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81118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科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科学概论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从殷商时代至五胡乱华走完了文化的第一周,其后受了外来思想的刺激,从南北朝隋唐五代起至清末创造了文化的第二周。

第一周之末有淝水之战,第二周末有抗战,中国文化能否重获新生,顺利进入第三周,成败利钝全系于此次抗战,实在不能稍有懈怠,而致纵失良机。

15《史学要论》1924年出版

是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书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16、五朵金花

是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

“五朵金花”虽然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并承担了相应的使命,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17、史学革命(“拔白旗插红旗”运动)

1958年的“史学革命”是“片面反封建”倾向的恶性复活,是学生对老师、晚辈对前辈、政工人员对专业人员的“教育”运动。

摧残、伤害了部分传统学人,扼杀了一批史坛新秀,造成了此后史学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史学研究从此开始丧失自己的独立地位,沦为政治运动的婢女,为实用主义所支配。

18、历史认识主体

具有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主体的根本属性为主观性,主观性有自我性、超越性两个显著特征。

历史认识是认识主体在研究中感性和理性统一的过程,是历史认识主体充分发挥科学认识创造性功能的过程。

历史主体是在历史认识中起主导作用的能动因素,主体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对史料的选择、理解和解释上。

创造性表现在历史认识的全部过程中。

19、历史认识客体:

(又称历史研究的客体)

是历史认识主体的研究对象,即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中,被历史学家所设定、选择和研究的那一部分。

具有客观性、不可重复。

历史客体是过去人类的历史活动,不会重现、重演,也不以历史学家的好恶而改变;

20、主体意识结构

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主体意识结构的诸因素在主体认识活动中,都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通过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认识结构整体去实现其认识功能的。

21、陈垣校法四例由陈垣先生在其《校勘学示例》第六卷中提出

对校法:

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

本校法:

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之前,最宜用之。

他校法:

即以他书校本书。

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理校法:

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

22、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实现了从史官到史家角色意识的时代转变,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观点。

23、班固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人。

主要的史学成就是《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

书中体现了皇朝正统观点。

24、刘知几的《史通》

刘知几唐代著名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人。

撰有《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奠定了中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史通》内篇讨论历史的编撰学,外篇讨论史学源流。

提出五志三科的史书内容范围和慎于采撰的撰史原则。

赞美断代史贬抑通史,并提出史家三长说,提倡“直书”反对“曲笔”。

25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章学诚,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学理论家,著有《文史通义》。

提出了“六经皆史”说,认为通史优于断代。

他将古今著述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

指出史家仅有“才、学、识”修养还不够,进而提出史德,并提出史意,认为“作史贵知其意”。

章学诚也是清代著名的方志学大师,所编和州、永清、亳州诸志,深受后世推重。

26、顾颉刚

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

推崇“历史演进的方法”和“用证据去修改假设的方法”。

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27、王国维

号观堂,近现代国学大师,也是新历史考证学的开山之人,史学基本思想有:

“兼通世界之学术”,打破中西古今之隔;

倡导“自由研究”,打破正统观念和门户之见;

“视学问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

强调“以事实决事实”。

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提出“二重证据法”,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深远。

28、雷海宗

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认为历史学“是一种时代的精神的表现”,历史是由史学家“创造”的。

提出了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说,中国学界第一位形态历史家,主张运用文化形态史观研究历史。

29、范文澜

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著有《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两书虽都有缺点,但功绩是首要的。

范文澜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熟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他的著作的独特风格。

4、二,简答题

一、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

(1)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

先秦、秦汉。

产生了原始的史学意识,提出了事、文、义等史学的基本范畴,推崇“书法不隐”的秉笔直书精神等内容。

提出了史学发展同历史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关于历史撰述的社会条件、社会目的和社会作用的认识。

