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052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docx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docx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汉语言文学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对比研究

朱希芳

摘 要:

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为基础,以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分析、转喻等理论对其进行研究。

首先给出动结式的定义,然后探讨“用光、用完、用尽”的异同点。

指出三者都属于动结式,表示“用没”。

“用光”多与“钱”有关,强调最后结果的程度是一点不剩;“用完”有两种理解,易产生歧义,所表示的结果的程度没有“用光”“用尽”高,且多与“餐点”类词汇搭配;“用尽”多与抽象词汇搭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关键词:

动结式“用光”“用完”“用尽”语义

一、引言

现有的关于“光、完、尽”的研究一般是对其单字的研究,或者它们与其他动词的搭配研究,如:

崔广华(2007)、李思旭(2008)、马双(2010)等等。

关于“用光、用完、用尽”这三个词的对比研究却甚少。

因此,本文对其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

“用光、用完、用尽”都属于“述语+补语”的动结式结构,表示“没有”。

它们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差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本文认为三者在语义与语用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二、动结式定义

已有研究给“动结式”所下的定义大体是一致的,只是对于其分类,还存在一些争议。

“动结式”最早见于吕叔湘(1980)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主要动词加表示结果的形容词或动词,可以叫作动结式。

”蒋绍愚(2005)也认为“动词+结果补语”所构成的述补结构是“动结式”。

施春宏(2005)认为“动结式”指“砍伤、学会、唱红、走累、哭醒、说清楚、教快了”之类的黏合式述补结构。

关于动结式的分类,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狭义动结式,描述的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后一件是前一件的结果,如:

他打碎了杯子。

“他打杯子”和“杯子碎了”是两个事件,“杯子碎了”是“他打杯子”的结果。

另外一种是广义动结式,包括狭义动结式和动趋式。

动趋式是指一个事件的延续。

如:

他跑进教室。

仅指“他进教室”这一件事(刘虹,2012)。

施春宏(2008)认为动结式内部的基本语义是表示致使关系。

吕叔湘(1980)、詹人凤(1989)认为,动结式两个表述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袁毓林(2001)进一步指出:

“述结式一般都表示使动关系。

比如‘累病了’是指劳累导致生病。

本文所讨论的动结式指广义动结式,包含狭义动结式和动趋式。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我们给动结式下一个新的定义:

动结式是“述语+补语”的结构,其中“述语”和“补语”既可以是形容词,又可以是“动词”,但“述语”和“补语”不能同时为形容词。

如:

这饭菜香死我了/美死你了(形+动);我哭累了/他唱红了这首歌(动+形);小说看哭了妈妈/他打跑了小鸟(动+动)等。

此外,“述语”和“补语”之间存在致使性因果语义关系——往往是“述语”的某些“行为”或者“特点”,引起“补语”某些“状态”或者“结果”。

三、“用光、用完、用尽”的相同点

“用光、用完、用尽”这三个词,均属于“述语+补语”结构,符合动结式的条件。

因此它们也具有动结式的特点:

“述语”和“补语”之间存在致使性因果语义关系。

“述语”的某些“行为”或者“特点”引起“补语”的某些“状态”或者“结果”。

这三个词都表示过去时态,指经过“用”这个动作以后产生的状态和结果——“没有了”。

而在“用”的过程中,受事经历的是一个从有到无、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瞬间就消失不见的。

因此,其受事应当是有“量”的存在的名词,且多为不可数名词。

这里所说的“量”,既指数量上的不单一,也指可以切分成不同的部分。

如:

大米用完/用光/用尽了;钱用完/用光/用尽了;汽油用完/用光/用尽了等。

“大米、钱、汽油”均是不可数、不单一、可切分的名词。

用下图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一点:

上图表示事物最初处于(a)状态;经过“用”的消耗,慢慢地减少,即(b)过程;最后导致“完、尽、光”的结果,即(c)状态。

且(b)过程可以无限地分下去。

从上图还可以看出,整个过程原本应该用两句话来描述:

1.(施事)使用受事;2.受事变没有了。

然而在表达的时候,却可以用一句话——“受事用光/用完/用尽了”来表达,这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我们通过凸显整个事件的结果来代替整个事件,即:

用结果(c)来代替整个过程(a,b,c),也就是转喻中的“部分代整体”现象。

转喻是日常言语的一个普遍特征,对话语的理解和生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转喻往往是在同一认知域中用一个凸显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

比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内容之间的互为代替关系(赵艳芳,2001:

116)。

转喻的实质是用一个实体来指称一个与其相关联的实体。

(LakoffandJohnson,1980:

