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第1819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128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第181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第181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第181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第181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第181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第1819篇.docx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第181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第1819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第1819篇.docx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819篇

第18篇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

(九上)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①//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第一段:

交代湖心亭看雪的经过及所见雪景。

第①层:

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

第②层:

记述赏雪的具体经过。

续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①//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的人呢!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第二段:

写湖心亭赏雪时的奇遇。

第①层:

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②层:

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文学常识】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文章主旨】本文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叙了一次作者独往湖心亭赏雪的往事,展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

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写作特色】1.本文多运用白描手法,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

如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都是以白描来写意传神的。

2.本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如作者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称量雪的世界,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将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

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矣

指示代词,这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是日更定矣

ɡēnɡ,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

ɡènɡ,还

一词多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大的,跟“小”相对

见余大喜曰

表示程度,非常、十分、很

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上下一白

副词,全、都

余拏一小舟

数词,一

词类

大雪三日

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活用

客此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与余舟一芥

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虚词

天与云与山与水

连词,和,同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问其姓氏

代词,代指“他们的”

更有痴似相公者

代词,相当于“……的人”

一、重点词句

1.解释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消失

(2)余拏一小舟拏:

撑(船)

(3)拥毳衣炉火拥:

裹、围

毳:

鸟兽的细毛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

尽力

(5)及下船及:

等到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哪能

(7)是日更定矣更定:

晚上八时左右

(8)雾凇沆砀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9)见余大喜曰大:

非常、十分、很

(10)客此客此:

客居此地

(11)上下一白白:

白色

(12)舟子喃喃曰舟子:

船夫

(13)更有痴似相公者相公: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2.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

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3.一词多义

(1)更

①是日更定矣__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

 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2)一

①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②惟长堤一痕数词,一

(3)是

①是日更定矣指示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大雪三日

原意为:

雪花;句中意为:

下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

原意为:

客人;句中意为:

客居。

(2)名词用作状语

与余舟一芥

原意为:

小草;句中意为:

像小草一样微小。

5.重点虚词

(1)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词,和,同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4)问其姓氏代词,代指“他们的”

(5)更有痴似相公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6.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见”前省略主语“他们”)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的人呢!

二、内容探究

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

痴人“痴”在何处?

请分别概括。

奇景“奇”在:

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牛或嗅儿顶,舐儿掌,儿亦不惧。

稍长使之牧,儿出即出,儿归即归,儿行即行,儿止即止,儿睡则卧于侧,有年矣。

一日往牧牛,忽狂奔至家,头颈皆浴血,哮吼以角触门,儿父出视,即掉头回旧路,知必有变,尽力追之,至野外则儿已破颅死,又一人横卧道左,腹裂肠出,一枣棍弃于地。

审视乃三果庄盗牛者——三果庄,回民所聚,沧州盗薮也。

始知儿为盗杀,牛又触①盗死也,是牛也有人心焉。

又西商李盛庭②买一马,极驯良,惟路逢白马,必立而注视,鞭策不肯前,或望见白马,必驰而追及,衔勒不能止。

后与原主谈及,原主曰:

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

是马也亦有人心焉。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触:

抵、顶。

②李盛庭:

人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日与牛嬉戏   日:

每天

(2)牛或嗅儿顶或:

有时

(3)始知儿为盗杀始:

(4)鞭策不肯前策:

鞭打,鞭策

2.下列与上文“是马也亦有人心焉”中“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长使之牧,儿出即出,儿归即归。

孩子长大了一些,家里便叫孩子去放牛。

孩子出门,牛跟着出门,孩子回家,牛跟着回家。

(2)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

这匹马本来是白马生的,经常要寻找它的母亲。

4.读完本文,你有何感悟?

示例:

牛、马这些兽类都如此重情重义,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做到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实词延伸

(1)日

①主人日再食每天

②是日更定矣天

(2)或

①或王命急宣有时

②或遇其叱咄有时

③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⑤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3)始

①蒙乃始就学开始

②始龀,跳往助之才、刚

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才、刚

④始一反焉才

(4)策

①执策而临之马鞭

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鞭策,用马鞭驱赶

③策勋十二转记载

(2015·河北中考)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

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

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

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⑥甘鲜焉。

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

钺往涕泣奉迎⑧,母自惭,从之。

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

奉母终身怡然。

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归钺:

人名。

②喋喋:

说话没完没了。

③数:

屡次。

④依依:

依恋的样子。

⑤窃:

偷偷地。

⑥致:

送达。

⑦饥:

饥荒,年成不好。

⑧奉迎:

迎接。

奉,敬辞。

⑨卓:

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

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

“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 ④ )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①父大怒逐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①母与其子居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因为这样(因此)

(2)钺贩盐市中市:

市场(集市)

(3)而己有饥色色:

脸色

(4)奉母终身怡然怡然:

高兴的样子

4.对选文中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示例:

归钺流着泪说:

“母亲,我接您来了。

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

我会好好照顾您的!

