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310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Word版含答案doc.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Word版含答案doc.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Word版含答案doc.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问题。

(11分)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 ①榛曲:

指草木丛生的小路。

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

③漉:

水下渗,此指用布滤酒。

④近局:

近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D.“日入”两句说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写足了诗人在乡村的寒酸。

E.“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

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答案 BD

解析 B.“形象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理解不当,作者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和道路的荒凉和艰难。

D.“写足了诗人在乡村的寒酸”不当,这两句写的内容看似寒酸,实则表达的却是诗人的闲适和自得。

(2)这首诗是如何来表现诗人复杂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6分)

答:

 

答案 ①直抒胸臆。

“怅恨”二字从表面看,诗人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

就深层看,本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怅恨”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

②用典抒情。

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显示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写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

③借景抒情。

“山涧”“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

④借事抒情。

“漉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写出的是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题干中的“如何”说明要运用术语答题。

解答时要先指出术语,抒发情感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

对于这首诗而言,第一句很明显是直抒胸臆。

第三句是写景,是借景抒情;第四句化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用典故抒情;第五至八句是写事,是借事抒情。

点明了手法,就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最后落脚在情感的概括上,诗歌既直接表明了“怅恨”之情,但知人论世,作者更多的是抒发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自得和潇洒坦然。

【白话诗歌】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2.(2018·湖北黄冈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完成问题。

(11分)

碛西①头送李判官入京

[唐]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②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渔家傲·寄仲高③

[南宋]陆游

东望山阴④何较是?

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 ①碛西:

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②寻河:

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③仲高:

陆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陆游的堂兄。

④山阴:

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1)下列对以上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岑诗本为送朋友入京,起笔却写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墨不多而内涵丰富,很自然地引出二、三联对安西景色的具体描写。

B.陆词最后三句描述自己现状——韶华已逝,浪迹天涯,夜不能寐,只有饮茶消忧。

这流露出诗人落寞消沉之意。

C.两首诗歌数量词的运用耐人寻味。

岑诗中“一身”“万里”的悬殊,表现诗人的胆魄和勇气;陆词中“一万三千里”言离家之遥远,归家之难。

D.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岑诗除最后一联叙眼前之状外,其余都是回忆,属虚写。

而陆词上片属于虚写;下片属于实写。

E.两首诗歌用典不着痕迹。

如“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出杜牧“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题落花风”,诗人以杜牧自况来抒写情感。

答案 BD

解析 B.“这流露出诗人落寞消沉之意”分析错误。

要联系陆游的身世经历,陆词最后三句表面看似消沉,实则愤激不平。

D.“陆词上片属于虚写;下片属于实写”分析不当,陆词上下片均有虚有实。

(2)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相同感情:

借“家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2分)

不同感情:

岑诗:

①京城与边疆相隔“万里”之遥,“费马蹄”“愁地尽”,“觉天低”可见旅途艰辛。

②既表达诗人不畏艰辛、远戍边疆的报国之情。

③又暗含希望朋友多珍重之意。

④军帐中与李判官痛饮,使临行前的聚会充满着振奋人心的豪壮气概。

(2分)

陆词:

①离家万里,浪迹天涯的羁旅之愁;②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伤感和内心的愤懑不平。

(2分)

解析 分析情感的异同必须在对具体诗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如岑诗首句“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就有两种思想感情,一是不畏艰辛,二是报效祖国守边疆。

陆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

解答时先将两人的诗词中的情感分析概括出来后,再区别其中的异同点即可。

【白话诗歌】

(岑参诗)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

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

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

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

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

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陆游词)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

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

一封家书写满纸,流着两行思乡怀亲的眼泪。

待得回信时恐怕已是明年的事了。

  遥问家乡红桥下的流水,何日才能驾扁舟寻找我的兄弟?

我走遍天涯,已真的感到衰老疲惫。

愁思满怀,长夜难寐。

两鬓已白丝突显,在茶烟缭绕中虚度光阴令人悲。

3.(2018·皖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11分)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 ①吴郎:

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征求:

指征敛赋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作铺垫。

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

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D.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

答案 CD

解析 C.“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

这两句诗意思是: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插上篱笆防范她。

D.“借景抒情”错,应该是“缘事议论”或“即事抒情”。

(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答:

 

答案 ①同情弱小,悲天悯人。

诗人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②劝告亲戚,与人为善。

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

③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地流泪。

④评议时政,反对战乱。

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任意答对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只有观点评价而无具体分析,酌情扣分)