(2)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隋唐。

对史学活动主体的认识更进一步,明确了史书的编撰体例,深化了对史学的认识,提出了史家修养等命题,开始出现史学批评。

代表人物有刘勰、刘知幾、韩愈、柳宗元,主要著作则包括《隋书·

经籍志》和《史通》。

(3)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

宋辽金元。

深化和提出了史学批评体系和标准,重视史法的作用,讲求会通之义。

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册府元龟》、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吴缜与《新唐书纠谬》和《五代史纂误》、曾巩、叶适、朱熹、郑樵以及马端临。

(4)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与嬗变:

明清。

出现经世致用的史学格局和历史批判精神,考据学达到极盛,章学诚是史学理论达到了古代中国的顶峰。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

①王世贞的国史、野史、家史之论;

②李贽的历史是非观和历史人物论;

③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包括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黄宗羲的历史批判精神,王夫之发展进化的历史观,以史经世的致用论。

④乾嘉学派的历史考证,以赵翼、王鸣盛、钱大昕、崔述、阮元等为代表;

⑤章学诚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2、简述司马迁的“纠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究天人之际即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

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

学说相对立.

2,通古今之变:

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其中蕴含深刻的哲学思维和史学思想。

①历史进化思想:

历史是通过各种改革向前演进的.他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反映出一种厚今薄古的思想和一个历史家"

通古今之变"

的眼光.

②透过一些历史现象,来观察一个时代或一项具体制度由盛而衰之理。

注意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注意说明历史的转化,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成一家之言:

所谓"

成一家之言"

就是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

如在每篇传记的末尾,都会有“太史公曰”的表达。

3、简析《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价值。

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史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史书的社会作用;

(2)提出了撰史的基本要求——信史,为后人写史提供了相应的原则;

(3)将《史记》《汉书》作之比较;

(4)对编年体和纪传之;

(5)提出了一些史学批评原则(详实、准当、文质辨洽、审正得序、约举为能等);

(6)是我国最早的史学史专篇。

4、简述《隋书·

经籍志》的史书分类

《隋书·

经籍志》中把史书分成13类:

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1、图书按经、史、子、集分为四部四十类。

共著录存书3127部,计36708卷;

佚书1064部,计12579卷。

后附佛、道两录。

全书有总序、大序、小序48篇。

总序一篇,置于卷首;

四部之后有大序四篇,四十类各有小序一篇。

另外,佛、道两类各有一序,有后序一篇。

2、《隋书·

经籍志》不仅对确定四部分类法起了主导作用,而且标明经、史、子、集四部名称,自此而后,图书目录几乎都依此法而编制。

《隋书·

经籍志》的历史地位,与《汉书·

艺文志》可谓齐肩并重。

五、简述《史通》的史学成就。

史通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史学评论巨著。

1、《史通》一书中总结了唐代以前史学发展。

包括历史著作的类别、源流和体例;

设官修史的教训;

纪传史与编年史的体例、内容及编纂方法等等。

各项总结里都分别指出其得失利害,对促进史学发展,实有重要作用。

2、书中提倡直书、实录,斥责歪曲和捏造历史的人。

3、提倡疑古、惑经,启后世考证辨伪之风,此于史学之贡献极大。

4、提出合理的史学方法。

刘氏所提出的史学方法,甚有系统和全面,从史料的范围、史料的采辑、鉴别和区分,到编纂的次序、史事的判断人物的评论、篇幅的剪裁、文字的修饰等,都有创造性的研究和规划;

5、提出史学“三长”,即史家应具备才、学、识三个条件,所写的历史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

6、开辟史评的道路。

史评包括两种,一是对史事的评论,一是对史书的评论,

六、简述王世贞对国史、野史和家史的评论。

1、王世贞根据史书的内容和作者的身份,把史书分为“国史”“野史”“家史”三类。

2、所谓国史,主要是官修实录,是纯官方且具有极强的正统性。

“野史”是私家修的稗史、杂史、史料笔记等。

“家史”则是指碑传铭文、行状、墓表一类人物传记资料。

3、中国古代的史书有官修、私修,官修史书成于众人,王世贞以为像班固成《汉书》那样,朝廷支持但委任一人,是最佳的方式。

4、就王世贞历史编撰学上的一些原则性认识而言,他重史学上的因循模仿,而他所理解史的范围亦十分宽广,史学上的编年、纪传二体各有利弊,国史、野史、家史互有短长,因此不能依照一家,而应取长补短,诸史参互使用方可获得真实的历史。

