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旅游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2148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至县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东至县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东至县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东至县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东至县旅游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至县旅游总体规划.docx

《东至县旅游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至县旅游总体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至县旅游总体规划.docx

东至县旅游总体规划

东至县旅游总体规划

第一章  旅游规划总纲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的开发东至县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东至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皖南旅游名县,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安徽省东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二条 规划范围

东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范围为东至县行政辖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9′—117°18′北纬29°34′—30°30′,总面积3256.3平方公里。

第三条 规划年限

本规划年限为2005至2020年,分为三个阶段:

●近期 2005~2010年   奠基与起步阶段

●中期 2011~2015年   攻坚与突破阶段

●远期 2016~2020年   腾飞与持续阶段

 第四条 规划性质

东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性质是一个具有显著综合性的战略发展规划。

第五条 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政策法规依据

⑴《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2001年

⑵《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10月

⑶《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旅游局,2000年10月

⑷《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1990年2月

⑸《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国家旅游局,1994年1月

⑹《安徽省旅游管理条例》,1999年3月

⑺《中国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世界旅游组织,2001年12月

⑻《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2004年3月

⑼《池州地区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讨论稿)》

⑽《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⑾《东至县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

⑿《东至县城镇发展总体规划》

(13)《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3、行业标准依据

⑴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⑵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⑶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⑷国家标准GB/T18973-2003《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4、其他基础资料

⑴《东至县志》

⑵《政府工作报告》

⑶东至相关旅游资源资料

第六条 规划指导思想

1、运用现代旅游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科学的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密切结合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全方位规划设计东至的旅游产业,使规划具有地方特色性、战略指导性、科学前瞻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2、立足安徽省和池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优势,准确定位东至县的旅游产业,全方位提升旅游品牌形象,确立东至县在池州旅游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市场潜力,确定旅游产业发展特色和品位,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目标。

3、科学分析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现状,抓住制约东至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对症下药,确立东至县旅游产业的战略方向和未来走势。

4、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从理顺体制入手,走旅游资源市场化,旅游产品精品化、旅游景区品牌化、旅游产业集团化的路子,使东至县真正成为皖南旅游的一份子。

5、全方位设计支持保障系统,尤其是针对东至县的实际情况,在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人力资源三方面进行保障性、创新性设计,切实把旅游业提高并培育为东至县的支柱产业。

6、坚持旅游规划同安徽省和池州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相一致,与当地城市建设和区域开发相协调,突出特色,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第七条 规划原则

系统性原则;特色原则;参与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二章  基础研究

第八条 旅游资源调研与评价

1、旅游资源的分类

通过室内对东至县旅游局提供的旅游资源资料的研究,同时对重点旅游资源现场考察的基础上,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GB/T18972—2003),结合东至的实际情况共确定东至旅游资源单体120个,分属7个主类、20个亚类、47个基本类型,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所列的全国155种基本类型的30.32%,属旅游资源丰富之列(根据以往的旅游资源调查经验,县级区域内旅游资源类型数目比例大于30%为丰富)。

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GB/T18972—2003)的标准,在品质结构上,东至县共有优良级旅游资源16个,普通级旅游资源104个。

优良级旅游资源中,五级旅游资源0个,四级旅游资源5个,三级旅游资源11个,占全部资源的比重13.33%;普通级旅游资源中,二级旅游资源45个,一级旅游资源59个,占全部资源总数比重的86.67%;从五、四、三、二、一级旅游资源的数量和所占比重来看,旅游资源的品质结构整体呈金字塔型分布。

               东至县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结果统计表

项目

优良级旅游资源

普通级旅游资源

总数

等级

五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一级

数量

0

5

11

45

59

120

所占比重(%)

0.00

4.17

9.17

37.50

49.16

100.00

东至县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统计表

四级:

升金湖、历山、尧渡河、南溪古寨、东流老街

三级:

陶公祠、天台山森林公园、东坞瀑布群、香口温泉、万亩生态茶园、曹村农业科技示范园、黄泥湖、明王禅寺、马坑森林浴场、东流双塔、红鱼塘

3、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⑴旅游资源总体基础较好,具有发展旅游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依托

⑵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交相辉映,内涵和特色突出

⑶旅游资源禀赋缺乏突出优势,总体愉悦度一般

⑷旅游资源个性不强,缺乏重量级、富于张力和震撼力的精品资源

⑸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的雷同、相似和接近

 

4、区际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东至县与近邻旅游资源对比分析

县域名称

主要旅游资源

石台县

极品级: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优良级:

蓬莱仙洞、慈云洞、黄崖峡谷、太极迷洞、鱼龙洞、星火古树群、崇得堂戏台

贵池区

优良级:

