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学概论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4915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docx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科学概论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docx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历史:

广义的历史包括已经过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历史指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已经过去的人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

2历史学:

对人类社会客观运动过程的认识及其成果。

3历史理论:

人们对客观历史运动的认识,包括天人关系、古今关系、民族问题、人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因、规律与方向等等。

4史学理论:

人们对历史学的认识,是关于史学本身的性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史家之修养与批评的理论。

5史学三长:

指史才、史学、史实。

所谓“史才”,是指史家的才干,包括史家应有的搜集、选择、组织史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所谓“史学”,是指史家应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掌握丰富的史料;所谓“史识”,是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的鉴别、判断能力,即史家应具有独立的历史见解、“彰善贬恶”的立场和“善恶必书”的态度。

6史法指历史记载和历史编撰方法,其内容包括史书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史书的体裁与体例。

7撰述即依据档案文件编纂撰写的史料、书籍。

它可以把分散在不同年代、不同卷宗的零星的同类档案化零为整,形成整体优势,便于人们全面、宏观地去把握、研究某一件事,或得到更为客观的启示和借鉴。

8记注即皇帝言行及朝廷行为的原始记录,也就是档案。

档案的最大特色是原始性、真实性。

它可以作为凭证,有着法律效力。

档案材料就其整体而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利用它。

档案材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潜在价值。

9史意指历史撰述中寓含的思想和宗旨,其内容包括史家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史学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史家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

“史意”重在阐述史家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和贵在创新的精神,突出了史学的内在属性,要求史家修史应当具有明确的撰述宗旨,体现特定的价值观念,鲜明地反映出各个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特征和风貌。

10史德章学诚在其史德篇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解释。

他定义为“著书者之心术”,也就是史家作史能否忠实于客观史实、论断是否公正的一种品德。

他认为“史德”更重要的还在于分清史家主观与历史客观,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尽可能地如实反映客观史实,尊重历史真相。

11新史学最初专指针对具“四弊二病”之旧史学而言的“新史学”,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起,“新史学”逐渐专指有别于旧史学的新兴史学,包括20世纪初提出的“新史学”和后来形成的唯物史观史学,不包括国外传入的历史学派。

50年代以后专指20世纪初的“新史学”不再包含唯物史观史学。

80年代以来,“新史学”的概念又转而用来指20世纪初的“新史学”、国外各种历史观与历史学派,或包括唯物史观史学,或不包括唯物史观史学。

12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13历史演进法

历史演进法最初是由胡适明确提出的,但其根源则是顾颉刚提出的“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观,即古史传说中的帝王都是有神性的,都是从神演化为人的,古史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的。

之后胡适在其《古史讨论读后感》中概括成为历史演进法,即探究某一古史最初的形态及其后来的演进发展。

14中国文化二周说

雷海宗认为一切过去的伟大文化都曾经过一度的发展、兴盛、衰败而最后灭亡。

唯有中国文化独具两个生命周期。

从殷商时代至五胡乱华走完了文化的第一周,其后受了外来思想的刺激,从南北朝隋唐五代起至清末创造了文化的第二周。

第一周之末有淝水之战,第二周末有抗战,中国文化能否重获新生,顺利进入第三周,成败利钝全系于此次抗战,实在不能稍有懈怠,而致纵失良机。

15《史学要论》1924年出版

是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书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16、五朵金花

是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

“五朵金花”虽然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并承担了相应的使命,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17、史学革命(“拔白旗插红旗”运动)

1958年的“史学革命”是“片面反封建”倾向的恶性复活,是学生对老师、晚辈对前辈、政工人员对专业人员的“教育”运动。

摧残、伤害了部分传统学人,扼杀了一批史坛新秀,造成了此后史学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史学研究从此开始丧失自己的独立地位,沦为政治运动的婢女,为实用主义所支配。

18、历史认识主体

具有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主体的根本属性为主观性,主观性有自我性、超越性两个显著特征。

历史认识是认识主体在研究中感性和理性统一的过程,是历史认识主体充分发挥科学认识创造性功能的过程。

历史主体是在历史认识中起主导作用的能动因素,主体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对史料的选择、理解和解释上。

创造性表现在历史认识的全部过程中。

19、历史认识客体:

(又称历史研究的客体)

是历史认识主体的研究对象,即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中,被历史学家所设定、选择和研究的那一部分。

具有客观性、不可重复。

历史客体是过去人类的历史活动,不会重现、重演,也不以历史学家的好恶而改变;

