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教案合集.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277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3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文字应用》教案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语言文字应用》教案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语言文字应用》教案合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语言文字应用》教案合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语言文字应用》教案合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文字应用》教案合集.doc

《《语言文字应用》教案合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字应用》教案合集.doc(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文字应用》教案合集.doc

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华池职专栾文彧

【概述】

《语言文字应用》是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选修课的教材,是一本为专门讲授汉语语言文字知识和应用的语文教科书。

这本教材共有6课23节,内容包括“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专题。

显然,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完全部内容是有困难的,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地过一遍,效果也肯定不会太好。

所以,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可以多讲点,但一定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可拆可合,自成模块”,这也是这本教材的一个特点。

所以,在教授的时候,可以根据抓大放小的方针,围绕一个“点”来进行。

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能真正突出专题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取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学生们学习方法上的启发,留出深入思考探究的空间,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形式】

课堂学习和学生自学相结合

【设计思路】

1、在上课前,先梳理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课堂上主要不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一方面每篇“课文”本身都是联系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现象的“实例”,这些内容本来就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另一方面这些“课文”也不再是一些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需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脑甚至动手参与才能完成的“任务”。

⑴实例教学法

举一些新鲜的例子,养成生活处处皆语文的习惯。

比如可以在各种报纸,各类杂志,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众多的书籍上收集到所需的信息材料,并进行剪辑,摘抄,分类归档,标明其出处,收集时间及适用章节场合,以便在教学实例中使用。

⑵情境教学法

查找街头、电视、报刊错别字,推荐自己喜欢的一句广告语,感悟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句子。

创设情景教学法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这些教学方法我们在以前必修课的讲授也都用到过,在讲授这册书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根据需要而定。

2、有效有用

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既是一种知识和能力,也是中学生应有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

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必须注重有用有效的学习目标。

从一个方面看,“有效有用”是指现在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重要和最实用的语言文字知识,是合格的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能力,更不用说也考虑到了中学生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

从另一个方面看,“有效有用”更体现在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中学生能够真正变“死记硬背”为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变“题海战术”为灵活地解决语言文字应用的各种问题,变“应付考试”为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

在讲授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有用有效,而最直接的有用有效就是和高考的挂钩,这也是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取舍的一个标准,如第六课“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是和高考密切相关的一课。

“服从高考”是必需的。

但是,不能不加选择地把高考这方面的试题堆给学生,异化为高考复习课。

不能企望一步到位,不可能一次完成高考“语言表达应用”的复习任务,高三还要安排时间进一步巩固,深化。

所以,浅尝辄止,可以把这课甚至是这册书看成是高考复习的热身赛而非正式比赛。

【课时安排】

总21课时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1课时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认识汉语自学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1课时

第三节: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自学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2课时

第一节:

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自学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1课时

第三节: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1课时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自学

第三课:

神奇的汉字4课时

第一节: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2课时

第二节:

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自学

第三节:

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1课时

第四节: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1课时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3课时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1课时

第二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1课时

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自学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1课时

第五课:

言之有“理”6课时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1课时

第二节: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2课时

第三节: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2课时

第四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1课时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5课时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2课时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2课时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1课时

第四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自学

附教学设计: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教学目标

1、认识汉语词汇的演变,并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

2、认识汉语语法的演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

教学重点、难点

汉语词汇的演变和汉语语法的演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1课时

一、导入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画线的句子。

“这个小孩的耳朵特别大”等笑话百出,你觉得问题出在哪?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很大的,不注意差别就要闹大笑话,为避免再次发生此类尴尬的事,为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经典,我们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古今汉语的差别。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

我古你今,相对言说。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画出古今差别词句。

要求:

一同学说古代汉语词句,另一个说出现代汉语意思。

先由词再到句子,然后再互换角色。

(学生活动)

活动二:

古今对照,分析差别。

师: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确感受到古今汉语的具体差异。

这段话中实际上只有几个字(词)古今汉语是没差别的,除了地名、人名外,它们是——

生:

八、我、能、国、不、客、从、来、坐、谈、问。

师:

大多数的字(词)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

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刚刚查找到的一些结果,及书上的参考,说说古今汉语到底有哪些差别?

(学生讨论)

师:

概括起来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意义改变了,如“形”“妻”等;一种是意义改变甚至某些意义都消失了,如“服”,它“穿衣”这个义项,今天已经消失。

师:

大家再看看,“之”的几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哪几种在用?

(学生讨论)

概括: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还在使用,还有一些就是在固定搭配中使用。

师:

下面我们来看看句子有哪些变化。

(学生讨论)

概括:

一些古代汉语的句式消失了,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等;有些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如“不若君之美”;还有一种,一些古代汉语句式只在现代汉语固定短语中保留使用,如“之所以”“为……所……”等。

活动三:

汉语词语的演变

1、词语的词形变化

(1)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节词。

(2)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节词。

(3)原来的单音节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节词所替代,如:

伐──攻打;乖──违背;川──河流;股──大腿。

2、词语的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如“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

(2)词义缩小。

宫:

古为“房屋”,今为“宫殿”。

“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

(3)词义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闻”是“听”的意思。

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

活动四:

语法的变化

1、语序的变化

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里?

B、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句式的变化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但古汉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主语名词后面用“者”,句末加上语气词“也”,或者只用其中之一。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夫战,勇气也。

C、荀卿,赵人。

3、词类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

A、“衣锦还乡”(“衣”作动词“穿”讲)

B、“既来之,则安之”(“安”作“使……安”讲)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作“以……为美”讲)

D、“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作“使……活”讲)

E、“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像翅膀一样”讲)

课堂小练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B、“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口技》)

C、“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船”为名词,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之意。

“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有”是动词,这里活用名词“出产的东西

“香远益清”(《爱莲说》)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四、布置作业

翻译下面句子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