秋浦河、杏花村、清溪河李白仙踪、齐山、万罗山、宵坑大峡谷、大王洞、四岭水库、玉境潭、龙池瀑布、十八索、高氏宗祠、滩戏楼、百牙三塔、兴济桥、昭明钓台、升金湖

青阳县

优良级:

九子岩、天柱仙踪、狮子峰、仙人谷、花台、笔架山、黄石峡谷、南阳神龙谷、独秀峰、天华峰、将军湖水库、青阳博物馆、齐村生态庄园、青阳石桥、青阳腔

九华山管委会

极品级:

九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

东至县

优良级:

历山、尧渡河、南溪古寨、东流老街、陶公祠、天台山森林公园、升金湖、东坞瀑布群、香口温泉、万亩生态茶园、曹村农业科技示范园、黄泥湖、明王禅寺、马坑森林浴场、东流双塔、红鱼塘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

⑴在池州市范围内,极品级资源有牯牛降和九华山,且这两处开发都比较成熟,目前在池州市范围内具有垄断性优势,尚没有其它旅游景区(点)能与其平起平坐。

⑵从优良级资源的数量上看,东至县优良级旅游资源的数量不输于周边的县(区)。

⑶从旅游资源的内容上看东至县境内的历山、香口温泉、南溪古寨以及以东流老街、陶公祠为核心构成的东流古文化区在池州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其余资源与周边地区存在着相似和接近的情况。

5、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思考

⑴资源整合策略

以整合方式优化东至旅游资源,整合对象是一些单一、零散、缺乏规模和基础的旅游资源。

⑵市场需求策略

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市场的需求动态,结合东至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⑶主题串线策略

摒弃传统的以一个寺院、一个故居、一个瀑布、一片竹林作为旅游景点、旅游景区的思维方式,通过一个主题、一条主线等方式串连成区,使原本不构成很强吸引力的资源整合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的旅游核心区域。

⑷智力资源策略

东至旅游资源开发不能过多地依赖于资源本身,而应着重于策划者、开发者的“智力劳动”,实施智力资源策略。

⑸固旧培新策略

东至旅游资源开发应积极实施“固旧培新”策略,重点对已经进行初步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培育东至旅游资源的新的亮点。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总体上应采取限制政策,避免遍地开花,特别是一些资源雷同、品位不高的自然旅游资源,应严格控制,暂缓开发。

第九条 旅游发展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⑴历史文化优势

⑵良好的生态环境

⑶区位优势

⑷优越的对外交通条件

2、劣势(Weaknesses)

⑴相对低迷的区域宏观经济环境。

⑵投资乏力,体制有待完善。

⑶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高,产品比较单一,产品品位急需提升,内容有待丰富,旅游开发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⑷缺乏吸引力强的“主打产品”。

⑸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

⑹旅游人才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机遇(Opportunities)

⑴国家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机遇

⑵“两山一湖”旅游区发展带来的机遇

⑶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

⑷旅游发展趋势转向生态和文化

⑸周边近距离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

4、挑战(Threats)

⑴政府主导性资金投入有限,旅游发展资金筹措难度大。

⑵体制、政策、管理和人员的不足。

⑶周边旅游区对东至旅游空间挑战。

⑷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 发展战略思路

第十条 战略思想

东至县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本战略思想是:

以东至县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资源基础,围绕着建设皖南环境优美的旅游名县目标,利用已经形成的较广泛的经济联系和优越的区位、交通与市场优势,突出体验旅游的规划理念,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景区建设,积极开发高品位旅游景点,培育持续的旅游吸引力,形成以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乡村休闲型旅游产品和自然生态型旅游产品为主体旅游产品,旅游与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格局,将东至建成兼具观光、休闲、文化、生态、民俗等功能的旅游地,“两山一湖”旅游品牌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和赣北旅游区的转憩地,使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第十一条 旅游发展目标定位

1、目标定位

⑴总体目标 

在规划期内把东至建设成为皖南旅游名县,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

●通过培植东至旅游业以达到培养旅游产业,强化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向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跨越和发展。

●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使旅游业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通过发展旅游业,形成东至自己的旅游品牌,扩大东至的知名度。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游憩四效益相结合,实现形成东至旅游的独特形象,提升整个池州市旅游形象,丰富安徽旅游产品的最终目的。

⑵区域定位 

皖南旅游区的西门户,皖南和赣北旅游区结合处具有接待、中转、组织等功能的转憩地,安庆、池州、九江等城市近郊休闲基地。

⑶产业定位

近期定位是:

奠定旅游发展基础,形成第三产业龙头。

中期定位是:

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初步形成支柱产业。

远期定位是:

巩固支柱产业地位。

2、目标体系

⑴经济指标预测

东至县旅游业发展经济指标预测

目标年

2004

2010

2015

2020

国内旅游

旅游收入

(亿元)

