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库 课后参考题及答案18章 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596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库 课后参考题及答案18章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库 课后参考题及答案18章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库 课后参考题及答案18章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库 课后参考题及答案18章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库 课后参考题及答案18章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库 课后参考题及答案18章 1.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库 课后参考题及答案18章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库 课后参考题及答案18章 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库 课后参考题及答案18章 1.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课后参考题及答案18章1

教材课后参考题及答案(1-8章)

101041D班

上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封建主义的大门。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从一个封建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并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在一起,在中国不同的时期和社会冲突下,此消彼长。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

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4、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军事上它们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在外国侵略者压迫和蹂躏下,中国几乎已经没有独立的领土主权可言;政治上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把中国政府变成自己的驯服工具;经济上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成为西方大国的附庸;文化上它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5、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反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史。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激励中国人民奋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6、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

主要为两个: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从社会制度看: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

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正是腐败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

这是战争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的水平上。

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

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牛封建的社会制度。

帝国主义侵略是造成中国人民巨大灾难的根源,与此同时,腐败的清政府也已失去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胜利的能力和资格。

而清政府之所以丧失了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

因此,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同时又要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二、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奋起直追,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

但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就没有进行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难以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7、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2)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3)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太平国天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侵略者应有的教训;(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

除指挥战略上的失误外,主要是第一:

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未能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未能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从而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

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太平天国起义带来了危害。

第三:

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对待儒学,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还缺乏理性认识。

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也不可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8、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洋务运动性质:

  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的一部分人为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运动,也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

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桎梏下充分发展起来的。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却处处仰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教训:

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9、如何认识戊戌维新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鼓吹民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维新派在教育上的举措,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新的主张,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失败原因:

(1)客观上,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新旧力量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难以取胜。

(2)主观上,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却是处处碰壁。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而“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10、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必要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正义性:

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

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1、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解放运动的高涨。

12、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客观原因:

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口号。

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没有意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后甚至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基础就显得单薄,以至于失败。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和错误,根源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作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篇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

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影响: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

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第三,占世界面积2/3人口,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2)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就是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立。

美国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14、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革命的对象?

(详见教材74-80)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15、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

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16、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

第一,新文化运动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先进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

第二,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中经常遭遇挫折,联想到过去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各种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遂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第三,十月革命的推动。

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苏俄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赢得了先进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第四,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这样,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就分成了两股潮流,一部分人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一部分人则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加以改造。

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他在五四运动前就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

1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它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那些新面貌?

为什么?

新面貌:

第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会成立,这种新式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之前也是不曾有过。

第二、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1925年至1927年,中国出现了比以往任何一次革命,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其深刻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

并最终推翻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新面貌出现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中国共产党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

群众路线的方法。

第三、中国共产党促成了国共合作,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是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在大革命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大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南昌起义等三大城市起义失败后、剩余部队大都经过摸索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逐渐探索出以农村工作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的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

毛泽东不仅在秋收起义的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1930年5月写的《反对本本主义》,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概括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系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0、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这一时期党内连续出现“左”的错误,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这种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政治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

第一,历史原因。

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王明左倾路线造成的危害实际是这种情绪的总爆发。

第二,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