35)

通过检索CCL语料库可以发现,含有“用光、用完、用尽”的句子多采用一般的主动句形式,很少使用“把”字句和“被”字句。

即使受事作句子的主语,大多句子仍然采用主动形式而非被动形式,即:

“受事+用光/用完/用尽+其他”。

不采用“把”字句和“被”字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使得人们倾向于使用简单的主动句。

二是“把”字句和“被”字句一般带有“责备”的感情色彩,人们出于礼貌而避免这种语言表达。

三是“把”字句和“被”字句一般在说话者想强调某事的时候使用。

1.一般的主动句式

(1)他们的资金用光了,好的球员都离开了。

(2)到了去年春天,钱宇平“病愈回京”,实际上是口袋里的钱用完了。

(3)太阳热得像火烤一般,更糟的是,带的粮草和水也都用尽了。

2.“把”字句

(4)喜全叔前前后后花了七千多元,把原来的积蓄全部用光,还欠下两千元钱的债。

(5)充电一定要把电能充足,而使用时则要把电能用尽,否则影响电池寿命。

(6)假如你不把当天的存款用完,那是你自己的损失。

3.“被”字句

(7)能够为你们防卫历史的正义谴责的论据,已经被你们用完了。

(8)核电站发电使用的燃料叫乏燃料,乏燃料中含有未被用尽的铀和裂变过程中产生的钚。

(9)李玖东拆西借弄来的钱,也很快被公司的下属用光了。

此外,虽然“用光、用完、用尽”这类句子表达的是过去时态,但是若在它们前面加上“将、快、就要、马上”等表示将来时态的修饰语,则表示事件正处于(b)(c)的过程中,结果(c)处于即将发生的时段,而不是已经发生了。

如:

(10)约谢利阿妮已山穷水尽,时间快用完,兵马也快被吃光,只好认输。

(11)这个封闭空间的空气马上就要用光了,他又戴上呼吸罩。

(12)这个机场没有降落灯光和必要的着陆设备,而机上的燃料已将用尽。

四、“用光、用完、用尽”的不同点

1.用光

通过检索CCL语料库,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含有“用光”“用完”“用尽”的例句数量依次为168、549、844。

“用光”出现频率最低,运用最少,且多与“钱”有关——在168个例句中,关于钱的例句占了50%。

“用光”后面多接具体名词,含有抽象名词的例句仅占9%。

在语义上,“用光”强调最后结果的程度为一点也不剩。

多用于困境中,表示人物或者事件迫不得已,无能为力的处境。

“用光”的语义指向一般为受事。

如:

(13)不幸的是,危机频频降临:

粮食告罄,药品用光,饥饿开始威胁这支三万多人的队伍。

(14)上星期所有的木头已经全部用光了,两天前最后的几根草绳也烧没了,现在再也没什么可烧了。

(15)因为燃料用光了,又遇风雨,能见度很低,找不到着陆点,情况十分危急。

2.用完

(16)他再三叮嘱用完洗衣机要拧紧水龙头,一是省得机器锈蚀受损,二是免得漏水。

(17)家里的煤气用完了,打个电话,就有人把煤气送上门。

“用完”与“用光、用尽”不同,“用完”在此有两种理解。

例(16)中的“用完”并不表示真的将某事物消耗没了,而是指使用一件东西,此过程并不是物质的量的消耗,而只是物质属性的微小改变。

例(16)中的洗衣机并不会随着使用次数和时间的增多而变少、变没,只是会慢慢变旧。

此时“完”是指“结束,完毕”,强调的是使用的过程和已经结束这件事情。

此时的“用完”不属于动结式。

例(17)中的“用完”属于动结式,与“用光、用尽”的语义相近,指“用没了”。

本文仅就第二种情况进行讨论。

与“用光”一样,“用完”也多与具体词搭配,在CCL语料库中与“用完”搭配的抽象词汇仅占所有例句的10.7%。

其次,我们发现“用完”常与“餐点”类的词语相搭配,如:

茶、甜点、早餐、午饭/餐、晚饭/餐、夜宵等,数量占例句总数的10.2%,这是“用光”和“用尽”所不具有的特点。

此时的“用完”既表示使用消耗,又表示使用完毕的意思,而对于物质最后是否“使用没了”,要根据语境确定。

例(18)、(19)和(20)中用了“茶”“菜”和“茶点”,但是究竟有没有用完,我们不知道。

也许只是吃了一点,也有可能全吃光了。

(18)用完茶,又从原路折回雪窦寺,途中两次碰到侦探,忽近忽远地尾随在后。

(19)如果没钱,可以把菜用完后一块结账。

(20)用完茶点,我们离开邱吉尔的房间,来到走廊上。

在语义上,“用完”的程度没有“用光”和“用尽”高,因此它可以用于仅用没了整体中一部分的语句,“用光”和“用尽”则不能,如例(21)和(22)。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虽然“用完”表示的是“没有”,但是在一些语句里却暗含着“占满”之义。

