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世界现代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717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9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世界现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世界现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世界现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世界现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世界现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世界现代史.docx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世界现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世界现代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世界现代史.docx

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世界现代史

2014年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

(世界现代史)

一、选择题:

1.列宁说:

“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列宁谈及的“革命”是指()

A.十月革命B.七月事件C.3月18日革命D.二月革命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俄国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同时,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这反映了二月革命前的俄国状况。

故选D。

十月革命和七月事件发生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通知时期,排除A、B;3月18日革命是指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排除C。

2.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分析,说明应是1917年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的二月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因此应选D项。

3.下图是纪念十月革命中的一个镜头,老人和孩子的脸上流露出对十月革命的深切崇敬,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思想认识达成统一

B.俄罗斯要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C.俄罗斯要向社会主义国家表示友好关系

D.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和图,可知十月革命在俄国人心目中的影响力,实质说明了十月革命的深远影响,故选D。

A、B、C三项与图文无关。

4.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指的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二次,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也即新经济政策。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5.“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

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

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好转后进行的调整,它是在从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过度到资本主义的时代的政策,材料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说明当时的人对新经济政策产生了困惑,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构想不同。

6.赫鲁晓夫曾说:

“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能力。

材料有效信息“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故选A。

7.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判断,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代,对斯大林体制虽有触及,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这一点为五年计划报告内容所证实。

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

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B项正确。

8.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

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

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答案】D

【解析】勃列日列夫改革的前期,成效明显,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D项符合题意;中后期问题很多,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A项错误。

他的改革没有冲击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

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

9.“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美国经济危机的理解。

从材料看,当时美国的生产猛增,而工人的工资却增加很少,故选C。

10.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

“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

”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答案】C

【解析】抓住题中的时间:

1933年,可知西方大经济危机影响了中国知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故选C。

11.罗斯福曾打比喻说:

“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

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

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

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由此可排除B、D两项。

材料表明,在新政初期“老绅士”(指资产阶级)对“朋友”(指新政)“千恩万谢”,只是危机过后才“斥责他的朋友”,故又可排除A项。

因此,C项较为符合材料的本意。

12.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

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

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大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危机期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引发关税大战、贸易大战,造成资本主义各国矛盾日趋尖锐,故A项正确。

B、C、D三项属于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自身的影响,可排除。

13.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0

4

17

17

6

1.7

美国

33

20

53

9

6.7

3.5

由此可以判断

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答案】C

【解析】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实力逐渐超过了英国,而从材料信息可知,在不同时期,英国的关税税率整体上低于美国,故A不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世界金融体系,与关税税率升降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

从表格信息看,与其他时间相比,1931时,英国和美国的关税税率都是比较高的,这和两国在经济危机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

14.从1867至1947年中国近代入超总值约为71亿海关两,1930~1936年共入超32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45%,数额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造成1930~1936年中国入超严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长期战争的影响B.国共对峙的影响

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D.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理解。

材料的时间是20世纪中期,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中国商品的出口受到影响。

15.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

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B.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

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

【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

从材料信息可知,只有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可见“蓝鹰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推行公平竞争法规,这一行动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

故选B。

16.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

“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

A.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答案】B

【解析】据题干罗斯福主张限制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工人工资,这反映在新政措施中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故选B。

17.据1932年的《财富》杂志统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人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失业人数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近3成,这还没有把将近1000万的农民包括在内,否则情况还要严重。

后来罗斯福新政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情境说明体现了“以工代赈”的思想,A为治理纳西河流域,符合题意。

18.依据图文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B.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

C.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D.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推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

依据相关教材知识考点再现以及根据“二战后”的时间关系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国家政策的变化是其主要原因,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19.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

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

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B.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C.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

D.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

【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凯恩斯理论失灵,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AB项排除;70年代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说法错误;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是80年代的经济滞胀,D项正确。

20.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GNP:

国民生产总值)

GNP年增长率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①出售部分国有企业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

此题用排除法,这一时期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排除②,选A。

21.下面照片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美国国营铁路公司法国国营铁路公司日本国营NHK电视台联邦德国国营铁路

A.西方社会危机十分严重B.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盛行

C.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显著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归纳能力。

根据题干中四图的主要信息特点分析,其共同点是“国营”企业,这是二战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体现,其产生的背景应归结到西方社会的严重危机,国家只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才能消除这些危机。

22.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答案】C

【解析】观察表格,其数据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工业比重变化的趋势。

A、D项表格无法体现,故可排除;B项表述有误,故排除。

从1960——2000年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科技革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结果使得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故选C项。

23.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

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认为,在“自由社会”里,能够帮助众多的穷人,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

