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775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docx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docx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课程标准

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1 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教学要求

1.图文配合,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

2.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的起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3.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

4.通过网络、书报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发现、体验不同文明的内涵和魅力,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异同。

[课时安排]

2课时。

[新课导入]

复习引入

教师可以从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已有的知识导入。

例如:

同学们可知道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同学们知道是哪些河流哺养了四大文明古国吗?

由此引出本课主题。

[尼罗河的赠礼]

1.尼罗河对埃及文明的影响

教师可以从考古发掘中探索埃及文明的起源,例如可以播放有关金字塔的考古科普活动纪实片,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神秘埃及文明的兴趣。

○指导学生读图2-1,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学过的气候类型,描述古代埃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干旱、少雨;尼罗河水长、水量大)

○让学生阅读课文,提问:

我们都知道河水泛滥会造成水灾,可为什么埃及人却渴望尼罗河泛滥呢?

○教师可准备埃及人民赞美尼罗河的诗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指导学生读图2-2,鼓励学生形象地描述图中的情景,再现尼罗河畔古代埃及人民的生产生活风貌。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埃及人民对尼罗河的热爱以及尼罗河对埃及文明起源的意义。

[新月形沃土:

西亚文明的发祥地]

1.两河流域文明

○引导学生对比图2-3新月沃地和现在的世界地图,提出问题:

这一地区与当今世界上哪些热点地区与焦点问题有联系?

○对比两图说说古今地理名称的变化。

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将历史和当今世界热点地区与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提问:

大家还记得两河流域的人们使用的文字吗?

(楔形文字、泥版文书)

○观看第三课图2-30,描述空中花园这一建筑奇迹。

引导学生对这一地区产生亲近感。

○按课文内容梳理出西亚文明的发展线索(强调这里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也可适当补充一些海湾战争的图片资料,用遭到破坏的环境和文化遗产与古代文明成就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建议

[印度河与恒河的哺育]

1.地理环境对印度文明影响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放映与印度文化有关的资料片。

放映之前,教师最好根据所提供的素材给学生布置几个问题,边看边思考,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指导学生读图2-4,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及学过的地理知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自然条件。

○归纳这种自然环境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河水的灌溉,孕育出南亚的农耕文明。

○让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线索。

[黄河与长江:

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长江孕育中华文明

○指导学生看图2-5,了解中国境内重要的氏族聚居遗址的分布,重点观察黄河、长江的地理位置。

(教师可引用综合探究二的内容,说明那时这些地区森林茂密、气候湿润。

○看长江、黄河流域周围分布哪些主要文化遗址?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为什么说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图2-6、2-7、2-8

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介绍我国的早期文明—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

提出以下问题:

○图2-6的玉器上有什么图案?

这个玉器反映了什么?

○图2-7的遗址是做什么用的?

(祭坛)

○图2-6、2-7、2-8三件文物从出土地点上看,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大河流域的文化遗存)

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

课程标准

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3-1 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3 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学要求

1.通过国家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出现和形成。

2.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所生活的不同条件,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的逐渐分化;也可以通过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

3.了解作为权力象征的金字塔、九鼎等,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

4.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通过分析印度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分封制度,认识人类社会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5.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新课导入]

提问导入

“有谁知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城市的出现、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由此导入主题。

[城市开始出现]

1.早期城市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古代城市遗址的资料、图片或影视片,课上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阅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古代城市的布局、功能和特点等,并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因及条件。

引导学生看图2-9,再出示中外古城遗址的图片,感知早期城市的面貌,从古城的残垣断壁中去感悟历史的沧桑,在千年废墟中体会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简单绘制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和我国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的平面示意图。

在绘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城市的共同之处,即都由城墙、宫殿、作坊、殿、街道等组成的。

[活动]

选择几个比较点,如城市的布局、规模、功能等,启发学生比较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的异同,更好地认识古代城市的功能和特征。

[王权神圣]

1.古代埃及、巴比伦和中国王权神圣

埃及是个遥远、古老、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有关法老的统治、法老的陵墓──金字塔的修建等等,学生普遍好奇;学生对大禹其人其事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收集有关埃及的资料,如埃及的国王为什么叫做法老?

