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177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B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B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B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B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课时教案.docx

《B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课时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课时教案.docx

B课时教案

单元授课计划

课题

第二单元

单元

序号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要求

1.会认本单元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先后编排了《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前三篇是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

学生在三年级已接触过“观察与发现”的课文,通过本组的学习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本单元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课时分配

《古诗两首》2课时《爬山虎的脚》2课时《蟋蟀的住宅》2课时《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语文园地二4课时,测试讲评3课时,

共计14课时

时间

2015年9月21日————2015年10月9日

 

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四周第一课时

课题

5、《古诗两首》

教案序号

1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21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点难点教学重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会认3个字,会写4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初读古诗

 

细读感悟

 

背诵古诗

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1、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向大家介绍一处。

2、出示挂图及西林壁的有关图片,让学生接合自己的想象描述画面,北宋大诗人苏轼是这么描写这幅画面的。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2、让学生齐读古诗纠正字音。

1、让学生听录音、注意诗的停顿。

2、让学生根据画面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最后总结概括

这首诗中那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那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

 

知识巩固题

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生自由介绍去过的地方

 

齐读课题两遍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画出不认识的字

解决生字词

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学生自由练读(注意停顿)

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前两句)

(后两句)

 

学生自由背诵

拓展延伸题

课下搜集苏轼的其他诗来读一读

联系生活实际为学习古诗做铺垫

 

初步感知古诗

 

读出诗的韵律美

理解诗句

 

大体了解诗的结构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第二单元第四周第二课时

课题

5、古诗两首

教案序号

2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22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点难点教学重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豚”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读诗整体感知

 

再读诗、感悟交流

 

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检查反馈

 

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师读诗

 

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1、小组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

 

检查背诵

 

知识巩固题

背诵古诗

学生听录音,展开想象。

学生边听变化出一类生字“豚”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读

3、在组内读,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自由说

 

自由发言

同桌间互相交流

 

小组内比赛

 

拓展延伸题

搜集陆游的其他诗

 

认识生字

 

理解诗句

 

理解并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思讲出来

 

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四周第三课时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教案序号

3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23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3、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点难点教学重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准备

爬山虎投影、小黑板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颜色:

嫩红嫩绿

叶子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也不留空隙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等词语,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五、讲读第一段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

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

(出示投影)

让学生观察:

爬山虎是什么样儿?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的茎能对着岩石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

有什么特点?

师提出自学要求

1、读生字表,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

2、检查对词语的理解

“萎、空隙”

1、默写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

(3~5)

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一自然段些什么?

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学生观察、班内交流

 

学生自学

 

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学生默读、思考、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并且回答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进一步理清课文层次、加深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六、讲读第二自然段

 

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或靠墙生长吧)

4、师小结(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齐读。

你能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的很茂盛。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2、默写、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写什么?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

4、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5、指导朗读

6、边读边理解词语“拂”、“漾”。

7、齐读课文、个别读。

知识巩固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回答找出有关句子。

 

齐读第2段,体会句子含义。

 

拓展延伸题

观察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明确:

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让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美。

 

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四周第四课时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教案序号

4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24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点难点教学重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挂图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能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确实培养了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

 

二、学习课文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是什么样子的?

2、导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4、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5、教师指图,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独立练说。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7、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8、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观察,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哪几个动作?

 

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齐读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再读课文

学生小组内练说再班内交流

 

学生回答,齐读

 

学生回答(触、巴拉贴)

有旧知识启发生感知新知

 

能独立观察、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总结全文

 

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9、教师边指图演示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句练说。

10、左右练说: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

11、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讲什么?

12、齐读第4自然段

13、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讲什么意思?

三句话围绕哪一点写的?

14、齐读第5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

(一道学生从作者观察仔细,边观察边思考去考虑)。

3、指导背诵

知识巩固题

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

 

一人说,其他人进行提问、点评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由谈体会

 

拓展延伸题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把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明确:

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让孩子们互相学习

 

让学生通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四周第五课时

课题

7、蟋蟀的住宅

教案序号

5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25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点难点教学重

重点:

识字,识词。

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修建过程。

教学准备

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小黑板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住朝阳

的不肯随遇而安

点隐蔽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等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拿出蟋蟀图片,问同学们认识它吗?

叫什么?

2、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3、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4、板书:

蟋蟀的住宅

1、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2、蟋蟀住宅有多少平米,有几层楼?