这也是“用光”“用尽”所没用的语义。

如例(23)表示本子已经被写满了,例(24)表示空地已经被占满了,例(25)表示磁盘被刻录满了。

(21)一共50万元资金,他们已经用完35万了,剩下的打算用在其他项目上。

*(22)一共50万元资金,他们已经用光/用尽35万了,剩下的打算用在其他项目上。

(23)作业本全部用完了,明天去买新的。

(24)空地都用完了,已经没地方晾衣服了。

(25)每一张磁盘可记录50幅像片,一张用完后只要更换新磁盘,便可继续拍摄。

“用完”的语义表面上指向句子中的受事,实际上并不是一直如此,它有时仅指受事的一部分或其内容,即用整体代替部分或容器代替内容的转喻现象。

如例(26)感觉受事应该是“容器”,而事实上它既可以指使用完“容器”,又可以指喝完里面的饮料。

例(27)人们并不是把笔壳“用没了”,而是将“笔芯里面的油墨用没了”。

虽然看起来“用光”和“用尽”也可以使用转喻手法——整体代部分、部分代整体或容器代内容,但是我们发现“用光”“用尽”后面一般会明确指出所消耗的东西,而不是用其他部分来代替。

例(28)和(29)“用光”的是电池里面的“电”,电池还在,只是里面的电没有了。

(26)喝饮料时,用完即丢的容器也有新的名称:

throwaway或disposable。

(27)现在一般人都用圆珠笔、滚珠笔、签字笔,用完即弃。

似乎再也没有人用钢笔了。

(28)这时电池的电已用光了,山里不时传来狼的嚎叫声,我们心里既着急又害怕。

(29)也就是说每次一定要将电用尽,这样下次才容易把电池充满。

3.用尽

“用尽”多与抽象词连用,数量占例句总数的91%。

这些抽象词一般涉及人的内心和力气,如“心机、技巧、手段、方法、聪明、心血、赤心”等。

正因如此,“用尽”多表达了人的主观意识,指人主观上的努力,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褒贬义明确,而且往往达到了人或物的最后极限。

如例(30)“用尽心机”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他们”心术不正,不择手段,体现出说话者对“他们”的抵触心理,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例(31)“用尽办法”表示“他”尽力而为,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努力,体现出说话者对“他”的倾佩之情,有浓烈的褒义色彩。

(30)难处全在他们俩结了婚,就给冠家很大很大的刺激。

说不定他们会用尽心机来捣乱。

(31)他几乎用尽所有的办法才把你们从生死边缘救回来。

而且“用尽”一词往往指“量”大,强调把所有的、全部的都用尽,在无法达到目的的时候带有一定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语气。

例(32)和(33)中能想到、用到的种种“手段”和“方法”都用了,但是无论怎么样,最后就是达不到目的。

因此,施事者也无可奈何。

(32)福尔摩斯十分仔细地检查开着的窗子,然后用尽各种方法想打开百叶窗,但就是打不开。

(33)尽管巴格达胥上校用尽一切严酷的逼供手段,最后仍无成效。

五、结语

“用光”“用完”“用尽”都属于动结式,三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对此进行了探讨。

发现“用光”多与“钱”有关,强调最后的结果的程度是一点不剩。

“用完”有两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

所表示的结果的程度也没有“用光”“用尽”高。

且其可与“餐点”类词汇搭配。

“用尽”多与抽象词汇搭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崔广华.“V+完”动补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和语义表现[J].文教资料,2007,

(2).

[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思旭.认知视角下的汉语动结式“V单+完”属性研究[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刘虹.汉语动结式和动趋式之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7]马双.完结补语“好”“完”“成”的比较研究[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袁毓林.述结式的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J].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2000,

(1).

[9]施春宏.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及相关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5,

(1).

[10]袁毓林.述结式配价的控制——还原分析[J].中国语文,2001,(5).

[11]袁毓林.汉语语法的认知视野[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98~117.

[12]詹人凤.动结式短语的表述问题[J].中国语文,1989,

(2).

[1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朱希芳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