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544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docx

《中国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docx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

古典文学以唐宋诗词及四大名著为代表,现代文学以鲁迅小说为代表,当代文学则以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为标志。

自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学大踏步进入世界先进文化行列,成为引领世界文学的先锋,并使中国当代文学达到历史的顶峰。

中华民族的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

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中国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中文名古典文学外文名Classics分类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起源《论语·先进篇》

1起源

2现状

3古代文学

▪民族文学

▪诗歌

4当代文学

5现代发展

6当代著名作家

▪社会主义初期

▪新时期作家

▪中国先锋作家

▪中国自由作家

▪通俗流行作家

▪新青少年作家

7古代人物作品

▪人物

▪作品

▪古文学发展

起源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篇》,该节孔子按才能把学生分成四类: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后世称为“孔门四科”。

按北宋邢昺的疏注释为“文章博学”,意为通晓许多古今文献及学问。

按此说法,广义来看文学可以解释为学问又或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文化。

如果按狭义的说法,文学可以被看成5世纪南朝刘宋文帝所定立的四学:

儒学,玄学,史学,文学。

在此之后,正史之中专载优秀文人行事的“文学传”也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那种文学只是代表上流阶层的文学,并不包括像小说,戏曲的大众文学又或是近代的主流文学。

因此,当我们谈及“中国文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古人与近代学术上之间的文学概念的差别。

另外,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包含了政治,许多的作品均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政的人也写下不少的文学作品。

就像三国时代曹丕的名言: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所指出,中国人都认为文学拥有左右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学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此,自宋以后,文学之所以多出自官僚之手也正是受到这个思想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学的特别地方。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一向以韵文为主流,尤其是有不少以描画自然景物及歌颂友情等等为主题的抒情诗。

相比之下,虽然叙事诗并不发达,但古代《诗经·公刘》,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北朝民歌演变而来的《木兰辞》等等也是有名的作品。

如果不计叙述历史,宗教,思想等等的文章,散文文学最初兴盛于唐朝。

那种散文的题材,除了一些例外,许多作品并非纯创作而是取材于现实,这个传统直到在西欧文明影响之下诞生的小说时期为止一直长久地维持着。

还有,我们要注意在古代中国韵文散文一词与其说是富有文学性的意义,倒不如说成是文体的一种名称来得合适。

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骈文的文体。

现状

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大陆当代文学(1949年以后)大多数属于官方文学即所谓“体制内”文学。

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学迎来新的曙光,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

2000年,旅居海外的华人作家高行健以《灵山》、《一个人的圣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大陆作家莫言以《红高粱》、《丰乳肥臀》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使华文文学出现了具有独立思想的自由文学思潮。

但真正的中国自由文学在民间又称贫民窟文学,其概念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中国自由作家王土等人为代表,数十年扎根中国社会底层及贫民窟,极大的同情与关注社会底层贫民的生存状态,所创作的小说《欢乐(悲伤之河、欢乐之河)》、《大城市之小孩玩火》、《大城市之女人心思》、《拘留十五日》、《毛二总统》等等,均表现中国社会边缘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以及下层妓女、乞丐、流浪者、拾荒者的生存状态与悲怆经历,为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

中国贫民窟作家北京聚居地

中国贫民窟作家北京聚居地

中国平民作家特别是自由作家所具有的独立思想,通常在作品中以令人恐怖的真实表现出思想的光芒。

在批判现实主义基础上开创了一整套独立特行的现代美学与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为中国当代坚持探究思想之源的文学巨匠的群体,同时也是具有非凡忍耐力和巨大牺牲精神的真正的作家群体。

中国自由作家深圳聚居地

中国自由作家深圳聚居地

 

中国平民文学直面现实,深层揭示社会矛盾,以文学的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体制内”官方作家无法做到的。

中国“体制内”作家比较真实的描写现实一般止于文革,难以前行。

所以要重新,真正燃起中国文学思想的火焰,必须在中国平民文学、“地下文学”中深度挖掘,这是中国文化公认的危机与普遍的悲哀。

中国平民作家上海聚居地

中国平民作家上海聚居地

古代文学

民族文学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学都有各自发生、繁衍、发展的历史,也有各自的价值与成就,例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维吾尔族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傣族的《召树屯》、彝族的叙事长诗《阿诗玛》、蒙古族的叙事诗《嘎达梅林》等,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相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诗歌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紧接着,又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的光辉代表,就是伟大的诗人屈原。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汉魏六朝,出现了带有民间文学刚健清新风格的新诗体——乐府,强烈的现实感,是乐府的重要标志。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都是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

