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语文简答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811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语文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一语文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一语文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一语文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一语文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一语文简答题.docx

《大一语文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语文简答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一语文简答题.docx

大一语文简答题

1、填空

背诵《大同》第二段。

《七月》第五节,《饮酒》其五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廢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名词解释

1、“大同”

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

其特征为“天下为公”,即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众人之天下,反对君主专制。

表现在民众道德水平高,和睦相处,没有罪恶,社会安定。

2、“小康”

“小康”的“康”,是指安乐、休息、安宁的意思。

小康的说法用于对一种社会状态的描述,成为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上的一个词汇。

3、乡土中国

费孝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5、“西绪福斯神话”

选自《加缪文集》,加缪,法国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家。

6、《人权宣言》(1789)

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7、《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8、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9、《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

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10、生态伦理

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

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

11、上善若水

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二、回答问题

1、中国古典的“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它与现代社会什么理想最接近?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思想资源,你认为在当下中国它还有价值吗?

如果有,可以表现在哪些地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构建社会和谐,实现共产主义。

有价值的。

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

说的简单点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快乐的活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2、大同一文中描述的小康社会形态是“天下为家”,这个社会政治形态推崇的核心价值是“礼——礼治”。

用你自己能理解的话谈一谈“礼”大约是什么,古代的“礼治”和现代的“法治”有什么不同?

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统治方式。

礼,指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一整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仪式等。

礼治是培养人民心中一个道德规范,让人自行对犯罪之类的产生排斥和愧疚,让人从意识上远离犯罪。

而法治,是用制度和暴力威慑,让人在犯罪之前考虑犯罪的后果和代价。

古代的“礼治”,首先要“明贵贱辨等列”,是建立在等级基础上的。

而现代的“法治”前提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建立在地位平等权利平等基础上的。

因此,“礼治”的目的依然是维持等级的稳定,“法治”的目的是个人的地位权力平等。

3、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复杂的,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也是复杂的。

《1789年原则》为如何看待历史重大事件提供了一个简便的方法:

淡化历史史实,凸出历史精神(即历史事件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正面或负面的。

)请用这种方法尝试评述一个你熟悉的重要历史事件。

五四运动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首先,五四运动促使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曾经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的幻想彻底破灭,从而推动他们去探求中国的新出路。

五四以后,中国先进分子中有许多人经过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比较研究,逐步地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了。

其次,五四运动促使中国先进分子考虑创建新的革命政党的问题。

4、“1789年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建立的原则具有普世价值?

在人权方面,它庄严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惟一原因;国家的权力来自国民,人民享有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的自由,公民享有自由权利必须不损害他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在法制方面,宣言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主权的表现形式就是法律,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法律保护人民的自由权利,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宣言还主张应实行分权原则以防止暴政。

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用人权和法治取而代之,从而宣告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的诞生。

5、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评价《七月》时谈到“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

”“月令”即今之“月历”、“日历”,“风俗”指特定地域中人们的生活样式。

请从“月历”或“风俗”角度谈谈《诗经》的描写和你的理解。

中国古代风俗淳朴,自给自足,在特定的时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诗经从鸟语,虫鸣,草荣,木实,写出古代自然环境的优美,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人民民风淳朴,妇孺进入房间,然后用茅,陶土建屋,所以从风俗角度看,诗经描写的人民的民风,很淳朴,也很符合那个时代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

6、《七月》中写女子采桑、结线、染色、织衣,把时令、动作、心里三个要素融为一个完美图画,请依据这一段内容,用现代汉语描写,尽可能精细地再现这幅图画。

春日的阳光照耀着大地,黄莺欢快地叫着。

姑娘们拿起高筐筐,走在小路上,去采养蚕桑。

姑娘们心里正发愁,怕被公子带走。

八月姑娘们忙着搓拧麻线并给它染色,染出的丝来有黑有黄,其中朱红色儿最漂亮,但是这些得给公子做衣裳。

7、《秋水》篇里海神对河神说: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先对这句话做贴近原文的解释,然后以此为基础,或联系全篇,或依据经验,谈谈人的认知有限性问题。

井底之蛙你不可以和它讲海,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日之虫你不可以和它讲冰,因为四时不同;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人的认知有时候受时间,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有的人出的环境不同,就决定了有时候理解不了你的意思,就没必要和他浪费口舌。

然而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客观上给人以不断进取、永不自满的启迪。

所以别人谦虚请教时,还是得耐心告诉的。

8、战争,还是和平?