即实行该政策的本质目的更在于保全少数的富人,这体现了福利政策的实质。

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们是否“失业”,排除A;材料信息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推行“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

24.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

“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

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

”这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可以缩小贫富差距D.富人乐于输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税前和税后工资差距明显缩小,反映的是通过国家税收政策可以起到缩小贫富悬殊的现象。

故选C。

25.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

新经济带来的影响有

①经济持续增长②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③物价增幅保持在较高水平④进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当时,美国的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就业人数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则在逐年走低,故①②正确;③④与史实不符。

故选A。

26.图10为小王整理的《美苏争锋》一课知识结构示意图。

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图10

A.争霸丘吉尔古巴

B.冷战马歇尔古巴

C.军事对抗肯尼迪柏林

D.冷战丘吉尔柏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格局。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形成的标志,根据冷战相关史实回答。

主要对抗形式①中应是冷战;②应是美国对欧洲实行的马歇尔计划;③中应是古巴导弹危机。

27.右图是某一国际组织成员国分布示意图。

该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遏制苏联

B.控制亚洲

C.对抗美国

D.南北合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从图片的标志以及成员国家分布主要在欧洲、美洲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判断应该是北约。

北约成立主要目的是遏制苏联。

28.图10分别是1988年和1990年美国《时代》周刊两期的封面,反映了当时美苏两国的关系。

下列相关评论,恰当的是

图10

A.“冲突加剧了”B.“盟国时代来临了”

C.“冷战该结束了”D.“美国人输了”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国际格局。

根据题干时间“1988年和1990年”和图中美苏领导人的交往分析,此时处于冷战的末期。

其余三项不符合史实。

29.有人把苏联的一次行动称为“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了一只刺猬”。

下列图片反映了此“行动”的是

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1961年修建柏林墙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62年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ABC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从材料看,苏联的行动造成美苏关系紧张,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处于核战争状态,故D正确。

30.图6所示局面的出现

A.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B.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加速了东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

D.标志着朝鲜半岛政治分裂的开始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后的格局

图6

【答案】C

【解析】考查图片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解的能力。

知识点:

美苏争霸。

从图片中的“平壤”、“汉城”、“1953年形成的军事停火线”,可知反映的是朝鲜半岛分裂。

ABD说法错误。

31.下表是1966~1985年苏联经济的增长率(%)

年份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人均实际收入

1966~1970

7.8

8.5

3.9

5,9

1971~1975

5.7

7.4

2.5

4.4

1976~1980

4.3

4.4

1.7

3.4

1981~1985

3.6

3.5

1.0

2.1

影响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化运动B.美苏争霸C.农业集体化运动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联政治形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表格数字看,从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和人均实际收入都呈下降趋势,纵观这一时期苏联的形势是美苏争霸。

其它三项在时间上不符。

3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

”该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瓦解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出现D.区域集团化发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分析可以理解到随着欧洲和中国等的崛起,摆脱了美、苏两极的控制,反映了世界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根据所学知识,随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上的各种力量出现分化和组合,欧洲一体化、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日本提出以美日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3.下表为“1980—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单位:

百万美元)”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国际因素是(  )

A.中国多边外交政策B.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C.两极对峙格局瓦解D.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格局的演变。

从图表信息可知,1993年,中国与日本和美国的贸易额迅速增长,与苏联则没有贸易。

此情景直接与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对峙格局瓦解有关。

A与材料信息无关,B表述错误,D并非“直接因素”。

34.阅读《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表》,由此表推出的结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年份

1949

1959

1969

I979

1989

1996

成员国数

58

83

125

149

156

185

A.成员国增长具有非均衡增长的特征B.60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期

C.90年代增长与世界格局多极化有关D.世界政治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答案】C

【解析】 90年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格局多极化尚未形成,C说法不正确。

AB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测出来。

35.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人类已进入城市化时代

B.“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

D.“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答案】D

【解析】考察对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理解。

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应吸取二战的教训,极力争取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反对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以此可以判断选D。

36.阅读欧洲一体化进程表,从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时间

事件

1952年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67年

欧洲共同体建立

1993年

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2004年

欧盟第五次扩大、马耳他、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加入

A.欧洲一体化的规模不断扩大B.从经济实体向政治经济实体过渡

C.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D.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关知识点,根据所学,ABD三项符合所学,C项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说法错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存在这种说法。

37.2004年5月1日1日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扩大会议上说:

“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1个新成员国和7500万新的欧盟人民。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

”促进欧盟扩大化最有利的条件是

A.共同的文化遗产B.共同的心理认同

C.美国势力的减弱D.两极格局的结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

从材料中“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