八、简述新史学的理论体系。

A、史学的重新定义:

对象与任务:

写民史、求公例。

自身特质方面力求主客统一。

历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体现在“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

同时,强调历史、哲学、宗教、法律等都有极强的相关性。

B、对旧史的批判:

批判旧史的"

四弊"

、"

二病"

,批判"

正统论"

C、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将西方进化论与公羊三世说结合,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演进的,而民众则是演进中的主体;

而又有地理环境观,认为地理与政治、文明程度、民族性格有着强烈的关系。

“英雄观”:

认为“英雄固能造时势,时势亦能造英雄。

”英雄是群众的代表,其作用随文明发展而减少。

九、简述梁启超对旧史学的批判

A、批判旧史的"

"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往往有读尽一卷,而无一语有入脑之价值者。

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除太史公、杜君卿、郑渔仲、司马温公、袁枢、黄梨洲外,均是所谓公等碌碌,因人成事。

B、批判"

历代正统之争,一为本朝辩护,二为宣扬奴性和神化帝王。

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

,使"

国民之资格所以永坠九渊而不可自拔"

C、将民权学说引入史学领域,强调"

民有统而君无统"

,"

统也者,在国非在君也,在众人非在一人也。

10、简述王国维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A、兼通世界之学术,打破中西古今之隔。

在学术界率先打破了限制学术发展与思想自由的中西、新旧的局限,从理性认识上开启了现代学术的枢纽。

B、倡导自由研究,打破正统观念和门户之见。

C、“视学问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

D、强调“以事实决事实”。

他认为治史要尽其真,求其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E、古史新证:

两重证据法。

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11、简述顾颉刚“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说”的基本观点

答:

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

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十二、简述新历史考证学的主要特点

(1)史学研究对象是史料。

(2)史学任务是整理史料(陈寅恪发展到“讨论问题”)。

(3)史学方法是科学方法。

(4)史学目的是把历史学建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

(5)史学态度是主张“求真”,反对致用。

贡献是科学精神与方法及扩展史料范围。

根本缺陷:

(1)以史料为历史本身。

(2)以史学为自然科学而忽视史学自身的特点。

(3)以个别或局部为对象,缺乏对历史的理论或宏观阐释。

十三、简述梁启超史学思想的三次转变。

1、新史学理论。

早年的梁启超因致力于维新事业,作为“新史学”理论的积极倡导者,提出了著名“四弊”“二病”之说,并批评“正统说”,认为历史应以人民群众为叙写主体,并以追求公理为己任。

2、实证史学方法论。

梁启超游历欧洲后,对西方兰克史学有很大接触。

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突出史料的作用,认为“分析史料内容所含,是为积极的命意释文鉴定”。

3、相对主义理论。

晚年的梁启超反思历史的研究方法和自己的史学理论,一方面他既肯定了传统史学的贡献,又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意见。

他认为,历史学是“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而历史研究中的主客相互作用:

由《新史学》的“重主轻客”,到《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抑主尊客”,再到《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的“主客并重”。

十四、简述中国近代相对主义史学的主要特点

特点:

(1)强调史料的主观性(部分史家强调主客并重)。

(2)强调史家的主体因素在历史认识中的能动作用。

(3)史学方法:

强调哲学思维如理论和非理性思维如直觉等的重要性。

(4)史学目的:

探寻历史背后的精神或意义。

(5)史学态度:

主张真用统一甚至片面强调致用。

贡献:

(1)对历史学的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强调其在研究对象、方法、目的以及对研究者本身的要求等方面与自然科学的差异)。

(2)强调理论的重要,认为理论是历史学的灵魂,深化了人们对理论与史料、历史解释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3)纠正了新历史考证学对主体因素的排挤,并将其重新置于历史认识的中心位置,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认识论。