冲突,还是对话?

这是所有文明冲突都将面对的问题。

请以拉宾《战争,还是和平》演讲为素材,用上下面的诗句,写一篇“战争与人类伦理的困境”问题的短文。

战争不可避免,特别是少数国家间、民族间的战争与冲突不可避免。

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同样具有生存斗争的本能,战争发生于人类社会具有必然性。

只是与其他物种相比,发生于人类内部的战争最为激烈,自相残杀最为严酷。

人类特有的智慧欲求构成了战争的根源和好战的力量,使得人类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好战本性。

  二是战争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和政治行动,其积极意义不只在于对邪恶的清除、对旧制度的破坏,还在于它能给一个民族、国家或整个人类带来生机与活力。

人类中许多新事物、新制度、新领地的开辟和向更高文明阶段的进展,都需要借助战争这种积极的和必须使用的手段来进行。

三是战争不仅能够展现人的刚强、勇敢和团结奋战的美德,还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睿智、机敏和丰富的想象性。

比如,仅就战争带来的武器进化,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繁荣。

  四是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激烈程度的增强还源自私有制的产生。

因为私有制度造成社会的病态和不公,并从此出现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

这样一来,就更使得人类处于一种连绵不断的战争状态。

  五是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国家和民族在领土、人口、财富、资源、能源、政治制度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争议和危机,还存在穷国和富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公正和不平等,还存在贫穷、饥饿、疾病、人口泛滥和种族灭绝等潜在的危险和灾难,那么至少局部性的战争和冲突就不可避免。

9、古典社会人与自然的理想形态是和谐的审美关系,现代社会已经将这种关系为严峻的伦理关系。

1.请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谈谈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人对自然的态度。

2.以你的经验、观察的现象为素材,谈谈“大自然的反抗”,3.简要介绍一、二位你所知道的生态问题学者,他们的理论、活动、著作等。

(选做)

人类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不顾人与自然本应存在的动态和谐关系,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必然回引来自然界的回应,海平面的上升,全球温度的升高无疑是一种严厉的警告。

例如水城威尼斯、马尔代夫群岛过不了多少年将会消失。

在人类不断破坏大自然的同时,大自然也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人类提出反抗。

人类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环境立法,维护这一动态平衡,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禁止不和法的人类活动,减少对于自然界的损害。

10、法国哲学家史怀泽从伦理角度提出“敬畏生命”这一深刻的生命概念,认为它是人最高的善于德性。

下面是从《敬畏生命》一文中摘取的几个词:

敬畏生命、休戚与共、幸福、互相救助、德性、同情、意义。

1.以“敬畏生命”为核心,尝试着把这一串词排列为一个又内在联系、有层次关系的序列,构成对敬畏生命主题的词语式阐释。

2.从伦理学角度谈谈“敬畏生命”

1、敬畏生命是在同情中互相救助,体现德性意义,与幸福休戚与共的一种情感和态度。

2、不懂得敬爱生命,也就是不懂得敬畏生命意志,人类就会陷入盲目的利己主义之中,就会让生命活动在黑暗之中。

但是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则会改变这一切。

由于对生命怀持敬畏之心,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会与一切都在我们范围之内的一切生物存在着联系,对一切生命给予尊重。

11、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不管我们是否认同或做到,它给今天人们热衷的人生职业化、工业化、技术化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参照。

联系你的经验,谈谈过分、过早职业化、功利化追求带来的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焦躁不安的社会当中,大家都在拼命的向前奔跑,大学生也是这个社会环境的受害者!

