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799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有企事业单位

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人才工作专题第九调研组

为全面掌握我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发展现状、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近期,市委常委谢豪斌同志带领市委党建办、市国资委、市教育局、市卫生局等部门,深入枣阳市和部分企业,重点对我市国有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深入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市国有(含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才强市”战略,结合实际,强化措施,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人才资源总量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人才约18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0.6万人,占各类人才的3.3%;专业技术人才14.6万人,占81.1%;技能人才2.8万人,占15.6%。

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因企业改制为民营或关停破产等原因分流减少外,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均比2005年有所增加,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20.5%,

2、人才队伍素质有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

一方面,向内挖潜,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

全市教育、卫生系统针对专业技术人才比较集中的特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在职人员参加高层次学历培训,目前,枣阳市40岁以内的中青年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教育面达95%以上。

市水务集团“十一五”期间共举办培训班13期,培训人数达620人次。

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向外引进高素质人才。

枣阳市采取人才租赁、项目合作等方式,先后与36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市校联姻”、“市所联姻”活动,每年引进400多人次外地专家来枣阳提供中短期技术服务。

汉丹机电公司2006年以来共引进10名硕士研究生,结束了公司没有硕士研究生的历史。

对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的不断增加,促使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一步优化。

截止目前,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3900多人,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8300多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76人,均比2005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3、对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枣阳市实施“金牌蓝领”工程,评选出10名高技能人才为“金牌蓝领”,授予“枣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在全市通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市水务集团拿出全部88个中层领导岗位公开竞聘,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汉丹机电公司大胆提拔17名“80后”大学生走上部长(厂长)、副部长(厂长)等领导岗位,让优秀人才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当其长。

4、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

从座谈和实地调查的情况看,各地各单位都认识到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才工作的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日益浓厚。

如枣阳市把培养、引进、稳定人才作为各镇、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真考核评估,逐级落实责任制。

五二五泵业公司建立了人才库,设立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奖,2009年用于表彰的经费达40多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高层次人才偏少。

虽然我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数量在“十一五”期间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

目前,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没有一名两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5.7%,而且大部分年龄老化,未来三、五年内将会退休,高层次人才青黄不接现象加重,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紧迫。

2、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

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

在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现有人才的学科结构中,传统学科偏多,理科、工科以及经济、法律、金融、贸易等应用学科偏少,高新技术产业、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较少,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则严重缺乏;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人才少。

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专技人才分别占总数的22.2%、77.8%,企事业专技人数之比为1:

4。

特别是大部分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教育和卫生两大系统;三是大部分人才集中于市直和县(市)城区,乡镇和农村人才紧缺,如枣阳市有四家乡镇卫生院没有一名执业医师,全市近200个村没有年轻骨干教师。

3、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发展的限制,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才东南飞”现象持续不断,我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纷纷到东南沿海等地就业。

据枣阳人事部门统计,2009年,枣阳市直部门通过人事部门办理调动手续的人才65人,其中,调进7人,调出58人,调进调出之比为1:

9。

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引进来的高层次人才又留不住,如枣阳一医院2006年从武大、华科大引进的11名本科以上的毕业生,目前仅有2人留在枣阳,引进36名到乡镇工作的大学生现已全部流失。

4、人才使用效益不佳。

一方面,部分国有事业单位相当多的人才由于机制、体制、待遇等原因人浮于事,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另一方面,有些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和空间有限,潜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还有一部分人才由于长期得不到使用,因此而“飞走”。

5、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

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配置很大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的分配色彩,市场化程度不高。

相对于发达城市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我市的人才市场发挥的作用还处于低层次不健全状态。

人才政策对人员进出的管理特别是事业单位的人员统得过紧,导致用人单位难以落实用人自主权。

各类人才“单位人”身份特征明显,没有真正实现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最大效益没能体现和发挥,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人才在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

我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方面的这些问题,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障碍。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才观念不新。

受传统观念影响,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人才观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

重高层次人才,轻适用性人才;重人才的引进,轻人才的开发;重显性人才,轻潜在人才;重人才的经济价值,轻人才的社会价值;重人才的即时效益,轻人才的长远效益;重人才使用价值的挖掘,轻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人才本身也存在思想观念偏差,突出表现就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了成绩就想当官,有了资历就想挤进行政部门,把当官作为价值取向,很多专业上有发展前途的人“弃技从政”,造成人才浪费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不稳定。

二是经济区位优势不足。

现代社会的人才队伍建设已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虽然我市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底子”薄,“块头”小,将我市置于全国大中城市特别是放到发达城市参照系来看,襄阳在中国同等城市中还处于欠发达地位,经济总量还抵不上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的县级市。

由于经济发展不够,我市整体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偏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不能满足人才发展需要,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

况且我市处于内陆省份,缺乏有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和科研院所,国有企业规模不大,经济效益差强人意,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刚刚启动,活力不足,人才发展空间不大。

这些客观因素造成我市给人才提供优质载体和优厚待遇的能力有限,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