20、主体意识结构

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主体意识结构的诸因素在主体认识活动中,都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通过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认识结构整体去实现其认识功能的。

21、陈垣校法四例由陈垣先生在其《校勘学示例》第六卷中提出

对校法:

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

本校法:

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之前,最宜用之。

他校法:

即以他书校本书。

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理校法:

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

22、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实现了从史官到史家角色意识的时代转变,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观点。

23、班固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人。

主要的史学成就是《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

书中体现了皇朝正统观点。

24、刘知几的《史通》

刘知几唐代著名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人。

撰有《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奠定了中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史通》内篇讨论历史的编撰学,外篇讨论史学源流。

提出五志三科的史书内容范围和慎于采撰的撰史原则。

赞美断代史贬抑通史,并提出史家三长说,提倡“直书”反对“曲笔”。

25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章学诚,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学理论家,著有《文史通义》。

提出了“六经皆史”说,认为通史优于断代。

他将古今著述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

指出史家仅有“才、学、识”修养还不够,进而提出史德,并提出史意,认为“作史贵知其意”。

章学诚也是清代著名的方志学大师,所编和州、永清、亳州诸志,深受后世推重。

26、顾颉刚

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

推崇“历史演进的方法”和“用证据去修改假设的方法”。

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27、王国维

号观堂,近现代国学大师,也是新历史考证学的开山之人,史学基本思想有:

“兼通世界之学术”,打破中西古今之隔;倡导“自由研究”,打破正统观念和门户之见;“视学问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强调“以事实决事实”。

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提出“二重证据法”,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深远。

28、雷海宗

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认为历史学“是一种时代的精神的表现”,历史是由史学家“创造”的。

提出了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说,中国学界第一位形态历史家,主张运用文化形态史观研究历史。

29、范文澜

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著有《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两书虽都有缺点,但功绩是首要的。

范文澜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熟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他的著作的独特风格。

4、二,简答题

一、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

(1)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

先秦、秦汉。

产生了原始的史学意识,提出了事、文、义等史学的基本范畴,推崇“书法不隐”的秉笔直书精神等内容。

提出了史学发展同历史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关于历史撰述的社会条件、社会目的和社会作用的认识。

(2)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隋唐。

对史学活动主体的认识更进一步,明确了史书的编撰体例,深化了对史学的认识,提出了史家修养等命题,开始出现史学批评。

代表人物有刘勰、刘知幾、韩愈、柳宗元,主要著作则包括《隋书·经籍志》和《史通》。

(3)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

宋辽金元。

深化和提出了史学批评体系和标准,重视史法的作用,讲求会通之义。

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册府元龟》、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吴缜与《新唐书纠谬》和《五代史纂误》、曾巩、叶适、朱熹、郑樵以及马端临。

(4)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与嬗变:

明清。

出现经世致用的史学格局和历史批判精神,考据学达到极盛,章学诚是史学理论达到了古代中国的顶峰。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

①王世贞的国史、野史、家史之论;②李贽的历史是非观和历史人物论;③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包括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黄宗羲的历史批判精神,王夫之发展进化的历史观,以史经世的致用论。

④乾嘉学派的历史考证,以赵翼、王鸣盛、钱大昕、崔述、阮元等为代表;⑤章学诚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二、简述司马迁的“纠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究天人之际即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

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2,通古今之变:

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其中蕴含深刻的哲学思维和史学思想。

①历史进化思想:

历史是通过各种改革向前演进的.他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反映出一种厚今薄古的思想和一个历史家"通古今之变"的眼光.

②透过一些历史现象,来观察一个时代或一项具体制度由盛而衰之理。

注意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注意说明历史的转化,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成一家之言:

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

如在每篇传记的末尾,都会有“太史公曰”的表达。

三、简析《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价值。

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史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史书的社会作用;

(2)提出了撰史的基本要求——信史,为后人写史提供了相应的原则;(3)将《史记》《汉书》作之比较;(4)对编年体和纪传之;(5)提出了一些史学批评原则(详实、准当、文质辨洽、审正得序、约举为能等);(6)是我国最早的史学史专篇。

四、简述《隋书·经籍志》的史书分类

《隋书·经籍志》中把史书分成13类:

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1、图书按经、史、子、集分为四部四十类。

共著录存书3127部,计36708卷;佚书1064部,计12579卷。

后附佛、道两录。

全书有总序、大序、小序48篇。

总序一篇,置于卷首;四部之后有大序四篇,四十类各有小序一篇。

另外,佛、道两类各有一序,有后序一篇。

2、《隋书·经籍志》不仅对确定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