(1)过分夸大主体因素的作用而使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过分强调致用而使史论变成了时论,使历史成为现实的一个注脚。

15、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1、1919—1930年: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时期。

1924年李大钊的《史学要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后有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李达的《现代社会学》,大体上确认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

2、1930—1941年: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时期。

此时期,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全面展开。

吕振羽、翦伯赞、邓拓等人,在进一步论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确认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序列中的某一阶段在东方或中国社会的特殊表现。

3、1941—1949年: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时期。

在此期間,毛泽东史学思想影響甚大。

它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原理,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

同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的《中国史纲》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群体的结成及中国通史类著作的推出等等。

它已经构筑起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认识体系。

十六、简评毛泽东的史学思想

1、把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作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项基本条件,认为历史科学的发展方向应当是自觉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

2、在史学理论方面,它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原理,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认为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同世界所有国家一样,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与此相一致,它提倡实事求是、历史主义、阶级观点和“一分为二”等方法,

3、在历史理论方面,它通过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特别是近百年的革命斗争史的规律性探讨,得出了一系列带有权威性的观点,如认为中国封建经济、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高额地租剥削和超经济强制、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4、毛泽东史学思想以它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即实践性的特征,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确立了可靠的指导思想。

十七、简述历史认识的三级结构及其各自特点

1、历史认识活动的三极结构:

历史认识主体、史料、历史认识客体。

2、三极的各自特点:

历史认识主体:

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主体意识结构的构成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史料:

不完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历史认识客体:

客观性、不可重复。

十八、简述历史认识的基本类型与过程

基本类型:

(1)事实性认识:

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这是历史认识的基础性工作。

(一般分两步进行:

第一,以史料为对象,考证史料的真伪错谬,力争恢复其原貌;

第二,以历史认识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求得历史之真。

(2)抽象性认识:

在弄清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梳理这些历史事实的发展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历史的底蕴,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3)价值性认识:

在事实性认识和抽象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现实性价值需要而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性判断。

过程:

从感性、知性到理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历史认识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理性重构历史的过程。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合理性的、合逻辑的,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因此常常成为历史认识的限度。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修撰国史,义在典实。

自非操履贞白,业量该通,谠正有闻,方堪此任。

”(唐高宗:

《简择史官诏》)

材料二:

“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

材料三: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

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

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

如回之,莫若焏去其位。

”(柳宗元:

《与韩愈论史官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对史家修养的认识。

1、唐高宗李治《简择史官诏》中的"

操履贞白"

业量该通"

谠正有闻"

等标准,是我国古代遴选史官的第一个公开标准,是后来"

史才"

史学"

史识"

史德"

说的依据之一。

2、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问题的争论涉及史官的职责、命运、建制以及史学与政治的关系等等,千百年来引起无数史家的争论

3、注重史家自身的修养,是中国史学的一大优良传统。

唐人刘知几认为才、学、识为史家必具的修养。

清人章学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史德”。

从此,才、学、识、德遂成为史家自觉修炼的品德和评价史家的重要标尺。

此外,胆量和责任感也是史学家应具的修养。

唯有如此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原夫史氏之职,肇于上世,所以记人君之言动,载邦国之美恶,著为典式,垂之来裔,申褒贬之微旨,为惩劝之大法。

故其司笔削之任,慎良直之选,历代审官,莫斯为重。

今之所纪者,凡推择简任之尤异,讨论撰述之始末,家世职业之嗣掌,扬榷讐对之裁议,冲识方正以无忒,恩遇宠待而隆厚,咸用标次,以彰厥善。

其有疏略差戾受嗤于作者,构虚失实有紊乎书法,乃至以鄙浅之识,贻叨据之诮,亦用参纪,申儆于后。

其有注录之部次,谱籍之名学,方志之辨析,世绩之敷述,皆司籍之事,资博闻之益,咸用缀辑,以成伦要。

”(《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

请根据以上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