解析 解答此题既要关注作者在诗中的情感,又要分析其在诗中所表明的态度。

由“无食无儿”体现了诗人对妇人的同情;由劝告亲戚的话可体现其善良;杜甫的诗歌一向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也不例外;再联系“正思戎马泪盈巾”一句,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

解答时,既要有概括性的文字,又要有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的分析。

【白话诗歌】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

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老妇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未免太认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4.(2018·河北名校联盟教学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

(11分)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北宋]晏殊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1)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

“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

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的隐喻。

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E.燕子已然双飞入巢,人却未归,其中蕴含着女子内心的失望和落寞。

他独自留下她忍受这漫长的寂寞和煎熬,此处寓情于景,移情于物。

答案 AE

解析 A.应该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

E.是燕子欲归,而不是已然。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

(6分)

答:

 

答案 ①上片“求得人间成小会”“歌长粉面红”,写出主人公对相聚的渴盼,“试把金樽傍菊丛”,展现了主人公的想象和憧憬,是虚写。

(2分)②下片写主人公内心千言万语倾诉不尽,只得在信笺里写下诗词歌赋,以传达不尽的思念之愁,是实写。

(2分)③上片由“燕子欲归”和昨夜秋风叶落,恋人高楼独倚,引发主人公对相聚的憧憬,下片在短暂相聚的感慨中表达了主人公千言万语诉不尽,唯有托词排遣自己的愁思,渲染不舍离别之情。

运用虚实对比,将感情表达得真挚细腻。

(2分)

解析 “虚实”明确了鉴赏的角度。

“虚”是已逝之境或想象之境,“实”是眼前之景。

上片“求得”“歌长粉面红”很明显是想象之景,是虚;下片“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则是眼前实景,是实。

找到“虚实”的句子后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要突出作者借此种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即希望“小会”能长久,不忍分别。

【白话诗歌】

燕子归来的时节,吹起了西风。

希望在人世间我们还能相聚在一起,在菊花丛中举杯共饮。

歌声悠扬,还有你粉嫩的脸庞。

夕阳穿过幕帘,阴影包围了梧桐。

有多少情话说不尽,写在给你的词曲中。

这份情千万重。

5.(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11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

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

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E.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答案 BD

解析 B.颔联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D.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

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6分)

答:

 

答案 ①虚实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深情与不舍。

②反衬(或:

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写景的手法还可以考虑视听结合。

答对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或作用1分,分析2分)

解析 “前两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如何写景”“有何作用”明确了鉴赏的角度。

从写景的方式来看,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有反衬。

解答第二问时要联系诗歌的情感,由注释和“故国逢春一寂寥”来看,诗歌抒发的是哀情,而景却是美景,很容易联想到以乐景写哀情。

答题时不仅要说出术语,还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白话诗歌】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长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叫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你路经的九华山路云雾缭绕,寺宇时隐时现,眼前的清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明确坚定,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6.(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

(11分)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全词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

B.词的上阕词人着力描写风尘之恶,写出了当时铁骑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的景象,堪称千村寥落,民不聊生。

C.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

D.词人用《汉书》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而“何日请缨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

E.南北两宋之交,豪放词风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艺术风格的转变根源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了词的时代性主题。

答案 BE

解析 B.“风尘恶”乃词的过片,并非上阕的主要内容。

E.豪放词风并没有“完全取代婉约词风”。

(2)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6分)

答:

 

答案 开篇写词人登临黄鹤楼北望中原失地,回想当年歌舞升平,心中满是对北宋朝廷享乐致山河沦陷的悲慨;(2分)接着写金兵侵占中原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国破家亡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2分)最后遥想自己统领精锐之旅肃清河洛的情景,心中满是胜利的报国信念和收复失地的乐观情绪。

(2分)

解析 “变化过程”明确了鉴赏的内容和角度。

由题干来看,作者的感情是变化的,可以逐句分析。

上片今昔的对比和“风尘恶”等字眼,表达的是作者的感伤(或愤慨);下片的“兵安在”“民安在”,抒发的是国家破亡的感慨;“再续”,联系岳飞的经历和精神,可知其中蕴含着豪情。

【白话诗歌】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

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得掩映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画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

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

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7.(2018·广东汕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问题。

(11分)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其二)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②,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③。

[注] ①鸦片战争爆发后,力主禁烟抗英的林则徐被贬戍新疆,启程赴伊犁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口占:

不起草稿,随口吟诵。

②《左传·昭公四年》言郑大夫子产因改革遭谤,仍曰:

“何害?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③山妻:

对己妻的谦称。

老头皮:

老头子。

此联作者“自注”云:

