月,8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

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

“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资本的排挤B.官僚资本的重压C.封建官府的排挤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22、“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

……,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

……,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

……,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

”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3、抗战胜利并未给民族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根本原因在于(    )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改变B、美国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C. 官僚资本垄断经济残酷挤压         D、 国民政府反动的政治经济政策

24、《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实业救国B.发展资本主义C.民族富强D.实现民主政治

25、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

其中“夹缝”是指(  )

①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 ②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 ③各级政府的苛捐杂税 ④军阀官僚政府滥发纸币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6、“‘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

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

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D.技术力量非常薄弱

27、“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阶段最恰当()

A. 一战时期、1928~1936年               B. 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C. 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D. 1928~1936年、三大改造

时期

2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 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 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 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 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 

29、某同学在题为“新中国工业发展”主题展览中选用了“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图片展示的是以下哪一时期的建设成果(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大跃进”      C.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30、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 引导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 引导个体手工业者的互助合作 

 C. 对民族资产阶级剥削加以限制        D.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1、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

A. 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B. 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

矛盾   

C. 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 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A. 当时渔业高产丰收    

B. 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C、当时的经济发展的繁荣影响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2、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

跃!

跃!

》。

它反映了

3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3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                     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

35、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

上联“先抓吃穿用”,下联“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

这副对联蕴含的思想

A. 为中共八大召开奠定了理论基础        B. 体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

. 反映了“文革”中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整顿     D.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36、“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惨重教训是

A.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C.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37、对于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下列概括正确的是A. 顺利发展                       B. 严重倒退                             C. 停滞不前                           D. 曲折前进38、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1957年;1990年;2002年)发展农业的措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都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③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④都是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39、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

A. 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企业 C. 发展乡镇企业 D. 进城打工

40、 1984年,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富有影响力的企业相继诞生。

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B. 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1、3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2、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 开发开放上海的浦东                B. 创办深圳经济特区

C. 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 开放大连等城市

43、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44、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实现国家工业化  B. 完成三大改造  C.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5、 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

___;“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 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B. 解决温饱成效显著  C. 小平南巡改革深化  D. 指令登场市场控制

46、  根据人民币发行简表(如下),判断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始发行时间

主要种类与面值

第一套

1948年

1、2、10、20、50、100、200、500、1000、5000、10000、50000元,12种

第二套

1955年

1、2、5分,1、2、5角,1、2、3、5、10,11种

第三套

1962年

1、2、5角,1、2、5、10元,7种(加上3种分币)

第四套

1987年

1、2、5角,1、2、5、10、50、100元,9种(3种分币继续发行至1992年.随后退出市场)

第五套

1999年

1、5角,1、5、10、20、50、100元,8种

A. 经济困难、商品经济活跃使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较大

B. 五套人民币的发行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C. 3种分币退出市场说明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D. 我国国民经济困难使第二、三套人民币面值较小

47、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

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等。

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 “欧风美雨”  B. 西学东渐C. 洋为中用   D. 中西合璧 

48、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 明朝                   B. 清朝                    C. 民国                     D. 新中国

49、1912年在山东潍县的某市面店铺出现了一副对联:

“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名为待诏,代文士修容。

”下列对出现此联背景的表述,最接近历史的是( )

A. 民国政府提倡个人卫生                   B. 山东潍县的商人支持共和                     

C. 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                         D. 清朝提倡佛儒道三教融合

50、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 近代化的趋势        B. 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C. 自由平等精神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1、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

“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中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  )

A. 太平天国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后                    D. 新中国成立后

52、“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上,洋呼洋呼?

盖洋洋呼!

”。

这一材料最能表明当时

A. 欧风美雨开始影响中国                           B. 崇洋媚外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理                                        

C. 国人衣食住行全盘西化                           D. 西化影响的加深引发人们担忧

53、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

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

 ①政治统治 ②反清斗争 ③“西学东渐” ④民族政策.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4、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 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 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 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 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55、 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中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前后两轮……骑坐其中,以两足踏蹬……两手握横木……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快若飞车”。

请问这是

A. 自行车                         B. 人力车                         C. 马车                         D. 汽车

56、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 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 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 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57、 “(民国初年)梁启超有个厨子在买菜途中被人割了辫子,因此而大哭了好几天…,而吃过很多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以后还拖着辫子……”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 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8、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

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  )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入②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③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 ④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9、29.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

这说明

A. 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 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C. 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 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60、《齐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

……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

”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 洋文学科的增设       B. 顽固势力的反对     C. 社会观念的落后   

      D. 大家子弟的谨慎

(请把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二、主观题:

共40分

6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1902年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

荣德生说:

“民以食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