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汉末出现了《古诗十九首》,五言诗这种诗体便基本成熟了。

七言诗的产生要晚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

经过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进入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体诗和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中国诗歌同音乐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两者的关系发展变化经历了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

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组合。

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

到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成为可与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苏轼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作家。

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能力。

而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语言而形成的新诗歌样式——散曲,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

散曲大量吸收民间方言俚语,具有浓厚的市民文学色彩,并且具有以往诗歌中少见的诙谐和幽默,给诗坛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

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宋词、元曲兴起以后,传统诗歌仍在创作,宋、元、明、清各代都留下大量诗作,而且各具特色,但总的成就都没有超过唐代。

散文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是散文。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是《尚书》,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虽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叙事,初具文学特质。

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战争频仍,士人纷纷献计献策,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主要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主要流派,所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

这时期的散文、有感情激越、论辩性

中国文学革命

中国文学革命

强、辞藻华美、结构严谨、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点,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经确定。

汉代散文更讲究文采,对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

这时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

这部巨著规模宏大又结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

构严谨,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刻画人物性格、抒情议论,都获得极大成功。

因此,《史记》不仅被视为史书杰作,而且纪传部分也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骈文兴盛之后,散文式微。

直到唐代韩愈、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对过于矫饰、渐趋空洞的骈文,散文才恢复了它的生机与地位。

唐宋古文,直承秦汉传统,尤以游记散文清新隽逸,生动活泼。

后世纯文学散文一直沿着这条轨道前进。

明清小品文是纯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样式,它吸收唐代散文的精髓,融入魏晋南北朝笔记文的谐趣和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赋与骈文,是中国文学中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两种体裁。

赋源于楚辞体,流行于两汉,有诗的韵脚,崇尚铺张扬厉。

骈文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句式整齐,强调对仗工稳与音律和谐,但不要求押韵。

小说和戏曲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中,小说常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

因此,小说和戏曲起步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伟大的作家与作品相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继出现,戏曲方面,如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也均为文学珍品。

《红楼梦》更是纪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并足以和世界许多知名的小说媲美。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在不断发展着,但却表现出异常稳定和凝固化的特点,与西方文学相比,统一性和单一性相当明显。

这种特点是和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

中国文学大部分在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土壤中产生,几乎一直在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中,在重视文化思想、并对之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发展。

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相对说来较少,大部分时间处于封闭的环境中,除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外,总的说来与宗教的关系相当疏淡。

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凝重稳健的性格。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的重大变化,这种性格开始打破。

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诗文,到清代中叶,大都由于因袭旧艺术形式、缺乏新思想内容而走向末路。

鸦片战争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开

简明中国文学史

简明中国文学史

始认识到本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弱点,文学上出现了龚自珍、黄遵宪等为代表的开明派;戊戌变法运动前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梁启超、黄遵宪等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主张,要求“崇白话而废文言”,号召革命的政治小说也相继产生,例如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都是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谴责小说。

与此同时,出现了以柳亚子、秋瑾为代表的一群爱国诗人,他们救国图存的作品,形成了近代文学中新的文学潮流。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

这时期的文学,已成为自觉、独立而又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

它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代替文言),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体裁,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

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现代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成了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

民族危机、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苦难、抗争与解放、武装斗争,是作品常见的题材。

作家与读者有了更广泛而亲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广泛地吸取了世界文学新潮的营养。

正是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学,并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

这时期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

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

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当代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文学一方面发扬了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传统,一方面又表现出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

在更广泛更深刻的程度上与人民结合,积极表现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新的生活风貌,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但是,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辉煌是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文学停滞,从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文学新时期,大群新作家走上历史舞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和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获得多方面开拓,文学内容也获得很大程度的深化,中国文学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台湾省文学及港、澳地区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另一轨道上相对独立地发展,也为丰富祖国的文学宝库作出了贡献。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自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大陆又出现了中国自由作家(体制外作家)与中国自由文学(具有独立思想的文学)的概念,使中国文学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鼎盛局面。

现代发展

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

是文学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激变。

(史学家认为,“变”有三

中国文学史话

中国文学史话

个级度:

一是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是百年期的缓慢渐变;三是不基于时间维度的激变或称为“剧烈脱节”,现代文学的“变”在三个维度上都有表现。

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西学东渐,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潮。

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晚清社会组织机构的变革,引起文化机制和文学的变化。

1)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2)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的转换(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民众文化参与的工具,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

文学自身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

文学观念的变革

晚清社会的封闭:

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称中国是“被称为长期完全停滞的国家的典型”,黑格尔说“中国只有在他人的逼迫下,才能重返历史”。