“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

‘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

’对曰:

‘臣妻有一首云:

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

‘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

’妻子失笑,坡乃出。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自谦体力衰弱、才智平庸,言外之意是贬赴新疆就不会再“神疲”了,否则反而会“不支”,平淡话语中隐隐透出政治风暴后诗人疲乏低沉的心态。

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既有句间对仗,如“生死以”对“避趋之”;又有句内对仗,如“国家”对“生死”,“祸福”对“避趋”,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字驾驭功力。

C.颔联含意丰富,既指目前贬戍伊犁远行,纵然是祸也在所不辞;也表明自己不论过去将来,其所为都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坚定态度。

D.颈联感谢君王,认为贬谪是君王对诗人的宽厚处分,只借此向家人诉说衷肠,心平气和地解除家人对他远行的担忧,希望获得家人的理解和谅解,别无他意。

E.“养拙”相当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之意,守本分、不显露自己,此句诗言“我”适宜归隐田园,语气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答案 DE

解析 D.不只是起宽慰家人的作用,也是为了规避复杂的政治斗争而不得不说的官场话,体现出朝廷重臣不敢轻言牢骚的深沉,从字面上看心平气和,实则心底埋藏剧痛。

E.言此去伊犁退隐不仕,当一名普通戍卒刚好适宜,并没有归隐田园之意。

(2)尾联用典有何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尾联引用苏轼以效仿隐士杨朴妻作诗来安慰家人的典故,是故作玩笑戏语来同亲人告别,安慰亲人。

(概括典故,指出实质,共2分)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此行生死未卜的隐隐忧患,对家人的脉脉关怀和深厚感情,也显示了旷达的胸怀,幽默诙谐的风度。

(深层情感,共3分)用典显得含蓄隽永,言简意赅。

(表达效果,1分)

解析 首先要指出尾联运用的什么典故,然后分析作者运用此典故是为了什么,然后再分析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最后要分析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注释中对典故作了说明,“断送”二字流露出对未来的担忧,同时,其中的“断送老头皮”又包含了乐观的态度。

【白话诗歌】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来为我送行。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

(11分)

楚城

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题为“楚城”,而只用第一句写“楚城”,第二句和三、四句则分别写“屈原祠”和江中“滩声”,构思谋篇,新颖创辟。

B.“荒”与“悲”分别用侧面烘托与拟人的写法,奠定了全诗悲凉苍老的感情基调。

C.楚国的命运与屈原的遭遇密不可分,诗人一见“楚城”的荒芜,就想到了屈原的遭遇。

D.“一千五百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意在说明陵变谷移,城荒猿啼,一切都不似旧时。

E.诗人纳“楚城”和“屈原祠”于“滩声”之中,并以“滩声”的“似旧”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

答案 BD

解析 B.“荒”主要是侧面烘托,“悲”则用了拟人和侧面烘托。

“猿鸟”何尝懂得人世的盛衰,说“猿鸟”尚且为“楚城”之“荒”感到悲哀,则凭吊者之悲哀更可想见。

D.“夸张”的修辞不当,“一千五百年”是对自屈原投江到陆游写诗这一时间段的概括。

(2)“只有滩声似旧时”一句借助“滩声”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答案 诗人先由屈原祠想到屈原,又想到南宋与屈原相同遭遇的爱国志士,其悲愤之情犹如滔滔江水。

故用旧时的滩声来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触景生情,思古讽今,抒发了悲愤慨叹之情。

解析 首先要概括“滩声”这一意象的特点:

似旧。

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一切都荒凉衰败,只有“滩声”和原来一样,借古讽今之意不言而喻,再联系屈原的遭遇,其中也有悲愤之情。

【白话诗歌】

楚城如此荒凉,连猿鸟都为之悲伤,而楚城的隔江,便是屈原的祠庙啊!

从屈原那时到现在,时间已过了一千五百年,除了江上的“滩声”仍像一千五百年前那样“常如暴风雨至”而外,人间万事都不似旧时。

9.(2017·陕西长安一中押题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11分)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 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此身:

献身于国君。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中“独”字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倍感凄凉。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D.这首诗写景绘形、绘声,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不假浮词雕饰,朴实无华。

E.此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CD

解析 C.应为“以动衬静”。

D.没有“虚实相生”。

(2)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6分)

答:

 

答案 ①首联写秋风秋雨初定,雁群频飞,渲染秋意,寄寓乡思。

②颔联借他乡叶落,寒夜孤灯,烘托诗人的孤单凄楚;颈联写小园空寂,寒夜滴露,与僧为邻,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