”后母说:

“孩子,过去都是我糊涂啊,让你受委屈了。

那我就跟你走吧。

5.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

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同住;③忍饿让食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

                第19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能)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做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第一段:

运用了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引出观点:

舍生而取义。

第①层:

以鱼和熊掌作比,是取饮食之物,熊掌远比鱼贵重,故舍鱼而取熊掌就是常理。

用这层日常饮食的关系为比,使人易于理会“义”比生命还重要的命题。

第②层:

阐述儒家的生死观。

生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关头,但却有更重要的“义”作为取舍的标准。

这是从正面陈述“舍生取义”的问题。

第③层:

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上一段的话,说明“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道理。

最后一句表明“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个性善的主张。

  一箪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但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二段:

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①层:

举例“平民”“乞丐”,都有这种羞恶之心,不愿受侮辱去得那点饮食来活命。

第②层:

以“万钟”为引子,从三方面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说明“不辩礼义”受“万钟”的荒唐,并道出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论点。

【文学常识】《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文章主旨】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续表

【写作特色】1.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的使用。

例如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

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

2.本文气势充沛、议论犀利。

选取“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剥笋,逐步深化。

【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现实意义】“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

“取义”也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

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地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P48“课后习题四”)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同“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古今异义

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

豆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

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

计时的器具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益处;今义:

增加

一词多义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困

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的尽头

而乐亦无穷也

形容词,穷尽

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

弗敢加也

虚夸,夸大

词类活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动词用作名词,求得生存的手段

虚词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此之谓失其本心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皆有之

代词,它,指“羞恶之心”

得之则生

代词,它,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代词,他,指“行道之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它,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它,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助词,的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虚词

呼尔而与之

连词,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却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连词,表顺承,就

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对

虚词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连词,表承接,那么

得之则生

连词,表承接,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连词,表转折,却

今为①宫室之美为②之

①为:

表目的,为了②为:

做,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动词,做

虚词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疑问代词,相当于“为什么”

万钟于我何加焉

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意思为:

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意思为:

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①得同德,意思为:

感恩、感激。

②与同欤,意思为:

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意思为:

先前、从前。

2.解释词语

(1)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

超过,胜过

(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祸患,灾难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假如,假使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

凭借,根据

是:

代词,指生存的办法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

因此,由此可见

(6)贤者能勿丧耳丧:

丧失

(7)蹴尔而与之蹴:

踩踏

与:

(8)乞人不屑也不屑: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9)失其本心    本心:

本性,指人的羞恶之心

(10)故不为苟得也故:

所以

(11)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讨厌,憎恨

(12)妻妾之奉奉:

侍奉

(13)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停止

(14)生,亦我所欲也欲:

想要

(1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

能够

(1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

不仅,不只是

是心:

这种心

(17)一豆羹    豆: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1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优厚的俸禄

3.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

豆子。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

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

计时的器具。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益处;今义:

增加。

4.一词多义

(1)加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②弗敢加也虚夸,夸大

(2)穷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困

②欲穷其林__动词,走到……的尽头__

③而乐亦无穷也形容词,穷尽

5.词类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原意为:

生存;句中意为:

求得生存的手段。

6.重点虚词

(1)而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顺承,就

(2)于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3)与

①呼尔而与之动词,给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4)为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做,接受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表目的,为了

(5)则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连词,表承接,“那么”

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__连词,表承接,就__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转折,却

(6)之

①呼尔而与之代词,他,指“行道之人”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助词,的

(7)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疑问代词,相当于“为什么”

(8)万钟于我何加焉语气词

7.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二、内容探究

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

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为什么?

“义”是道义、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2016·河北中考)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

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

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徙倚⑨听之,曰:

“异哉,何其⑩悲也!

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

吾将问之。

”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⑪,见东坡,泣自若⑫。

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妪曰:

“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

而吾子不肖⑬,遂举以售诸⑭人。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⑮宁⑯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东坡亦为怆然。

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东坡因再三慰抚,徐⑰谓之曰:

“妪之旧居,乃吾所售⑱也。

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即命取屋券⑲,对妪焚之。

呼其子,命翌日⑳迎母还旧第,竟不索B21其直B22。

  【注释】①邵民瞻:

人名。

②东坡:

苏轼的号。

③五百缗:

五百贯钱。

④倾囊:

尽出其所有。

⑤偿:

偿还。

⑥卜:

选择。

⑦第:

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

⑧得日:

过了几天。

⑨徙倚:

走过去斜靠着。

⑩何其:

多么。

⑪老妪:

老妇。

⑫自若:

依然如故。

⑬不肖:

不成材。

⑭诸:

相当于“之于”。

⑮诀别:

分别。

⑯宁:

难道。

⑰徐:

慢慢地。

⑱售:

这里是“买”的意思。

⑲券:

契据。

⑳翌日:

次日。

B21索:

求取。

B22直:

通“值”,价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

听到(听见)

(2)东坡亦为之怆然怆然:

悲伤(忧伤)的样子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即:

立即(马上)

(4)竟不索其直竟:

竟然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

4.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

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

5.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

示例一:

苏轼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

示例二:

相与步于中庭。

示例三:

夜与怀民步月。

实词延伸

(1)闻

①鸡犬相闻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