三是人才机制不活。

从人才管理机制来看,诸多单位特别是事业单位用人上的“终身制”未彻底破除,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三铁”现象造成部分人才墨守成规,难以发挥作用。

人才部门所有与社会化管理形成矛盾,造成人才难于流动,侵害了人才的利益。

从人才引进机制来看,由于缺乏灵活的制度和优厚的待遇,许多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有的人是来而复失,最终形成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走不了的局面。

从人才培养机制来看,还缺乏有效的保障与制约机制,人才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对各类人才的培训没有形成系统性、强制性和专业性,特别是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步履维艰。

 

四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和激励强度不够。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等一批具有较高“含金量”的人才开发扶持政策,人才工作的投资有了较大增长,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人才资源的开发投资力度依然不足。

在投资政策选择上,往往把产业投资放在首位,把技术投资放在第二位,人才投资放到了第三位。

在投资机制上,尚未建立起政府、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从人才激励机制上来看,以激发各类人才内在动力为目的、集精神物质激励为一体的机制在我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尚未形成,利益驱动的作用发挥不够。

特别是市场化的工资分配机制没有建立,薪酬待遇与能力、业绩关联程度不高,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还处于刚刚探索的阶段,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制约了我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的集聚及其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几点建议

根据“人才强市”战略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人才工作实际,转变人才经营理念,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我市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努力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1、走出人才观念误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一是要走出“职称+学历=人才”的误区,树立大人才观理念。

突破以学历、职称作为人才标准的传统做法,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凡是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工作岗位上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我市需要的人才。

二是要走出人才“学而优则仕”的误区,鼓励人才在业务领域做出更大成绩。

目前,我市更缺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

按照人才成长规律,这些人才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时间,应该在业务上多发展,少担任行政领导职务。

要着力提高这些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沿着专业方向向纵深发展。

三是走出人才“刚性流动”的误区,坚持人才柔性流动。

人才是市场上的稀缺资源,特别是高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要使人才实现价值,就要应当根据人才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行情来制定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体系,吸引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2、加快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步伐,发展壮大人才吸纳主体。

一方面,要加大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指导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科学经营管理理念,加强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

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对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企业技术中心,由市政府提供资金扶持。

通过建立完善管理和技术创新体系,把企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优秀人才的吸纳主体。

另一方面,要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

要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逐步使事业单位的人才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要放宽职称结构比例控制,对人才密集、承担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的科研单位,原则上要取消职称结构比例限制,只要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业绩达到既定标准,经过社会化评审,就要进行相应岗位职务的聘任。

对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职称结构比例总量控制,总量内由用人单位自主使用,用人单位可根据人才的能力和业绩,实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

要制定相关政策,允许全市各类人才在不侵犯本单位知识产权、经济权益的前提下,在企事业单位之间受聘兼任技术和管理职务,实行兼职兼薪,使人才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人才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一是实施经营管理者培训计划。

由市委人才办牵头,在我市国有企业中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一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学习,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的企业家。

与国内名牌大学合作,选拔具有较高潜质的初、中级管理人员进行EMBA在职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经营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职业经理人。

二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由政府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以襄樊学院、中央在樊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大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力度,构建优势学科专业人才群体、青年创新人才群体和支柱产业人才群体。

三是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加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业学院、技师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促进产学紧密结合,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我市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及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

4、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一是拓宽人才引进思路。

树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柔性引进人才。

鼓励人才在不改变国籍、户籍、身份和人事关系,不受工作地域、时间、方式限制的前提下,为我市提供智力服务。

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

实行“项目+人才”、“项目+智力”的引才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短期聘用、借用、合作开发、技术攻关、项目咨询、聘请顾问、业余兼职等灵活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

针对我市区位优势不足,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够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到人才密集的一线城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实现人才异地创业,工作成果为我市所用。

三是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颁发“人才绿卡”,并凭此卡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建立“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实行人才引进随时办理。

5、完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推进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包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多元化分配机制。

重点在国有企业中建立健全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要与责任、风险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

二是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政策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对部分重点岗位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以及关键职位专门人才和特殊岗位人才,实行灵活的薪酬、津(补)贴政策,真正体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和一流报酬。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奖励制度。

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政府激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辅助的人才奖励体系。

体现利益和价值的双重激励,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海内外各类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实行重奖,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用人单位设立优秀人才奖项,实现全社会的有效激励和有序奖励。

6、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保障人才安居乐业。

一是大力表彰各类人才。

结合人才工作会议,定期召开人才表彰大会,奖励人才开发的先进单位和有突出成就的各类人才,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二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我市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加大城市环保、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汽车工业园区和深圳工业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购物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把高新区建设成为一个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人才聚集地。

三是推进人才社区建设。

围绕我市产业结构布局,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建设一批人才公寓,推动各类人才集聚,形成若干个“人才村”。

加强人才社区内的配套服务,积极为外来人才解决配偶、子女入户、就业、就读等问题,努力为人才营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

二O一O年一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