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3212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学习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学习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学习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学习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目标.docx

《学习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目标.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目标.docx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学习重点】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知识链接】关于小说《故乡》的写作背景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本文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本文抓住这些特点,把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

认真读课文,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任务的特点。

【自主学习】

1、我会写

kuàxiàchúfánɡcìwèichùshenɡmínɡhuǎnɡhuǎnɡ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畜生(chùxū)五行(xínɡhánɡ)少年(shàoshǎo)空间(kōnɡkònɡ)3、辨字组词

扭()胯()畜()贼()橱()

纽()挎()蓄()贱()厨()

4、通过读文,我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事、课文重点写了、、

、四件事。

最后写我体会到。

5、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得很有特点,我愿意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交流。

7、我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是

【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段落多读几遍,体会人物特点。

学法提示: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人物的时候,首先要看他的外貌。

阅读课文,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

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体会到什么?

再与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概括出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从闰土的外貌看出具有特点。

2、默读课文从四件事情,表现闰土哪些特点?

学法提示:

默读课文,把文中闰土的语言划出来,多读几遍,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以便更准确地概括出闰土的特点。

(1)如: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体会到闰土特点。

(2)课文中类似的句段还有很多,我要找出来体会一下。

3、文中的“我”有什么感想?

读14-16自然段。

(1)我的感想是

(2)“我往常的朋友”又是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呢?

(3)“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说的是什么意思?

4、学习方法,尝试运用。

课文中抓住人物特点来描写人的方法很有特色,运用本文写法,抓住身边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让别人很快猜出他(她)是谁。

【整理学案】

【达标检测】

1我能按提示将第一自然段默写完整。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下面是(),都种着()。

其间有一个()的少年,项带(),手捏(),向一匹猹()。

那猹却()。

2、今天我认识了一个()的闰土。

3、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正供长行

()()()()

4、我也能生动准确地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一面》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

【步步为营】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jiào(  ) tuí唐(  )摩suō(  )

憎恶(  ) 踌躇( ) 恣情(  )

2、比较下列各组字形,然后组词:

踱(  )窖(  )挲(  )恣(  )

镀(  )窑(  ) 娑(  )咨(  )

3、选出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A、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B、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C、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D、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4、选出破折号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C、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D、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5、用连线法分别指出下列各种称呼含有什么样的感情。

①同志A、仿效学习的楷模

②朋友B、奋战不息的精神

③父亲C、志同道合的关系

④师傅D、亲密无间的友谊

⑤战士E、崇敬热爱的情怀

6、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破折号的用法可以有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话题转换C.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D.表示声音的延长E.表示插说F.表示话没说完)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50上下的中国人……()

(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

(3).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

您,您就是——”()

(4).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

(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

(6.)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7、1、课文中三次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找出来,说说你读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从外貌描写中,你还体会到哪些东西?

【文海冲浪】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甲: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乙: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

什么?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

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在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拿烟后头已经熏黑了。

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1.文中三次外貌描写都提到“瘦”,这样写的目的是()

A.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

B.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

C.衬托了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

D.暗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

2.从观察的角度比较分析,三次外貌描写有何不同?

甲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

3.这三段外貌描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段文字,作者通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______的人。

三、阅读课文5-37段,回答问题:

1.结合上下文解释“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中的“赫然”。

赫然:

2.用一个成语概括“我”对《毁灭》一书的态度和感情,然后结合原文简要说明原因。

答:

3.“我”对鲁迅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

表现在哪些地方?

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答:

4.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我”的?

为什么会这样?

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答:

5.选段表现了鲁迅先生哪些品质和精神?

答:

6.选段中有画线的句子: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结合上下文分析,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说。

答:

三、读完三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的人。

(二)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

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

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

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

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

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前一部分记叙的发展和升华。

2、“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一句中“路”指的是什么样的一条路?

3、“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呢?

4、文中说:

“现在,先生是死了!

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5、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阿累与鲁迅的“一面之交”源于他渴望得到《毁灭》和《铁流》这两本书。

在当时,这两本书是追求进步的作者的精神食粮。

书确实能给人带来精神鼓舞,请以亲身经历来证明这一点。

(300字左右)

答案:

【步步为营】

1、窖颓挲wùchóuchǘzì

2、略

3、B

4、A

5、①——C②——D③——E④——A⑤——B

6、1.E2.A3.F D  4.B  5.A  6.B

7、突出鲁迅的外貌的主要特征——瘦,表现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忘我工作为国担忧)痛恨反动派,意志顽强。

【文海冲浪】

(二)1、C

2、观察的角度不同:

甲从远处粗线条地勾勒;乙从近处细描;丙面对面仔细地观察。

3、开放试题,能说出“胡须”和“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之间的相似即可。

仿句抓住特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语言通顺即可。

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痛恨反动派,意志顽强。

(5、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

“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

(三)1.这里是鲜明的意思。

2.爱不释手。

原因是:

“我”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他看到过一本杂志上介绍《毁灭》是一本好书,又看到书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信任,使他更加相信这是一本好书。

3.热爱、敬仰鲁迅先生,例如文中对《毁灭》爱不释手,重要原因是发现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再如证实了眼前站着的是鲁迅先生时,“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他热情地称鲁迅先生为“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

”赞美他为“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充分表达了崇敬之情。

他关心先生的身体,例如他“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他深深地为先生的健康担心,

4.鲁迅先生热诚地关心帮助“我”,向“我”推荐书籍,并亲自从书架上扳下来,递到“我”手里,知道“我”经济困难,一本书送给“我”,另外一本只收本钱。

因为先生看到“我”热爱进步书籍,断定“我”是追求进步的青年,先生对“我”寄以厚望,热心地为“我”的进步提供条件。

5.鲁迅先生热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如上题的分析。

他为了革命鞠躬尽瘁,没有休息的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以至于脸色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

6.在里屋鲁迅先生已经听到“我”和内山的交谈,知道了“我”经济状况不好,又知道“我”热爱进步书籍,所以准备把自己的译作《铁流》送给“我”,而且要再向“我”推荐一本好书,所以这样说。

这也表现出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

(二)

1、抒情、议论。

2、这里的“路”是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3、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我”更加坚强起来。

4、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

六语第二十课《有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说出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能够说出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能够说出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知识链接:

臧克家(1905~2004)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

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

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除了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学法提示: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以鲜明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感情,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认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

(1)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2、《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怀着情感而写的。

3、“有的人”诗中指和的人。

鲁迅先生属于

一种人。

全文采用对比手法,褒贬鲜明。

作者从鲁迅生前,去世后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

4、我能理解诗句中的几个词语

5、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节)

第二部分(第节)

第三部分(第节)

6、我有几个问题要与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

阅读提示: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1、第一节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人作了对比?

如何进行对比的?

3、我会写出“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字的妙处。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我是这样理解这节诗的。

5、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我认为它的好处是:

(三)拓展延伸

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为什么不直接以纪念鲁迅为题,而取名为“有的人”?

(四)课堂小结:

从这首诗中,我体会出一个这样的道理。

课堂检测:

1、“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A.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D.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3、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③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

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

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

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

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

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

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

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

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评: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指定活动计划,使学生心中更加明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及意义。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利于更好的完成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迈进诗歌的殿堂。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小结方法:

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

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

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

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

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

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