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中考研讨会语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56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中考研讨会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陕西省中考研讨会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陕西省中考研讨会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陕西省中考研讨会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陕西省中考研讨会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中考研讨会语文.docx

《陕西省中考研讨会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中考研讨会语文.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中考研讨会语文.docx

陕西省中考研讨会语文

陕西省2011年中考研讨会(语文)

——会议记录整理

2010年陕西中考试卷分析(宝鸡一中高继堂)

1、试卷表述与设计:

(1)试卷结构:

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四部分。

(2)分值比例:

全卷共23小题,满分为120分

①积累与运用共6小题,17分,约占14.2%

②综合性学习共1小题,4个子问题,7分,约占5.8%

③阅读共4大题,15个子问题,46分,约占38.3%

④作文共1小题,50分,约占41.7%

(3)题量与难度:

①阅读量加大:

5250字左右

②答题量:

1400字左右

③难易程度:

A、难度为0.66左右

B、易、较易、较难、难四种难度试题的分值比约为4:

3:

2:

1

2、试卷特点:

说明文阅读——《秦岭》秦地

小小说阅读——《秦腔吼起来》秦物

(1)突出地域文化色彩:

文言文阅读——《秦破赵北向并燕章》秦事

(引导关注家乡的风土人情)诗词赏析——《农家望晴》秦人

作文——《在这里》秦情

(2)科学规范,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情况:

①试题材料规范经典:

5.语段材料(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各国民族之林的根本。

②文化是一种尊重,体现一个人如何c、a、b、。

③在文化后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④品味,道德以及智能,是文化的积累和总和。

7、请参加一“我来说生肖”为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小说与古诗文的阅读材料。

②题干表述规范:

严密、简明、清晰,如第5、9、12、14、20、21题。

③凸显学科特点:

重在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综合理解能力、实际运用能力与

人文素养、筛选、选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和内涵的能力。

④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与语文运用能力:

字词(34个),文言文阅读与诗词鉴赏(迁移、推断、分析能力),语段修改中的标点与病句(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⑤综合性特点:

语文修养、语文知识积累、阅读与理解、表达能力。

⑥人文性:

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说明文阅读——《秦岭》——秦岭对八百里秦川的重要作用

小小说阅读——《秦腔吼起来》——秦腔的艺术魅力,刚正耿直的高贵品质

文言文阅读——《秦破赵北向并燕章》——历史故事

诗词赏析——《农家望晴》——秦地人民的勤劳坚毅与执着

作文——《在这里》——秦地人的感人事件与经典回忆

(引导学生关注并热爱脚下的这一方热土及生活在这一方热土上的勤劳质朴、粗犷豪放的人们,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为家乡做贡献的强烈愿望)

(3)务本求实——紧密联系课本(或暗或明地体现与教材、教学的联系)

①部分知识点来自教材:

前三题与文言文阅读的17、18题;

②部分试题设计参考课内(课后相关习题的提法与问法):

9题、10题——《苏州园林》12题——《社戏》

13题——《最后一刻》16题——《孔乙己》

(9.第③段结尾引用《史记》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10.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2.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3.香怜爹去世前,眼睛仍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

表现了人物的怎样的心理?

16.仔细阅读小说的结尾,回答下列问题。

(1)“另外一个自己”是什么样的?

请简要概括。

答案:

热爱秦腔,执着,充满正义感。

你认为香怜的女儿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自己”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③部分试题以与课内知识比较的方式实现回归课本:

20.选文中的燕使和足迹讽齐王纳谏有何不同?

答案:

燕使从对方角度舍身处的进行劝说。

22.在《农家望晴》和《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

对劳动人们的深切同情

(4)稳中求变:

①加入现代经典名篇的默写:

《春》(山东辽城)

②名著考察:

人物+情节(细化)

③综合性学习:

(难出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语文综合能力

④现代文阅读:

散文小小说

3、试卷答题情况分析——见副本:

阅读部分(高新一中——杨济华)

1、常规教学:

(老师的角色定位:

唐僧团队与诸葛亮团队:

装无知、无能、无用——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展示自我,把机会留给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并及时给予鼓励。

(1)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1、组建合适的学习团队(帮、派、村、家园)

2、司其职、攻克难关、执行有力

3、实行“1369”的上课模式模式:

“1”——以人为本“3”——三个基本点:

老师、学生、教材

“6”——6各环节:

①研读教材、确立目标②自主学习、分类讨论

③集体研究、精彩展示④老师点拨、整理归纳

⑤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⑥课后自测、评出优秀

“9”——真实、扎实、朴实(求实)

明晰、智慧、高效(求效)

民主、和谐、共赢(求和)

(二)实例分析《故乡》

(1)研读教材、确立目标:

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自主学习、分类讨论:

分组讨论问题

(3)集体研究、精彩展示:

团队合作解决问题

(4)老师点拨、整理归纳:

针对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

(5)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整理知识点如:

①推敲重要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③人物形象分析

④环境描写的作用

⑤插叙的租用

⑥情感态度与内在价值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为下文做铺垫;突出、深化主题。

(6)课后自测、评出优秀:

①根据课后作业的情况评出优秀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挑座位、买礼品、巡游)

②布置常规作业(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

七上:

练字(字)七下:

生字词(词)

八上:

仿句(句)八下:

摘抄精彩语段(原创写作随笔)(篇)

九年级:

背诵积累(诵)

二、阅读鉴赏:

小阅读(12分)

现代文阅读

阅读大阅读(18分)

文言文阅读(12分)

古诗文

古诗词赏析(4分)

(一)明确考点——2002年至2010年

(1)小阅读:

1说明文阅读为主(科技类>社科类)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

筛选、提取、整合文中信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引用的作用;说明顺序;合理推断;说明对象;语句理解与含义;说明对象等

2议论文仅考了一次:

中心论点、段落、补充论据、论证方法等

(2)大阅读:

①文体考查:

02-07年——叙事散文08、09年——抒情散文10年——小小说

②主要考查的知识点:

词语、语句的理解与作用;写作思路;语段的作用;主旨、启示、感受;文学形象分析;语言表达技巧;筛选信息;作者观点及其态度等

(3)文言文阅读:

1考查形式:

02年课内,03-07课外,08-10课外(与课内关联)

2考察知识点:

实词、虚词、翻译、内容理解

(4)诗词鉴赏:

①考查形式:

02-09课外,10课外(与课内关联)

②考查知识点;情感把握;内容写法;赏析语句与字词;概括特点等

(二)感知变化:

说明文阅读:

知识点的掌握——灵活运用

议论文阅读:

常规出题

文学类作品:

深度理解内容,重艺术手法的鉴赏

古诗文阅读:

整体感知、课内外关联

(三)锁定病症:

A、各类题型的得分率及答题情况:

(1)小阅读:

概括步骤缺失的约占59%,概括不全面的约占69%

(2)大阅读:

①文章尾段或末句的情感把握《陕北的山》得分率为19%

②段落的作用分析得分率为28%

③与尅内的相似关联(陕北的山与安塞腰鼓)得分率为33%

(3)文言文阅读:

①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得分率为30%(把握课内、知识迁移)

②句子翻译:

(翻译技法与迁移能力)

③文章含义理解(整体感知、功利化的阅读)

(4)诗词鉴赏:

炼字型的题做得差

B、西安市阅读理解部分的得分率:

说明文阅读:

67.1%小小说阅读:

61.9%

文言文阅读:

49.5%古诗词鉴赏:

32.5%

(四)共性问题:

(1)提起能力欠佳

(2)概括表述能力差

(3)艺术手法概念模糊(4)文言文词语迁移能力差

(5)炼字、语句分析不到位

(五)复习策略——专项突破

(梳理知识点、完善体系;讲解思路、用好例题;指导技巧、规范表达;注重讲评、强化反馈)

(1)构建知识树(梳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必备知识)

例1:

文学作品写作技巧或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的概念: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那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表达方式2.表现手法3.选材剪裁4.修辞手法5.手法风格)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的种类: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A、记叙

(1)概念:

记叙又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人称:

①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③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叙述:

①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②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B、描写

(1)概念:

描写中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的语言把人物和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临其境,如历其事,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2)描写的分类

按内容来分: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①人物描写:

a.外貌描写(肖像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b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c.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d.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e.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

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b.社会环境描写:

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也可分为风景描写、静态物与动态物体的描写

按叙述人的表现手法来分: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③场面描写:

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④细节描写:

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按描写的特征分类:

白描、细描和衬托

1白描: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

“那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

’语言简洁,印象深刻。

②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

“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

  新凤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人的性格和形象。

 

③衬托:

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

人们常说:

“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

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来使用。

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

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

?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

”用“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C、抒情

(1)概念: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2)抒情的种类

①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

就是直抒胸臆,作者不借助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直抒胸臆的特点是:

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挡地袒露。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②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概念:

是与直接抒情相对的,吧感情溶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是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使其成为可以被观赏者再体验的对象的写作方法。

他的特点是依靠媒介,具有依附性,含蓄委婉,耐人咀嚼,引人联想。

他是叙事性、议论性文章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

运用间接抒情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间接抒情的方式:

借景抒情、触景抒情、咏物寓情、咏物言志、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a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D、议论

议论的概念: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E、说明

说明的概念: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修辞手法: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

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

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

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例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

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

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

延安还是西安?

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

例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

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

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

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

例如:

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

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

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

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

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

“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的概念: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片作品,具体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

又因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常见的种类:

A、从结构上看: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悬念伏笔呼应线索(点题、过渡、层层深入、总分结合)

(1)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承上启下:

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

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