○他生前为什么要建金字塔?

○法老的金面具说明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对法老拥有的至高无尚的权力及统治有一定的认识。

○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提问:

大禹划定“九州”、铸造“九鼎”意味着什么?

(鼎为权力的象征,以此确立其权力。

○阅读课文,说说禹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其权力的?

使学生对禹这个人物在变革时期的历史作用有更全面的认识。

○讨论:

王权的扩大与神圣有哪些具体表现?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分化的社会]

1.早期国家阶级分化

○可让学生收集、查阅反映埃及贵族奢侈、豪华生活与奴隶辛苦劳作的图片资料,或者展示埃及奴隶建造的宏大神庙、纪念碑等壮观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宏伟建筑的建造之谜,感受埃及贵族与奴隶生活的天壤之别。

○指导学生先阅读相关课文,熟悉印度等级制度中每个等级的名称、所包括的社会阶层及职权与义务及其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

○将阅读卡中的故事编成小品,组织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的感性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说说我国商朝的社会哪些人是统治阶级,哪些人是被统治阶级。

○适当补充反映商朝奴隶被殉葬的图片和文字,使学生对奴隶的悲惨命运有直观的感受。

○视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讨论:

阶级的出现是否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

[军队与刑法]

1.古代国家军事实力

战争故事是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教师可利用参考资料,或收集相关资料,讲述古代埃及和中国夏商时期发动的战争和军队概况。

组织学生讨论:

○古代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有什么作用?

○结合阅读卡,组织学生讨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

2.古代刑法

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然后模拟一个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的法庭,由同学分别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

○按照《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来裁定罪行。

○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对法律和刑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深刻的认识。

○组织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查找与我国古代刑罚有关的汉字,说明这些汉字说明了什么?

(当时刑罚的残酷)

○引导学生思考:

当时的刑法为什么这么残酷?

全课结束时,可向学生提出课后思考题:

“分化的阶级、刑罚的残酷,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可为什么说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自我测评]

1.

 

城市

王权

社会等级

刑法

埃及

孟斐斯

法老

统治阶层;王室、僧侣、贵族、

自由民:

工匠和农民

奴隶

 

两河流域

乌尔城

国王

《汉谟拉比法典》

中国

二里头

 

贵族、平民和奴隶

 

印度

摩亨佐·达罗

国王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2.法典规定了奴隶主对平民和奴隶所享有的特权;法典规定了奴隶可以买卖、抵债,使奴隶买卖合法化;在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第三课告别野蛮

课程标准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要求

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通过对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3.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和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课时安排]

3课时。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1.图2-23、2-24

指导学生比较图2-23、2-24,然后回答问题。

○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

刻划符号根据一些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比刻划符号更进一步,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表达思想的手段,它没有读音,目的只在表意。

○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只是帮助记忆的一种途径,离开了记忆者,别人就无法了解其意义。

人们并不能把这种图画形式和语言结合起来,一个个读出音来,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它交流思想。

2.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的教学

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安排各组通过不同途径,收集有关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汉字等文字的起源传说、不同文字的书写材料,文字书写工具等方面的资料。

鼓励各组将所收集的材料汇总,分组制作“古代东方象形文字差异对照表”,或将资料整理成文,制成小型展版、幻灯片等。

课堂上由各组推选同学讲述东方古国文字发明的故事和传说,简单介绍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和商朝的甲骨文的特点,并介绍上述文字的书写材质。

3.阅读卡“仓颉造字”的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卡“仓颉造字”,提问:

○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

(人民群众)

○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首先对前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然后指出古代东方文明在建筑、园艺、青铜冶炼铸造、天象观测、医学探密、数学计算等方面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1.埃及建筑成就的教学

可通过播放“埃及金字塔”录像或阅读教材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一工程的宏大、建筑技艺的高超。

对于围绕着它的一系列“谜”,建议教师可以列举一二,但不作讲述,只是“点到为止”。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2-29并阅读图旁的说明,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雕像中的法老被雕成狮身?

法老的头部为什么还装饰着蛇、鹰?