过早的职场化并不是我们的错,而是社会激烈竞争逼迫的结果。

大学是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圣地,应该是社会思想最前沿的地方,应该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地方,应该是改变社会风气的突破口,而不应该反被社会牵着鼻子走。

同时这样也导致社会一种浮躁的风气,自然一些走后门、贪污的现象也就由此产生了。

12、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指涉的是人的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它成为魏晋时期人物审美的最高境界,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说那是一个“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以此为参照,以你经验为依据,请谈谈当下中国普遍的人物审美标准,以及由此折射的时代精神特征。

当下中国普遍的人物审美标准是以真善美,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智慧、最浓于热情为标准的。

这折射出时代精神的能动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对时代潮流反映的程度,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变化,推陈出新。

13、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出了“学”与“思”的关系中哪一个更具有优先性?

为什么?

“思”更具有优先性。

只有通过思考才会发现所学的道理,进而促进学习的欲望,增加我们的见识,使我们的思考更加的深度化。

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又会发现更高一级的知识,不断增长我们的知识。

学习离不开思考,所以“思”更具有优先性。

14、《论语》中记载“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史称“孔子四毋”,表达了孔子对中和心理品质和宽容思维品质的追求。

一,解释“意”、“必”、“固”、“我”。

二,从心理和思维两个角度谈谈“四毋”对当下青年成长的意义。

1、意:

臆测,必:

武断,固:

固执拘泥,我:

为我独是

2、不凭空臆测、不主观武断、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第一从不主观臆测,用现代语言来说要坚持实事求是,只要人家说的对我们就照你的办;第二就是不武断,不妄断,要懂得变通,能应变、适变,而不认死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变应变”;第三就是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改之”。

要谦虚好学。

第四就是“毋我”这句话似乎好理解,不是以我出发、做事、考虑问题是处处为他人着想,但若把“毋我”与佛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平等相”应是同一的。

所以孔子教我们做人处事、学问修养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5、《论语》中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一,解释《论语》中原初意思。

二,“古之学者为己”,其实今之学者也为己,“为己”的差异在哪里?

三,联系教育现实和自身求学经验,谈谈你对当下中国教育目标的看法。

四,这是一个重要命题,蕴含着古今教育和文化方向的差异和转型。

用你所了解的知识,尽可能描述古今社会文化的转型。

五,教育中的“为己”与“为人”完全是对立关系吗?

你认为现在教育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一关系?

你如何对待它?

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时候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没有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哪里。

二、为己,就是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内的品质得到提高。

为己的学习完全是自己内心的要求,是为了求自己心安。

“今之学者为人”为人即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并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三、中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教育学书上写道:

“是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认为这个教育目的提得太笼统,太过重视政治方面的教育影响忽视做人的基本准则的教养要求,尽管把“德”放在第一位,可是何为有德却没有具体准确的表述。

这是导致中国的教育问题严重的原因,因为谁也不能违背教育目的实施教育。

此外,实施教育的过程相当简单和整齐划一,使得我们的教育最终成了政治工具,培养出来的人也最终丧失了自我。

我们的教育成了一种奴性的教育,这种奴性的教育就是愚民教育,它最终只会导致社会问题日益增多。

四、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产物。

文化发展中多表现为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超越。

一般来说,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创造中形成的,又是在不断创造中被突破和创新而走向现代的。

文化在经济,科技,与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的发展变化,互相交融,又不失特色。

现代社会的文化趋近多元化,开放化,这是和古代文化的最大区别。

五、是不完全对立的。

现在的教育应该两者兼取,在“为己”的同时也"为人"。

一方面学习为己,提高了自己的修养,使自己的品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为人”能促进不断的去学习,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所以我觉得应该在“为己”的同时也适当“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