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史观理论及其应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371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史观理论及其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讲 史观理论及其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讲 史观理论及其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讲 史观理论及其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讲 史观理论及其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 史观理论及其应用.docx

《第二讲 史观理论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史观理论及其应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 史观理论及其应用.docx

第二讲史观理论及其应用

2014年高考历史第三轮复习

第二讲史观理论及其应用

历史观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高中新课标下的史观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的唯物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五种新史学观点。

多元史观对当前中国的学术研究、教材编写和高考试题都有很大的影响。

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要求建立多元史观,站在多元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历史事件已经成为考生必备的能力。

一、真题感悟

 [例1]文明史观

(2011高考浙江卷,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人”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小国寡民”的历史观念,进而考查对农业文明时代社会特征的理解,因此体现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因此①正确;屈原在治国上追求“美政”理想是希望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与小国寡民无关,可排除②;罗马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与小国寡民无关,可排除③;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是城邦制度,是小国寡民的产物,④正确。

故选C项。

[例2]生态史观

(2011高考安徽卷,2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

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解析】本题通过时政热点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因此体现了对生态史观的考查。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为知识性错误,相对论与核威胁无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B项错;C项夸大了科技的负面作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反映了核技术的负面效应,而核技术出现于二战后期,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D项正确。

[例3]社会史观

(2010高考福建文综卷,17)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

“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变动。

”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解析】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接受和传播唯物史观的先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始人之一。

材料认为历史研究要紧跟时代步伐,服务于社会的“进步”,这是一种发展的史学观,是社会史学的基本观点。

“为现实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御用史观。

李大钊强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较为进步的历史观,时代改变,历史观就会改变;历史观改变,历史研究也会改变,因此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步。

故选A项。

[例4]全球史观

(2010高考海南卷,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

“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解析】由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和“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可知两位历史学家均强调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

故选C项。

 

 二、知识归纳

1、文明史观:

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3)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4)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2、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1)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2)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3)西方国家提出的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

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五大社会问题构成了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的五大重要内容。

3、革命史观:

“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1)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2)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

4、全球史观:

又称为整体史观,其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5、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1)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2)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3)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4)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5)此外,还包括:

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6、生态史观:

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得理论来研究和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

文明的兴衰证明,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

透过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

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

这迫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文化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环境,这种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

(1)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

(2)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

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3)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

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三、应用示例(整合多种历史观)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

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1、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1)全球史观:

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2)文明史观:

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3)现代化史观:

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和资产阶级壮大之路。

(4)革命史观:

是殖民掠夺之路。

(5)社会史观:

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2、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社会史观:

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童工问题等)。

(2)生态史观:

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3)现代化史观:

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

(4)整体史观:

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5)现代化史观:

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用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整体史观: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3)社会史观:

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生态史观:

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1)近代化史观:

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 “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2)整体史观:

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制度、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3)革命史观:

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4)文明史观:

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5、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6、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革命史观: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现代化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

①政治上: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②经济上:

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③法制上:

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④思想上:

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⑤文化教育上:

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

⑥社会生活上:

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整体史观: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文明史观: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

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社会史观:

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7、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革命史观: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2)现代化史观:

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

(3)文明史观:

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一步推动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4)全球史观: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5)社会史观:

带来婚葬礼俗的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四、即时训练

1、(2007全国文综Ⅱ,2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

“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  D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2、(2008宁夏卷,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3、(2009海南卷,1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

这说明( C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4、(2010安徽文综,19)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C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5、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他在此处所强调的史学观点是( B )

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    C、文明史观   D、现代化史观

6、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C )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7、张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民主化,

(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下面依据这一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C )

A、在民主化方面: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在法制化方面: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在工业化方面:

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D、在均富化方面:

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8、晓宇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C )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9、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中称: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B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10、“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 B )

A、文明史观   B、阶级斗争史观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11、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为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下列选项中的( B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2、有学者认为:

“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

”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D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3、“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14、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其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B )

A、全球史观   B、现代化史观C、唯物史观   D、革命史观

15、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说:

“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

”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 D )

A、近代工业的起步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16、刘海影在《2009年:

美国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一文中指出:

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相比,目前的危机拥有更加广阔的全球背景。

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不具有全球化背景的因素是( A )

A、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B、传统欧洲强国与美国形成对抗格局

C、苏联未融入世界市场D、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分割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