(与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的萌芽相联系。

2.“空中花园”的教学

指导学生仔细看图,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图中的画面。

图中呈现了巴比伦的门墙和塔楼以及被称为“空中花园”的假山两部分内容。

用深情的语言讲述它的美丽传说,然后再结合教材的阅读使学生了解它是一座怎样的建筑,并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空中花园”早已不复存在,却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

(“空中花园”被后人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古代的建筑奇观,也是古代巴比伦文明的杰出代表。

3.青铜文化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

○人类最先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什么?

(红铜,也称纯铜)

○之后,人们又冶炼出了什么金属?

与纯铜相比,它有什么优点?

(青铜。

青铜的熔点低于红铜,而硬度却高于红铜。

○什么是青铜时代与青铜文化?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并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

青铜时代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可称为青铜文化。

我国夏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

○哪个国家的青铜文化最发达?

○你知道我国商朝最著名的青铜器叫什么吗?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你们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成语和典故?

(如一言九鼎、鼎力相助、大名鼎鼎、三足鼎立、问鼎中原)

○鼎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什么的象征?

(权力和地位)

然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司母戊鼎”的图片、文字描述和“商朝铸造青铜器示意图”,使学生对“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纹饰、造型、不可动摇的气势,形成深刻的印象。

[活动]

商朝冶炼青铜器用的是复合范,复合范有外模和内模配置,复合而成。

图中就是用复合范冶炼的情况。

其中有的奴隶用坩埚往铸范中倒铜水,有的在化铜,有的在指挥复合范的工作。

图中还有一部分手持武器的武士和看管奴隶的官员。

[古老的科学探索]

在讲述正文之前,教师可先提问:

○同学们对“科学”的理解是怎样的?

开放式问题,可让学生们各抒己见。

○然后,教师阐明“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教师应向学生提示远古时代科学的探索与当时社会生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1.天文学的教学

建议教师将重点落实在“太阳历”的创立、它对埃及农业生产的指导和对后世历法的影响等方面。

[活动]

埃及的天文学成就中最有影响的是太阳历,而它是古代埃及人民通过长期对尼罗河水涨落的细致观察,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制订的。

2.“星期的来历”教学

组织学生看阅读卡的内容,提问:

○我们现在通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计时法是谁发明的?

(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

3.“木乃伊”及图2-33的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

○埃及人为什么要将尸体制成木乃伊?

(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人死后还要在冥世中生活,因此要保住肉体,让灵魂能依附肉体万世长存。

○古代埃及的木乃伊是怎样制成的?

(详见参考资料)

○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反映了古代埃及人民在医学方面的哪些成就?

(解剖学,懂得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的医学知识,高超的防腐技术等。

4.数学成就的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

(古代印度人)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传播到欧洲,因此这些数字符号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古埃及的几何学有什么成就?

(能计算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的面积;推算出圆周率为3.16。

[宗教的奥秘]

本目是“告别野蛮”一课教学的难点。

主要难在教师要结合古代埃及的“阿蒙神”崇拜和印度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向学生揭示宗教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社会作用。

1.埃及的宗教教学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埃及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

(宗教在古代埃及人的社会生活中占着支配地位。

埃及文明中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与远古时候相比,埃及的宗教有什么什么变化?

(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变成“王国的保护神”,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图2-35的教学

指导学生读图及课文的讲解文字,提问:

○图2-35与古代埃及的宗教之间有什么联系?

(古代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中关于灵魂的看法是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人死后要在阴间受到冥王奥里西斯的审判。

这幅图是这种宗教观念的反映。

3.关于佛教的教学

①佛教的创立过程

○组织学生阅读“释迦牟尼的故事”和相关课文,引导学生概括说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

(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②佛教的教义

○先让学生归纳佛教的教义。

(宣扬“众生平等”。

其教义简称四谛:

一、一切皆苦(苦谛);二、苦必有因(集谛);三、苦能灭寂(灭谛);四、灭寂有道(道谛)。

上述教学过程完成后,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学生:

○为什么佛教要宣扬“众生平等”?

