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资料1.docx
《青山处处埋忠骨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山处处埋忠骨资料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山处处埋忠骨资料1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这篇课文选材具有鲜明的特色。
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
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
文章就抓住了毛泽东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崇高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
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
岸英!
”。
又如动作描写:
“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还如神态描写: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
它表现了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
如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泽东当时思考的问题所在。
“……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中袒露无遗。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
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选编课文的目的:
一是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走进伟人的世界,了解伟人和普通人一样有丧子之痛,又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宽广胸怀;另一方面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的重点是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
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这里写的是毛泽东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的成长经历。
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
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②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③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毛泽东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
如果说前面毛泽东得到消息,收到电报是情感高潮的话,此时,又是另一个情感高潮,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
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④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单列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
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言千语,都变得苍白无力,此时收笔,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
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2)对词语的理解。
殉职:
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
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
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
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
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
多用于政界,文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哪些地方自己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从中感受到什么。
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使学生的自读课文和讨论交流更有实效,有条件的地方,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
可以读读有关记叙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文章,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也可以查查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2.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时,让学生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联系、调动学生的家庭亲情指导学生去感受。
如“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可组织学生想象、讨论:
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干什么,想什么,是什么神态,你见过类似的情景吗?
他为什么整天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学生对毛泽东情感的感受不可能那么深刻,教学时不要过于强求学生,求真情,有所感,有所悟即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
许多感受,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表达出来。
因此,本课教学要以读为主线,读读、议议、读读,特别是学生交流了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后,要专门安排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4.本课的有些生字,学生容易读错,如“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这些字的读音,初读课文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读准。
有些词语,如“勋鉴”、“殉职”,具有特殊意义,不可乱用,对于这些词语的用法,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讲解。
四、相关链接
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对此,中共中央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
此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全国开展了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热情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
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发动了5次攻势战役,把敌军赶回到了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为停战谈判和取得朝鲜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后,又经过两年的时间,中朝军队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侵略者的反革命两手,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多人,其中美国侵略军39.7万多人,击毁敌机、敌舰和缴获各种战略物资无数。
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质,鼓舞了我国人民独立自主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毛岸英192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市,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
出生后,他随父母到过上海、广州、武汉,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随母亲及两个弟弟回长沙县东乡板仓隐蔽。
1930年,杨开慧被湖南军阀逮捕时,8岁的毛岸英也被一同抓进监狱,目睹了母亲与敌斗争和牺牲前的惨烈。
随后,他被保释出狱,翌年被外祖母、舅妈带到上海交给毛泽民。
毛岸英兄弟三人被送到地下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后不久,小弟去世(还有突然失踪一说)。
党组织因顾顺章叛变等事件一再遭到破坏,幼稚园的孩子们被迫疏散。
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称为“红色牧师”的董健吾领回家中,因1933年中共中央迁往江西瑞金,党的经济资助中断。
据毛岸英讲,兄弟俩曾一度过着流浪生活。
后来,董健吾将他们找回,与地下党接上关系,于1936年托东北军将领李杜将两兄弟送往欧洲,随后到莫斯科入国际儿童院。
在国际儿童院,毛岸英学习认真,不久便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长,1939年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支部书记。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尽管中苏两党有过不让中国孩子服兵役的约定,毛岸英仍坚决要求参战。
不久,他找到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被批准去军校学习。
1943年毕业时,他获中尉军衔,并加入联共(布)(后来回国转为中共党员)。
不久,他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在校期间曾到红军中担任过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过进军白俄罗斯、波兰和捷克的战斗。
1946年1月,他随苏共派往延安的医生一同乘飞机回国。
临行前,斯大林专门接见了他,并赠送了一支手枪,他直至牺牲时,身边还带着这支枪。
毛岸英到延安,毛泽东抱病到机场迎接。
据中央机关工作的老同志回忆,毛泽东的心情和身体一下子好了许多。
父子在一起只吃了两天饭,毛泽东便要毛岸英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并让他到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家学种地,上“劳动大学”。
1947年春,国民党进攻延安,他随中央机关北撤,又按毛泽东的安排去土改工作团,在山西临县参加试点。
他写信报告父亲说,两个月的收获比蹲在延安机关学习两年还多。
此后,他又到冀中、山东搞过土改,并参加了中宣部、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半个月后,毛岸英与刘松林结婚,毛泽东参加了婚礼,只送了一件穿过的大衣,并对儿媳说:
“白天岸英穿,晚间你盖,都有份。
”
1950年春,毛岸英跟随李克农访苏并当过翻译,此后又要求到基层。
1950年夏,他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并决心“在这个工厂连续不断地做十年工作”。
同年10月,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准备出征的彭德怀,便要求入朝参战,并得到毛泽东支持。
随后,他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除了彭德怀等几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这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年轻人。
11月25日志愿军打响第二次战役的第一天,志愿军总部遭到美机轰炸,毛岸英不幸倒在凝固汽油弹的熊熊火焰之中,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入:
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
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
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
岸英!
’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
(体会要点:
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来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
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
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
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妻子杨开慧,1930年11月1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被湖南军阀何健杀害。
——大弟毛泽民,1938年由党派到新疆工作,任财政厅厅长,民政厅厅长等职。
1942年9月17日,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次年9月27日被害于迪化(今乌鲁木齐)。
——二弟毛泽覃,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任独立师师长。
同年4月,在江西瑞金红林区被敌人围困在一个简陋的草屋之中,在掩护战友撤离时,被恶毒的子弹射中,倒在了血泊中。
——堂妹毛泽建,是衡山游击队长,1929年8月,在湖南衡山县马王庙英勇就义。
——长子毛岸英,1951年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来到烽火连天的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
11月25日,志愿意军总部遭敌机轰炸,正协助值班参谋工作的毛岸英,为了彭德司令员的安全,他和洪学智副司令员一拉一推将彭总送到洞内。
当他重又返回作战室抢取军事地图中,敌机扔下的凝固汽油弹吞食了整个房子,也吞食了一个年仅28岁的生命。
——侄儿毛楚雄,1946年8月10日,在随八路军谈判代表赴西安途中被胡宗南扣押。
22日深夜,敌人将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等三位谈判代表押至城隍庙背后,活埋在石坎下的小渠旁。
毛楚雄就义时年仅19岁。
大弟弟毛泽民(1896-1943),经过长征后到陕北,任财政部长,在新疆被敌人杀害。
小弟弟毛泽覃(1905-1935),任红军师长军政委,在瑞金东作战时牺牲。
妻子杨开慧(1901-1930),在长沙做地方党的工作,被反动派逮捕壮烈就义。
堂妹毛泽建(1906-1929),任游击队队长,在掩护同志们撤退时,被敌人杀害。
大儿子毛岸英(1922-1950)幼年同母亲一起坐过牢。
解放后到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光荣
牺牲。
侄子毛楚雄(1927-1946)毛泽覃之子,随部队打游击,不幸牺牲,年仅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