0.69

3.9

16.0

34.8

游客接待总量

(万人次)

33.0

98.5

227.5

336.3

增长速度(%)

20.0

15.0

10.0

国际旅游

旅游收入

(万美元)

100

525

1250

游客接待量

(万人次)

0.5

1.5

2.5

国际国内游客接待总量

(万人次)

99.0

229.0

338.8

旅游总收入

(亿元)

0.69

4.0

16.5

35.8

旅游增加值(亿元)

0.28

1.6

5.9

14.1

占GDP的比重(%)

3.24

7.94

11.10

⑵社会目标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社会统筹作用,扩大就业。

到2010年东至旅游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4500~5500人,间接就业岗位13000~16000人;到2015年提供直接就业岗位8000~10000人,间接就业岗位20000~25000人;到2020年提供直接就业岗位12000~14000人,间接就业岗位35000~38000人。

改善东至的城市形象,扩大对外交流,提高东至的知名度,增强东至人民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与自身素质,促进社会文明与经济繁荣,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⑶文化目标

保护东至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东至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和强化东至的特色文化。

⑷环境目标

东至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区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重点加强对景区与旅游道路两侧的环境综合保护与治理,逐步实现旅游干道两侧园林化;在全县推广大地园林化、乡村田园化,强化东至在皖南的环境对比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统一,使东至县旅游总体环境达到舒适、康益和安全。

⑸品牌目标

将东至建成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塑造“尧舜圣境,休闲港湾”的品牌形象;将历山风景区建设成为4A级旅游区;东流古文化区建成3A级旅游区;与贵池区合作共同开发升金湖,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

第十二条 旅游发展战略

1、跨越式发展战略

跨越式即大跨度的追赶、赶超。

多年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表明,跨越式发展是可行的。

东至的旅游业应在政府主导下,实行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双低的资源有效配置,优化区域内的投资创业环境,集中公共资源、社会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才能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居民、投资者、旅游者、地方政府共同受益。

2、资本集聚战略

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大手笔的资金投入,更离不开外部资本的注入。

东至在继续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和扶持的同时,更要通过政策、服务、环境和社会氛围的优化,全力招商引资,开通多种融资渠道,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资本转移,非旅游产业向旅游业发展的产业转移,以此带动东至县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应通过规划立意、设计创意、环境舒适、政策有利、渠道流畅、项目精湛和手段创新的途径,大范围、多层次地集聚资本,高标准、高品位地开发建设文化与生态旅游项目。

其中,产品创新、景区形态创新和体制创新是三大重点,景区开发应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大公司的合作、转让经营权等方面有大突破、大动作和大手笔。

3、旅游形象战略

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法宝,在旅游市场供需双方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旅游目的地形象已成为影响人们外出旅游选择旅游目的地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影响旅游者决策行为已不一定总是距离、时间、成本等一般因素,旅游地的知名度,美誉度,认知度或其它一些因素也许更为重要,东至可以通过形象设计,增加游客的认知度,引起游客的注意,诱发出行欲望。

同时通过环境治理、绿化、项目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商品和全方位的旅游公关推广活动(含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促使旅游者、公众和媒体从视觉和实地体验中加深印象,从而树立起独特的旅游形象,成为区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另外,旅游形象还可以使东至旅游决策部门的领导从旅游资源中识别最核心的部分,把握未来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方向。

4、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旅游业的开发能够在促进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对环境保护不形成损害,即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后代开创一个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二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既能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又能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实现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

换言之,就是要适度开发,讲求长远规划,克服一切急功近利的做法,通过协调与其它主导产业的关系,使旅游发展顺应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三是要重视各级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为旅游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软件方面的保障。

东至的发展既要实现旅游开发建设区域的产品、服务、管理和环境的协调有序,也要实现控制区域景观和环境的整体和谐,更应实现旅游区与周边社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旅游经济与城镇建设的协调同步发展,以实现政府、民众、经营者的互利共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东至的旅游业长远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人的责任,因而需要政府部门、企业、旅游者和当地民众的认同、支持和积极参与。

 5、竞争与合作战略

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在空间上存在竞争和合作关系。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高度开放、市场规则日益完善的趋势下,旅游产业的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区域整体互动。

整体互动包括内部(县内)的一体化和外部的一体化。

基本路径是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即政府主持、引导、调控下的一体化开发、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推广促销。

为此,东至应打破行政分隔、部门分隔和行业分隔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按照旅游发展的要求构建管理机构和运作体制。

●要求思想解放、观念变革。

为了东至的整体发展,必须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开放模式,打破部门、行业、行政归属利益,按市场经济规律和提升东至县整体的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来构建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设立旅游区域统一协调机构,以确保资源优化配置,有序开发和统筹发展。