马克思在《鸦片贸易》中说: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

清朝在落后中妄自尊大,在皇帝的批谕中却说《南京条约》是“妥为招抚”,被迫五口通商皇帝的批谕是“自宜酌量日期,暂令入城瞻仰”。

晚清一方面是保守、落后,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科学的冲击下,又不可避免的要被动接受西方新思潮、文化、科技的冲击和洗礼。

文学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准备的一场思想和文学观念的变革。

1、晚清“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一次广泛的政治和文化运动。

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梁启超是首倡的人物,黄遵宪为其主将。

“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旧瓶装新酒”由于酒与瓶的不匹配要求保留诗歌旧形式的变革不彻底。

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黄遵宪:

出生商人致富的官僚家庭。

任过驻日、英使馆参赞,受西方文化、政治思想影响较深。

提倡以我手写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诗。

他最早提出了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后来(1918年)的新诗运动。

2、文界革命

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力求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

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的文体。

以把文辞从古文的“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

中国文学编年史

中国文学编年史

维新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文界革命”催生了大量政论散文的诞生。

3、小说界革命:

小说救国论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此“小说”指琐碎的言谈。

《汉书·艺文志》有“小说家者流,盖处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古代把小说视为“游戏笔端,资助谈柄”,小说在文学中一直处于边沿地位。

一批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让小说承担社会教育职责,希望小说对现实社会政治改良有所补益。

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1896),《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02)、《告小说家》(1915)等文中阐释了他小说革命的主张。

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等观点,认为小说的不可思议之力具体表现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

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的主张。

小说界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现代化变革进程,推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和新小说的产生。

强化了文学,尤其是小说与社会、民族、政治的关系,初步确立了文学尤其是小说的社会价值模式。

后来的五四文化运动基本继承了这一文学与社会政治结婚的思想,思想家、政治家常常把文学作为改良社会、育治人心,配合革命的工具,张显了文学的社会现实功能。

4、白话文运动

文言文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精神和繁复的内心世界,无法表现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当语言无法表现它的对象时,变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

认为文言误国。

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一时代应有一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代之文学”,“今日之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观点。

主张做“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学”。

号召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5、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

鲁迅兄弟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强调文学的长远功效,而非现实的实用性,希望文学通过对民族精神、国民灵魂的熏陶和改造来达到振兴民族的目的。

即鲁迅后来的文学“立人”思想。

6、域外小说翻译运动

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主要得益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教化与新民,尤其强调小说对政治思想的宣传与政治运动的配合。

于是,翻译西方小说成风,使中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广泛影响。

晚清的器具革命和政治改良维新的失败,自上而下的改良反而使社会更加病入膏肓,从对制度本身的改良转向新的革命,新兴知识分子寻找改造社会的新途径。

器具革命、体制改良都是社会外部的调整,一些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知识分子希望从社会的外部手术转而为人内在精神和思想观念的更新。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多数是文化批评者,以思想启蒙和道德革新为出发点讨论文学革命,所以容易导致让文学承担启蒙任务的功利目的和对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的极端立场。

文学革命前20年

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革命造成了直接影响的是政论散文、小说翻译和创作。

1、政论散文

以梁启超成就最高,梁启超把自己的新文体作为新民的觉世之文,以此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宪、新民、强国,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

如《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

2、革命派散文

以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家)成就最高。

文章动人心魄,自由尖锐,富于创造。

革命派散文具有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中国文学论集

中国文学论集

3、政治、问题小说

宣传政治观念,关注社会问题。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

4、谴责小说

讽刺带谩骂。

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5、鸳鸯蝴蝶派小说

市井通俗言情、奇侠、黑幕小说,倡导文学是消遣的游戏的金钱的文学观念,主要以《礼拜六》杂志为代表。

有影响的有:

徐枕亚的《玉梨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广陵潮》等。

6、翻译小说

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说集》等。

基本特征

中国文学运动由于自己的语言特点以及中国哲学、伦理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与外国文学不同的特征。

独特的语言文字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

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

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形旁的字。

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

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文学自身的特点

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

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

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其三,是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其四,是以“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

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和说教的倾向一直被当作一种无可非议的倾向。

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概莫能外。

儒家的入世哲学和教化观念,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但同时也抑制了自我情欲的释放,自由个性的迸发和自我意识的开掘,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念,使文学蒙上了理性主义的烟霭。

上述内容特点并行的是“中庸”美学追求。

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

中国旧体诗大都感情节制,思想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表现出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

儒释道合流的思想特征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儒、道、释三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道家、佛教思想有相异和对立的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

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儒家继承的是兼善精神,道家则本着“无为”之旨,发展了独善思想。

在中国文人身上,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彼此消长。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有着鲜明的表现。

如果说“兼善天下”与“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