住宅是什么样的?

划出有关句子。

3、分小组讨论蟋蟀住宅的样子,各组指名代表发言。

4、画出蟋蟀的住宅。

1、随遇而安等词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2、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

3、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

从哪儿看出来?

蟋蟀

 

蛐蛐

好斗、唱歌、建住宅。

 

读课文

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画。

 

小组讨论。

学生黑板上画。

 

学生边读边画出词句。

 

找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别的昆虫随遇而安,蟋蟀却不肯随遇而安。

学生概括蟋蟀住宅的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初步理解课文。

 

让学生感到他的住宅很直观很形象。

 

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作业布置

 

4、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

5、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知识巩固题

抄写生字,词语。

它很勤劳

他像人一样努力奋斗。

 

拓展延伸题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四周第六课时

课题

7蟋蟀的住宅

教案序号

6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25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点难点教学重

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他修建的经过。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挖掘工具住宅

柔弱伟大的工程

 

吃苦耐劳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修建过程,也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并能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确实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朗读感悟。

 

二、研究探讨。

 

1、蟋蟀住宅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用一个词来概括。

2、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的住宅的特点。

3、小东西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我的住宅里有电灯泡、电话、电视、电脑等,它有吗?

谁的住宅好呢?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有他有名呢?

2、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把它画出来。

3、小黑板出示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况。

 

向阳、隐蔽。

 

没有

当然老师的好。

 

学生读文比较

思考讨论,汇报交流。

 

学生齐读每个句子。

 

让学生讨论,比较住宅的特点。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转换角色。

 

四、作业布置

 

把自己当做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及其特点等。

 

知识巩固题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拓展延伸题

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住宅特点或生活习性。

学生准备后发言。

学生评价,选出最好的一组。

 

让学生把课本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四周第七课时

课题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案序号

7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25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点难点教学重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能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也能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师:

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

 

(学生回答)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交流意见。

 

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复述课文并谈感受。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各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引导学生体会到: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六周第一课时

课题

口语交际

教案序号

8

授课时间

2015年10月6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

点难点教学重

重点:

让学生谈通过观察“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这也是本次交际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录音机

板书设计

我看到了

1、先自己看图,与同桌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2、进一步观察,全班交流。

3、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能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确实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

 

主题学习1、同桌搭档

 

2、小组合作

 

3、比赛看说

 

拓展

师放音乐

 

师出示第一副挂图

瞬间看,记录下你看到了什么

再次出示挂图,然后同桌交换意见

指名说:

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

后来发现了什么?

两次看到的一样吗?

出示第二副图

记录下第一眼看到的

再次出示图,再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推荐一名同学到台上汇报组内交流的结果

④其他小组做补充

⑤指名说是怎么发现的?

怎么看的?

(1)给出第三幅图

先初看:

说看到了什么?

然后仔细看:

看到了什么?

再反复看:

看到了什么?

(2)比赛规则

看的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

讲得清楚、声音响亮

单设:

慧眼奖、巧嘴奖

结合实际谈自己仔细观察的乐趣并激励自己在生活中做个善于观察的人。

1、听音乐谈感受

2、结合实际说

“看”

1、生认真观察

2、同桌交流

3、学生认真观察

4、个别同学说,

其他同学倾听

 

1、认真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

2、个别回答

3、认真倾听后做适当补充

 

认真观察

仔细交流

大胆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举手、积极发言主动展示自我的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乐趣

 

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六周第二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二

教案序号

9

授课时间

2015年10月7日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2、背诵花名歌谣。

点难点教学重

重点:

背诵花名歌谣。

难点:

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

观察认真、细致

日积月累:

花名歌谣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能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也能养成

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并能当堂背诵花名歌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学习我的发现

 

二、学习日积月累

 

三、作业内容

 

1、出示三个句子,让学生再次阅读,体会文章作者是怎样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的。

2、让学生读对话部分,先看看小林和小东在学习课文时发现了什么,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3、让学生从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中举出类似的语句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1、让学生自行试读,找出12种花名。

2、联系句子说说各种花的特点。

3、按顺序熟读背诵。

4、让学生用一种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一两句。

知识巩固

背诵花名歌谣

学生阅读、体会。

 

学生自由阅读,再自由谈体会。

 

学生举例子,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表达

学生背诵

 

拓展延伸

搜集相关歌谣

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习留心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积累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