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政方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025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大政方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国家大政方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国家大政方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国家大政方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国家大政方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大政方针.docx

《国家大政方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大政方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大政方针.docx

国家大政方针

国家大政方针

第一节政治篇

专题一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

一、科学发展观的界定

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必然在发展中解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和政府领导各项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

这既是做好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绝不动摇。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平。

第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专题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十七大报告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机制。

(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局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五方面任务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社会和谐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

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专题三服务型政府

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一、服务型政府的界定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其核心理念是政府必须提供服务,政府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立足点是政府的一切行政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力度,加大公共服务投入,让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第一,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

一个服务型政府,首要的特征就是张扬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实现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的“制度化形态”,并在社会实践和改革过程中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

第二,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民主和负责的政府,即是一个人民民主和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前者是指政府的性质,后者是指政府的目的。

第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治和有效的政府。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

建立服务型政府,核心是政府必须尊重宪法精神,按宪法原则办事,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相信政府,政府服务才能为群众所接受。

第四,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核心是在公共财政和预算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导向上,要真正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

第五,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

合理分权是完善政府治理、优化政府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原因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征。

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总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

服务型政府建设赴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第一,政府要转变观念,把管理的理念转为服务的理念。

管理型政府是一个无限政府,讲求的是公民的服从,而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政府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公民提供满意的服务,各级政府亟须树立“最能服务于公民的政府才是好政府”的崭新理念,由“向上负责”到“向下负责”。

第二,坚持政府权力归位,抑制部门权力扩张。

要实现政府权力归位,需要克服政府部门与公共利益“争利”的问题。

第三,坚持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人们批评、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专题四法治政府

要依法治国,健全法制,特别要重视那些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的法律制度建设。

创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机制,扩大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一、法治政府的界定

法治政府是政府从决策到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关键是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据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

二、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

(一)体制方面

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部门的权限比较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与利益脱钩。

(二)法制方面

行政活动有法可依,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法律、法规明确具体、科学规范、切合实际;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老百姓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违法行为得到纠正或者制裁、经济社会秩序得到维护。

(三)机制方面

及时反映人民群众意愿、权利与责任真正统一的决策机制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建立,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行政监督机制基本完善,监督效能显著提高。

(四)观念方面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法律观念明显提高,对法律信仰和忠诚,尊重、崇尚、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

三、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目前政府法制建设还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政企职责不分,政府职责“错位”、“缺位”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权力与利益挂钩、与责任脱钩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

四、建设法治政府的战略意义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

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在于它们本身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进步的社会,必须有一套完备而又得到良好实施的法制,而且这种法制能够真正地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的取得和运作。

五、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

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

建设法治政府,最重要的是坚持做到:

职权法定、依法行政、优先监督、高效便民。

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法律,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行政管理要提供优质服务。

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政府的立法工作。

这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

第二,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

行政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环节。

第三,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

历史证明,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

建设法治政府,确保执政为民,必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第四,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

行政许可法的公布实施标志着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对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政府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专题五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十七大报告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创新型国家就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

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

21世纪仍将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与人们的“好奇心”与“创造欲”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两大动力。

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量依靠进口,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日益苛刻的技术壁垒,并带来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态度,尤其对那些关系国家安全或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更是实行重重限制乃至封锁。

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只有努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

建设创新型国家,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加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并实现系统集成创新,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举措

第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自主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应体现在企业行为上。

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

第二,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创新活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第三,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完善包括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培育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作用,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服务,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

第四,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

一是要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

第五,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优化创新载体。

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需要实现增长方式上的粗放向集约转变、单一重项目引进向重环境和服务转变、以政策优惠为主向制度创新为主转变、创新方式上的单一模仿创新向模仿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转变、重单一的空间规模扩张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转变。

第六,培养创业创新精神。

弘扬创新文化,形成以追求卓越、鼓励冒险、宽容失败、重视创新为代表的开放价值观;弘扬合作文化,实现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弘扬信用文化,实现从重即期利益向重长远效应的转变,从守财向守信的转变,提高信任度。

专题六基层民主建设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

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基层民主主要形式介绍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一)村民自治制度

中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在农村。

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使农民在所在村庄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二)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

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中国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城市基层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

如同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也是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三)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职工代表大会,是保证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

在我国,职工在企事业单位中享有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主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

根据《职代会条例》和《企业法》的规定,职工代表大会享有五项职权,即审议建议权、审查同意或否决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推荐选举权。

二、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体现我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