●利用皖南大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在旅游业合理有序竞争的同时,东至与周边地区政府应拿出支持和扶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林业、交通、城建、商业、水利、农业、轻工业、文化、文物、电力、乡镇等各个系统和行政机构。

●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是资源有效配置前提下的市场份额和收益最大化,培育竞争优势,并按统筹原则,兼顾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利益,重视农民利益,调动、激励全县各行各业和全县人民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最终形成调控有效、运作规范、市场竞争力强、企业增效和民众致富的旅游产业架构。

为此,在突出差异和特色的基础上,更应形成空间合作、互动关系。

相互宣传推广、延伸旅游线路、提供客源,形成县域内外的利益共同体。

6、人才战略

人才既是东至旅游业的创业之本、竞争之本、发展之本,也是旅游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要素。

东至旅游业实施人才战略,目的是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适应市场发展的旅游人才队伍,包括行业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为此,东至必须利用和开发县内外、国内外人才市场和人才资源,运用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构筑整体素质、能力超过周边区域的人才高地。

同时,县内开通多渠道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并以法律、经济和制度手段,营造重视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氛围。

第十三条 分阶段战略任务

1、近期(2005——2010年)

大力提升东至在邻域内的综合竞争力,使东至真正成为“两山一湖”旅游品牌系列中的一份子。

具体包括:

●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把历山风景区、东流古文化区、仙寓山-东坞瀑布群景区、升金湖湿地公园、香口温泉旅游区作为开发重点,同时积极开发其它旅游景区(点),在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部分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后续的规划设计工作,积极对外招商。

●整合东至旅游目的地形象,制定系统的市场促销计划。

●进行以道路交通和旅游接待设施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接待能力,改善旅游业发展的接待环境。

●培训一批具有现代市场经营理念、专业知识丰富、业务水平过硬的旅游开发与管理人才。

●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系统的旅游管理办法。

2005年至2010年间,东至县年均游客接待量增长率达20%,到2010年东至县接待国内游客98.5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亿元人民币,旅游增加值达1.6亿元人民币,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3.24%,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

2、中期(2011——2015年)

构筑规模化旅游效应,赶超周邻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把东至旅游逐渐纳入皖南、赣北旅游的品牌系列,参与本区域内旅游市场的竞争和合作。

具体包括:

●强化和提高旅游软环境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提高东至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

●加强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系统建设。

●根据不同的定位,全面开发东至旅游景区(点)。

●根据产业均衡原则,逐步跟进旅游产业的升级计划。

2011年至2015年间,东至县年均游客接待量增长率达15%。

到2015年,东至县接待国内游客205.0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9亿元人民币,旅游增加值达5.95亿元人民币,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7.16%,旅游业初步成为东至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远期(2016——2020年)

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完成旅游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2016年至2020年间,东至县年均游客接待量增长率达10%。

到2020年,东至县接待国内游客330.1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2亿元人民币,旅游增加值达14.08亿元人民币,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10.91%。

旅游业巩固支柱产业地位,与全县经济协调发展。

第四章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规划

第十四条 空间布局规划

通过对东至旅游资源分布特点的分析,结合县域的地理环境、交通线路和行政区划的现状,东至旅游开发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思路是:

“一心一线三片”即:

一心:

尧渡镇综合旅游接待中心;

一线:

206国道旅游轴线;

三片:

北部生态湿地旅游片区、中部寻幽访古旅游片区、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片区。

1、一  心:

尧渡镇综合旅游接待中心

⑴空间范围

主要位于东至县城尧渡镇及城区近郊

⑵功能定位

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接待中心

⑶开发要点

尧渡镇是东至行政中心,也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旅游接待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因此,在东至县旅游发展过程中要紧紧依托尧渡镇,将其建设成为东至县旅游发展的综合旅游接待中心和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

具体包括:

——高标准执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城市各功能区块,同时把旅游功能作为城市一个重要的功能予以考虑。

——提高城市的经营水平、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水平。

通过旅游运作使城市资产得以升值和增值;扩大城市的经济实力,提高城市的品位,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建设和完备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尧渡镇旅游配套设施及功能。

要使尧渡镇成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使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这六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最大满足。

——通过景观与环境建设,包括整体风貌、标志性建筑物及景点、景观通道的建设,使尧渡镇获得景观和环境吸引。

——提高城市的聚散功能(交通)和服务辐射功能。

——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中提升县城园林绿化和夜景美化的品位。

提高县城绿地覆盖率,加强城市美化的力度。

在县城的园林化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加强县城氛围吸引。

城市文化底蕴的挖掘有助于东至县城旅游气息的增加。

东至旅游的吸引与东至市民密不可分,市民对游客友好的态度,有助于形成东至友好的城市氛围;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