(反对印度的等级制度,否定婆罗门教和神造种姓之说。

○如何理解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

(佛教许给人们的只是虚幻的信佛得救的平等,实际起了麻痹广大群众从事积极斗争的作用。

佛教的教义对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奴隶主有利。

③佛教的传播过程

○结合图2-37指导学生描述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主要有北传和南传两条路线。

○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阿育王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佛教在印度得到很大发展,并且促使佛教向周边国家传播,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在埃及的宗教和佛教两部分内容讲完之后,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曾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起过重要作用。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要理解古代文明,了解宗教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

[自我测评]

1.古代埃及的历法;西亚的星期制度;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西亚的“60位法”。

2.古代文献证明: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少,人们就会停止呼吸。

”这是在一张纸草上记载的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它说明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

地理环境证明:

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这里是大干旱地区的一部分,终年雨量稀少,尼罗河成了惟一的水源。

若无此水源,埃及人将无法生存。

由于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河水灌溉了两岸的土地,还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河水退却后,埃及人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简陋的工具,清除荆棘,排干沼泽,开构筑坝,辛勤耕耘。

科学与数学证明:

埃及天文历法的产生,是因为要准确预测洪水的泛滥和播种时节。

埃及的数学是要计算洪水退却后的土地面积。

3.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

云南元谋人,170万年前北京人:

70~20万年前山顶洞人:

18000年前河姆渡文化:

约7000年前半坡文化:

约5000~6500年前华夏族初祖:

大约4000多年以前

中国最早王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

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左右)

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世态变

课程标准

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2 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4 列举历史上的有关言论,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学要求

1.通过对蓝田人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历史的感悟,辩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感。

3.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址环境变迁的调查,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调查的经验,能够辩证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

本课教材以“感悟沧桑巨变”为主题,由四个部分构成。

“沧桑巨变:

蓝田人家园的今昔”,旨在通过典型个案,让学生领悟:

人类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由于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这一部分主要起铺垫作用,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

“让事实说话:

一项环境变迁的调查”,让学生在了解蓝田人家园沧桑巨变的基础上,选自己家乡附近某处遗址,围绕环境变迁进行调查,使学生在调查、探究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文明的反思:

有感于环境的变迁”则是对第二部分的提炼与升华,旨在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其古今变迁状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结合调查,评价、辨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典型言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假如有条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与探究内容相关的资源,以便于探究活动的展开。

[课时安排]

1课时。

[新课导入]

从日常生活导入

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生活区域附近,人们的活动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给环境带来了哪些变化,并说一说自己对环境变迁的感受,由此引入课题。

[沧桑巨变:

蓝田人家园的今昔]

1.关于“蓝田人”的教学

蓝田人是远古人类之一,但本课的主旨不是介绍远古人类,而是以蓝田为典型个案,切入“感悟沧桑巨变”这一主题。

因此,教师在介绍蓝田人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蓝田人生活时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上。

2.“蓝田人”家园今昔变化的教学

这一部分主要依靠充分、生动的材料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图2-38与图2-39可以进行对比,例如:

○将远古时期与现在关中地区的地貌图进行对比,主要表现古今地貌景观的差异;

○将远古时期与现在关中地区主要动物种群图片进行对比;

○将公元10世纪以前关中地区农业状况的资料与晚近以来关中地区农业状况的资料进行对比;(如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粮食产量等各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学生初步领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责任感。

[让事实说话:

一项环境变迁的调查]

这一部分是以学生调查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教师只须对学生调查活动的方法、步骤给予必要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调查对象选择方面,建议教师不必拘泥于课本的要求,只要能够反映“沧桑巨变”这一主题的任何文明遗址或者地区都可以作为学生调查的对象。

调查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建议教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照课文提示的内容分别收集资料。

可以从书籍、报刊、访谈录、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料可以是影视作品、文字、图片、图表、诗歌、民谣等多种形式。

○每个小组将收集到的材料汇总,按照课文上的表格形式整理出来。

○小组内部成员通过合作,写一篇调查报告,既是调查活动的总结,又为下面的讨论奠定基础。

[文明的反思:

有感于环境的变迁]

1.讨论的教学

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讨论的重点应放在不同小组之间存在分歧或争议的问题上,这样才会重点突出,有针对性。

○课本上的五个问题只是提出了“是什么”“为什么”,而调查的目的是要发现存在的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应适时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