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5377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docx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docx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

这篇序文写于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

自从792年(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

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原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之阳有盘谷[1]。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

“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

“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2]。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

“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3],进退百官[4],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5],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畯满前[6],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7],秀外而惠中[8],飘轻裾[9],翳长袖[10],粉白黛绿者[11],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12],争妍而取怜[13]。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14],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15],刀锯不加[16],理乱不知17],黜陟不闻[18]。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19],足将进而趑趄[20],口将言而嗫嚅[21],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22],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23],与之酒而为之歌曰:

“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24];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

窈而深[25],廓其有容(26];缭而曲[27],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28]!

——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

【注释】

[1]阳:

山的南面叫阳。

盘谷:

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

[2]盘旋:

同盘桓,留连、逗留。

[3]庙朝:

宗庙和朝廷。

古代有时在宗庙发号施令。

“庙朝”连称,指中央政权机构。

[4]进退:

这里指任免升降。

[5]旗旄(máo矛):

旗帜。

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

[6]才畯:

才能出众的人。

畯,同“俊”。

[7]便(pián骈)体:

美好的体态。

[8]惠中:

聪慧的资质。

惠,同“慧”。

[9]裾(jū居):

衣服的前后襟。

[10]翳(yì义):

遮蔽,掩映。

[11]黛:

青黑色颜料。

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12]负恃:

依仗。

这里指自恃貌美。

[13]怜:

爱。

[14]恶(wù雾):

厌恶。

[15]车服:

代指官职。

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

[16]刀锯:

指刑具。

[17]理:

治。

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

[18]黜陟(chùzhì处至):

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

[19]形势:

地位和威势。

[20]趑趄(zījū资居):

踌蹰不前。

[21]嗫嚅(nièrú涅如):

欲言又止的样子。

[22]刑辟(pì譬):

刑法。

[23]昌黎:

韩氏的郡望。

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标郡望。

[24]稼(gǔ古):

播种五谷,这里指种谷处。

[25]窈(yǎo咬):

幽远。

[26]廓其有容:

广阔而有所容。

其:

犹“而”。

[27]缭(liáo辽):

屈曲。

[28]徜徉(chángyáng常羊):

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

【简析】

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

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

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

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

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

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的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含有爱憎,这样就委婉地表达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这篇文章是散文,却有辞赋的特点:

第一部分是散体,第二部分用了铺叙手法和排偶句式,第三部分则是韵语;但全文又贯串着散文的章法和气势。

苏轼曾经说过:

“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

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

“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引自《韩昌黎全集》世界书局1935年版)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可见此文感人之深。

【译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

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

有人说:

“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

”也有人说:

“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

”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李愿说:

“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

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

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

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

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

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

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

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

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

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

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

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

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

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有气魄。

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歌:

“盘谷之中,是你的房屋。

盘谷的土地,可以播种五谷。

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布。

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所?

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身;山谷回环曲折,象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

啊!

盘谷中的快乐啊,快乐无穷。

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

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禁绝不祥。

有吃有喝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

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

”(张之)

【解析】

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

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

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

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

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

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的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含有爱憎,这样就委婉地表达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这篇文章是散文,却有辞赋的特点:

第一部分是散体,第二部分用了铺叙手法和排偶句式,第三部分则是韵语;但全文又贯串着散文的章法和气势。

苏轼曾经说过:

“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

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

“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引自《韩昌黎全集》世界书局1935年版)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可见此文感人之深。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穷,本义是“阻塞不通”,引申为“荒远偏僻”,如本文:

“穷居而野处。

”又如成语“穷乡僻壤”。

再引申为“到尽头”,如《桃花源记》:

“欲穷其林。

”再引申为“穷尽、完结”,如《愚公移山》:

“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

”又如成语“无穷无尽”。

穷,在古汉语中常指仕途坎坷不得志,与“得志、显贵”的“达”相对。

如《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引申为“处境困难”,如《论语·卫灵公》:

“君子亦有穷乎?

注意:

在古代,特别是上古,“穷”和“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穷”指不得志、不显贵,“贫”指缺少衣食钱财。

“穷”的反义词是“达”,“贫”的反义词是“富”。

如《庄子·德充符》: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这里“穷达”并举,“贫富”对举,可见“穷”与“贫”的意义是不同的。

处,本义是“停止、停留”,如韩愈《答李翊书》:

“处若忘,行若遗。

”引申为“居住”,如本文:

“穷居而野处”。

再引申为“处于”,如本文:

“处秽污而不羞”。

再引申为“居住的地方、处所”,作名词,读chù。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宿处今尚在”。

处,还有“处理,安排”的意思,如《赤壁之战》: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烦,据《说文》,本义是“热头痛也”。

引申为“烦躁、烦闷”,如本文:

“入耳而不烦”。

又如《史记·仓公传》:

“病使人烦懑,食不下。

”再引申为“烦劳”,如《烛之武退秦师》:

“敢以烦执事。

”再引申为“烦扰”,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猥不敢相烦。

”再引申为“麻烦”,如《孟子·滕文公上》: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何许子之不惮烦?

”再引申为“烦琐”,如《淮南子·主术训》:

“法省而不烦。

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2、鉴赏文章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的虚托手法。

3、品味文章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教学难点:

虚托手法和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进程:

一、简介。

1、介绍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创作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2、介绍赠序: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

“于是东都诸人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